新课标,让历史不再遥远陌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遥远论文,陌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2年起,我省初中历史采用了华东版的教材,新教材一改原教材形式单一,内容难、繁、偏、旧的特点和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编排体系,新气扑面,引人入胜。
课改之前我区学校流行一种历史教学模式,那就是读、讲、议、练四字教学法。新课标实行后,我们根据它的特点,大胆革新,并尽量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古旧的历史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亲历历史
学完新的课程标准,拿到新的教材,我改变了过去的备课模式,从写教案、备教材转变为对课程进行设计,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对手中的教材进行取舍、补充、拓展和重组,并与大量的丰富的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差不多把几页薄薄的教材变成一本厚厚的图文并茂的书。
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课,为了突出武昌起义这个教学重点,我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扮演清军,一组扮演起义军,一组扮演成记者,模拟当时的战斗情景。当扮演清军与义军的学生互相“厮杀”时,扮演记者的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战地报道。于是,百年前的历史风云似乎展现在眼前:“今天是1911年10月10日,在我市武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新军为主的革命党人正式发动了武装起……”“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成功了,它对辛亥革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武昌起义后各省革命者纷纷响应,全国革命的高潮来临了……”教室里响起一片欢呼声,扮演清军的学生也忘了自己的身份欢呼起来。
我特别提醒他们:大清王朝的皇旗被扯下来了,象征着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彻底完结。从前的农民起义,成功了,只是改朝换代而已,建立的是自己的家天下,维护的是自己一家的利益。是孙中山这位历史的巨人,推翻封建王朝,在革命胜利后,“天下为公”,建立中华民国,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称孙中山为国父。学生听了,若有所思。
又如:《古代亚非的上古文明》这一课的设计,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回答:1.探古访幽“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的标志有哪些?”学生一一作答,十分正确。2.“在当时尚不具备现代搬运、起重工具的条件下,试想古代埃及人可能采用哪些方法来修建金字塔?”学生说用杠杆、滑轮、填土法、旋转梯等,真没想到学生自然就把所学的物理、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了。
学完新课后,我让学生学做导游:“如果我们班现在去埃及或印度游玩,你是这个团的导游,请你为我们安排一下游程并介绍主要景点及特色。”于是,学生表演开了,“来自中国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悠久的埃及,你们一定是为金字塔而来,好,现在我就带你们去观赏雄伟高大又神奇的金字塔,不过你们完全不用害怕,因为金字塔里早没有了木乃伊,哈哈……”“各位中国的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这个佛教的王国——印度,你们辛苦了,首先我带大家去享用我们印度的美食,然后带大家去著名的恒河沐浴,感受一下佛的气息,再去那南陀寺取经……”
如果说,亲历历史让人震奋,那么,静观历史则让人沉思。在历史课上,我采用多种手段,尽可能让久远的历史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1.读。读一些易激发情感和引起兴趣的内容。如:我在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毛泽东写的《长征》这首诗;在上《黑奴贸易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迁》这一课时,让学生读黑奴贸易的影响,使他们在读中感知。
2.听。听悠扬的歌声和乐曲,如长征时的《四渡赤水》,抗战时的《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听与课文有关的名家诗词朗诵……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悲欢离合中,感受重大历史时刻与事件的喜怒哀乐。在听中思考,在听中品味。
3.看。看神奇的甲骨文,看威严整齐的秦始皇兵马俑,看尸横遍野的战场,看金字塔,看清真寺,看哥特式的建筑……让学生从形中感到美,从美中产生情,在看中赏析。
二、借鉴历史
有人说,中国历史悠久,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就是历史了。一比历史,把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比了下去。一比历史,就比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一位伟人说过: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发挥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借鉴历史,让学生对历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重要的历史知识、重大的历史事件结合课内外的学习,收集多方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加以总结与升华,内化为自己的历史素养,才是高质量的教学。
这样做,让学生由过去死记历史时间、事件变为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以指导今天,展望明天,无疑是明智之举。在借鉴历史的讨论中学生要经历了解、分析、归纳、提炼、表达、交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反思历史、质询现实、展望未来、启迪智慧、产生感情,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
例如:我在上《明治维新》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并要求学生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两相对照,作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当时非常好奇:当时中日两国的背景相似,为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从此走上振兴之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呢?谁是导致这场变法失败的罪人?如果变法成功,今日中国将会变成什么样?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自己身上周围有没有要“变法”的落后因素,如果有,你将如何做?
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讨论,提交了多种总结报告,令人惊喜。
在讲楚汉之争时,我也让学生讨论,项羽与刘邦的功过是非,并提出,《史记》作者司马迁不欣赏刘邦,但为什么汉朝的天下却成为我国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呢?汉代的帝王中也有不少杰出人物,他们是谁?都有怎样的历史功过?在讲近代史时,我让学生讨论袁世凯与孙中山……参与这些议论,不一定要形成定论,有时也无法形成定论,但重在学生思维的开阔。事实证明,这种对比的探究,对学生不无启迪。
同时,我要求学生收集历史图片、资料,做一些重大历史专题文集,将一学期学过的重点内容做成几张历史手抄报等,让纷乱的历史变得条理清晰,让遥远的历史不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