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认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荣辱观论文,看其论文,现状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7)06-0034-02
2006年4月到7月,围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个方面,我们对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2069份,收回2055份,其中有效问卷2040份,有效率99%。笔者以该次调查所归纳的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为视角,着力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认同的必要性、内容及方式。
一、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分析
1.一元性价值导向得到较大认同。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精神的认同度较高,态度为赞同的分别达到63.5%、66.4%、68.5%、69.4%、71.2%、71.4%、78.4%。
大学生对“服务人民”、“团结互助”等社会道德规范非常认同。如对“上海海运公安局民警陈幼人11年来无私捐助侗族贫困失学儿童行为”,选择“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者合计达81.6%。70.4%的学生愿意主动捐出教科书用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买书的负担。大学生对“见利忘义”、“背离人民”等不道德行为予以坚决抨击。61.6%的大学生对“商贩为吸引未成年人顾客拆盒论支卖香烟”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持反对态度。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64.1%的人认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2.多样化价值取向日益凸显。随着改革开放对传统社会存在形式与精神的价值生态愈益深刻的改变,传统同质性、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大学生中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选择中性化。前述问卷中出现较多的情况是,许多大学生对所问题目给予了“无所谓”的回答,或者认为无论怎样选择乃个人自由,外人不必干涉。这是一种价值选择中性化的倾向。如,有42.5%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个人自由,22.1%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摆脱贫困的手段,两者合计达64.6%。
(2)价值模糊化。在当今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中是非、善恶边界模糊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其中包括选择“说不清”的,或价值选择与主流不完全一致的。如,大学生在爱国认识上存在模糊观点。虽然赞成“爱中国就是指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占总人数的51.8%,超过了半数,但持“不赞成”者为25.5%,“说不清”者为22.8%,人数也近一半。这说明有较多学生对爱中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模糊。
(3)是非混淆化。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是非、善恶、对错混淆、颠倒的情况。如,24.7%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28.3%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过半数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之类不遵守校规校纪的行为非但不反对,反而认同或认为无所谓。
3.知行脱节问题依然普遍。大学生对“劳动模范徐虎为居民们无偿修理水龙头、下水道,十几年如一日的行为”,认为“应该提倡”和“值得提倡”者合计达69.6%。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比较认可日常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但有52.0%的大学生选择了“值得提倡,但我做不到”这一项。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在服务人民方面存在着认识和实践脱节现象。大学生无论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判断,也明显表现出了知行脱节的现象。如,“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对自己评价,“应该做到”达95.3%,“已经做到”只有56.7%;对他人评价,“应该做到”为92.2%,“已经做到”为45.1%。可见,大学生绝大多数认识到应该团结互助,但实际行动上却相去甚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目标分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被认同,这里的“同”并非无差异的、完全同质的“同”,而是在承认差异存在合理性基础上的包含异质成分的容异的“同”。我们要看到多元价值取向的进步性,它昭示着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人发展的进步性。这样的认同保持了一元与多元的张力,包含了对立的统一、竞争的和谐,有助于增加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
当然,价值宽容的限度是针对那些中立的价值取向,其无所谓对错,不影响社会发展,不突破底线。对其实施分层引导,有助于把握价值观一元性与多样化的统一,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中,落后的、腐朽的层次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价值选择中性化、模糊化,以及是非混淆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制定分层引导的措施。
1.允许多样价值选择。价值多样化在今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多样价值的存在是社会活力的象征,是社会开放程度的表征。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不应再以同一种价值标准来判断是非曲直,不应再用同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社会生活中一些中性化的价值选择无碍主流,无害于社会与他人,我们自然不必对其进行善恶评价,应该允许多样化的价值选择。
2.澄清模糊价值取向。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了价值澄清学派。该学派认为,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现在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那么,帮助儿童正视这些变化与冲突,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这应当是学校的一个重要责任。价值澄清理论是以价值相对论为基础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是多元的、相对的和变化的。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教给学生一些澄清自己价值的技巧和自我评价、指导的能力,并使他们把这些能力转化为行为。当然,价值澄清学说最后走向形式主义、相对主义,这是我们所应摒弃的,但其价值教育的某些方法却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它的教育方法,加入我们的教育内容,使价值澄清取得较好的效果。
3.抵制是非混淆现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但是,在一些大学生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已变得模糊甚至颠倒。因此,加强底线伦理及耻感教育并辅之以约束机制显得极为必要。
其一,要阐明坚守底线伦理的必要性。底线伦理是相对于更高的精神伦理层次而言的,它是指一个人或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比较基本、最低限度的道德水准。底线伦理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的普遍性,或者说平等性,即底线伦理的规范是要求所有人的,是同等的,是没有例外的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二是它的基本性、最低限度性。[3] 底线伦理是道德最后的边界,是社会和人类的最后屏障,如果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得不到遵守,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社会就会任由“以力取胜”的丛林规则去支配,而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底线伦理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道德的生命线、文明的生命线,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循的义务。
其次,要加强耻感教育。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典型“耻感”特征的文化类型,它以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荣辱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形成社会赖以自我规范的重要德目。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偏离正当的是非观念,崇尚错误的荣辱标准,如果社会上无耻的行径没有受到惩处和社会舆论贬抑的话,那么就可能因此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人们就很容易产生耻感麻木。加强耻感教育对于弘扬正气,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要进行道德法制化建设。道德法制化是促使道德软约束硬化的机制,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过去,对于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我们往往只有道德的谴责,而没有强硬的制裁,因而导致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针对校园中出现的是非、善恶颠倒的情况,我们必须配合相应的制约、惩罚机制,必须让突破底线者为其行为付出代价。通过建立一定的制约机制,可以使道德失范现象得以遏制,使社会风尚得以净化。
4.促进知行有机统一。价值认同的落脚点是要使知行统一,即个体要内化社会要求,并外化为行为。内化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观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的基本过程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是主要依靠学校有重点地实施必要的教育,另一方面,外在的学校教育还必须经由学生个体内因的积极消化吸收之后,方能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此外,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必须外化为行为方式。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实现思想品德的外化,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