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你想要通才还是专业?--中国“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选择_教育论文

社会工作者:你想要通才还是专业?--中国“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选择_教育论文

社工:要通才还是要专才——中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才论文,专才论文,社工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搞“通才教育”还是搞“专才教育”,一直是各国社会工作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之所以引起社会工作教育者的兴趣,是因为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决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影响到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出路。

“专才教育”也称“专科训练”,就是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在很窄的范围内。有以掌握社会工作的某一种方法为目标的,如专门学做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或社区工作;也有以从事某一方面服务为目标的,如专门学做青少年工作,或老人工作,或家庭工作。如在美国,“专才教育”一般是培养个案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多选择私人执业,专门运用某一种理论和方法进行个人或家庭层面的治疗工作。

“通才教育”也称“全科训练”,就是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巧,选用系统理论的解决问题方法,运用不同角度的分析、不同层次的介入,综合不同的工作手法,达到多元化的处理效果。

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看,很难判断“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孰好孰坏。要评价它们的优劣,必须联系其他的社会因素。

如社会文化。即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对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比较接受。如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受到绝对尊重的,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是可以拿出来向专家求助的。因此,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专家式的辅导模式就比较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就侧重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但是在中国,没有这样一个结构性的文化在后面影响。

又如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初始阶段,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专业实务的分化还不够细致,不可能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门人才的训练,所以比较适合进行低水平的“通才教育”;发展的中期,对分门别类的服务理论、方法和技巧有了深入研究,但缺乏把各种知识和理论、方法和技巧综合运用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所以比较适合进行“专才教育”;发展的后期,有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巧,训练学生形成系统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意识,以及从不同层次介入实务的能力,所以比较适合进行高水平的“通才教育”。

再如社会工作教育的学历层次。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初入门者而言,最好形成一个比较整全的知识结构,以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所以比较适合接受“通才教育”;进一步深造,可以根据其兴趣和专长,选择比较小的专业方向,所以比较适合接受“专才教育”;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后的再进一步深造,比较适合接受高层次的“通才教育”。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学生培养大多停留在大学本科和专科层次,宏观层面上的社会问题比微观层面上的社会问题更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所有这些表明,目前我们应该采用“通才教育”的模式。正如王思斌所说:“鉴于国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缺乏和社会问题的繁杂,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应采取通才教育的模式,即希望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能够承担多种任务,满足多种社会需求。”

标签:;  ;  ;  

社会工作者:你想要通才还是专业?--中国“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选择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