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与统计指标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对以往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深刻历史反思的结果,是人类针对现实发展状况和问题所作出的明智抉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发展原则和战略。然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科技、经济、法律与行政等手段问题,也涉及人们观念的更新问题。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考虑和变革人类的资源观、价值观、科学观和道德观。而统计指标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刻划、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进而影响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决策。这就要求统计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调整与改革统计指标,使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众多的统计指标中,影响国家、企业与个人决策的主要有两类最基本的指标:一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状况的国民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二是反映微观经营状况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本文将对这几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统计指标的若干设想。
一、对几个重要统计指标的分析
1.SNA核算体系与GNP指标的缺陷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表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居民每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是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实际物品和劳务数量的综合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以及教育程度,即综合经济实力。自从30年代凯恩斯提出以GNP来衡量经济增长以来,GNP一直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受到各国的广泛采纳和重视。并带来了各国的经济增长与物质的繁荣。然而,像任何其他事情一样,GNP的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可以在不产生任何不利之处而实现GNP的增长,那么,人人都会完全赞同。但各国对GNP的过分依赖已经产生了不良后果。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批评者已经出来责难人类以物质利益的态度把注意力集中于事情的数量方面。用某位反对者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向我提供你们的那些(统计)数字和美元,你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对我而言,GNP的意思是国民总污染。
此话虽言过其实,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长期以来在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一种用来分析一国国民经济总体和各部门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它的经济总量指标GNP及其一些相关指标如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等,更是常被用来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但是,这些经济总量指标作为度量一定时期内以价值量表示的全部经济活动短期到中期的变化是有效的,而对于度量长期的可续发展水平却是无效的。这是由于SNA体系主要有两个缺陷:一是有关对环境保护费用的处理。各部门在生产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进行的环保活动,目的是为了防止或消除自身对环境可能或者已经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不能带来社会福利实际水平的提高,是一种“防护性费用”。而在SNA体系中,各部门投入到环保活动中的费用计入部门的总产值及增加值中,其结果是部门环保费用的增长将引起GNP的增长,尽管这是一种虚的增长;二是未考虑经济活动引起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下降。在经济学中,将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要采取将环境系统排斥在经济系统之外的观念,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提取和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视为一种无偿的使用,结果是一国GNP的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环境的恶化。由于这两个主要缺陷,使GNP不能代表经济增长质量、不反映所取得的数字中资源与环境的代价、也不能反映潜在成本、潜在收益或未来成本、未来收益以及生态社会效益;同时也使基于以上统计数字制定的发展政策出现偏差甚至根本错误,背离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显然,简单用GN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是不够全面的。另外,以GNP为基础的经济指标还造成了手段与目的的混淆。GNP增长是手段,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目的。但许多国家却为了GNP的增长,不顾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与破坏,忽略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国民经济核算中,为制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服务,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2.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微观角度看,考察企业经营状况时通常是计算经济效益。但从经济效益的定义看,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其中“产出”是指符合社会需要的“有效成果”。讲求经济效益,就是要在特定的条件下,用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或者说,用最少的投入获得同样多的产出。显然,依此定义,只要“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大,经济效益就好。至于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将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则未加考虑。受该定义的影响。各部门在制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时,着重考察的是企业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纯经济利益。例如,在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共有10项指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这套指标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以及社会的贡献能力。1997年10月,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与其他部门提出了另一套新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这套指标包括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金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它们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和产销衔接状况。但上述两套指标体系都没有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有甲、乙两个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值相同,但甲企业对排放的“三废”进行了处理,而乙企业把“三废”直接排入到环境中。显然,甲企业的环保工作有成效,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乙企业的环保意识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如果仅从经济效益的总指标值来考察,则甲乙两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完全一样的。由此可见,现行经济效益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仅考虑企业系统本身的活动,没有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是,从微观看,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认为是高效益的经济活动,但从宏观看,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却可能是低效益甚至是破坏环境资源的活动。
二、对改革和完善现行统计指标的若干设想
改革现行统计指标,目的是建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反映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应注意统计指标对各级经济主体产生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把人口、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大系统全面考虑问题。通过设置指标,客观准确地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成果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为国家、企业与个人提供真实而科学的决策依据。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帐户属SNA体系,近年来,我国也正在大力推进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一体系是在SNA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主要由经济循环帐户和基本核算表两大部分组成,但它并未摆脱传统核算体系的巢臼。另外它也未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予以应有的关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用GNP作为国民经济衡量指标,有许多缺陷,看不出经济增长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和资源代价,也未涉及非商品劳务的贡献,同时也没有能反映投资的取向。因此,研究、探索并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十分必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进行深入的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十分必要。
为了真正地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注意两个问题:(1)经济学家将环境问题的产生归因于经济和社会活动外部的不经济性,而将外部不经济归因于公共资源(空气、大地、水等)的存在以及公共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未被反映于价格之中。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是有道理的。企业免费向环境排出污染物,消费者扔在路边的塑料口袋,毫无节制出生人口,这些都是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如果环境对此造成的污染已承受不起,政府对此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听之任之,二是拿出钱来替发生外部不经济行为者治理污染,如果政府选择后者,这意味着将治理污染的那部分成本转嫁到全社会,这非常不公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考虑把外部成本变成产生外部不经济性行为的内在成本。(2)环境是一种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可以把部分环境资源从“公共产品”转变为商品进入市场,是商品就得有价格。另外,可以把进入市场的环境资源看作是一个产业,既然是一个产业,其经济活动和其他部门一样,应该有投入产出核算。
近十年来,世界银行与联合国统计局合作,试图将环境问题纳入当前正在修订的国民帐户体系框架中。目前,已有一个试用性的UNSO(联合国统计局)框架问世,称为“经过环境调整的经济帐户体系(SEEA)”。其目的在于,在尽可能保持现有国民帐户体系的概念和原则的情况下,将环境数据结合进现存的国民帐户信息系统中。环境成本、环境收益、自然资产以及环境保护支出均与以国民帐户体系相一致的形式,作为附属帐内容列出。我国许多学者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如何把经过环境调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付诸实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改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环境污染防治的任务。无论是从社会需要,还是企业的自身发展,企业应当在重视发展速度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我们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日趋高度化的条件下,“投入”与“产出”的范围不能仅限于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中。因为企业的生产无不与资源和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不断地从环境中“取出”原料、材料、燃料、水、空气等物质资源,同时又把大量的“三废”排入到环境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三废”的随意排放,都将造成环境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导致环境破坏和污染。几乎每个企业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还是在损害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显然,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投入上,不仅要看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情况,而且要考虑自然资源消耗和自然资源占用的情况。在产出上,不仅要看生产的有用成果,而且要考虑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产出的理解,应由传统的“有效成果”扩大为包括“有效成果”及污染物在内的全部产出。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既要考察“有效成果”与投入的比较(传统的经济效益评价仅考虑这一项),也要考察排放的污染物与投入的比较。对后者的考察,其目的在于考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具有积累性、渐进性、区域性与滞后性,某一生产过程所排放的污染物究竟对环境产生了多大的负面影响,具有多大的破坏作用?目前难以得知。但有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愈多,对环境的影响愈大,将来需要付出的治理代价也愈大。因此,企业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必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则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三废”的处理率。因此环境污染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源的浪费及“三废”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资源利用率越高,生产中资源的浪费越少,从而产生的“三废”越少。“三废”的处理率越高,则“三废”的直接排放量越少。因此,全面考察企业经济效益可以从经营状况、资源利用率以及“三废”处理率三个方面进行。
3.建立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然而,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定性的层次上。为了增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研究和制定发展战略中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化,即用一些可测量的定量指标将其明确表示出来,并构成指标体系。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就提出了研究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任务。随后,联合国率先以可持续发展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CSD)为主,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大型研究项目。在“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中,也设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项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问题的研究仍处于探索之中。
可持续发展涉及几大方面,涉及纵向和横向的协调,因此应设计一套能反映出彼此关系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需由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指标体系构成。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突出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等内容;社会指标体系设计时在人口问题上要突出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的内容;在分配制度上突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内容等;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指标体系的设计时,要围绕着反映生命支撑系统,生态系统的完整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而设计指标。指标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可持续性的内涵,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借鉴国外经验、参考国际资料。同时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如人口多,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些都是阻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反映其现状和动态过程。
总之,在有关统计指标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既可以使我们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更为科学合理,也可以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得统计能够在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决策中,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