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故事化情境;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
小学是学生产生理性思维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阶段。教师常常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一言堂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造成课堂氛围变得枯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造成不利影响,而情境教学法恰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它是以具体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无意识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还能促进学生展开有意义学习,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出发点,从“故事化情境、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三个方面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容易被趣味化的事物所吸引,需要外界刺激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创设故事化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理性知识和感性思维构架起有效的桥梁,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笔者在进行“比大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大于、小于、等于”具有感性认识,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创设故事化情境,展示一个动画视频,即:“小猴子一家三口去游玩,玩累了坐在草坪上休息,并准备分他们带来的水果,一只小猴子说带了三个桃子,正好一人一个,另一个小猴子说带了两根香蕉,每人一根不够吃,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四个,每个人吃一个还多出一个”,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一个视频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小猴子分水果遇到了问题,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他们展开激烈讨论,一段时间后,引出了“比大小”这一主题,并展开了系统的教学活动。因此,通过故事化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还增加了学生利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内在情感的升华。
二、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生活化情境能够快速地使学生进入熟悉的场景中,引发其自身的情感共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能够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生活化情境还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在进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对分数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首先构建生活化情境,提出:“同学们,你们生活中遇到两个人分一块东西的情况吗?”学生不约而同的回答:“遇到过”,再次提出:“比如分一块月饼、一个苹果,当两个人分一个食物时,怎么才能分的比较公平呢?”这一场景是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共鸣,于是学生纷纷说出:“一人一半;平均分”,在此情况下,再次提出:“一个人分得多少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随后展开了教学活动。因此,通过生活化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分数的实际价值,增加其应用意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为生活问题寻找到理性的解决方式。
三、设置游戏化情境,增加参与程度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喜欢群体活动,而游戏化情境恰恰符合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内容,并设置游戏化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游戏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潜移默化的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还能够使数学知识变得趣味化,从而实现学习目的。
笔者在进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并体会测量的本质,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游戏化情境,并组织学生进行“猜一猜”这一游戏活动,首先展示“尺”这个字,学生猜出这个字为“尺”,再次展示:“尺用来干什么的?”学生思考后纷纷说出:“量东西的”,随后提出:“猜想古人为什么把尺字的字形写成这样呢?”学生猜想:“像人在量东西”伴随着学生积极的参与程度,组织学生运用“米尺、刻度尺、卷尺”等实物测量教室内的具体物体的长度,此外,通过这一游戏过程,成功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与此同时,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频率。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实效性的教学方式,符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还能让教学情境变得更加真实和生动,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顾青.关于小学数学中情境教学的开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124-124.
[2]朱雪莲.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堂结构重建[J].考试周刊,2019(54):115-115.
论文作者:刘映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教学法论文; 生活化论文; 游戏论文; 故事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