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企业与公共物品供给——以深圳残友集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深圳论文,视角论文,物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6-0003-08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是我国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之一。目前有八千五百多万残疾人①,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保障对象之一。为维护残疾人的权益与福利,政府已在康复医疗、劳动就业、特殊教育、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与无障碍设施六个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1],劳动就业是解决残疾人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键。 为具体解决残疾人遭遇的就业机会、就业保障、就业技能和就业歧视等问题,我国设置了市场性就业、保护性就业与辅助性就业三个方面在内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具体包括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与残疾人自主就业三种主要就业促进模式[2]。其中,集中就业自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就是政府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最主要途径,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和管理主体,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举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然而,“由于公共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政府治理工具都不足以完全解决某一公共问题”[3]。一方面,根据民政部的估算,福利企业每安置一个残疾员工,需要投资2.6万元,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财税[2007]92号文件、财税[2008]151号文件以及《企业所得税法》(2008)等新规定的出台降低了福利企业实际享受的税收优惠与残疾职工的安置比例,使福利企业作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工具的效果大大降低[4]。此外,规模小、经营管理不善、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及全球经济恶化等原因致使福利企业纷纷亏损倒闭。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我国社会福利企业1995年最多时有60237家,到2012年剩20232家,减少66.41%。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也从1995年93.9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59.7万人,减少26.42%。另据《广东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广东省1995年有福利企业4440家,到2012年仅存157家。 当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单一供给主体遭遇多重问题时,“多中心”理论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创新提供了有力解释。“多中心”一词最早由迈克尔·博兰尼提出,他认为存在“一元的单中心秩序”和“多中心秩序”两种组织社会和人的不同秩序。前一种秩序被一个最终的权威所协调,通过一体化的命令结构实施控制。在这种秩序里,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并且依赖上下级之间单向的“指挥一服从”的决策与执行链条维系自身的发展。后一种秩序与前一种秩序相反,它同时存在着许多相互独立的行为单位,这些单位或组成部分能够“计算受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潜在的成本和收益”,促进自身利益的扩大;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既受一般性规则的制约,又可相互适调,使利益相关的决策者、各独立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保证整个秩序的稳定和运行,从而使这一体系成为富有活力的系统[5](pp.146-160)。经过奥斯特罗姆等人的阐述和发展,多中心理论成为公共管理领域公共物品的生产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之一。该理论在处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关系上提出了新的思路,突出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和公民个人采取各种方式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共同分担责任,强调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互相依赖、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关系,构建国家与社会多中心的、自主的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政治治理结构,重视私营经济和以社会组织为中心的第三部门在新的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肯定公共物品并不是由政府唯一提供,有些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有些公共物品由企业和社会提供[5](pp.146-160)。 多中心理论在指导与解释我国社会福利体系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私人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提供的体系之中。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力量”[6],但其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存在的专业能力不足、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产品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公共物品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缺乏、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对于公共物品研发和产品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筹资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社会组织在公益事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超越传统社会组织存在的能力缺陷,社会企业作为社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志愿失灵”等理论为社会企业的产生和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20年来,欧美国家的第三部门出现了转向社会企业的新趋势②。而在我国非营利实践领域出现的社会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企业”逐渐成为第三部门研究领域一个新的流行词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9年报告提到社会企业的概念,认为社会企业是任何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私人活动,它依据的是企业战略,但主要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且具有一种为社会排挤和失业问题带来创新性解决办法的能力[7]。英国政府认为,社会企业是指拥有基本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以最大化股东和所有者的利益为动机的企业,所得利润全部再投入到企业或社会之中。在香港,对社会企业的理解更为透彻,“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社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8](pp.90-105)。虽然对社会企业的界定存在差异,但仍可以概括出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宗旨,以社会组织或企业组织为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出售商品和服务)、政府机制(政府津贴)和社会机制(志愿工作和私人捐赠),为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就业等所需服务的一种经济形态[9]。社会企业已经在扶贫、医疗卫生、教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社区重建、就业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他们能够在环境保护、弱势群体医疗和教育、职业培训、药物滥用康复、社区建设、扶贫、文化艺术保护等众多领域创造出值得在全社会推广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模式。”[10]他们“能有效运用社会资源,促进跨部门合作,促进失业者及弱势群体的就业”[11],而且“社会企业家群体的出现,社会企业的开办,有利于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一种补充性制度安排”[12]。针对中国农村问题,有学者提出“社会企业能很好地解决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时存在的问题,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时的不足,从而成为新型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13]。还有学者认为,“发展社会企业是解决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第三部门‘志愿失灵’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14]。 综上所述,社会企业已在多个社会服务与公共物品生产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多中心理论”、“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志愿失灵”等理论的阐释与支持。在国内,已有的关于社会企业提供公共物品研究多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思考,微观个案研究较少。而从国内外实践看,不同的社会企业关注的社会领域不一样,甚至关注同一领域的不同社会企业提供公共物品的目标、方式、范围等都可能存在各自的特点。因此,对不同个案的研究对于回答以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社会企业如何提供公共物品?与政府主体相比,社会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具有哪些特点?二是如何保证社会企业的公益属性不被替代?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深圳残友集团为个案,以深度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多中心理论,期望能从个案中发现一些推动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经验。 二、社会企业服务对象的特定化:从个人到家庭 企业与社会企业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社会企业的目的是通过商业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1999年,郑卫宁与5个创业伙伴在家中开通中华残疾人服务网,一年后该网站成为世界上点击率最高的残疾人公益网站,残友网社注册成为郑卫宁独资的公司。2007年和2008年残友软件公司、残友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残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残友电子商务等企业纷纷成立。2009年残友集团成立,成为一个拥有多家子公司和独立分公司的信息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同年11月,残友创始人郑卫宁出资200万元人民币,经过民政部特批,在深圳成立第一家由深圳市管的名人基金会“郑卫宁慈善基金会”。而后郑卫宁以“裸捐”的方式,将自己持有的残友集团的90%的股份、分公司51%的股份以及“残友”和“郑卫宁”驰名商标等统统捐赠给郑卫宁基金会。郑卫宁基金会拥有残友集团的绝对控股权。基金会拥有股权的方式改变了残友集团的性质,使残友集团从个人绝对控股的私营企业转变为基金会绝对控股的社会企业集团。残友集团现拥有软件、动漫、科技、电子商务、网社等32个社会企业。 (一)残疾人就业 残友集团从深圳辐射到香港、台湾、海南、北京、上海、湖南等省市,拥有残疾员工三千七百多名。2012年前残友集团主要探索残疾人在IT业能做到的高度。2012年后残友集团开始探索残疾人高科技强势就业向“批量”转变。比如,远程就业项目就业门槛低、社会需求量大,一个项目可解决一千多人就业。2014年8月6日,残友集团的“百城万人”居家重症残疾人远程就业项目,入选2014年中国慈善项目大赛全国十强。残友集团并不简单强调就业人数的数量,他们从稳定的项目中选出优秀的代理人进行孵化创业后脱离残友,脱离后其员工和利益与残友集团没有任何关系。残友集团要做的是不停地探索发现新项目,探索大规模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项目。 (二)残疾人生存状态 残友集团的核心目的不是让残疾人全部集中在这里,而是不断努力,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认知,使残疾人有同等的能力融入社会,残疾人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中。残友集团员工的收入随着集团业务的发展,工资不断上涨,5年翻了一番。残友黄埔计划把超过5年、能力好的工程师介绍到深圳其他高科技公司就业,在这些残疾人工程师中,最高工资可达18000元/每月。残友集团的员工在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同时在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郑卫宁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海军在接受访谈时说:可能某一天,在就业领域,全世界都觉得残疾人与其他人都是一样的了。 (三)残疾人家庭 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影响家庭等干系人群的生存状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发现,残疾人对家庭其他人员的影响比例为1∶4.3,即一人残疾影响4.3人。但是,如果残疾人能找到适合的职业,比如电商的客服人员,甚至成为骨干,那就既可以解决就业,又能给家里增加收入。因此,解决一个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家庭幸福指数就会增加,从而改变相关联人群的生存状态。 三、社会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化: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信息化时代,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已经成为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到2012年7月,中国的服务外包业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外包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72853份,合同金额320.3亿美元,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23.5亿美元。二是服务外包业务仍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占比分别为60%、14.3%和25.7%。三是服务外包业务以美欧日为主要市场,承接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外包执行额依次为44.7亿美元、26.3亿美元和22.9亿美元。四是服务外包产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8977家,从业人员372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有255万人,占总数的68.7%[14]。 残友集团看准信息技术外包行业中的软件外包行业的无限潜力,率先进入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最适合残疾人工作。刘海军在接受访谈时说:残疾人由于外界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更加理想化和纯粹化,更加勤奋专业和耐心细致,他们能很专注地坐在电脑面前编写程序。这就是残友集团的人力资源优势,所以效果比健全人还好。这样残疾人就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优质人力资源而不是社会负担。残友集团通过不断努力,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文化科技企业以及CMMI5全球软件成熟度认证等技术资质。2014年8月7日,残友软件团队从一百多个团队参与的2014百度轻应用编程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Connecting创新奖。目前,残友集团的业务已经涉足IT、动漫、电商等多个领域,其中IT软件主要由理工科背景的残友员工参与;动漫则由有美术特长的残友员工做工业设计;而电商中的客服、分销、代运营等远程工作,则适合一些学历不高、居家卧床的残疾人。 与逐渐凋零的社会福利企业相比,残友集团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效益。2010年,残友的营业额已达9495余万元,营业利润达589余万元(参见表1)。标签:公共物品论文; 社会企业论文; 公益组织论文; 残友集团论文; 公益基金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公益企业论文; 社会组织论文; 残疾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