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摘要: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治理是国家政府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完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如何提升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进程。“互联网+”进入地方政府治理领域,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当前连片特困地区在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亟需通过寻求对策加快“互联网+”与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政府治理”的创新模式受到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强烈关注。“互联网+政府治理”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这就要求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既要以解决政府治理面临的问题为导向,又要彰显“互联网+”的内在特征。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能否借势“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创新治理理念,加强职能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对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
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区域,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治理的成效,关系到该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近年来,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职能逐步完善、治理结构趋于优化、治理理念有所创新、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但是基于“互联网+政府治理”视角下,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着新的困境。一是“互联网+政府治理”理念落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相互融合程度不深,传统粗放的管理思维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等治理工具运用不足,导致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效果不佳、公共决策缺乏科学性、政府服务多元化参与程度不高以及政府信息管理“碎片化”严重。二是存在信息共享壁垒,信息开放程度低,上下级政府、横向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等问题,政府治理扁平化流程难以实现,并且地方政府互联网治理手段大多流于形式,导致政府部门多方审批,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增加了行政成本。三是连片特困地区上下级政府、横向部门之间信息技术水平和相关基础设施不均衡,导致政府之间信息沟通存在“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现象,连片特困地区基层政府、村民组织以及村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影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四是连片特困地区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变革业务发展、再造业务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高层次人才缺乏。
“互联网+”在融合现有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方面充满新的困境,为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互联网+”与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互联网治理观,建设服务型政府
连片特困地区要把握好“互联网+”政府治理的契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转变传统政府治理的思维,树立起互联网治理观,将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嵌入到地方政府治理中,通过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加强技术和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引导,提高连片特困地区地方政府参与度,营造积极的互联网环境,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科学、公开透明的决策流程,促进重大事项决策从依靠传统经验型决策理念转变为依靠互联网数据信息决策,建立起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决策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纠偏机制,以互联网思维改变政府治理工作方式、决策思路,避免地方政府决策片面化,同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的决策制度,推进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三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和流程,简化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流程、推动政府业务办理流程结构优化,建立起“一窗口、一站式”的网上服务大厅、在线服务,实现政府职能和服务流程的自动化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协同治理
连片特困地区运用“互联网+”来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就必须开放共享数据信息,聚焦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多元诉求,推进协同治理。一是构建起上下级政府、跨部门、跨界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打破上下级政府、横向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政府治理向扁平化流程转变,加强“互联网+”与整体性职能部门的建设,破解地方政府治理信息管理“碎片化”问题。二是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保护机制,厘清数据开放共享的步骤、规则、边界,打造电子监督平台,将政府治理的权力清单纳入信息化监管中,保护数据信息安全,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开放共享的法律约束机制,运用法律法规监管数据使用情况,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的双重效应。三是运用“互联网+”构建社会公众与政府治理机制,推动多元参与治理的长效机制,创新互联网与公众利益表达模式,建立沟通协商、合作共治的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拓宽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及时准确地回应公众诉求表达,形成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格局。
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创新治理模式
多举措完善连片特困地区“互联网+”的配套基础设施,为地方政府治理提供技术保障,不断创新“互联网+”与地方政府治理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均衡上下级政府、横向部门之间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方式,让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政府治理”领域,打造“互联网+”的技术驱动平台,建立起与简化行政审批、精简机构相适应的网络设施,创造良好的政府治理技术环境,平衡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分布,尤其是基层组织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二是依靠技术创新,将政府治理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推动政府一体化治理和公众参与,同时加快网络升级,为政府治理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三是政府信息机构牵头,与拥有先进互联网技术的国内外企业合作,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领域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政府、高校、企业、智库之间在互联网资源方面协同共享。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连片特困地区缺乏掌握互联网技术又懂得政府治理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治理必须聚焦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一是加强政府行政人员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培训,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起培训基地、订单培养单位,打造出高素质电子政务和政府治理人才。二是建立起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强与高校合作,在高校里设置“互联网+政府治理”方面的相关专业,并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互联网与政府治理的融合,为政府治理输送具备“互联网+政府治理”意识的人才。三是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引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从而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作者简介:
杨洪彬(1991.11-),男,藏族,四川康定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学院,专业为公共政策。
论文作者:杨洪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互联网论文; 地方政府论文; 政府论文; 地区论文; 能力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