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發展筆談——1.從現代化視域創新人文社科學術期刊——2.学术期刊要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蔡赤萌——3.互联网思维与学术期刊变革的思考路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期刊论文,期刊论文,互联网论文,思维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從現代化視域創新人文社科學術期刊 黃頌傑 現代化不僅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夢想,也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地區、民族所追求的目標,是世界發展的潮流、趨勢,是時代的主題。人文社會科學及其所屬的學術期刊應當從現代化的視域去考察研究中國和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問題,去開創辦刊的新思路。 問題永遠是學術研究的起點和動力,學術期刊必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導向。現代化所展現的廣闊而複雜豐富的問題域正是學術研究和學術期刊創新的源泉。當今世界現代化的重要特點是現代化已經形成了“全球化”的態勢和格局。如果說,直至20世紀上半葉現代化運動主要局限於西歐北美,其它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亞非拉則淪為現代化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為現代化運動的犧牲品,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世紀下半葉至今,歐美國家的殖民體系已經土崩瓦解,現代化運動則席捲世界各大洲,成為全球性的浪潮。迄今為止,各國實現現代化都採取經濟市場化的路徑,而資本、資源、科技則是市場化必不可少的要素。歐美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憑藉武力向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聚斂財富,拓展市場。這種以犧牲千百萬他人的生命血汗和無數自然資源為代價的方式和道路在今天已經行不通了,當今思想理論界熱議的“現代性”問題正與此相關。然而,市場化所必須的上述要素依然不可或缺,無論是已經實現了現代化還是正在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無例外。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無數的衝突、矛盾、糾紛都與現代化的實施相關。 當今世界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現代化登上歷史舞臺並展現強勁勢頭。幾個世紀以來,走在現代化前列的歐美國家都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而中國現代化的經濟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並重)。所有制是社會最基礎的部分,不同的所有制必定派生出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等一系列制度和不同的意識形態、思想文化觀念,相互之間必定發生矛盾衝突。然而,雙方又處於同一經濟環境之中,遵守共同的規則,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存在著互利雙赢的可能。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合作共贏與對抗衝突乃至兵戎相見兩種可能性同時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現代化國家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從歷史久遠和實力、經濟發達程度來講,歐美現代化無疑佔據優勢,然而其弊端和矛盾危機的深刻程度也更突出和嚴重;中國的現代化還處在初始階段,在力量、發展程度上遠不如前者,而其展現的勃勃生機讓前者無法比擬,但迄今中國依然未能避免和克服類似歐美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優越性遠未充分體現出來。探索這樣兩種不同類型的現代化道路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各自走下去的路徑和前景,應是人文社科研究及其學術期刊的最基本的課題和視域。 從現代化視域創新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還應當十分關注各種社會思潮。西方自現代化以來,出現過各種思潮,其中最重要的、從走上現代化道路開始就出現而至今仍然起著重要作用具有重大影響的當屬“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19世紀中葉誕生並與自由主義相對立的馬克思主義,至今它們依然是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兩股最強大的思潮。數百年來,自由主義為資本主義現代化論證、辯護、謀劃,其中也包括尖銳的批評、抨擊;馬克思主義則肯定現代化而反對、否定資本主義的制度和道路,提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制度、道路和目標。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類型的現代化當然有不同的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必須涇渭分明不容混淆,但決不能因此而蔑視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簡單否定自由主義的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和核心是歷史唯物論、歷史辯證法,面對現實面向實際,用辯證的眼光觀察世界研究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資本主義現代化是同一星球上的兩大歷史潮流,兩者在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文化思想方面既有不同的制度、發展方式、途徑、目標,不同的價值觀、歷史觀,同時又有著共同遵循的規則,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從人文社科學術研究的角度看,自由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思想理論,積累了數百年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研究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問題時作為重要的參考。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等,不是某個國家、民族或某種文化、理論學說的專利品,而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逐漸產生形成的思想、概念。它們的含義和意義、內涵和外延,它們的表現和實施,都是具體的、歷史的、演化發展的,因不同的空間、時間、地域、人群、文化而具有不同的形態、方式,不是用統一的模式鑄造出來的,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強制推行。它們是否正確、得當、合理、合情、合法,不是憑藉權威、權力、強力,歸根到底要由人類生存實踐的歷史來檢驗。 實踐證明,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與人的素質問題密切相關,上述現代化的諸要素都必須經過人才能發揮作用。如何提高全社會成員尤其是掌權者和管理者的政治、道德、思想、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各種素養,是當前實現現代化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現代化對人的素質、修養、品格、能力等等方面的要求,比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現代化更高。特別是對各級政府官員、管理人員、執掌權力的人員的要求必須更高。因為任何所有制必須有載體,在公有制條件下掌權者和管理者實際上成了公有資產和財富的代表,對於公有資源(資產)和財富的分配、調節、管理起著關鍵性作用。他們的各種素質、素養和水平直接關係著他們執掌和運用權力的水平和狀況。權力的運作無疑是貫穿於現代化(尤其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現代化)各項事業的核心和關鍵,與此緊密相關的則是財富和性欲,它們構成當代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三大問題。人的素質與社會思潮密切相關。當代中國各種思潮紛紛登場,創新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必須十分關注由各種思潮所引發的各種觀點。 從現代化的視域創新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還要緊跟現代科技革命,與時俱進。由科學技術所引發的工業革命是現代化運動的推進器。以蒸汽機和煤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60年代)帶來了第一次現代化浪潮;以內燃機和電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帶來了第二次現代化浪潮;20世紀下半葉至今,以計算機和信息為標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第三次現代化浪潮。當今世界,電子和網絡技術所引發的自然和社會各個領域以及各行各業的變革或轉型正方興未艾。傳媒方式、手段的革命在世界各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學術期刊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是必然的發展方向,創新學術期刊對此決不可疏忽,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將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上述從現代化視域創新學術期刊決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圍繞著現代化問題展開研究和展現成果,而是強調應當從現代化的視角看待各種問題,創新學術期刊。澳門處於世界兩種不同類型的現代化、世界兩大思潮和科技革命的交集點,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特殊條件,從現代化視域開創人文社科研究及其學術期刊的新思路。 學術期刊要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問題 蔡赤萌 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是展示學術成果、傳播學術思想、推動學術積累和學術創新、開展學術評價、促進學術轉化的重要平臺,同時又是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社會深刻變革與轉型發展,社會對學術期刊促進學術轉化、服務社會發展的功能需求快速提升。學術期刊在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需要密切關注與反映相關領域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聚焦前沿熱點、潛在問題及其變化趨勢,提升學術研究的現實針對性,推進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的有效突破。 (一)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研究是學術研究的應有之義,也是社科學術期刊的基本職責與社會功能之一。理論與實際對接並有效指導實踐,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目標與內涵。學術研究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建立起各學科基本的範疇和學理,並以此觀察現實世界、把握社會發展大局,在學術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學術創新,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性、理論性及應用性的學術成果。與學術研究相對應,社科學術期刊承載著兩個基本職責:一是推動學術創新,二是服務社會發展。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緊貼社會發展脈搏,關注與發表當前學術前沿課題和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成果、預測發展趨勢,既是提升社會學術積累、引導社會研究與創新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學術轉化的有效途徑。遺憾的是,目前的一些學術研究仍存在象牙塔裡“自娛自樂”的傾向,一些學術期刊對現實問題也仍保持著一定疏離,學術期刊的社會功能也因此打上了折扣。從期刊功能職責及社會需求看,社科學術期刊應該注重策劃與刊發能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產生作用的研究成果,所刊發論文也應力求學理研究與對策研究、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從而促進學術研究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 筆者近三十年來一直從事港澳問題的研究,對此體會尤深。目前港澳“一國兩制”實踐正分別進入第17年和第15年,社會政治與經濟正經歷著雙重轉型,港澳社會訴求多元,政經發展面臨挑戰,社會凝聚共識難度也在增大,產生出許多獨特而又重大的新情況、新問題,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需要大量有針對性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智力支撐。港澳問題研究不僅需要關注“一國兩制”實踐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也需要關注上述現實問題背後涉及的學理、法理問題,需要關注與探索社會各領域發展中的趨勢性問題與規律性問題,需要關注社會突發事件背後的深層機理與應對之策。《澳門理工學報》在“港澳研究”欄目中,對相關領域的重大現實問題一直有著不少頗為精彩的論述,例如對澳門經濟發展面臨的制約及其新變化態勢、澳門主導產業博彩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如何完善監管、粵港澳合作面臨的挑戰及深化合作應對建議、澳門社會民生現狀與發展趨勢等,這些研究成果的刊發,既顯示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澳門社會重大問題的最新關注與思考,體現了研究者應有的社會責任與使命,同時也為特區政府施政以及相關領域發展提供了學理研究及對策參考,是學術期刊對本領域、本地學術推進與社會貢獻的重要體現。 (二)密切關注並及時引導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是提升期刊內涵質量與特色品牌的有效途徑。保持強烈的現實關懷,突出實踐導向,不僅是學術期刊的社會功能,也是學術期刊前沿性與導向性的重要體現,乃至學術期刊開拓創新、優化質量的厚實基礎和可靠保障。對社科學術期刊而言,以問題意識為導向、以服務社會發展為職責,就需要持續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研究,持續關注學術熱點與前瞻性研究,有針對性地策劃選題並引導甚至參與相關研究,而這恰恰是優秀期刊始終保持其前沿性、社會影響力和學術引領力的基礎條件,也有助於形成自身的特色優勢與領先地位。在現實問題選題策劃中,各學術期刊都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各刊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欄特色與學科專長,既可在現有欄目中增加現實主題的研究文章,也可策劃以現實問題研究為導向的新專欄。通過對重大現實問題、前沿性問題的領先性研究,有效保持刊物在同行中的影響力和關注度,也將有助於提升刊物的學術引領功能與學術話語權。 以筆者參與創辦的《港澳研究》為例,如何圍繞港澳社會重大現實問題以及港澳工作的現實需求,致力於港澳“一國兩制”實踐探索與總結,為社會提供具有深度的學理分析、理論研究與決策探討,無疑成為《港澳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港澳研究》自2013年創刊以來,緊扣港澳社會現實主題,策劃並及時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研究論文,在關注和引導“一國兩制”和港澳重大現實問題研究上做了若干有益的嘗試。例如圍繞中央與特區關係以及香港政制發展中的重大分歧,有針對性地刊登了“一國兩制”系統論、香港政治的獨特性、行政長官“愛國愛港”的基本法律要件、香港行政長官提名委員會的合理性與民主正當性等選題文章;例如及時刊發了一批有關香港本土意識與身份認同、香港社會動態追蹤調查、香港核心價值變遷等既有學術深度、又有現實意義的學術成果。上述研究,無論是深化“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研究、引導社會理性探討重大現實問題,還是客觀把握港澳社情民意、平衡港澳社會輿論與生態等,均起到較好效果。刊物也在港澳研究領域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優勢與較為權威的學術地位。 (三)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學術理論素養與敏銳的問題意識,善於有效捕捉並策劃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的選題。受編者個人認知能力或辦刊條件的局限,一些學術刊物對重大社會現實選題或是不夠重視,或是缺乏策劃與落實能力,難以及時、有效回應。開展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研究及選題策劃均有較大難度,研究者及編者需要有創新思維和相應的策劃能力,需要具備研究與破解現實問題的能力。如果編者游離於研究領域之外,與社會正在發生的重大現實問題缺乏一種有機聯繫,也較難及時捕捉相關科研信息與研究進展,因而也難以落實相關的選題策劃。 一般而言,作為一名學術期刊的編輯,要較好把握重大現實問題選題,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基礎工作:一是對相關領域有較強的理論及政策的把握,尤其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學術素養,努力成為本學科領域的資深研究者。二是密切跟蹤相關領域最新學術動態和實踐狀況。一個稱職的編輯,要盡可能熟悉本領域重大學術問題與潛在敏感問題,並能給予持續的關注,方能及時篩選、策劃出好的選題。三是要提高自身的學術研究水平。一位學者型的編輯,若能持續保持自身對學術的高度敏銳性,這對策劃重大社會現實問題選題、組織與凝聚一批高水平的作者隊伍,具有莫大的幫助。四是要注重知識的橫向擴展,培育跨學科、跨領域、複合型的綜合能力,以便有效把握和處理交叉學科選題的策劃。 從期刊的發展趨勢看,一份好的社科學術刊物,需要高度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問題,需要編者以敏銳的觸覺和強烈的參與意識,通過發掘一系列對現實問題有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的佳作,努力提升學術期刊的時代性和現實針對性。而發揮好學術期刊在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研究中的引領作用,是期刊編者的社會責任,也是打造刊物自身特色優勢的有效方式。 互聯網思維與學術期刊變革的思考路向 王浩斌 從根本上說,學術期刊主要有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也是學術期刊存在的意義所在,一是學術信息的社會傳播功能,二是學術評價功能。前者是最基本的功能,學術期刊最初以“通訊”為名,表明了學術期刊在其起源之初所蘊含的學術信息傳播功能。後者即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功能是一個演化出來的功能,它是在學術信息傳播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正是由於學術信息(論文)通過學術期刊而廣泛傳播,在學者群體中產生影響,從而形成一種社會性的輿論,通俗地說,就是所謂的口碑。所謂的學術評價,追根溯源,它在根本上是指這種學者群體中的社會輿論。 作為一種社會輿論的學術評價,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很難進行精確的量化測量。然而,由於國家在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由此產生了相應的管理與考核要求;對於管理部門來說,最好的管理考核辦法就是應用各種指標進行衡量,由此便可一目了然。因此,產生了對原先比較模糊的學界之社會輿論進行量化分析以採取相應管理辦法的客觀需求。與此相應,作為社會學研究中定量分析的方法——統計學——則為此提供了一個方法論的基礎。有客觀需求,有解決方法,二者的結合,極大地促進了量化學術評價方法的興起。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可以通過定量分析與統計的方法來對社會輿論(輿情分析)進行精確量化;而所謂的引文分析(CSSCI),只不過是挪用了社會學輿情分析的這種統計方法而己。無論是以學者發表論文的數量,還是以論文引用率進行評價,從根本上說,都是適應管理部門量化管理與研究諮詢機構統計分析這二者結合與共謀的產物。 由於引文評價的方法論基礎是統計學,作為一種統計學的方法,它只能幫助我們瞭解過去和現在的狀況,無法把握未來。從思想發展的歷史來看,有許多偉大的作品由於思想過於超前,因而是在作者死後若干年其價值才被人們發現。因此,真正的定性的學術評價必然是歷史評價,所謂“千秋功罪,任後人評說”,而引文分析只能是基於統計學的定量分析,決不可能是定性評價。之所以說真正的學術評價是歷史評價,是因為只有從人類文明與歷史發展進步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對前人的是非功過作評價,正如解釋學所認為的,所有的文本解釋都是“歷史解釋”一樣。這就是歷史性的體現。這一點體現在學術這個特殊的領域中便表現為:一個學者、一篇學術論文真正的學術貢獻,只有通過後來者把握當下學術發展(後來者的學術場域)與回逆歷史(學術史梳理)才能發現端倪。基於以上邏輯,我們認為,關於學術期刊之學術評價功能的討論是一個偽命題,學術評價的問題只能交給學術史,任何人都無法代勞。因此本文只討論學術期刊的社會傳播功能,並從這一點出發來思考學術期刊的變革之路。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歷史可以分成口傳文化、印刷文化和電子文化三個階段。從生產方式角度來說,學術期刊是印刷文化的產物,最早的學術期刊是與印刷機的發明聯繫在一起的。印刷機的發明,使人類的知識成果擺脫了手抄本進行傳播的方式,可能進行大規模的複製,而工業革命之後的工廠模式則加速了這一進程。當商人們發現出版是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情之後,便加入了這一行業,促進了出版業的繁榮。總的來看,工業時代的機器(印刷機)+生產方式(工廠模式)+商人,構成了傳統期刊的產業鏈條。 隨著後工業文明與電子文化時代的來臨,特別是網絡和數字化的技術出現以後,基於工業文明的期刊產業鏈被打破。人們可以通過數字系統將媒體聚集在一起,即所謂“混搭”,並且對其進行再次包裝,以此來促進新型的協作表達方式。這種方式甚至使傳統的學術研究方式也發生變化:傳統的讀書做卡片的資料收集方法被數字化的信息搜索技術所取代。傳統學術研究方式的重點在於收集資料,乾嘉考據學是其典型;而在數字化時代,由於資料海量、文獻資源過多,使得資料並不缺乏,缺乏的是分析資料的眼光。在數字化時代,一個新的寫作方式、表達方式與傳播方式將出現。學術論文的寫作不再是學者單獨坐在書桌前的思考與奮筆疾書,思想不再是個人獨白式的沉思,而是合作、共享,信息與文化會以一種新的方式聯繫在一起,而且可以重複利用。比如,有些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已經出現了集體創作,網友可用接龍的方式創作完成一部文學作品;來自草根的網絡寫手的影響力正借助互聯網而超過傳統的知名文學作家。在學術界,由於還有一道學術與學歷門檻的存在,從而築起了一道防波堤,阻擋了草根學人進入學術的殿堂;此外,社會上還存在著學術崇拜與知識崇拜的心理,使得來自草根的網絡寫手還不能以自己的草根創作顛覆學術權威。不過,文學的聖殿已經被顛覆,學術的聖殿還能存在多久呢? 從信息與知識傳播的產權角度來看,在前數字(網絡)時代,人類發明了一整套法律規範,用以保護人們的知識創新,如版權、正當使用等。然而,進入數字化時代和網絡社會後,這些法律禁令將面臨著“自動失效”的可悲境遇。網絡社會以自己的方式嘲弄那些早已過時的法律禁令。所謂的版權,其本質是知識產權。在前現代社會,知識雖然被貴族所壟斷,但知識並不能成為一種財產權。版權是隨著出版產業的出現並成為一個贏利的營生而誕生。這種傳統的版權概念及其維權方法是建立在印刷術技術的基礎之上,它在數字化的時代面臨著嚴峻挑戰,人們認為從網上獲得和複製信息是一種自由的權利。所謂著作權,則是建立在一次性寫作的基礎之上,著作權法對著作權的定義是一個完成的作品。那麼問題是,如果通過“剪切、複製、黏貼”所產生的作品是不是著作呢?從學術角度來說,或許可以指責此類作品是抄襲,然而,從創作角度看,這類文本也是一種創新,是一種互文性的、超文本式的創新。所謂的“超文本”是建立在創造衍生作品的觀念基礎上,即某個人能夠將一篇文章中的部分內容剪切下來,放到另一部作品中,而數字技術則為人們借助他人的作品提供了條件。這種開放性的複製與創新,使得人類總體上會將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極致,這從現代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不斷地膨脹就可以看出來。現代社會的信息爆炸現象,與超文本以及文本複製的學術生產方式是分不開的。此外,文本複製還會給學術研究帶來一個問題,即我們永遠不知道文本的原來面貌,當我們在複製或者轉發文本時,我們並不知道最初的文本源於何處、它是否被人修改過。最為關鍵的問題是,文本的最初語境已不為我們所知。而對於文本研究來說,文本意義取決於語境,離開了特定的語境,文本的意義將不被我們所瞭解——通俗地說,離開了特定的語境,必定產生“斷章取義”式的理解。這對於我們理解和認識思想史與學術史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從期刊的生產流程來看,傳統的期刊製作分成編、印、發三個流程,在網絡社會與電子媒介的世界中,編輯變成文本的鏈接;印刷術已經死亡,它被鼠標輕輕一點的複製功能所取代;發行則被網絡上的下載功能所取代,傳統的各級書商成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服務器)。在網絡時代,真正的原創作品即信息的最初提供者與作品的原創者將很難再掙到錢。掙錢的人變成了信息的集散者——網絡平臺。這從今天的學術網絡平臺的運行模式可以看出來:提供信息的作者和學術期刊沒有掙到錢,掙大錢的是知網平臺(CNKI)。而在傳統的版權體系保護下,傳統的作家可以掙錢,是因為大規模複製的技術十分複雜,它必然通過專業書商和印刷廠進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只要把書店和印刷廠管住,就可以管住版權的侵權問題。然而,在網絡社會中,大規模複印是一個十分簡單而監管又十分困難——因為在網絡世界中複製是匿名的,即使想打擊盜版,也不知它在哪。因此,原有的版權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網絡社會的要求。既然每個複製網絡文件的“盜版者”多如牛毛,無法監管,那麼政府其實是可以去監管網絡平臺。然而,許多網絡平臺(如谷歌)認為自己並不是那個“盜版者”,只是盜版信息的搜索工具,而谷歌的贏利模式是把“鏈接”提供給人們——它自己並不提供內容,因而就規避了版權法的監管。其他一些不是搜索引擎的網絡平臺,也大都是通過協議的方式,把相關的法律責任推給了期刊。 正如淘寶網把中國許多大型商場搞垮了一樣,以中國知網為代表的網絡平臺在掙到大錢的同時,把廣大的學術期刊也逼到了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境地。學術期刊最重要的生命力在於其傳播功能;然而,在大型的數據庫中,期刊與作者之間的聯繫早已被數據庫所切斷,讀者看到的只是數據庫中的單篇文章,而無法看到整個期刊的全貌,這會導致期刊與讀者失去聯繫——這一點是對學術刊物的致命打擊。過去由於學術期刊是在體制內生存,對於發行的好壞以及讀者評價並不關心,期刊關心的是上級領導的評價,這是體制化生存所造成的路徑依賴關係。由於體制決定了期刊不需要關注自己的讀者,由於不關注讀者需求,因此也就不關注發行。在網絡時代,期刊的發行主要是通過網絡傳播,因此,當網絡傳播剛剛興起之時,由於不關注期刊的發行已成為期刊的通病,因而自然而然地忽視了與發行密切相關的網絡傳播權問題。而以中國知網為代表的大型數據庫平臺的誕生,它們在獲得網絡傳播權的同時,也切斷了期刊與讀者之間的聯繫;它在集中了所有期刊的信息資源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的零散化和碎片化。當學術期刊的完整性被知網數據庫解體時、當期刊失去了自己的讀者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當前學術期刊之所以能存在,是依靠學術期刊的衍生出來的、甚至是異化出來的功能——學術評價功能。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學術期刊應當重構一個新型的傳播整體,應當重建與讀者的直接聯繫,更進一步地說,是要重新奪回被知網壟斷的那些社會關係。在這方面,大型社交網絡Facebook的經驗值得期刊借鑒,因為它就是在一個陌生化的網絡世界之中建立起人與人間的關係。 在以上這種複雜的局面下,期刊應當怎麼辦?期刊人應當如何看待作者?應當如何理解我們的讀者?應當如何理解一個刊物存在的意義?這不僅是每一個期刊人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這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只不過,期刊人作為媒體從業人員,在網絡傳播的時代首當其衝。或許,這是歷史給予期刊人的一個機會,讓期刊人首先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在這裡,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這種思考要站在時代變革的高度,這一時代變革的廣度與深度可以與17世紀的工業革命相比,後者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因此,當我們思考這一問題時,需要有一種歷史感,這種歷史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一種方向感——儘管這種方向還十分朦朧,但可以指引我們前進。二是期刊的變革是這個互聯網時代變革的反映,作為一個時代的變革,決非易事,更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按照任何一個事先設想的藍圖、任何一個想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必定會以失敗告終。對於一個未知的事業,只能以探索的心態和不怕失敗的胸懷來對待。作為探索,失敗將是大概率事件,期刊人有幸生逢其時,即使明知面對失敗,充滿不確定性,也要有大無畏的精神與氣概。這或許是一個充滿著不確定性的互聯網時代最需要的一種精神氣質。论期刊的发展一本新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诞生于现代化领域学术期刊应关注蔡启蒙的主要社会现实网络思想与学术期刊改革_人文社科论文
论期刊的发展一本新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诞生于现代化领域学术期刊应关注蔡启蒙的主要社会现实网络思想与学术期刊改革_人文社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