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东军[1]2003年在《长双歧杆菌在泡菜中增殖情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长双歧杆菌在人工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泡菜中的增殖情况。重点研究了长双歧杆菌的生长特性,并对其耐酸性和耐盐性进行驯化;探讨了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共生关系;比较了几种双歧增殖因子,确定了种子培养基、发酵液配方、最佳发酵条件及单一发酵后产品混合配比,并研究了产品在不同包装条件下长双歧杆菌活菌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1.菌株J-1具有一定的耐氧性,耐酸性一般,耐盐性差,2%的食盐浓度下生长较好,3%以上的食盐浓度下生长较差。 2.经过耐酸和耐氧驯化,该长双歧杆菌能在pH4.2和兼性耐氧条件下下良好生长。对驯化前后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菌株没发生变异。 3.混合培养可以加速产酸,植物乳杆菌可以促进长双歧杆菌生长,长双歧杆菌对植物乳杆菌无明显作用。不同比例、接种量混合体系中两种菌的活菌计数表明:长双歧杆菌保证一定的接种量(5%)对其在混合体系中保持较高的活菌量是必要的,加大植物乳杆菌的接种比例可以缩短发酵时间。 4.菊芋、马铃薯、大豆叁种抽提液均对长双歧杆菌有增殖作用,菊芋抽提液有较好的增殖作用。2%的菊芋抽提液即可达到很好的双歧杆菌增殖作用。 5.脱脂乳+20%番茄汁+2%菊芋抽提液作为种子培养基产酸速度快,双歧杆菌活菌数高。发酵液最佳配方:1.0%的食盐,20%的番茄汁,1.0%的葡萄糖,2.0%的豆浆,2%菊芋抽提液。 6.混菌发酵条件为接种比例为2:1,接种量为6%,发酵温度36℃,初始pH值为6.8。J-3双歧发酵最佳反应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9℃,接种量5%,pH6.8。植物乳杆菌较优发酵条件为28℃,接种量5%。 7.进行单一培养时,长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时间分别为18~24h和16h。 8.在最佳混菌发酵条件下,发酵18h后最高长双歧杆菌活菌为2.63×10~7(对数为7.42),泡菜有异味;采用单一培养后混和工艺,当长双歧杆菌发酵液与植物乳杆菌发酵液混合比例为1:2时,活菌数2.75×10~7(对数为7.44)最高,风味也好。直接接种一定比例的长双歧杆菌与植物乳杆菌进行混菌发酵,与选择双歧杆菌和普通乳酸菌分别单一发酵,然后混合的工艺相比产品风味差,但双歧杆菌活菌数相差不明显。 9.比较泡菜坛、普通软包装和真空包装在4℃下保存的不同时间的长双歧杆菌活菌数发现,真空包装能很好的保持较高的长双歧杆菌活菌数。
郭峰[2]2014年在《植物乳杆菌制粉及其软胶囊产品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体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往往过高。现在与胆固醇过量有关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也是目前科学研究工作的热点之一。而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具有降低发酵食品和人体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因此,目前研究高效降胆固醇的植物乳杆菌粉的生产以及植物乳杆菌软胶囊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是以实验室选育和保藏的植物乳杆菌M1-UVs29为实验材料,研究该菌株在制备菌粉和软胶囊制作过程中的工艺技术,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植物乳杆菌真空干燥复合保护剂制备得到高活菌数的植物乳杆菌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软胶囊制备过程中植物乳杆菌粉和精制大豆油及大豆磷脂和蜂蜡的最佳配比;研究植物乳杆菌M1-UVs29在不同条件下降解胆固醇的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植物乳杆菌在真空干燥制备菌粉的过程中添加的保护剂配方进行了优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再经过响应面中心组合试验确定最后优化后的保护剂配方为:脱脂乳粉44.40%、海藻糖16.52%、甘油7.59%、抗坏血酸2%、谷氨酸钠2%、L-半胱氨酸1%、蔗糖6%、玉米淀粉10%、玉米面10%。用此配方的保护剂能使细胞存活率达到75.97%。2.植物乳杆菌M1-UVs29有很好的降解胆固醇能力,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胆固醇含量、胆盐添加量以及菌种的数量。当胆固醇含量在50~400ug/mL,胆盐含量为0.2%时,胆固醇降解率随着胆固醇含量的增加而递增,最后降解率趋于恒定。当胆盐含量为0.1%~0.5%,胆固醇含量为100ug/mL时,植物乳杆菌M1-UVs29对胆固醇有很好的降解效果,表现为较好的胆盐耐受性。当胆盐含量为0时,胆固醇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当胆盐含量超过0.5%,胆固醇降解率急剧下降。此时已达到植物乳杆菌M1-UVs29的胆盐最大承受限度。植物乳杆菌M1-UVs29能够降解胆固醇的临界含量为106cfu/mL,能够表现最佳的生理功能的菌种含量为2×108cfu/mL。由此可知植物乳杆菌M1-UVs29菌株具有稳定的降胆固醇能力。3.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植物乳杆菌软胶囊内容物的最佳配比:蜂蜡用量为3%,植物乳杆菌粉:精制大豆油为1:3,大豆磷脂含量为4%。
参考文献:
[1]. 长双歧杆菌在泡菜中增殖情况研究[D]. 侯东军. 西南农业大学. 2003
[2]. 植物乳杆菌制粉及其软胶囊产品的开发[D]. 郭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