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油气中心西移”论的再思考——基于对“页岩气革命”局限性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页岩论文,局限性论文,油气论文,世界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页岩气革命”、“美国能源独立”、“天然气世纪”等词汇频频见诸报端,也成为学术界和战略界热议的话题。这一切源于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破,它使在全美广泛分布的这一非常规能源开采成本大幅降低,商业价值凸显。①美国页岩油气产量激增导致美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国际能源署还预测2020年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产国。②能源领域的这一进展不仅为美国化工、钢铁、玻璃制造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和能源,带动了美国制造业复苏和经济实力恢复,③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国对外能源依赖,使外界对美所追求的“能源独立”关注增大。在美国“成功故事”的激励下,许多国家都“解放了思想,对传统上被认为不值得开采的非常规油气刮目相看”,④人类通过发展科技获得持续能源供给的信心不断增强,⑤整个西半球掀起了一轮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潮。⑥美洲以“加拿大油砂、美国页岩气、委内瑞拉超重油、巴西盐下油”为核心,纵贯南北的一条非常规油气资源带已隐约成型,其资源储藏量“超过了素有世界油库之称的大中东地区”。⑦美国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前后,美国、巴西、加拿大、委内瑞拉等西半球国家将成为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国,世界油气中心将转移至西半球。⑧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国内学者认同,长期从事战略研究的林利民先生的《世界油气中心“西移”及其地缘政治影响》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在该文中,作者进一步指出,大中东地区将因此失去全球油气中心地位,其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将大幅下降,美国将寻求从该地区脱身,把更多精力放在亚太。⑨对上述观点,笔者持有不同看法。第一,“页岩气革命”存在多重局限,前景仍充满变数,对其战略影响需谨慎评估,不宜过分夸大;第二,非常规油气开采面临诸多挑战,全球能源版图不会出现“中心转移式”更迭;第三,全球能源态势出现一系列新变化,对美而言,大中东的重要性将有增无减。
狭义的“页岩气革命”是指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页岩气产量的急剧增长,其有可能带来人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使“21世纪成为天然气世纪”,⑩而广义的“页岩气革命”还包括该技术突破所带来的致密油开采激增,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非常规油气开采热潮,并将改变传统的能源版图和全球能源预期,产生深远战略影响。对于这场“革命”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已有充分讨论,在本文中不再赘述;但关于这场“革命”有何缺陷、能否持续等问题,西方一直存在不同声音,而国内的学术争论并未展开。(11)事实上,天然气和石油的战略性存在差异,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相比存在多种“比较劣势”,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也存在差别。对“页岩气革命”前景的综合判断应建立在对页岩气和致密油(12)区别研究、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发展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
由于天然气本身存在局限,“战略色彩”较弱,其发展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类的能源消费结构,但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石油而将人类带入“天然气世纪”。由于页岩气开采技术仍不成熟,对环境潜在危害较大,目前又遭遇“技术瓶颈”和“成本困境”,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存在诸多劣势。可以说,“页岩气革命”并不能成为美国“能源独立”和“全球油气中心西移”的充分条件,其对美国的能源安全和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有限。
第一,天然气本身有局限,无法替代石油成为“战略性资源”。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而天然气与石油相比,存在“天然缺陷”。一是石油能源密度大,储存方便,对交通领域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天然气难以取而代之。以汽油、柴油等为燃料的内燃机发明后,取代了蒸汽机,极大改善了人类交通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军事领域的机械化革命。汽车迅速普及,成为二战后“郊区化运动”的基础。更便捷的人流、物流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全球化发展。(13)石油成为交通领域压倒性的动力来源,也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成为衡量各国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在交通领域,全球95%的能源来自石油,而在军事领域,几乎所有机械化武器都依赖石油。(14)石油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的能源安全价值,而天然气能源密度低,储存较为困难,无法在交通领域广泛使用。目前,相同容器体积的最新型压缩天然气汽车的行驶距离只是普通汽车的1/4,且动力性差,只适合作为短线交通运输工具。(15)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报告显示,由于天然气自然属性限制和交通工具转型成本高等原因,未来30年,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仍将保持在总需求量的3%左右,不会出现大的变化。(16)二是石油可以在常温条件下保存,远距离运输成本低,而天然气运输困难、成本高、“战略流动性”较差。使用大型油轮在海上运输原油成本低廉,但天然气体积大,运输只能通过管线和制成液化天然气两种方式。一般而言,管线运输比较经济,但局限在4000公里以内,一旦超出该距离,成本将高于液化天然气运输。输气管道建造费用较高,只有确保长期输送才有利可图,天然气的交易价主要由国家间长期合同确定。(17)当前,国际天然气市场大体上分为北美、亚洲和欧洲三个区域,三大天然气市场价格相对独立,差别显著。若采用液化运输方式,将天然气液化每1MMbtu(百万英热,天然气计量单位)需花费3美元,而液化时,天然气本身10%-15%的热量会被消耗掉。之后用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运输,从中东到日本,需再花费3美元甚至更多,而建造大型液化设备、液化气运输船、液化气接收和转换终端成本高昂,核心技术只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因此,天然气本质上属于“地区性商品”,远距离输气并不划算。三是石油用途广泛,是“准国际货币”,与国际经济稳定和美元地位息息相关。石油是世界最主要的一次能源,2011年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33%。(18)作为“工业的血液”,石油已渗透到化工、军工、航天、材料制造等多个部门,是支撑世界经济发展和当代文明的基石。它储量有限,具有不可再生性,被各国视为财富的象征,是全球最大宗的国际贸易商品,被称为“黑色黄金”。(19)石油的交易基于国际市场价,普遍采用石油-美元计价机制,全球石油贸易几乎都是以美元结算。石油还是一种金融商品,期货交易价格是油价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而油价的大幅波动直接危及国际经济的稳定。(20)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用途相对狭窄,不具备“准国际货币”特征,其价格基本稳定,出现的局部波动限制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不会对国际经济稳定构成直接冲击。由于上述战略性差异,天然气不可能成为美国能源战略的基石,“页岩气革命”既不能帮助美实现“能源独立”,也不会把人类带入“天然气世纪”。
第二,页岩气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已遭遇多国抵制。伴随页岩气产量不断增长,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显现,美国国内质疑页岩气开采的声音也在不断增多,各种游行抗议活动层出不穷。(21)2010年,美国一部名为《天然气田》(Gasland)的记录电影更是将页岩气的环境危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2)片中的多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产区周边的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怪味,很多家畜在饮用了产区周边的水后死亡;在宾夕法尼亚州页岩气开采点附近的一户居民家里,人们可以用打火机点燃饮用水。事实上,使用时相对清洁的页岩气在开采时却并不清洁。页岩气开采和普通油气生产一样,会带来噪声污染、地表破坏、油气泄漏、动物栖息地丧失等环境危害,但和常规天然气生产相比,它所使用的液压断层技术危害更大。一是进行压裂作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美国环保署报告显示,开采一口页岩气井每年需消耗200万至400万加仑的水,相当于10万人一年的用水量。(23)而美国拥有几万口页岩气井,开发页岩气无疑会造成这些矿区周边用水紧张。二是压裂作业会使小部分油气渗入地下水中,而压裂液中所添加的大量化学制剂也严重危害地下饮用水安全。压裂作业带通常在距离地面7500-10000英尺的地下,但地下水带通常在作业带的500-1000英尺之下,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和危害显而易见。(24)压裂作业除了水和沙子,还需要添加0.5%左右的压裂液,包含杀菌剂、阻垢剂、润滑剂等化学物质。研究表明,这些化学成分会导致癌症等多种疾病。(25)三是有害气体和返排液若处理不当,将直接污染空气和地表饮用水源。压裂作业会使温室气体甲烷和其他有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溢出地表,(26)污染空气,还会使高矿化度地层水(包含了铁、锰等)溶入返排液中,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四是压裂作业实际上是在地下制造小型地震,(27)改变页岩层的地质结构,使封闭在页岩中的油气通过压裂造成的缝隙排出。如果作业区处于地震带上,将促使深层岩层滑动,诱发大型地震。
美国许多州已经认识到页岩气的环境风险,对发展页岩气持谨慎态度。纽约州从2008年开始就已明确禁止开采新的页岩气井。新泽西州2011年8月对州内所有页岩气开发项目做出了审批延期一年的决定,以充分调查其环境危害。俄亥俄州在2011年12月31日扬斯顿市地震之后,关停了州内五个页岩气开采点,以防止其继续诱发地质灾害和污染地下水。在人口稠密、重视环保的欧洲,许多国家已明确“拒绝”了页岩气开采技术,以规避潜在的环境风险。例如,法国在2011年7月通过立法,禁止国内的水力压裂作业。保加利亚政府也在2012年1月宣布了水力压裂法禁令。在世界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和南非,水力压裂也被明令禁止。
第三,页岩气开发遭遇“技术瓶颈”和“成本瓶颈”,前景并不乐观。页岩气与传统天然气成分相同,但储藏环境和开采条件迥异,属于传统上的“贫气矿藏”,受制于技术和成本,一直未被商业利用。(28)水平钻井技术和分段水力压裂技术的结合,使得美国部分地区页岩气的开采成本降至4-6美元/百万英热。(29)这意味着区域内天然气价格处于高位时,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就变得有利可图。纵观美国页岩气发展历程,结合美国天然气价格变化的历史曲线(图1),不难发现,2006年和2008年前后,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出现过两个高点(接近13美元/百万英热),2007-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激增与此直接相关。可以说,技术突破和丰厚利润是驱动美国页岩气开发的两大关键因素。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页岩气发展正遭遇技术和成本两大“瓶颈”。
在技术层面,页岩气井产量衰减率高,成为最新的业界难题,这给页岩气平稳发展提出了挑战。美国“后碳研究所”通过分析美国30个页岩气田发现,页岩气井的单井产量会在3年内下降80%-95%,之后才会保持低产量稳定生产。(30)这意味着评估传统天然气产量的方法并不适用于非常规天然气,美国页岩气储量被一些评估机构过分夸大了。
图1:美国天然气价格变化
(竖轴单位为美元/百万英热)
资料来源:Federal Reskrve Bank of St.Louis,Economic Research,"Natural Gas Price:Henry Hub,LA(GASPRICE)",2012,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fred2/series/GASPRICE.(上网时间:2013年7月21日)
2012年1月,美国能源信息署已将马塞勒斯页岩气田的储量调低了近66%。按照新的评估方法,美国页岩气的总储量比2011年该机构的报告预测值降低了70%,以当前的产量推算,美国页岩气生产能力只能维持10年左右。(31)高衰减率还意味着如果要保持产量稳定,油气生产商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生产井。开发新井的成本很高,企业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且无法承受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此外,一个产区所能容纳的钻井数目有限,一般而言,企业通常会先开采“甜点”(页岩气富集区),然后再开采其他地方。随着“甜点”越来越少,页岩气开采的技术难度将不断增大,成本也将递增。
从成本层面看,2008年以后,美国深陷金融危机,能源需求锐减,页岩气市场价格大幅下跌,2012年更是跌至2美元/百万英热,远远低于页岩气开采的成本价格,但美国国内页岩气产量却逆势增长,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华尔街对开采企业的“绑架”。(32)页岩气厂商在获得华尔街投资的同时,一般签订了长期产量分成合同,即使亏本也必须开采,否则将支付巨额违约金。于是,部分“幸运的”采气企业通过开采与页岩气伴生的致密油维持着基本运转,而单纯采气的企业已出现巨额亏损,许多企业不得不变卖资产或寻求被兼并。(33)根据2013年的最新统计表明,目前正在运转的天然气钻机数目(包括常规天然气)已从2008年的1600台下降至不足400台,(34)而天然气产量在2012年8月出现拐点,呈现逐月下降趋势。(35)因此,很多学者指出,“页岩气泡沫”在天然气开采领域已经破灭,美国“天然气第一大生产国”的地位难以为继。但页岩气发展带来的金融泡沫却在继续,华尔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给页岩气企业提供资金,炒作“页岩气革命”诱人前景,吸引国际投资者。目前天然气行业的购买和兼并交易已经成为华尔街投行最赚钱的领域,这些金融巨头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并将资本风险成功转嫁,而“下一个次贷危机”的风险开始受到西方媒体关注。一旦该领域的投资逃离,美国页岩气行业将迅速衰落,相关制造业也会受影响。
加拿大油砂、美国页岩气与致密油、巴西盐下石油的勘探开发被誉为此次非常规油气热潮的“三大驱动力”,(36)非常规资源的巨大储量和发展潜力是国内外学者看好西半球能源发展和“全球油气中心西移”的重要依据,但资源量并不等于实际可开采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非常规油气开采与常规油气相比仍存在多重“比较劣势”,全球油气资源开采由“以常规油气为主”向“以非常规油气为主”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常规石油供给存在严重不足或非常规油气的开采成本低于常规油气两种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目前,加拿大、美国和巴西这“三驾马车”在非常规油气开采上都遭遇了障碍,支撑“油气中心西移说”的另一条件也存在疑问。
和常规油气资源相比,非常规油气资源存在四大“劣势”。首先,非常规油气资源存储的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贫矿”,矿区环境恶劣,对开采技术要求高、开采难度大。例如,加拿大的油砂需要露天开采技术,还需要将黏稠的石油通过地下蒸汽喷射熔化后再泵压出来,技术要求很高,运输也比常规石油更加困难。为了维持生产,能源企业需要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钻探,作业条件危险,发生意外、灾祸的几率和后果都比正常情况下频繁和严重得多。其次,非常规油气开采成本高于常规油气,储采比低于常规油气。例如,在伊拉克钻一口新的探井只需要花费几十万美元,但在墨西哥湾或是北极近海钻探同样一口井至少需要花费5000万美元,差别上百倍。此外,由于非常规油气极高的衰减率,实际开采出的油气资源也与资源储量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有别于常规油气资源。再次,油气开采是一种长线投资,非常规油气是否能够商业开采主要受常规油气价格影响和制约,油气价格的波动会增大投资者的风险成本,最终影响投资者的热情。当油价稳定在每桶100美元左右,俄罗斯的北冰洋油田、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盐下油田会有诱人的投资前景;若油价降至每桶90美元,非常规油田的利润就大幅降低,吸引力明显不足;若低至每桶80美元,这些非常规油气资源就无人问津了。(37)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预测认为,在利比亚、伊朗和伊拉克石油产能稳步回升的利好因素下,国际油价将持续回落,稳定在80-90美元/桶的价格区间。(38)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仍是影响全球能源价格的重要力量,西半球没有出现堪与OPEC势均力敌的价格机制或资源联盟。可以说,常规油气的价格决定了非常规油气的发展前景,能够影响油气价格的常规油气大国仍掌握着“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博弈的主动权。最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的环境危害比常规油气大,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民意压力与政策不确定性。例如,宾夕法尼亚州遭遇了严重干旱,而当地水力压裂作业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用水,萨斯奎汉纳河流委员会为此专门作出裁决,中止了油气生产者的用水许可,许多钻井被迫停止作业。无独有偶,法国在宣布水力压裂法禁令之后,已经获得页岩气开采区块的64家企业中有61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而3家企业因为违规生产,被政府直接吊销了生产许可证,损失严重。
目前,除了美国“页岩气革命”遭遇瓶颈之外,加拿大的油砂开采、巴西盐下石油的开采也面临难题。2012年1月,奥巴马以环保为由否决了keystoneXL管道建设申请。这一管道主要用于将加拿大开采的油砂输送到美国墨西哥湾的炼油厂,全长3200公里,投资超过70亿美元,一旦建成将成为北美非常规能源大动脉,加拿大每天可由此将110万桶油砂输送至美国、冶炼后销往世界各地。但油砂开采遭到了环保人士和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管道修建受到沿线居民的阻挠,国会也将该项目的审批一拖再拖。2014年1月,加拿大外长访美,催促美国加速审批该项目,遭到国务卿克里明确拒绝。2014年2月3日,环保人士再次聚集在白宫外示威,抗议该项目,获得了美国国内舆论的支持,被视为“美国新一代环保运动的典范”,预计美国国会要通过该项目将面临更大阻力。另一条横跨大西洋输送油砂的方案也遭到了欧盟的冷遇。目前,欧盟正考虑新的非清洁能源进口标准,若成员国进口加拿大的油砂将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惩罚,而若按照欧盟的标准进行开采和生产,油砂将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上述事件重创了加拿大油砂投资者的信心。
自2008年巴西石油公司宣布发现桑托斯海盆盐下石油至今,已过去5年,但巴西对盐下石油的勘探和开采一直进展缓慢。2010年,巴西通过新石油法,将盐下石油的所有权划归国有的巴西石油公司,但庞大的投资计划和开采要求令该公司难以承受。由于过于关注盐下石油开采技术研发,该公司一直以来的主营业务常规油气开采被忽视。5年内,该公司的市值缩水了近75%。目前该公司石油产量连续下跌,流动资金困难,外界开始纷纷质疑其盐下石油开采计划,指责它“捡了芝麻,丢了西瓜”。2011年11月和2012年3月连续两次发生的弗雷德油田评价井漏油事故(里约热内卢附近)更使外界降低了对巴西能源前景的预期,巴西也已延缓了盐下石油的开发计划,重新评估盐下石油开采技术及开采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可以说,西半球的非常规油气开采虽然一度势头很猛,但受制于四点“比较劣势”,目前正步入发展“瓶颈期”,若不出现新的技术突破或能源危机,该状态将持续下去。
西半球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储藏量虽然巨大,但即使算上非常规油气储量,整个西半球的油气资源储量仍和中东有不小差距。根据《油气杂志》权威数据,截至2013年1月1日,世界石油探明的可开采储量为16378.5亿桶(包括非常规石油),整个西半球的可开采储量为5299.4亿桶,而中东地区探明的可开采储量为8021.6亿桶,世界天然气估算探明储量为67933690亿立方英尺(包括非常规天然气),整个西半球合计为6268160亿立方英尺,而中东地区的储量为28237440亿立方英尺。(39)因非常规油气开采不仅技术难度大、附加成本高,实际产出量低,衰减率高,其发展还需要依托于常规油气的高价位,当前西半球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不仅不会冲淡中东地区的能源地位,反而会凸显中东的资源优势与价格优势。根据BP《2030世界能源展望》预测,未来20年,液体燃料(包括石油、液化天然气和生物燃料)的增长仍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伊拉克和沙特的原油产量将持续增长,它们构成了稳定未来能源供给的最重要动力。北美油气产量将小幅增长,中南美洲非常规油气产量保持稳定,其液体燃料的主要增长点来源于生物燃料。2030年全球能源供给版图并不会因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而发生重大变化。(40)
不少学者认为,由于“页岩气革命”,西半球能源地位将不断凸显,大中东地区将失去全球油气中心地位,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将明显下降,美国尤其会大大削减对中东事务的关注和介入,“美国已不再因石油供应问题而惧怕中东出现乱局了”(41)。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美国能源安全和美国霸权的本质,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简单化。上述逻辑和长期以来统治美国战略界的一个基本范式相似:美国深度依赖中东石油,但石油出口国会通过控制油气输出实现政治或商业目的,因而美国必须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以避免被该地区的局势所牵制。(42)如今,这种范式的前提和假设都发生了变化,产油国主导全球石油市场的时代已经远去。在全球化时代,由于油气生产国与消费国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世界性的石油市场已经形成,这意味着某一国家很难在市场波动中独善其身,美国等西半球国家自身能源安全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不一定意味着国际能源安全得到改善。(43)即使美国不从中东进口一滴石油,美国仍然难以“豁免”由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波动所带来的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和油价危机的影响。
大中东地区是美国全球权力的基础,对美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并不局限于供给安全。虽然大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与美国能源安全息息相关,但一个常被人忽视的事实是:1973年以来,中东石油在美国进口石油中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28.5%,40年间平均值低于20%o,美国石油进口来源已经多元化,其大部分进口石油来自于加拿大、拉美和非洲。因此,单从供给安全角度而言,中东地区并非美国能源安全重中之重。事实上,美国的海湾石油政策“不只在于使美国获得廉价石油或确保美国公司获得诱人的石油勘探合同,它的战略目标是确保石油的自由流动,能够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提供燃料,确保美国作为体系领导者的地位”。(44)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建立在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开放的市场和保持石油价格稳定三种主要利益机制上,而它的盟国正是通过这些机制获得收益,服从美国的领导。(45)美国所寻求的开放、非歧视性的货币和贸易体系,依赖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而这些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必然依赖于能够容易地以合理的价格从中东进口石油。因此,中东的能源供给稳定无疑是三种利益机制的核心。为了维护全球领导者地位,美国的能源战略不能不与国际能源安全紧密联系。“即使美国不从中东进口一桶石油,也需要考虑欧洲和日本盟友的能源安全,考虑中东能源市场波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46)。此外,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并不局限于能源,还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保护以色列、控制地缘枢纽、反恐、核不扩散、推进民主等多个方面。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美国都不会降低对该地区的安全关注。(47)
大中东地区还是美元地位的基础,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对大中东的战略依赖不是减弱而是加深了。二战之后美国全球地位的经济支柱就是“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该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曾出现过动摇,但由于美国和沙特所签订的“不可动摇协议”,沙特继续将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唯一定价货币,美元作为石油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得以保留和巩固,美国可以在没有足够黄金储备的情况下大量发行美元,维持其庞大的财政开支,这为美国霸权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至今,尝试挑战过这种石油-美元定价机制的国家主要有伊拉克、利比亚、委内瑞拉、伊朗和俄罗斯等,其中前两个国家都在美国的直接或间接武力打击下发生了政权更迭,后三国至今仍是美国的“眼中钉”和外交打击对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实力衰落、量化宽松政策等削弱了美元信誉,美元地位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全球舞台上表现抢眼,中国、俄罗斯等国呼吁改革国际经济秩序,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而普京也提出“卢布等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应该成为国际市场的硬通货”,包括欧元、日元在内的“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正逐步显现(48),美元的地位有进一步弱化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有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夯实与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关系,加大对中东的战略投入,同时加强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掌控力度,巩固石油-美元,才能降低美元被削弱的风险。美国也正是通过上述三种手段来贯彻这一目标的。第一,通过加强本土能源开采,炒作“页岩气革命”,以此作为经济复苏与制造业回归的驱动力,增强外界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吸引国外投资,同时用美国能源发展的良好前景巩固美元作为能源交易货币的地位。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已渐趋明朗,美元逐渐走强,而美国油气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第二,通过增加从中东产油国的石油进口,增大在中东的能源利益,强化与这一地区产油国的关系。来自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美国已从沙特阿拉伯进口了超过4.5亿桶石油,超过了2011年、2010年和2009年每一年的进口量。来自该国的石油进口量在美国总进口量中所占的比重自2003年以来首次超过了15%,而美国从科威特的石油进口量也创下1998年以来的新高。海湾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比重超过了25%,同样是2003年以来的最高值,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2013年。虽然“页岩气革命”使外界普遍怀疑美国在中东安全承诺的有效性,但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的能源依赖,凸显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并未减弱,回应了其中东地区盟友的担心。奥巴马连任后,美国外交对中东的重视程度大幅加强,国务卿克里在上任之后频繁访问中东,斡旋巴以问题。美在解决叙利亚和伊朗问题上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与其第一任期全力推动亚太战略相比,奥巴马外交重点有明显的“回摆”和“再再平衡”倾向。第三,借助于“页岩气革命”和本土能源开采,美国加强了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塑造与掌控。价格方面,伴随美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交易的繁荣,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的影响力在2011年之后已超越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轻质原油价格,成为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最重要指针;市场方面,美国通过对欧出口天然气,给予对日、韩天然气出口许可,向中印等国推销页岩气开采技术,增强了对欧洲和亚太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客观上对俄罗斯和伊朗施加了压力,三大天然气市场价格之间的悬殊差异有望逐步缩小。此外,美国还加大了对拉美与非洲的能源投资力度,并有意建立一个类似于OPEC的天然气出口国组织,显示了其进一步掌控全球能源市场的野心。可以说,美国并未真正追求“能源独立”,奥巴马第二任期的能源战略与全球能源布局仍然会以中东为主轴,以增强美元地位和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掌控力为核心而展开。
综上所述,虽然“页岩气革命”给美国带来一定利好,但对其发展前景和战略影响应审慎评估,在现有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条件下,谈“全球油气中心西移”为时过早。美国战略界现阶段炒作该话题、淡化中东地位并非为了给收缩制造理由,而是为进取增添砝码,其中暗藏着巩固美国中心体系、夯实美元霸权地位的意味。不过,换一角度看,就长期而言,在现有能源需求结构下,储量有限的常规油气资源终有匮乏的一天,而非常规油气资源终会在价格杠杆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获得巨大发展空间。对中国而言,其中既充满机遇、亦暗藏风险。“油气中心西移”仍将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与思考的话题。
①Daniel Yergin,The Quest:Energy,Security and the Remking of the Modern World,the Penguin Group,2011,Chapter 16.
②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2,p.107,http://iea.org/publications/freepublications/publication/english.pdf.(上网时间:2013年4月2日)
③David Ignatitus,"An Economic boom ahead",The Washington Post,May 4,2012.
④张抗:“美国能源独立和页岩气革命的深刻影响”,《中外能源》,2012年,第12期,第7页。
⑤赵宏图:“世界资源短缺问题的再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4期,第56-62页。
⑥U.S.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The World Factbook(March2012),http://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180rank.html.(上网时间:2013年5月20日)
⑦Amy Myers Jaffe,"The Americas,Not the Middle East,Will Be the World Capital of Energy",Foreign Policy,September/October2011,p.86.
⑧Paul D.Miller,"The Fading Arab Oil Empire",The National Interest,July/August 2012,p.41.
⑨林利民:“世界油气中心‘西移’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9期,第50-55页。
⑩Daniel Yergin and Robert Ineson,"America's Natural Gas Revolution",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399204574507440795971268.html.(上网时间:2013年12月12日)
(11)袁鹏、董春岭:“‘页岩气革命’战略影响有待评估”,《人民日报》,2013年2月25日。
(12)致密油(tight oil)是在生产页岩气的地带利用水平钻并和多段水力压裂来生产的成熟的石油,而页岩油是指从油页岩生产出来的石油,多数未成熟。美国经常使用的页岩油气是指页岩气和致密油,参见庞名立:《页岩油气≠页岩油+页岩气》,《中国石化》,2013年,第4期,第86页。
(13)[美]丹尼尔·耶金著,艾平译:《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14)Carlos Pascual and Jonathan Elkind,eds.,Energy Security,Economic,Politics,Strategy,and Implications,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2010,p.5.
(15)Ernest J.Moniz,Henry D.Jacoby,and Anthony J.M.Meggs,"The Future of Natural Gas:An Interdisciplinary MIT Study" p.120,http://web.mit.edu/ceepr/www/publications/natural_Gas_Study.pdf.(上网时间:2013年12月12日).
(16)EIA,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1 Early Release Overview,http://www.eia.doe.gov/forecasts/aeo/excel/aeotab_2.xls.(上网时间:2013年11月15日)
(17)John Deutch,"The Good News About Gas:the natural Gas Revolu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Foreign Affairs,January/February2011.
(18)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p.42.
(19)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pp.10-12.
(20)管清友:《石油的逻辑: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7-41页;徐建山:“论油权——初探石油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2期,第119页。
(21)J.David Hughes,"Will Natural Gas Fuel Ame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Post Carbon Institute,May 2011.
(22)NOW on PBS,"Gasland",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2010,http://www.pbs.org/now/shows/613/index.html.(上网时间:2013年2月22日)
(23)EPA,Study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on Drinking Water Resources:Progress Report,December 2012,http://www.epa.gov/hfstudy/pdfs/hf-report20121214.pdf.(上网时间:2013年7月3日)
(24)Secretary of Energy Advisory Board,Shale Gas Production Subcommittee 90-Day Report,August 19,2011,p.19.
(25)Friends of Earth,Shale Gas:Energy Solution or Fracking Hell? March 2012,p.8.
(26)Michael Greenstone,Dmitri Koustas,Karen Li,Adam Looney,and Harrison Marks,Energy Policy Opportunities and Continuing Challenges in the Presence of Increased Supplies of Natural Gas and Petroleum,Report of the Hamilton Project,June 2012.
(27)Washington Post Editorial Board,"Does Fracking for Natural Gas Cause Earthquakes?” The Washington Post,January 7,2012.
(28)赵宏图:“世界资源短缺问题再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4期,第57页。
(29)杨挺、孙小涛:“世界页岩气开发进展及存在问题”,《现代化工》,2013年,第1期,第3页。
(30)J.David Hughes,Drill,Baby,Drill:Can Unconventional Fuels Usher in a New Era of Energy Abundance? Post Carbon Institute,February 2013.
(31)Bill Powers,Cold,Hungry and in the Dark:Exploding the Natural Gas Supply Myth,New Society Publisher,2013,p.3.
(32)Deborah Rogers,"Shale and Wall Street:Was the Decline in Natural Gas Prices Orchestrated?" February 2013,http://shalebubble.org/wall-street.(上网时间:2013年6月20日)
(33)Paul Stevens,The "Shale Gas Revolution":Developments and Changes,Chatham House,August 2012,p.5.
(34)数据来源:"Rig Count",http://www.bakerhughes.com/rigcount.(上网时间:2013年12月3日)
(35)数据来源:EIA,http://www.eia.gov/naturalgas/.(上网时间:2013年12月3日)
(36)Daniel Yergin,The Quest:Energy,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The Penguin Group,2011,Chapter 12.
(37)[美]斯科特L.蒙哥马利著,宋阳、姜文波译:《全球能源大趋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224页。
(38)数据来源:"Oil Market Report",http://omrpublic.iea.org.(上网时间2014年2月10日)
(39)Worldwide Look at Reserves and Production,Special Report,Oil & Gas journal,Issue 12,2012.
(40)BP,《2030世界能源展望》,http://www.bp.com/content/dam/bp/pdf/statistial_review/BP_World_Energy_Outlook_booklet_2013.pdf.(上网时间:2013年10月25日)
(41)林利民:“世界油气中心‘西移’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9期,第50-55页。
(42)[美]卢福特:“美国能源转型:对中东与北非地区的影响”,http://energy-choices.lofter.com/post/21a046_746271.(上网日期:2013年11月16日)
(43)吴磊:“世界石油版图与中东石油”,《西亚非洲》,2012年,第6期,第29页。
(44)Amy M.Jeffe,"Energy Security:Oil-geopolitical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inEnergy Security:Implication for U.S.:China-Middle East Relations,The James A.Baker Ⅲ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of Rice University,July 18,2005,p.1.
(45)[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46)Gal Luft,"America's Oil Depend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S.Middle East Policy",Testimony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Subcommittee On Near Eastern and South Asian Affairs.October 20,2005.
(47)安维华:“‘大中东’析”,《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
(48)刘军红:“谁能挑战美元”,《中国经贸》,2012年,第7期,第88页。
标签: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页岩气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石油开采论文; 美国天然气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巴西经济论文;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能源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美国革命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加拿大经济论文; 能源安全论文; 天然气汽车论文; 天然气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