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内外部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论“用教材”的艺术_艺术论文

整合教材内外部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论“用教材”的艺术_艺术论文

整合教材内外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浅谈“使用教材”的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浅谈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效率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媒介,因此,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又使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塑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逐步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前者是紧扣教材,根据教材的编排体例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把教完教材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必要的扩展和发挥;后者仅仅把教材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能紧扣教材却又不落其窠臼,注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处理教材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使用《语文》(粤教版)时,更是觉得以前那种机械“教教材”的观念已经完全不适应要求。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机械地把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教材的范围之内组织课堂教学,不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处理,不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发挥和必要的调整补充,这样既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效果上更达不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目标。因此,在使用《语文》(粤教版)时,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科学、艺术的处理。

一、单元内部精心选择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地展示文体风貌。

粤教版《语文》教材以“文体”为单位安排单元,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选择8种文体编入教材,安排了10个单元。因此,使用粤教版《语文》时,也要从文体入手,通过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对文体有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只有在头脑中形成文体意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才有明确的方向。每个单元的文体相同,但教学不是在每一篇课文中都面面俱到地把这种文体的所有内容全部讲清、讲透。而是针对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在每一篇课文的讲授中有目的地突出特定文体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一个单元完成后,各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组合起来就能够完整地呈现该文体的基本特色。

粤教版《语文》(必修5)的戏剧单元,《雷雨》最大的特色是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讲授的重点是分析戏剧冲突和剧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哈姆莱特》所节选部分最大的特色是戏剧结构,所以,重点是分析剧本中那场“戏中戏”,让学生对戏剧“三一律”有深入理解。《城南旧事》和《长亭送别》的突出特色是戏剧的抒情语言和人物优美的唱词,因此,学习的重点放在品味饱含浓郁情感的戏剧语言。至于《等待戈多》这个现代派戏剧,高中生要完全理解它的内涵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就侧重介绍现代派戏剧产生的背景、发展概况和主要特征,让学生对现代荒诞派戏剧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对戏剧的几大要素: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就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把握。就像鲁迅说他创作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组织单元教学内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拼凑”方法,这样既突出了单篇课文的重点,又体现出了特定文体的整体风貌。

二、单元之间尽量做到点面结合,力求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分门别类地强化文体特征。

粤教版《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以文体为单位编排单元,选修以文体为单位设置模块。《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就不重视散文内的小分类文体,强调作品的人文内容,所以用“珍藏记忆”“品读生命”“陶冶格调”“守望精神”“涵泳文化”五种内容安排五个单元。《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盛唐取三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三大题材(“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晚唐选择三大诗人(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三大题材(“酬赠”“咏物”“咏史”)安排教材。《中国现代诗歌选读》则完全是按照诗人来编排教材。由此可见,选修教材许多内容的文体和必修模块相同,且各单元之间也没有文体上的差别。

这样编排教材并不是对前面所涉及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必修模块所包含的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在使用教材时更不能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分析,而应该在发掘其中独特的人文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凸显文体特征。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前后呼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讲授《唐诗宋词元曲选读》选修模块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篇诗歌和单个诗人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已掌握的中国古体诗词曲的基础上,对每篇课文、每个单元和整个模块既有内容上的深化拓展,更有鉴赏技巧上的综合归纳。如在分析第一单元盛唐三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和三大题材(“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时,就必须课文篇目和单元的限制,找出不同篇目之间的共同点强化中国古典诗歌某一个方面的特征。

王维的诗应侧重分析诗中丰富的形象,探寻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结合的基本规律,并归纳出通过形象鉴赏古诗的三个基本步骤: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忠实地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凄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用杜甫的《月夜》、《蜀相》和《登岳阳楼》三首诗进一步锻炼学生运用形象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能力。

“即景抒情”诗的重点是讲授中国古典诗歌两种常见的抒情方式: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以此为线索,就把教材第一、二单元中的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咏史怀古诗和咏物诗贯通起来,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不是仅仅停留在单个的诗人和篇章上,而是把相对零散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这样,对教材的运用能更好地达到教材编撰者设置语文选修模块所预设的目标。

三、课内外之间适当突破教材阈限,精心选择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教学内容的提炼与组织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正确选择适合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很多学生在高中一、二两年的阅读量不超过40万字。希望以阅读作为杠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刊应遵循基本的原则:小文章务求短小精悍,具有典范性、富有时代感;大部头则须经典厚重,有助于学生拓展人文视野,提高文学修养,经受思想启迪。

小文章的选择没有固定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既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名家经典名篇,如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又向学生推荐《匆匆》,学过阿城的《棋王》(节选)之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张贤亮的《绿化树》;也可以是教师平时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的精美时文。挑选大部头则需慎重,一方面要考虑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三类: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重点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类作品包括路遥《平凡的世界》和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三是人物传记,包括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欧文斯通的《梵高传》、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迈克尔·怀特和约翰·葛瑞本的《霍金传》。

这些著作尽管看起来似乎会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但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分析讲解,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以《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线索,只对这部古典小说进行了三次专题讲座,就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红楼梦热”。另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必须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为美术班学生推荐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对理科班学生推荐迈克尔·怀特和约翰·葛瑞本的《霍金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和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则是文科班学生课外必读的书籍。学生经过一定量的阅读之后,他们的写作能力、语文素养和人文积累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标签:;  ;  ;  ;  ;  

整合教材内外部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论“用教材”的艺术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