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位论文,一体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开创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化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而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发展社会文明的四位一体。这个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四大建设、四大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们党从成立开始,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进行了长期的浴血奋斗,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新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使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人进行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的新中国,即“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明确指出,只有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才能构建“世界大同”的和谐社会。“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类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制度前提。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在探索和构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
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构想。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又进一步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并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1964年底,周恩来同志根据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一系列论述,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应该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但是,由于党在工作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直到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提出在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但在1976年开始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也再次中断。
二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开创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初步系统地回答了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应该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太平正芳时, 第一次用“小康”来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他进一步指出:“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邓小平选集》第2卷416—417页)“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为了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邓小平设计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他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这个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这个战略目标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战略目标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同志不仅把创造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证,而且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强调要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互相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鲜明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我国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第一次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全面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从而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切实加强执政能力的要求,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表明我们党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坚持四大建设统筹部署,四大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不但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政治生活的进步,促进科学、艺术和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和协调,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在社会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生活的进步即社会文明。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四个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互为条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这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应探求和遵循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地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物质文明在四个文明的关系中,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有句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只有在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等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正是由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决定了在四个文明关系中物质文明的基础性地位。我们强调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强调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这种平衡也不是放弃重点和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就会有失去基础的危险。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既是重要目标,同时又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政治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社会环境。
政治文明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为它们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并决定或影响它们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在整个文明系统中起着主导方向和保证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实现程度。可以这样说,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并使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有序地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
精神文明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是整个文明系统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资源、人文环境、科技教育水平、民族文化素质、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精神文明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凝聚力,而且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建设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满足和提高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推进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同时,能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我们党要领导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继续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有前进方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文明既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和重要条件,也是联结整个人类文明系统的网络。从广义上说,社会文明包括人类社会实践各个领域的进步状态。从狭义上说,社会文明是相对于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而言的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协调的程度,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进步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与和谐。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相对应又相联系的社会建设,是狭义上的社会范畴。这里所指的社会文明也是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相对应又相联系的狭义范畴的社会文明。“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一方面,这种社会文明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在社会生活领域的综合反映,并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作为自身发展前提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这种社会文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而发展,不断促进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重要的社会条件和保证。可以说,没有社会文明作为桥梁和纽带,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就不可能传承,更不可能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这样解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可以这样理解,这里概括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前五个方面都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个方面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历史上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批判继承,又是伟大超越,同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未来理想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标签:政治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四位一体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