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英所见“六个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到英国访问菲尔创纳公司,顺手记下了这么几件小事。因都与“一”有关,且有六个,就取其名曰“访英所见‘六个一’”。
一次安检
从北京到菲尔创纳公司的总部纽卡斯尔不能直航,需要在伦敦机场转机。转机,无疑要进行安检。但这次安检,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走过安检门报警后,安检人员不是马上对你进行“身检”,而是让你或把腰带解下、或把鞋脱下,放到传送带上,再过一次安检门。如果安检门还响,安检人员再对你进行“身检”。不过,这个“身检”,用的不是扫描器,而是直接用手。从用扫描器到用手,这似乎是一次“退步”。原来,用扫描器“身检”,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尽管这种辐射量很低,但也不容忽视。过去,当不知用扫描器对人体有危害时,不为过;知道了仍坚持,恐怕就难以让人理解了。因此,为保证人的生命不受损害,该不为时就不为,这不叫退步,倒是进步。
一张名片
到了纽卡斯尔这个菲尔创纳公司的总部。人相见,递名片。菲尔创纳公司的名片与见到的其他公司的名片明显不同。名片的上方间隔着、横排着8个字:“质量—合作—创新—知识”;在这行字的右下方和左下方分别写的是公司名和个人名。只不过,公司名的字体大,且下面有“不群、不凡”4个字;个人名字及职务的字体则要小得多。这张名片,与其说是介绍个人,不如说是介绍公司,把公司的追求、愿景、个性都介绍得清清楚楚,让人过目难忘。其所以难忘,是这张名片“与众不同”。不同就不同在名片突出的是群体,而非个体,是“我们”,而非“我”。这透视出他们的理念:不靠一人包打天下,而靠“我们”创造明天。这种理念,也正应了英国的那句谚语:成功时,有1000个爸爸;失败时,只落下一个孤儿。
一座厂房
参观菲尔创纳的工厂,主人介绍说,这座厂房是1948年建造的。1948年,屈指算来,早已过了“耳顺”之年。但厂房依然硬朗:骨架子全都是钢材,竖立横排,傲然挺立;依然明亮:房顶全都是玻璃,自然光线,不用耗电;依然使用:机器在这里欢唱,工人在这里繁忙。本来,60岁,是一个该退休的年龄;过了60岁,该是一个坐享清福、或静心总结、或让人“参观”的年龄,但这座厂房已过60岁,耳依顺,神依清,力依旧,依然在劳作,依然在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着财富。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建厂当建这样的厂:理念要先进,环保、低碳;材料要别样,坚实、牢靠;建造要科学,不求一时陕,但求厂房久。
一根滤棒
菲尔创纳公司是以做滤棒而享誉业界的。主人介绍说,他们公司有150多名工艺技术专家,累计有着500年的专业研发经验。他们开发、设计和创造的特种滤棒,已经占到全球特种滤棒市场份额的1/4。而且,早在1995年,他们开发的第一支二元复合管状滤棒便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因这种滤棒中间呈五角星状,被人们称为“五星嘴棒”。最近几年,他们又以自己独特的技术,致力于烟草产品的“减害”工作,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做滤棒,好像不是在做产品,倒是像做艺术品,一根小小的滤棒,在他们手中,一会儿变成空腔滤棒,一会儿变成胶囊滤棒,一会儿变成纤维线滤棒等。他们说,要让自己的滤棒“成为世界领先和行业首选”的产品。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们的产品貌新、心善,既能给人以惊喜,又能减少烟草中的危害。看来,世界上的事情千千万,做法却有万万千,但只要精神专一,意不并锐,持之以恒,事不两隆,就能使神相之、鬼先之、人居之、物发之。
一个讲台
工作之余,主人带我们到耸立在威尔河湾陡峭石坡顶上的那个已有近千年历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达勒姆教堂。这个教堂确实有许多不寻常之处,但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个在其他教堂从未见过的讲台。这是一个铜制品讲台。支撑讲台桌面的是一个生动的造型:5只小鹈鹕翘首以待,鹈鹕妈妈正在啄自己的胸膛,以用己之鲜血来喂养这5只小幼鸟。图案栩栩如生,故事感人至深。据说,这个讲台是中世纪同样位置讲台的复制品。这就给人以启示:讲道理,不能只概念来概念去。要学会以故事讲思想,以事实讲道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身边事,易接受,生动事,易感人。靠故事传播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串白花
一天,忽见通往宾馆会议室的扶梯上挂满了一串串的白花,心中不免“咯噔”一下。白花,在我们的记忆中,往往与“白事”联在一起。但一打听,这里挂白花不是“白事”,而是“红事”:有人要结婚了。中国的婚礼,以红为主:要贴红囍字,挂红灯笼,盖红头盖;西方的婚礼,以白为荣:要穿白婚纱,盖白头盖,戴白手套,因而也就有“白色婚礼”之说。据说,这白色,不仅象征纯洁,而且象征友爱,同时还象征对光明的追求。看来,文化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别。因而,入乡间俗不可少,慎而有礼不可无。西方人的“白色婚礼”在当今中国也不少见。这说明,交流可增同,风俗可改变。至此,忽然想起,这“白色婚礼”也并非古而有之。在相当长的时期,西方的新娘子在婚礼上常穿的是各种华丽的衣服,甚至黑色礼服。只是到了1840年,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才打破传统,穿着白色婚纱与艾伯特王子成婚,从而开创了“白色婚礼”之先河,以至成为西方新娘的标准礼服。这也说明,风气是可变的。特别是,处上者的一举一动,往往就会像一盏灯,照亮社会生活之路,乃至成为人们行为的标准。所以,我国早有“不教之教,无言之诏”之说。这种“无言之诏”,看似“无言”,却能“大声吹地转”,形成一种风气,乃至成为一种文化。这种现象,不能不重视,不可不重视。
标签:婚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