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结局影响分析论文_王海伟1,杨海澜2

王海伟1 杨海澜2

(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1)

(2长治市妇幼保健院 山西长治 046000)

【摘要】目的:分析23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3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作为样本,调取所有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妇孕周的不同,对比分析不同孕周孕妇的胎膜早破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妊娠20~23周孕妇,胎膜早破率为6.8%,在所有孕妇中占比最低。妊娠20~23周的胎膜早破孕妇,新生儿死亡率为1.7%、呼吸窘迫率0.8%、肺发育不全率1.7%、黄疸率1.7%、视网膜病变率0.8%。在所有孕妇中占比最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视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孕周,评估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并视评估结果给予处理,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关键词】未足月儿;胎膜早破;新生儿结局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147-02

1.前言

胎膜早破,指胎膜于临产前自然破裂的一种症状,为围生期常见并发症。如胎膜早破发生于妊娠37周内,则视为未足月胎膜早破。临产研究发现,未足月胎膜早破,极容易诱发早产及胎儿窘迫,对新生儿结局的改善不利。为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本文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23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作为样本,分析了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现有报告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23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作为样本,产妇资料如下:年龄最高38岁,最低22岁,平均(29.54±1.51)岁。孕周最长36周,最短20周,平均(28.41±1.95)周。产次:经产妇100例、初产妇136例。

2.2 纳入标准

(1)所有产妇均已确诊为胎膜早破。(2)孕妇孕周<37周。(3)所有孕妇均自愿参与研究。

2.3 方法

2.3.1诊断方法 临床应视产妇的症状、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等信息,对疾病进行诊断。方法如下:(1)症状:阴道突发性流液,且不可控制。(2)窥阴器检查,未见羊水流出。(3)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提示,PH≥7。

2.3.2研究方法 调取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妇孕周的不同,将其分为20~23周、23~26周、26~29周、29~32周、32~36周共5个组别。对比分析不同孕周产妇的胎膜早破率。同时,对比不同孕周产妇的新生儿结局。

2.3.3治疗方法 确诊为未足月胎膜早破后,临床应采用以下方法治疗疾病:(1)嘱产妇卧床休息,嘱其保持外阴清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血常规情况,严密监测胎心率及胎动情况。(2)如产妇孕周<23周,建议终止妊娠。(3)孕周≥23周者,可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并给予硫酸镁治疗。(4)针对孕周>32周者,可视患者的症状,给予剖宫产,或等待自然分娩。(5)活产儿娩出后应立即给予处理。

2.4 观察指标

(1)观察不同孕周孕妇的胎膜早破率。(2)观察不同孕周孕妇的新生儿结局,包括死亡、呼吸窘迫、肺发育不全、黄疸、视网膜病变、低体重共6项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当P<0.05时,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不同孕周孕妇的胎膜早破率

妊娠20~23周孕妇,胎膜早破率为6.8%,在所有孕妇中占比最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妊娠32~36周孕妇,胎膜早破率为41.5%,在所有孕妇中占比最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详见表1。

4.讨论

未足月胎膜早破,与感染、胎位异常等因素,均存在一定的联系。如产检时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婴健康水平[1]。明确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是对其给予预防的关键。

本文研究发现,妊娠20~23周孕妇,胎膜早破率为6.8%,在所有孕妇中占比最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32~36周孕妇,胎膜早破率为41.5%,在所有孕妇中占比最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孕周的延长,未足月胎膜早破率,将明显提升。通过对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的观察发现,妊娠20~23周的胎膜早破孕妇,新生儿死亡率为1.7%、呼吸窘迫率0.8%、肺发育不全率1.7%、黄疸率1.7%、视网膜病变率0.8%。在所有孕妇中占比最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孕周的延长,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降低,两者呈正相关。胎膜早破发病后,随着病程的延长,孕妇感染率的风险将明显加大。考虑到妊娠20~23周的患者,新生儿死亡率及不良结局率较高[2]。一旦检出胎膜早破,建议终止妊娠。如孕妇孕周较高,则建议严密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及血常规。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给予处理。在此基础上,将糖皮质激素,应用到疾病治疗过程中。以促进胎肺成熟,减少新生儿窒息,进一步降低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需注意的是,为避免产妇感染,期待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产妇的安全造成影响。当新生儿娩出后,如为活产儿,应立即送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给予监护。发现异常,应立即给予处理,避免新生儿死亡。

综上所述,随产妇孕周的提高,未足月胎膜早破率显著提升,但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则明显降低。为提高母婴健康水平,临床应视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孕周,评估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并视评估结果给予处理。如产妇孕周<23周,建议终止妊娠。反之,则应考虑保胎,降低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邵阳.IL-1、β2防御素及CRP联合检测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05):586-590.

[2]肖超群,潘淑敏,李仲均.妊娠晚期宫颈沙眼衣原体及其不同基因型感染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07):1136-1138+1142.

论文作者:王海伟1,杨海澜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23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结局影响分析论文_王海伟1,杨海澜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