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论文

大数据助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论文

大数据助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吕海民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定位,如何对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实现全覆盖,不仅仅从监督面上要达到全覆盖的要求,更要在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上做到精益求精。文章将大数据的特点与审计工作的新要求相结合,从建设审计组织、信息共享平台入手,对大数据应用在信息管理、审计分析、审计人员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探索,以更好地促进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大数据 内部审计 转型升级

一、新时期审计工作的重新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审计署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多个重要文件,并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这些重要文件精神和重大举措,都要求内部审计要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不留死角。审计人员应当在深刻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审计管理、审计监督的内容、方法和工作程序,以全覆盖、防风险、提效益、促转型的审计价值增值视角,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科学技术特性,创新审计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

(一)全覆盖

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审计工作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有重点是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的首要环节,确定重点的标准有:围绕企业工作中心,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和防范重大风险;有步骤是构成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的核心内容,即以经营决策部署落实跟踪审计为主线,以常规数据审计为基础,从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责任,分类分级,上下联动,形成以企业整体效益为目标、全员参与的综合审计模式;有深度是对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运行的质量要求,重点与非重点审计领域的审计范围、深度提出不同审计频次、关注重点和治理目标;有成效是对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运行结果的要求,通过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二)防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内部审计人员要在推进防范化解风险上下功夫,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重点排查梳理债务、投资、金融、资金、国际化经营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对违法违规经济行为进行及时揭示。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定期开展风险排查,特别是排查化解可能影响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风险,决不能让风险转化为隐患、隐患变成事故,决不能发生系统性风险。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然后加强监管措施,推动经营管理业务随经济政策、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目标和体系架构等内外部客观因素的变化,而进行及时调整,助力风险防控落到实处、扎实推进。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发明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发明作为驱动力开创新时代的历史。蒸汽机是开创工业时代的驱动力,电力是开创电气时代的驱动力,那么,集成电路则是开创信息时代的驱动力。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基石,让计算机、手提电话、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高速列车、互联网、精密医疗器械、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各种电子产品和系统,应运而生。集成电路代表着当今世界微细制造的最高水平,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被喻为“工业的粮食”,是国防的安全保障,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

(三)提效益

围绕“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内部审计应主动跟进企业经济决策部署,对重大投资项目、经营质量、成本费用、处僵治困加强审计监督,持续推进财务收支审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创新管理效益审计,促进企业整体经营的改进完善;强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在经济岗位上履职尽责的意识和领导能力。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围绕“发展、质量、效益”统筹协调审计资源,审出成果、审出效益、审出价值。

(四)促转型

审计信息化要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驱动支持和技术创新,必须加强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信息技术部门要明确数据标准规范,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提供软硬件技术支持和不断优化升级;业务部门要确保其数据采集、清理、转换、整理和更新工作的真实、准确,规范数据管理方式,全面配合联网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部门要严格规定联网审计模式下的工作职责、操作权限、运行程序、审计内容等,有针对性地研发查证工具,搭建平台推行审计技术交流,确保审计人员能够恪守职业道德、维护信息秘密、遵循审计准则,切实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审计监督的常态化和精准化

传统审计组织方式是以审计部门人员为主体进行审计,依靠现有审计力量和组织方式开展审计工作。这样往往会相对集中完成部门的常规审计任务,难以关注企业整体效益和中心工作为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囿于本部门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审计方案中的个别方面难以查深查透,影响审计项目的整体质量,传统的审计组织方式已不适于大型、跨地域、跨专业领域审计项目的开展。

(一)完善体制机制,为大数据审计科学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当前,企业监督工作中仍存在着多头监督、重复监督的现象,内部审计监督尚未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监督的权威作用;审计资源“孤岛”造成信息不畅,审计人员专业定位、发展方向不明晰。业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是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使用的科学抽样方法已无法满足企业从整体效益向个体考核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对此,内部审计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在审计管理、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更高效、更经济的优势,发挥其海量数据、趋势分析的特性,通过联网审计使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能够同时开展审计项目,构建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审计平台,实现跨区域、跨层级的审计资源整合,使“大数据”成为信息化审计的“武器弹药”和“全覆盖”的利器,从而在技术层面上保障业务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大数据能够让我们分析与被审计项目相关的所有数据,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更便于发现深层次的相关关系问题。

(二)创新数据管理和分析方式,为联网审计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审计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彻底的整改,就会形成屡审屡犯的恶性循环,审计就会失去公信力。对此,要加大审计整改结果督促力度,及时督察整改效果。一是对审计整改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整改结果报告机制;二是坚持审计回访制度,形成跟踪检查机制;三是强化部门联合监督管理,整合监督资源,建立大监督体系;四是落实审计整改问责制度。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应承担整改的全部责任,对整改不落实、不到位的,要通过审计通告、绩效考核评价和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指标等形式进行督导,同时提出对被审计单位“一把手”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建议;五是加强审计成果分析研究,对审计项目中发现的类似、相近业务进行延伸,归纳提炼带有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固化在制度和流程中,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正确依据。

(三)创新审计组织形式,为审计资源综合利用搭建共享平台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精神,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各领域创新升级,内部审计要牢固树立“科技强审、信息提效”的意识,深入研讨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信息化工作,一手抓系统建设,一手抓深化应用,切实以信息化推动全覆盖,促进审计监督精准化与常态化。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组织架构日益呈现出扁平化趋势,应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划,优化审计项目管理和审计资源配置,形成更高效的运行组织机构,以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审计需求。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以审计项目为主线。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大审计平台,按照扁平化管理原则,形成领导核心、数据分析团队和问题核查小组等功能模块。领导核心负责把方向管大局,总体把握审计整体方案的制定、组织决策等;审计数据分析团队由各业务部门专业人员和数据技术支持人员组成,负责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筛查审计疑点和线索;问题核查小组负责针对性的关注重大问题线索,开展审理、查证数据分析团队的工作成果,分析、挖掘深层次问题的原因。同时综合开展经营决策部署跟踪落实、预算执行、经济责任等多个审计项目,探索融合式、“1+N”等审计组织方式,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最大限度扩展覆盖面。二是实施在线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加强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信息、审计结果等互通共享,从企业全局视野出发,开发推广便捷实用的数据查询、分析工具,降低技术门槛,统筹审计资源调配;各审计项目组依托数据中心的原始数据,利用联网审计系统或数据分析平台提供预警提示信息,随时对企业各项业务实时开展审计监督,从中发现疑点和线索,对重点疑点和重大风险开展立项审计。

由图2可知,紫菜的水分含量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强而降低。在500 W时水分含量最低为3.8%,这是由于在堆积厚度、微波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微波功率越大,紫菜烘干越彻底,所以水分含量越低。在紫菜干燥过程中,微波功率过高紫菜会出现烤焦现象,所以综合感官评分和水分含量选定微波功率100,200,300 W作为正交试验的3个水平。

(四)健全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狠抓审计整改工作落实

大数据在数量、速度、多样性等方面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复杂性,目前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有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语义引擎和数据质量、数据管理5个维度,内部审计如何去把这些技术创新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呢?笔者认为应从三点进行创新实践:一是从全体样本中挖掘个体差异,直接获取线索。大数据不同于科学抽样审计,不会遗漏数据,也不会产生整体数据偏差。不同部门、项目之间的数据存在结构、形式和内容的交叉和差异,通过对同一专业和同类项目的数据进行对比,排除较强的相似性,可以为审计工作简化数据,获取直接问题线索和显著差异的个体数据。二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大数据审计可以利用数据概化、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深化数据挖掘程度,通过联网查询、分析数据间存在的钩稽关系,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审计线索,发现在数据整体宏观层面的风险和隐患。三是更加关注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性,提升企业方风险、堵漏洞的能力。依据既有的审计开发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加强对相关审计数据和线索的整合,从相关的政策制度、行业维度、企业资源等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

第二,这些诗里,在诗中有音乐也有悲情展现的也为数不少,这种悲情的展现离不开音乐的辅助,在建安文人的诗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乐器和音乐内容的描写,如曹植在《弃妇诗》写到:“抚节弹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7]在《怨歌行》写到:“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8]曹植的诗里多次出现了瑟、琴、筝、笛、鼓、笙、竽,尤其以丝竹类乐器居多,如瑟、筝;曹丕的《清河作诗》里这样写:“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音声如君怀,凄怆伤人心。”[9]他的诗歌与曹植一样也有许多音乐、乐器内容的展现,同样的是以丝竹类居多,如琴、筝,这些诗直接地抒发了在音乐缭绕的环境中,生发出的哀情悲绪。

(五)提升审计人员“四种能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审计队伍

大数据联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既具备审计知识和业务能力,又要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技能,职业化是建设高素质审计队伍、全面提升审计能力的基础。因此要从提升“四种能力”入手,持续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数据分析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够整合各种数据资源,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信息化技术,从数据中发现问题。二是思路创新能力。要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技术方法,突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三是问题核查能力。要培养核查问题的能手,落实分析疑点,提升发现重要问题线索的敏感性和能力。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经济、审计等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技能,综合运用统计学、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开展电子数据审计。

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学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专业领域内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当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更加逼真地表现三维图形的视觉效果是该领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其中,纹理贴图技术,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致力于增强图形真实感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在不增加时间开销的前提下,更加方便地绘制真实感图形,而不用在建模阶段去考虑物体表面的细节。纹理贴图技术应用有助于增强场景绘制的真实感和降低模型的复杂度[1]。

三、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前景

莎士比亚曾写道:“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大数据能帮助审计人员更容易把握审计项目的总体规划,更容易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被审计单位业务运行的规律,更容易查找、落实存在的问题和疑点,让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联网审计去解读未来将发生问题的线索和潜在的重大风险,分析判断出处理问题的最佳方式,做好积极的风险应对准备,避免问题发生并改善结局,把大数据联网审计的优势转化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的强大助推力。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车品觉.决战大数据(升级版):大数据的关键思考[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3]王洁.利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J].中国审计,2014(21):30-31

[4]王建平.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审计作用[J].中国审计,2018(20):8-91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9-126-02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 北京00000)

(作者简介: 吕海民,男,现任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高级主管,高级经济师。)

(责编:若佳)

标签:;  ;  ;  ;  

大数据助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