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化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化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热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培养新世纪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添砖加瓦。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比喻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理论。
(案例一)高二化学中有一考核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正、逆反应速率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练习题。只要一提到平衡移动的方向,很多同学便顺势得出了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或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的结论。尽管上课时教师多次强调同一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一致的,即同时增大或同时减小,但仍然无法阻止学生习惯性思维。此时创设如下情境: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为什么同时出发但到达终点的时间却不同呢?是有运动员在倒着走吗?很多同学会意地笑了,看来他们肯定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及时联系上述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化学考试中同样也证实了这一点。当然,还可以用拔河来解释原子、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用小偷和江洋大盗的贪心来解释单质铁在化学反应中到底是失去2个还是3个电子的问题,能让学生饱尝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二)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这一节内容中出现下列例题。从100ml 1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的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取出的溶液中含溶质多少?再把取出的溶液加水稀释到100mL,浓度变成多少?其中的溶质是多少?
一个很熟悉的并且天天要进行的例子——喝汤,其中还加上了些“厨师是否把汤吃完了才知道它的味道呢?”等诙谐幽默的设问,结果非常巧妙、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教学时适时的穿插一些趣味性话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三)在进行“乙醛的还原性”的教学时,教师讲述:“在遥远的古代,如果能拥有一面铜镜,就足以让人羡慕,可今天人们常用的平面镜要比铜镜好得多。你知道平面镜上的银是怎样镀上去的吗?学完这节课,也许你自己就能亲手制作。下面让我们来观察一个能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银的实验。”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便会兴趣盎然。
(案例四)在氧化还原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魔术师翩翩而至,只见他取出一个深色装满“酒”的瓶子和五个无色透明的小酒杯,反复让大家看,看不到杯里有什么吗?他把瓶中的“酒”慢慢装满第一个小杯,是浓浓的橙红色的“鲜橙汁”!真令人垂涎。还是刚才那个酒瓶,在装满第二杯时,奇了,竟是绿色香甜“葡萄美酒”!正在大家满心疑惑时,魔术师又装满第三杯,却是褐色的“咖啡”,再倒出第四杯时却变成了蓝色的“墨水”,更有趣的是,装满第五杯时,竟是不断涌出气泡的“啤酒”,乳白色的泡沫正向杯外溢出。“魔瓶”让大家啧啧称奇。这个时候你可以告诉学生们,魔术师并没有你们想像的神通广大,而是他巧妙地应用了氧化还原反应。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缤纷的氧化还原世界,领略和享受物质变化的妙趣。借着学生浓厚的兴趣,很快就可以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创新能力
因为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案例五)有两瓶五色液体,其中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浓食盐水,区别它们的方法有很多,请你简要写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可行的方法(至少写三种):方法一:__;方法二:__;方法二:__……
(案例六)厨房的两个调料瓶中都有些白色固体,只知它们分别是精盐(食盐)与碱面(纯碱)中的某一种,请你利用家庭现有条件,用两种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简要写出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
上述两道题,生活中常遇到,引导学生动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构思,不被条条框框限制,不被学科知识限制。结果他们想出了十几种方法,这不仅让学生养成遇事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中,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4.创设热点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变通能力
有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很多报纸上报道从2003年开始,“非典”“禽流感”“苏丹红”等事件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而现在我们的应对措施最主要的是从预防、消毒等人手,而其中如过氧乙酸、八角茴香等有机物成为一时的热门之物。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具有酸的性质,且腐蚀性强,易挥发、易分解。它可由冰醋酸与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它可以迅速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多种病毒(如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细菌、真菌等)。八角茴香含有一种抗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成分——莽草酸。学生对它们竟然能有如此大的作用都非常的吃惊,都非常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在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了有关它们性质的知识以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堂上学到知识,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做家庭小实验等方式自学有关对病毒进行消毒的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常常出现理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我们如果能利用这一类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势必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心理认知冲突,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变通性。
5.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能力
(案例七)盐类的水解知识是高中化学的一大难点,引出新课,可以通过设问“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那么反过来,显酸性的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吗?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设疑,“盐的溶液是否显中性呢?”“要证明盐的溶液是否真是显中性,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经离子会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6)你能得出盐类水解的本质吗?(7)举例说明哪些盐溶液显酸性?哪些显碱性?哪些显中性?(8)比较pH均为11的KOH与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最终达到同学们对盐类水解本质的融会贯通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即使忘了,还可以自己再推理,这样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问题探索的能力。
6.创设求异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求异”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习题、实验,让学生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
(案例八)如在“求NaOH(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题中,我就设计了几个题目的训练:①把8克NaOH溶于92克水中;②100克NaOH溶液中含8克固体NaOH;③把6.2克溶于93.8克水中;④已知有反应,若把4.6克金属钠放入95.6克水中;⑤把含杂质为20%的NaOH固体(杂质易溶,编者注)10克溶于92克水中等等。这个例子属于多题一解。在习题的选择与处理上,尽量减少为鉴别而鉴别的题目,适当增加讨论性、研究性、答案不唯一的习题类型,让学生在争论中开拓思维,在研究中提高理解能力。
7.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能力
(案例九)人们常错误地认为,饮酒过量的人喝一些食醋能解酒,其中的原因在于食醋中的乙酸与酒中的乙醇能够发生酯化反应。为此,在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先指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再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并分析以上观点缺乏科学根据原因,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产生问题情境。实验结束后,多数学生能够发现,食醋不能解酒是缺乏高温条件和没有浓硫酸催化的缘故。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事项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创设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确定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的问题。
(2)要恰当地把握问题的空间,也就是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既与对学生的情况是否了解,是否熟悉有关,同时又与创设问题情境的指向性有关。问题提的太大、太空、情境没有反映问题的实质,学生摸不到边际,无从下手;问题提的太小,学生不费思索即能回答,或者教师已把答案暗示给学生了。
(3)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标签:创设教学情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