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坡道的交互演化;D,斜坡;D网络与坡道;D能力:跨案例纵向比较研究_企业创新论文

开放式Ramp;D、Ramp;D网络与Ramp;D能力的互动演进——跨案例的纵向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纵向论文,开放式论文,案例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作为技术创新后发国家,中国企业在竞争中面临越来越多的专利壁垒[1],严重削弱了企业竞争的优势。如何有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化解这些壁垒,乃至探索逐步构建专利壁垒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Rothwell认为,动荡的外部环境、激烈的竞争、产业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和快速变化迫使制造业公司通过与外部机构结网、合作以提高技术创新弹性、速度和效率[2]。Imai和Baba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3]。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的创新范式,强调外部资源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性[4]。学界深入研究了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的关系,阐明了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的作用。

值得深思的是,存在于同一技术创新过程的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活动,除了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外,技术创新对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有无影响?在此过程中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关系如何?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此三者地位和作用如何?三者关系随时间发展有无变化?现有研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系统研究尚不多见。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培育发展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从理论上研究开放式创新、创新网络、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三者关系的普适模式,得出一般结论,并通过三个案例纵向比较研究验证。

1 文献回顾和理论研究

1.1 开放式R&D和R&D能力

Nelson和Winter提出组织外部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5]。Cohen和Levinthal认为,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6]。Miotti和Sachwald研究发现,技术创新驱动型企业更迫切寻求外部合作[7]。Chesbrough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同等重视和均衡协调企业内部、外部创意和企业内部、外部市场化渠道资源开展创新的创新范式[4]。Laursen和Salter指出,技术专属权程度与开放式创新意愿成正比,并以企业与外部合作创新要素的个数测量开放式创新的开放度[8]。Chesbrough和Crowther将开放式创新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9]。Christensen等指出,不同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与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技术发展阶段有关[10]。陈钰芬和陈劲研究证实,企业以开放式创新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可提高创新绩效[11]。创新资源外部来源主要有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大学、公共研发机构、市场中介等,它们是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六类主要合作伙伴。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主要方式有技术信息、技术交流、技术许可、合作研发、外包、合资企业、并购等。以上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R&D活动实现,开放式创新也有助于提高R&D能力。开放式R&D是企业以开放式创新方式开展R&D活动。

OECD出版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提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显著的技术变化。毛荐其认为,R&D活动是通过作为产品研发底层因子的知识、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以达到技术元的重组、嫁接、遗传与变异的过程[12]。Sala等将R&D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分别用文献计量、专利和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新程序来测度[13]。在R&D活动中,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中发明创造的关键,应用研究直接诱致新产品、新程序等出现,是R&D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Manuel研究证实,专利数与同期的R&D高度相关[14]。Kendall等实证发现,专利数和新产品数正相关,用授权专利数测量技术发明[1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证实,世界上90%~95%的发明申请了专利[16]。R&D活动主要成果是技术发明及其授权专利。Wolfgang和Grimpe将R&D活动分为宽度(多样性)和深度(强度)两种[17]。根据《专利法》第二条对发明的规定,相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能更好地体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明专利对技术创新认定、授权及法律保护等过程透明、规范,较其他R&D成果更权威、更有公信力、更标准化。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授权发明专利研究和测度R&D能力。企业持续R&D活动可不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其中技术上紧密相关专利可被称为发明专利簇,通过特定产品技术密切关联的专利群可被称为发明专利集群,发明专利、发明专利簇、发明专利集群构成发明专利池。专利池可引导R&D活动发展,是R&D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利池和R&D能力相互支撑可能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唯一路径。因此,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企业R&D活动,R&D能力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

开放竞争环境下企业R&D的使命和企业间R&D竞争必诱致开放式R&D,开放式R&D可促进R&D能力提高。开放式R&D可使企业获得R&D活动所必需的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提高R&D效率,降低R&D成本和风险;有助于避免企业陷入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桎梏[18],适时开辟新的R&D领域,可以获得R&D竞争先发优势。Huang认为,当R&D采用开放式创新时,技术创新能力更强[19]。Narula和Marin提出,技术能力越强,企业对外部技术和知识吸收能力越强[20]。Cohen和Levinthal认为,R&D培养了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促使开放式R&D能力增强[21]。刘敏等研究认为,企业R&D能力对知识获取和产品创新之间有显著的、完全中介效应[22]。邢小强等认为,技术能力影响技术转移或交流效果[23]。可见,开放式R&D和R&D能力是互动发展的。但Enkel等认为,开放式R&D会带来知识流失、协调成本提高、管理失控等问题[24]。

在R&D使命激励和企业间R&D竞争的驱动下,R&D能力和开放式R&D互动必然常态化。不仅如此,R&D能力积累将带来R&D能力显著提升或质的飞跃,吸收能力随之增强,继而推动开放式R&D升级,从而形成“开放式R&D→R&D能力升级→开放式R&D升级”的持续螺旋式上升循环。初期阶段的R&D能力和开放式R&D互动关系在后续发展中以升级的方式被继承发展。因此,开放式R&D和R&D能力的关系是互动演进的。

1.2 R&D网络和R&D能力

R&D活动根植于经济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学中网络概念可清楚解释此现象[25]。DeBresson和Amesse认为,创新网络内R&D创新成本递减促使创新网络形成[26]。王大洲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27]。Das和Teng指出,企业构建创新网络的动因主要是为了获取其他企业的优势资源,技术创新是推动创新网络发展的根本动力[28]。Granovetter将企业与创新网络的关系区分为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29]。结构性嵌入主要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密度、中心性等三方面,反映了网络整体特性。网络规模一般用企业联系的创新伙伴总数表示,网络密度一般用企业与创新伙伴间的关系种类数目表征,中心性是企业与网络中第三方联系的总状况及其所带来的网络优势[30-31]。关系性嵌入主要包括企业与创新伙伴的联系频率和联系持久度,反映二者之间的直接关系。联系频率可用企业与创新伙伴在特定时间内联系次数表示,联系持久度指企业与创新伙伴交流的时间跨度。Hkansson认为,网络能力是企业改善其网络位置和处理某些单个关系的能力[32],网络能力寓于网络嵌入性之中,与网络嵌入性密切相关。Allen等研究了企业研发部门内部网络的作用[33]。企业外部创新网络和内部创新网络协调或耦合状况影响网络能力强弱及其发展。网络能力和网络嵌入性分别反映了创新网络发展的质与量。企业R&D网络是一种创新网络,也具有嵌入性和网络能力特性。R&D网络是知识扩散、转移、吸收和创造的最有效载体,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R&D网络源于企业R&D活动,它可促进R&D能力提高并受R&D能力发展驱动。开放式R&D过程中形成的R&D网络具有特定功能。R&D网络有助于企业拓展R&D领域,获得更多R&D机会、R&D创意、R&D选择;R&D网络有助于企业优化R&D资源配置,提高R&D资源使用效益,分散或降低R&D风险;Ahuja认为,R&D网络促进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新知识产生[34];R&D网络有助于企业更直接感知外部R&D竞争,更好地平衡R&D竞争和R&D合作,增强自主R&D能力,提高R&D效率。企业R&D产生的发明专利越多、涉及的技术领域越广、R&D网络嵌入性越好,说明企业R&D网络越优;Sanjeev等认为,面临R&D竞争的公司会有更多激励构建R&D网络链接[35];邢小强等认为,企业技术能力越强,可吸引更多高质量网络关系[24];石之玲认为,合作伙伴的专利技术是企业选择结网的重要影响因素[36]。因此,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发展,R&D能力具有先导性。但R&D网络可能会引致企业核心专利泄密、R&D管理风险增大等问题。

在开放式R&D长期发展中,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是R&D活动的基本运行方式。R&D活动往往面临R&D资源短缺、特定专业知识储备不足、R&D人员缺乏、R&D时间急迫等问题,企业往往借助R&D网络引入外部R&D资源,以促进R&D能力加快发展。随着企业间开放式R&D竞争的逐步深化,涉及的R&D领域不断增多,企业更迫切地需要发展R&D网络以促进R&D能力的发展,合作伙伴增多以及合作中互相信任等关系积累促进R&D网络的升级,从而形成“R&D网络→R&D能力升级→R&D网络升级”的链式反应,使R&D网络与R&D能力交替升级发展。因此,R&D网络和R&D能力的关系也是互动演进的。

1.3开放式R&D与R&D网络的交互作用

以提高R&D能力为主要使命的开放式R&D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R&D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开放式R&D可获取R&D活动所需的紧缺资源,R&D网络试图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搜寻、获取、整合R&D紧缺资源的有效组织方式。开放式R&D深度增加、开放度扩大,导致R&D网络规模扩大、异质性知识增加、关系种类增多、企业网络中心性提高,增强了企业R&D网络能力。对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交易而言,Williamson认为,R&D网络是替代交易成本较高的市场和层级组织的最好组织方式之一[37],R&D网络发展必然促进开放式R&D成长。开放式R&D和R&D网络交互发展,促进R&D能力的提升,R&D能力发展是开放式R&D和R&D网络互动发展的推动力。

1.4 理论评述

现有关于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影响、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关系、R&D活动与专利关系等的研究相当深入,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的关系是互动演进的,且R&D能力具有先导性,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以竞争者、大学等六类主要开放合作对象表示开放式R&D,以结构嵌入(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密度、中心性三个维度)和关系嵌入(包括持久度和频率两个维度)表示R&D网络,以授权发明专利表示R&D能力,构建了一体化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关系模型(见图1)。三者互动机制是:在开放竞争环境下,企业发起R&D活动一般要整合使用内部缺少且具有优势的外部技术以提高R&D能力,开放式R&D必然会促进R&D能力增强,开放式R&D和R&D能力互动发展;在开放式R&D发展过程中形成R&D网络,借助R&D网络可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以促进R&D能力加快提升,R&D能力发展又促进引入更多外部合作伙伴,这将扩大R&D网络规模,提高R&D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合作将更持久频繁,提高R&D网络在R&D活动中的嵌入性,R&D网络和R&D能力互动发展;在R&D活动中开放式R&D和R&D网络协同发展;互动的开放式R&D和R&D网络与R&D能力也在发展中互动。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的关系在长期技术创新过程中是互动演进的,本文以此为中心展开研究。

图1 一体化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互动关系模型

2 案例研究

2.1 研究设计

本文用案例研究法探讨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的互动演进。案例研究是用收集的案例资料分析事件间逻辑关系的经验研究方法。案例研究适用于“如何”或“为什么”之类问题的探讨,也特别适用于对相关因素无法控制事件的解释性和探索性分析[38-39]。多案例研究使案例研究更全面,可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一般认为多案例研究最佳数量是3~6个。本研究选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技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天士力)为典型研究案例,他们均是全国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行业领军企业、所获授权发明专利行业领先。为便于研究,将各企业R&D历程从成立至2011年12月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界限是各企业首获授权发明专利年份;第二、第三阶段界限分别是企业R&D历程中重大R&D事件发生年份。华为技术2004年与西门子投资1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研发TD-SCDMA技术,三一重工2007年独资6000万美元在美国佐治亚州建研发制造基地,天津天士力2007年与英国联合健康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研发新药。因此,华为技术研发历程三阶段是1987—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1年;三一重工三阶段是1994—2002年、2003—2006年、2007—2011年;天津天士力三阶段是1994—2003年、2004—2006年、2007—2011年,将研发历程分时段便于开展案例纵向研究和案例间横向比较。

研究步骤和方法。按照“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命题—明确分析单元—资料与命题联结—理论和实践启示”的案例研究步骤展开。案例分析采用模式匹配和时间序列研究方法,以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为主线对构建的一体化模型进行匹配检验。在案例分析单元中使用了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三个嵌入式分析单元,最后将三个案例的三个嵌入单元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在时间序列中,分析各案例三个时间段中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以及研发历程中此种互动关系演进情况,并将三个案例中此种互动关系及其演进作横向对比,以增加案例研究的深度。

研究信度和效度。首先,成立3人案例研究小组,明确各人分工和职责。其次,阅读相关文献,专题研讨,确定研究框架、研究问题,拟定访谈提纲与问卷等。第三,采取行业数据收集、跟踪研究和访谈分析等三种方法获取多样化的研究信息,对所获信息进行三角检定。行业信息主要通过工信部、科技部、卫生部及行业协会网站等途径获取。跟踪研究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公开出版书籍、各公司网站等途径获取。对每个公司分管R&D副总1人、R&D部门负责人2人、基层R&D负责人或一线R&D人员不少于4人进行访谈,每人访问时间为0.5小时~1小时,形成完整证据链。信息公开收集和分析达到了每公司800页以上的信息量。企业授权发明专利信息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中国知识产权网(www.cnipr.com)专利检索结果。第四,各案例严格遵循复制逻辑。某个案例如提供了新信息,随即对其他案例开展针对性补充调查,以完善研究。最后对案例进行跟踪反馈以确保信度和效度。

2.2 案例概况

所选3个案例企业创立时间接近,发展面临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致相同,均重视技术研发,有科学的R&D体系,R&D起点基本相同,所获发明专利主要通过自主研发而非其他途径获得。本研究中企业与开放式创新对象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技术许可、合作研发、外包、合资企业、并购、研发联盟等,蕴含于以上方式中且间接影响发明专利的技术信息、技术交流未列入直接研究范围。本研究用发明专利表示企业R&D能力,考虑到专利法确权规定和研究结论的科学可靠性,将企业的授权发明专利作为研究对象。案例企业的授权发明专利采用国内授权数据。由于几乎世界各国各地区法律均在其辖区内依法保护其授权发明专利,即同一发明专利可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分别获得授权,导致企业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计总数时出现重复计算情况。一般来说,企业在国外获发明专利授权而不在国内申请授权是很少见的,因此本研究授权发明专利数据不仅无碍而且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者整理的案例企业基本信息见表1。

2.3 案例企业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演进纵向研究

华为技术的互动演进过程:(1)奠定基础阶段(1987—1997年)。1990年研发起步于小型用户交换机(PBX),1993年研制成功的C & C08交换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申请发明专利6项,1997年研发成功GSM技术。最初与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1997年与摩托罗拉等跨国企业建立11个联合研发实验室。1995年在深圳成立中央研究总部负责研发及其管理,在北京等地成立3家研究所(见图2)。1995年成立知识产权部专司专利事宜。1997年引进IBM集成研发管理(IPD)重组研发业务流程。(2)学习追赶阶段(1998—2003年)。借助C & C08技术平台研究移动、数据通信等先进新技术,2000年年底研发成功CDMA1X技术。1998年首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000年首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此阶段共获发明专利授权162项(见表2),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1988年《华为公司基本法》确定R&D战略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成立对外合作部以获取外部技术,构建了内外部R&D网络协调发展的全球化同步R&D体系。收购两家美国公司获取光传输、交换机和路由器核心处理器技术。在美国硅谷等地新成立10个研究所,新增英飞凌等5家企业研发伙伴,首次与高通等跨国公司达成专利技术交叉许可,加入TD等3个产业研发联盟(见图3),加入国际电信联盟(ITU)等70多个国际行业标准组织。2001年以7.5亿美元出售安圣电气及附属专利。(3)创新超越阶段(2004—2011年)。研发LTE(准4G)、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此阶段共获发明专利授权14529项(见表2),形成了企业专利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2010年拥有全球GSM核心专利的5%、WCDMA的11%、LTE的10%。2011年著名专业机构ABI发布报告认为,华为技术和爱立信引领全球LTE及LTE-Advanced标准专利发展。2006年华为3G和下一代网络研发(NGN)项目累计亏损分别超10亿元和40亿元,但R&D投入并未减少。2005—2011年与德国电信等全球排名前50位的运营商组建34个联合创新中心以研发新技术。2011年加入3GPP、ITU等130个国际行业标准组织,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担任OMA等权威组织的领导职位。2011年整合成立“2012实验室”以发展面向未来的技术研发能力。2006年以8.8亿美元出售杭州华三通公司股权及附属专利。新建英国伦敦等5个研究所,发展恩智浦半导体等8家企业和香港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研发伙伴(见图4),新加入了WiMax技术OPA专利联盟等两个联盟。

图2 华为技术R&D网络(第一阶段)

图3 华为技术R&D网络(第二阶段)

图4 华为技术R&D网络(第三阶段)

20多年来华为技术始终在与中兴通讯、爱立信等企业激烈的竞争中竭力发展R&D能力。研发起步时华为技术R&D能力薄弱,在自主研发过程中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成功C & C08机和GSM技术,开始申请发明专利,先进过硬的研发成果使R&D能力得到大发展,为3G和数据通信等技术研发奠定了自主R&D能力基础。在第二阶段与研发伙伴建立合资公司,加入技术联盟,新增23个研发合作对象,开放式R&D扩大,R&D网络能力增强,开放R&D、R&D网络与内生发展的R&D能力结合,研发成功了3G等技术,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0多项,部分技术接近全球先进水平,R&D能力发生质变,吸引了业内顶级竞争者与之合作。在第三阶段,在内生R&D能力发展和激烈的R&D竞争中,在更加开放R&D和更强大R&D网络支撑下,华为技术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TE等全球最前沿技术,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500多项,形成专利池,引领全球通信技术发展,R&D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在三者关系互动演进中,开放度和R&D网络规模持续扩大,R&D网络密度持续增加,企业处于R&D网络顶级位置,与主要研发伙伴合作更加频繁稳定,R&D能力快速提升,开放式R&D和R&D网络协同发展促进互动演进关系达到最优状态(见图1),华为技术开创了成功的自主技术创新之路。

三一重工互动演进过程:(1)技术攻关阶段(1994—2002年)。成功研发混凝土泵送、泵车臂架等核心技术。2001年申请发明专利。2002年起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起草。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管理委员会,在北京等地建立了4个研究院,构建了技术研发体系。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此阶段主要与7所高校、1家研究所合作(见图5)。(2)技术追赶阶段(2003—2006年)。泵车臂架等技术研发世界领先,还新研发挖掘机等关键技术。2003年首获发明专利授权,此阶段共获发明专利授权11项(见表2),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年投资6000万美元在印度建研发制造基地,与长安大学共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5家研究院、4所大学研发伙伴(见图6)。(3)赶超先进阶段(2007—2011年)。持续深度研发使泵车臂架等技术全球遥遥领先,研发起重机等关键技术,主持或参与6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制定工作,加入一些行业标准组织和行业协会并担任领导职位。此阶段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6项(见表2),两项发明专利被评为国家金奖发明专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08年成立知识产权部,变革研发体系,分布全球的30多家研究院借助企业E-Sany信息平台组成一体化协同研发体系,实施“技术—专利—标准”梯次推进的知识产权战略。2007年投资6000万美元在美国佐治亚州建研发制造基地,之后在德国贝德堡市投资1亿欧元、巴西圣保罗投资2亿美元、印尼爪哇省投资2亿美元建研发制造基地,新增PTC公司等4家企业和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伙伴(见图7)。

图5 三一重工R&D网络(第一阶段)

图6 三一重工R&D网络(第二阶段)

图7 三一重工R&D网络(第三阶段)

十多年来三一重工以自主R&D与跨国公司激烈争夺技术主导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以自主研发突破混凝土泵送技术起步,接着突破泵车臂架等关键技术,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建立初步的自主R&D能力。在第二阶段,关键技术突破吸引了新研发伙伴的加入,在不断发展的开放式R&D和R&D网络中,混凝土泵送技术和泵车臂架技术研发全球领先,获得十多项发明专利授权,R&D能力大增。在第三阶段,开放式R&D和R&D网络随R&D能力发展而发展,业内公认“每增加一米比登天还难”的泵车臂架长度被屡屡突破,混凝土泵送高度也累创新高,此两项关键技术远远超越竞争对手达到全球领先,研发起重机等关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大幅增长,R&D能力实现跨越。在三者关系互动演进过程中,开放度持续扩大,R&D网络能力持续增强,与主要技术伙伴合作更频繁、更持久,R&D能力在全球崭露头角,开放式R&D和R&D网络协同发展促进此种互动演进关系又好又快发展(见图1),三一重工走上充满希望的自主技术创新之路。

天津天士力互动演进过程:(1)探索突破阶段(1994—2003年)。企业成立前复方丹参滴丸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入开展复方丹参滴丸及作用机理等研发,2001年开始研发生物、化学药品。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临床用药申请获美国FDA批准。2001年申请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制定《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EP)》,这是中国企业在世界制药业首次创立的行业标准。企业内部成立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建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开展研发。此阶段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等11所国内外高校和1家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合作,与合作单位共同承担多项国家“973项目”等科研课题(见图8)。(2)发展完善阶段(2004—2006年)。深化中药治病机理、标准化、数字化等研发。2004年首获发明专利授权,此阶段共获发明专利授权13项(见表2)。加入中国中药协会等行业组织并担任领导职位。此阶段新增日本小田医院集团等3家研发伙伴(见图9)。(3)全球化研发阶段(2007—2011年)。推进中药、生物药等研发全球化,开展复方丹参滴丸美国FDA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研发,建立全球协同研发体系。此阶段共获发明专利授权326项(见表2),在美国、欧盟等国家获专利授权。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中药研发平台,与英国联合健康集团(COOP)等两家企业分别成立合资公司研发药物,与凡诺华公司、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合作研发,与两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爱科恩临床研究公司(ICON)和精鼎医药研发公司(PAREXEL)合作开展复方丹参滴丸全球III期临床研究。发起成立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成为中医药世界联盟主席单位,新增研发联盟、联合研发实验室等10个研发伙伴(见图10)。

图8 天士力R&D网络(第一阶段)

图9 天士力R&D网络(第二阶段)

图10 天士力R&D网络(第三阶段)

十多年来天津天士力致力于以自主R&D推进中药现代化。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研发成功复方丹参滴丸,并申请发明专利,培育出了初步的自主R&D能力。在第二阶段,推进中药现代化的R&D使命和R&D成果吸引更多研发伙伴加入,推动开放式R&D和R&D网络发展,进而使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病机理等研究不断深入,获得十多项授权发明专利,R&D能力增强。在第三阶段,以合资企业、研发联盟和联合研发等方式发展开放式R&D和R&D网络,促使中药现代化研发获国际认可,复方丹参滴丸相关研究更深入,开始研发化学药、生物药,新获30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国际专利授权增多,初步形成核心发明专利池,R&D能力大大提升,中药现代化R&D全国领先。在三者关系互动演进过程中,开放式R&D、R&D网络、R&D能力持续互动发展(见图1),天津天士力在主要依靠经验和仿制药发展的中国医药行业初步摸索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小制药企业切实可行的自主技术创新道路。

2.4 案例企业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演进的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3家案例企业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演进过程,从开放度看,第一到第三阶段华为技术分别是16,39,94(见图2、图3、图4);三一重工分别是8,17,30(见图5、图6、图7);天津天士力分别为12,15,25(见图8、图9、图10),说明开放式R&D持续发展,R&D网络规模持续增长。从网络密度看,第一到第三阶段华为技术合作伙伴分别是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研发联盟,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研发联盟、联合创新中心;三一重工分别是高校、研究院所,高校、研究院所,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天津天士力分别是高校、研究院所,高校、研究院所、医院,高校、研究院所、医院、企业、研发联盟,R&D网络密度持续增加。从网络中心性看,第一到第三阶段华为技术分别是起步、加入国际标准组织并担任职务、加入国际标准组织并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三一重工分别是起步、加入行业标准组织、加入行业标准组织并担任领导职务;天津天士力分别是起步、创立行业标准、加入行业组织、发起组建行业技术组织并担任领导职务,网络中心性持续提高。随着网络地位提升和自主R&D增强,3家案例企业均相应变革了开放式R&D管理模式。研究了3家企业和研发伙伴交往的持久度、频率,可以看出总体上是增加的。从授权发明专利数看,第一到第三阶段华为技术分别是0,162,14529;三一重工分别是0,11,146;天津天士力分别是0,13,126。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年均授权发明专利数看,华为技术分别是27,1816.13;三一重工分别是2.75,29.2;天津天士力分别是4.33,65.2,证明R&D能力持续快速成长。不仅如此,从演进过程及三阶段发展看,案例企业均呈现“开放式R&D→获发明专利授权→开放式R&D发展和R&D网络成长→获更多发明专利授权”的螺旋式上升演进过程,且在此过程中R&D能力发挥先导作用,发明专利增多促进开放度扩大,开放式R&D和R&D网络分别与R&D能力相互作用并协同发展,最终案例企业均走上了自主技术创新之路。因此,企业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演进具有一般性。

案例企业开放式R&D、R&D网络与R&D能力互动演进中的主要不同点是:开放式R&D不同,华为技术是外向型和内向型兼具,而其他两家企业主要是外向型的;R&D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不同,华为技术最大,天津天士力次之,三一重工最小;华为技术的R&D能力远远超越其他两家企业;R&D网络可能发生动荡,如华为技术收购Cognigine等公司,因小灵通技术遭淘汰导致华为与日本京瓷合作终止,朗讯和阿尔卡特等主要研发伙伴之间的并购等。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R&D战略差异、产业技术特点不同、企业R&D深度和宽度及其组合不同等导致的。

2.5 案例研究命题的提出

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开放式R&D和R&D能力互动发展;二是R&D网络和R&D能力互动发展;三是开放式R&D和R&D网络协同发展;四是开放式R&D、R&D网络R&D能力是互动演进的。两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差异:一是各阶段开放式R&D、R&D网络、R&D能力的互动关系及互动演进过程,华为技术最优、天津天士力次之、三一重工居末,本研究理论对产生此种差异的具体原因并不能作出解释;二是,3个案例企业与技术领域高度重合的直接竞争者没有合作R&D活动发生,如华为技术与中兴通讯、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天津天士力与康缘药业均无合作研发活动,理论研究并不能作出解释,后续研究应关注这些问题。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和跨案例纵向研究,得出以下基本命题:

命题1:企业开放式R&D可促进R&D能力发展。

当今企业R&D活动中,往往需要以某种形式使用多种外部技术,以弥补R&D不足或加快R&D进程等,因而开放式R&D可促进R&D能力发展。

命题2:企业R&D网络可促进企业R&D能力提高。

R&D网络源于R&D活动,归宿是服务R&D活动。R&D网络提供了方便利用外部技术的有效方式,可使R&D活动更敏锐、迅速、有效地搜索、识别、发现、转移、吸收外部技术,可促进R&D能力的提高。

命题3:企业开放式R&D和R&D网络是协同发展的。

开放式R&D过程中必然形成R&D网络,开放式R&D的发展必然导致R&D网络的发展,反之亦然。因此,开放式R&D和R&D网络是协同发展的。

命题4:企业开放式R&D和R&D网络协同发展可提升企业R&D能力。

开放式R&D和R&D网络可以促进R&D能力发展,协同发展是二者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有利于各自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必将提升R&D能力。

命题5:企业R&D能力推动开放式R&D和R&D网络协同发展。

开放式R&D、R&D网络产生于企业R&D活动,服务于R&D活动。开放式R&D和R&D网络共生。R&D能力具有先导性,R&D能力发展必推动开放式R&D和R&D网络协同发展。

命题6:在长期R&D过程中,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是互动演进的。

开放式R&D与R&D网络、开放式R&D与R&D能力、R&D网络与R&D能力均互动发展,在长期发展中,这种互动关系也在发展变化,往往具有阶段特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是互动演进的。

3 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20世纪50年代以来,R&D学派和技术规划学派建立了R&D研究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创新网络理论已形成研究理论框架,2000年后兴起的开放式创新对其影响企业创新机理等的研究取得了进展。本研究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通过整合现有理论,构建了“一体化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互动模型”,是对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新探索。本文对案例研究方法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适用性验证,3家案例企业R&D过程都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3个案例企业在创立基础、研发基础、研发条件、研发环境等方面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基本相同,因此,本文构建的模型及研究结论适用于其他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一般性。

通过跨案例纵向研究,可得到以下启示:(1)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互动演进具有一般性,其中R&D能力居于先导地位,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企业研发活动应将开放式R&D、R&D网络、R&D能力及其互动演进同步纳入研发战略决策及实施框架,要特别注重发展R&D自身能力,同步适时适度发展开放式R&D、R&D网络与之匹配。否则,研发绩效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2)自主技术创新战略在确保R&D强度连续性、R&D系统效率和战略一致性的前提下,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互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及其互动演进具有路径依赖性和累积性,研发过程中战略动摇、R&D投入减少、研发组织低效等导致的不利后果很难通过后续努力弥补,至少也要付出成倍代价,特别是在技术发展快速变化、研发竞争激烈的开放环境下。(3)在开放式R&D、R&D网络和R&D能力互动演进过程中,不断发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行之有效的自主技术创新之路。3家案例企业的R&D能力成长历程也向中国其他企业昭示了一条可行的自主技术创新道路。

标签:;  ;  ;  ;  ;  

开放坡道的交互演化;D,斜坡;D网络与坡道;D能力:跨案例纵向比较研究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