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康社会进程研究_小康水平论文

民族地区小康社会进程研究_小康水平论文

民族地区小康进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进程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03)05-0051-0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经过反复论证而提出的奋斗目标。这个总体目标,要逐项分解,逐级落实,经过层层努力加以实现。围绕这个总体目标,民族地区必须创造条件,加倍努力,加快小康进程,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民族地区小康进程的内涵

(一)民族地区的小康进程就是市场化的过程

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市场化指数”,2000年市场化进程按总指数排序排在前10位的省市自治区按总指数排序分别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海南、安徽、辽宁,总指数平均为7.30,比1999年上升了0.27;排序在第11~20位的10个省市自治区是:河北、重庆、广西、北京、四川、河南、湖北、吉林、湖南、江西,这10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为5.78,比1999年上升了0.13,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前10个省市;排序在第21~30位的10个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这10个省区中的8个为西部省区,它们的平均指数是4.35,虽比1999年提高了0.23,但提高的幅度低于东部省份。1999年排在最后4名的省区(陕西、宁夏、青海、新疆)2000年仍然排在原来的位置上,名次没有发生变化[1]。这说明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主体缺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健全,在非国有经济发展和要素市场发育方面,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二)民族地区的小康进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工业化的依托,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在空间落实上的必然反映,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城镇化、工业化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还非常低,1999年城镇化水平只有21.04%,远远低于全国同期30.9%的平均水平[2]。2000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36.2%,而西北4省区的城镇化率仅为28.7%,比东部低17.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5个百分点,相当于90年代初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区域之一;城市密度是东部的6.47%和全国的21.43%,建制镇密度只有东部的3.38%和全国的10.81%[3]。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城镇普遍存在着人口少、面积小、设施差等问题,对经济的辐射拉动能力弱。如内蒙古自治区的旗县所在地镇平均非农牧业人口不到2万人,其中有237个旗县辖建制镇平均非农牧业人口只有2000多人[4]。有研究表明,城镇的镇区人口至少要达到3万人以上,才能正常发挥集聚功能[5]。民族地区城市规模小,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极不平衡。城镇化的滞后导致生产集聚效应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民族地区的小康进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发达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工业化的起点。民族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其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能依靠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出现过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它们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发展中小企业。如苏南的纺织、针织,温州的皮鞋、服装、箱包、低压电器,珠江三角洲的服装、玩具、食品等。如果没有广大中小企业,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无法实现,就谈不上工业化和城镇化。但事实表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很大差距:从数量上看,1998年东部地区中型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0.8%,西部地区占12.2%;东部小型企业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3.2%,西部仅占13.2%。从工业增加值来看,中型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东部和西部各占全国总量的63.8%和11.7%;东部地区小型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总量的70%,西部地区却仅占8.5%。从经济效益来看,西部地区小型企业的亏损比例约为40%,东部地区为24%左右,差距是1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面西部达到了51.6%,东部达到了32.7%,差距近20个百分点。

(四)民族地区的小康进程就是知识化和信息化的过程

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看,城镇化与工业化本身就是两位相连的一个整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依托,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发展结果,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又是以知识化、信息化作为一条主线而贯穿始终的。从文化教育看,民族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差,以甘肃、青海、宁夏为例,1999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5.64%、30.52%、23.3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5、15.38、8.18个百分点。甘肃、宁夏1/3以上的女性人口是文盲,青海则高达41.53%。如此的人口素质从根本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6]。从网络资源看,我国的信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信息资源较为丰富,而民族地区信息资源较为匮乏。据2002年1月中国互联网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域名(CN)网站总数为127319个,西部12个省(区)为10729个,仅为全国的8.7%,网站的在线数据库分布西部12省(区)的总和仅占全国的10%[7]。

二、民族地区加快小康进程的必要性

(一)民族地区加快小康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这是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广大中东部地区和汉族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而且需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民族地区。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3000万贫困人口,以及虽已脱贫但还不巩固的6000万人口,大部分都在民族地区。对民族地区来说,面临既要解决群众温饱,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双重历史任务。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就没有全国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8]。

(二)民族地区加快小康进程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十六大报告清醒地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9]据有关数据统计,从1985年到1999年,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由9.1%降至5.7%,下降了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由7.9%降至4.3%,下降了3.6个百分点。近些年,虽然民族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困难的状况并未改变。据统计,1999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437.18亿元,支出1003.77亿元,财政赤字566.59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43.55%[10]。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7600元。从东西部地区比较看,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到12460元,西部12省市人均GDP只有5135元。从消费能力看,东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86元,西部地区仅有1482元。而且,在西部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人均预期寿命等指标也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11]。

(三)民族地区加快小康进程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是发展各项事业的重要保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在我国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也不能离开。历史的经验证明,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是民族的平等,没有平等,民族团结不可能巩固、持久。如果不加快民族地区小康进程,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事实上的不平等状况就会加大,就可能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降低各民族的凝聚力,破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没有社会稳定就不可能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少数民族方面基于经济利益的各种分散的微观矛盾,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民族文化聚集起来,演化为大规模的民族冲突”[12]。

(四)民族地区加快小康进程是建设强大的“经济国防”的需要

在西部12省(市、区)中,有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6个边境内陆省区同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16537.45千米。我国边疆许多少数民族为跨界民族,与邻国同民族联系较为密切。这些边境毗邻国家与我国西部地区山水相连,运输方便。西部边境地区成为我国整个西部地区向西开放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国家的安全息息相关。只有加快民族地区小康进程,使广大民族地区尽快发展起来,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富起来,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边疆的长期稳定,也才能有力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破坏活动,挫败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矛盾从事分化、西化的活动。

三、民族地区加快小康进程的战略选择

(一)大通道战略

民族地区实行大通道战略,筛选、论证、储备、申报一批通道项目,主动对接西部大开发战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从宏观来看,响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潮流;(2)从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可以优化区位条件,增加投资,拉动需求。因为各大项目工程的建设必须要有众多的配套设施及服务,这些细枝末节的市场将极其庞大。以重庆黔江开发区为例,随着渝怀铁路的开工建设(将近20亿元的动态投资将用于黔江区),渝长、包北公路的规划,319国道“三改二”工程、黔江机场修建、县乡级公路的修建和改造,长期制约黔江发展的交通运输问题将大为改观,将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立体交叉的交通网络体系,为黔江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黔江成为渝东南及广大川渝腹地通往珠江三角洲及沿海最便捷的陆上战略通道,更有利于黔江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的发挥。又如湖北省恩施市段枝万铁路100千米、沪蓉公路100千米、川气东输管道100千米、水布垭淹没线100千米等“四个一百”工程在恩施市将有100多个亿的投入,这100多个亿的投资有1/3左右要在恩施市消费,涉及交通、桥梁、码头、铁路站点、移民建镇等方方面面的配套建设[13]。

(二)城镇化战略

民族地区实行城镇化战略是健全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城镇化可以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为企业招商引资提供有效平台。发展城镇有利于人口向城镇聚集,耕地向“能人”集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优化相关资源的配置,符合人类向往文明的基本愿望,符合各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城镇化也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政治文化功能还有利于民族团结与进步。实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发挥发城镇发展极的辐射作用来逐步实现。作为生产中心、贸易中心、科技中心、交通中心和信息中心,城镇自然应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发展极的作用。城镇上接大中城市、下连广大农村,是各种优势生产要素的聚集地,客观上成为构筑民族地区产业化体系的建设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推进民族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拓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结构合理化,为农村劳动力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促进农牧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综观民族地区现有的大中城市发展现状,总体上就业压力都很大,已无力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而许多中小城镇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一般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包容度,在提高经济效益,消化农村人口,缓解大城市压力,以及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繁荣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通过小城镇建设,全州进城落户的农牧民达1467户,仅贵德县今年进城农牧户就有132户,从事餐饮、运销、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收入52.6万元,人均增收1084元。各地还以小城镇为依托,建立多类畜产品市场13个,以农畜产品加工、中藏药为主的龙头企业也悄然兴起[14]。

(三)特色经济战略

发展特色经济是民族地区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必须“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9]。民族地区哪些经济应当成为特色经济应以客观的价值标准为依据:一是产业独有标准,即“你无我有”;二是产业规模标准,即“你小我大”:三是产业专业化标准,即“你泛我专”;四是产业效益标准,即“你弱我强”[15]。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物种特点,面向市场需求,以科技为依托,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如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畜牧业。西北民族地区干旱区生产的红花、番茄、枸杞、红辣椒、苹果、葡萄、哈密瓜、香梨,西南民族地区生产的各种花卉、药用植物、烤烟、油菜籽、桑蚕、猕猴桃等农产品很有特色,可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种植面积,并建立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加工企业以及肉类、皮毛深加工企业。特色经济战略已经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法宝,如广西田阳县冬季蔬菜生产成为全县“三高”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所种植的西红柿、西葫芦、辣椒、四季豆、豆角、冬瓜、黄瓜、菠菜、芹菜、萝卜等40多种蔬菜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大中城市,近两年还远销俄罗斯和越南,产生了日益显著的经济效益[16]。

(四)中小企业战略

中小企业是民族地区工业化的起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启动西部的民间资金,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我们认为,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与西移的东部产业良性互动,形成相关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部地区原材料涨价、能源紧张、劳动力价位上升、土地价格攀升、市场相对饱和、生产过剩出现,一些高耗能、占地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趋势逐渐明显。如上海市自1995年以来,已有319户企业的455个生产点迁出,其中部分棉纺厂、毛纺厂和日用化工厂迁至新疆、云南和四川等地[17]。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应不失时机主动对接。(2)发展民族地区传统产品。民族地区在长期的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以中小企业的形式,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产品,是发掘利用这些具有特殊技能人才的必要形式,而且,民族地区也有一些适合中小企业开发利用的特殊生产原材料,如工艺美术品、民间小五金、家具、藤器、文房四宝等,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广西龙胜金竹壮寨的壮族绣球早在1994年纯收入就达15万元[16]。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的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驰名中外。(3)挖掘能源工业的巨大潜力。我国的水能资源也高度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根据全国电力工业规划,今后10年内,全国需新增水电装机5000万千瓦。这主要靠西部民族地区的黄河上游、红水河、雅鲁藏布江、大渡河、乌江、金沙江的梯级开发来解决[18]。我国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寄希望于西部地区,民族中小企业理当参与。(4)立足于特殊原材料而发展资源延伸的产业。有些特殊原材料是中东部地区不具有的,也是不可迁移的。如湖北省恩施州在硒产品开发上就成绩显著,富硒矿泉水、富硒烟、硒肥、富硒饮料、富硒禽产品等,市场行情一路看好[19]。(5)国内外名优产品的分销渠道产业,在分销渠道上谋求成长空间。因为民族地区企业熟悉本区域居民分布情况,了解当地各民族消费习惯和心理。(6)发展力所能及的高科技产业。比较有潜力的是以农副产品、非金属矿产深加工为主的生化、生物及微生物等基础技术、应用技术乃至高新技术,如奇正藏药、云南白药、湘酒鬼、八峰氨基酸等品牌产品的开发。

(五)科教战略

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影响民族地区小康进程的关键因素是人才问题。(1)多途径筹措民族地区教育专款,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扩大民族地区全体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国家应该筹集一大笔西部教育专款,扶持民族地区教育。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专项资金、希望工程的专项资金等款项大幅度地向西部倾斜。还可通过向世行贷款,发行国债和教育彩票、征收教育税等渠道筹集资金,为西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2)大力发展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教师,并对有志于民族教育发展的未来教师,在助学金、奖学金等方面提供比中部东部地区更优惠的待遇,吸引有才华的学生报考师范学校;对于贫困子弟在求学贷款等方面给予资助,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3)因地制宜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用型人才。民族地区的专业调整和学科设置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荒漠治理及防护、干旱地区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畜牧业、林业等学科和专业,形成特色。民族地区的学校还要加强与本地的企业、农场联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另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办一些短期培训班,面向农村,以乡镇为中心,以村组为纽带,介绍新的农业生产方法、新的优良品种,并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学校还要密切注视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条件下,世界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民族地区即将形成的新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新的学科产业,提升产业结构。

(六)大旅游战略

民族地区应发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学界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宁夏黄河、古长城西夏文化旅游,西藏自治区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新疆古丝绸之路、塔克拉马干沙漠旅游,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多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广西、贵州的山水自然风光旅游等,都是绝佳的旅游素材。民族地区利用雄伟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能够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为当地的民族群众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为各民族传统的手工艺术品、美味佳肴和农副土特产开拓广阔的销路。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是自身市场定位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民族地区投资环境的需要,因为旅游设施亦是基础建设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衣、食、住、行、乐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缺乏旅游、娱乐空间,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就不能称之为完美。

[收稿日期]2003-07-12

标签:;  ;  ;  ;  ;  

民族地区小康社会进程研究_小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