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崇福[1]1995年在《管理系统模糊仿真与自然灾害模糊风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报告首先考察了传统管理系统仿真理论和技术的现况,指出了已有方法之不足,提出了针对系统的模糊不确定性和计算机仿真实验有限抽样的特点建立模糊仿真理论和方法的思路。第三章将信息扩散法引入管理系统仿真领域,实现了仿真输入的非参数化,不仅可改进仿真精度,而且提供了一条由计算机对有关输入分布进行自动估计的途径。第四章提出了系统仿真的集值化模糊处理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有限时间长度内计算机所能提供的随机抽样信息,通过提高仿真精度而减少仿真所需时间。第五章提出了管理系统仿真的模糊输入概念和处理方法,可以较好地利用定性和定量知识建立仿真模型,拓宽了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第六章以时间论域上的模糊子集为基本模糊事件,定义了模糊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数学模型,提供了縵糊数输入法仿真技术,为管理系统仿真更自然地应用模糊集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保障。第七章针对连续系统仿真中初始状态有时会具有模糊不确定性这一情况,建立了模糊近似推理的仿真方法,能较好地全面刻划系统状态,为合理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 本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提出了模糊风险概念,建立了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一、二级模型,此模型既不同于从点上看问题的极值法,也不同于从线上看问题的概率法,而是一种从面上看问题的可能性风险方法,能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利用模糊风险概念,建立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既可用于计算致灾因子强度的模糊超越率,还提供了计算承灾体灾害程度可能性分布的方法,对推进灾害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黄园园[2]2013年在《重大突发事件灾后应急救援车辆的路径选择与协调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的袭击人们生存的世界,这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政府已认识到建立快速高效的紧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性,其中应急救援物资的运送是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应急救援物资车辆的运输是确保这一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科学的选择救援车辆行车路线和合理协调车辆之间的行为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首先,对突发事件车辆运输路径、车辆运输协调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最后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灾后车辆运输特点,针对车辆路径和车辆协调模型所用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其次,针对具有模糊需求量的VRP,提出了一种动态管理方法。采取一种事前预测的策略,在初始计划执行中实时进行动态调整,设计了一种嵌入模糊模拟NSGA-II混合算法对模型求解。再次,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运输需求的特征,分析了情景应对约束下应急车辆联合运输独立决策和集体决策两种运输模式,分别给出了这两种运输模式的基于运输效率最大化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应急车辆联合运输中两个应急服务点之间的协调关系,构建了基于情景应对机制约束下的协调模型,并针对不同情景对模型进一步求解,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最后,描述了四川雅安地震的概况、应急救援的情况,以此地震为背景分别对车辆运输路径和车辆运输协调模型进行具体实际数据分析,对重大突发事件灾后车辆运输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李景茹[3]2003年在《大型工程施工进度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文中指出制定大型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传统的分析模式效率较低,这与21世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不相适应。本文将系统工程、GIS、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仿真、网络计划和系统评价等先进技术方法引入到大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领域,开展了大型工程施工进度分析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由于大型工程建设系统是一个非结构化问题,难以用常规的解析手段进行系统分析。本文提出采用系统仿真技术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并针对现有的仿真软件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基于GIS的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通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实现图形辅助仿真建模、全过程动态仿真计算和基于GIS的仿真可视化,为施工进度分析和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2.针对水电工程地下厂房系统施工的特点,提出了地下厂房施工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与进度优化理论,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可视化仿真软件ESAS。通过对糯扎渡地下厂房施工进行系统分析,合理地安排了施工顺序,确定了优化的机械设备配套方案,对施工强度进行了均衡优化;同时,研究分析了地下厂房施工交通运输系统,并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验证。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该理论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混凝土坝施工组织的复杂性,提出了混凝土坝施工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和进度优化理论,研制开发了混凝土坝施工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软件DAMSIM。利用该软件预测了不同施工方案下混凝土坝施工进程和各项定量指标,可以为多方案比选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为大坝施工过程分析提供一个可视化分析手段。4.提出了基于仿真的施工总进度可视化分析方法SimCPM,克服了时间不确定型网络中PERT分析的一些局限。在地下厂房施工和大坝施工仿真的基础上,对糯扎渡水电站施工总进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并研究了关键性工作的完工保证率、关键路线的转移等问题,最后采用可视化分析手段全面分析了施工系统中各施工实体间复杂的时空逻辑关系。5.本文分析了常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确定多目标权重的随机赋权法。并结合Monte-Carlo模拟,提出了基于随机赋权法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避免了权重确定的盲目性。通过对糯扎渡水电站施工总进度方案的多目标综合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段春青[4]2007年在《基于现代智能技术的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与实时调度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能够通过管理手段实现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论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灌区调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引入现代的优化、预测和决策技术,建立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多目标模型,从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角度出发,研究了灌区中长期灌溉制度制定问题,并采用了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灌区实时优化调度模型。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将混沌优化算法引入到作物灌溉制度优化设计之中;针对等式约束优化问题的特点,对传统实码遗传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超平面实码遗传算法,并基于此算法建立了灌区灌溉制度优化设计的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模型对求解等式约束的高维非线性问题有较高的效率,能够得出精度更高的典型年优化灌溉制度。(2)将地下水抽蓄变化等效地看作水库的调度,借助地下水运动的模拟技术和混沌优化算法,在考虑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的多目标模型,并采用交互切比雪夫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该方法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实用性和客观性等优点,使得取得决策者偏好这一比较困难的工作变得相当容易,充分发挥了人与计算机的特长。通过建立多水源多目标联合调度模型,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期能在最大限度获得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和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3)建立了基于作物需水和来水过程的年型判别模型,根据作物需水和天然来水过程的匹配程度定义年份的丰枯程度,避免了根据年总水量定义丰枯常常与作物实际生长情况不符的缺陷。(4)将云理论引入到灌区中长期灌溉制度制定问题的研究中,建立了基于云推理的灌溉制度制定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年型预测中的随机和模糊不确定性,从历史数据中挖掘不确定性知识,在年型的预测和灌溉制度的制定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将信息扩散理论引入到资料较少条件下的灌区中长期灌溉制度制定问题的研究中,建立了基于信息扩散近似推理的灌区灌溉制度制定模型,此模型能在资料较少,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尽可能地多利用和挖掘信息,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6)建立了基于遗传程序设计的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模型。借助云预测技术,从纵向阶段降水数据和横向阶段降水比例两个角度,同时进行阶段降水预测分析。与传统预测方法比较,该模型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渠村灌区资料建立了灌区实时优化调度模型,实现了短期调度与中长期调度的耦合。
刘懿[5]2013年在《松耦合模型驱动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域水资源具有发电、供水、航运、灌溉、养殖等多种适用价值和功能,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并防治水害是一个事关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我国水资源相当贫乏,水问题异常突出,且随着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扰动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高速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严重,另一方面,近些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态势进一步增加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何在流域范围内以最少的水资源、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当前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流域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且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水文、水动、水工和生态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典型半结构化的多层次、多主体、多目标决策问题,以信息管理系统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基于预报、分析、局部搜索、多目标多属性决策、最优化、模拟、评估、知识、方法、数字化技术等多学科辅助决策运算单元(本文范畴内统称为“模型”,Model)的决策支持系统将辅助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更好地开展水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其中保证面向决策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与异质包容性是决定此类决策支持系统性能的关键。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以模型为中心,以决策行为优化环与决策技术优化环双层松耦合迭代优化结构为主要特点的决策支持系统建模与设计方法,定义它为松耦合模型驱动决策支持系统(Loose-couplingModel-drive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LCMD-DSS),并详细阐述了其决策机理、体系架构以及相关关键技术。近四年来,这一系统方法被成功应用到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应用示范在内的水资源管理实际工程应用中,应用效果表明LCMD-DSS具有良好的异质包容性、动态适应性与普适性推广前景。另一方面,随着相关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与模型应用协议体系的完善,LCMD-DSS将极大地促进科研院所先进的流域水资源管理领域理论算法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研-产新模式的高速发展,为科学地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包括:(1)针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过程多层次、多主体、多目标且半结构化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双层迭代优化结构的持续集成松耦合系统体系,明确了系统框架下各相关角色的作用与分工,探讨了这一系统方法在流域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决策机理,提出了松耦合模型驱动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方法;(2)针对LCMD-DSS系统集成所面对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集成、网络分布式开放模型集成与基于GIS动态生成交互平台搭建等难题,综合运用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通信科学、管理科学、经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成果,结合数字工程方法克服传统信息系统的物理边缘、技术边缘、功能边缘和逻辑思维边缘,建立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统一数据共享平台,研发了网络分布式模型驱动的水资源管理智能化开放式模型库,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PF与GIS的动态生成交互平台,为LCMD-DSS双层迭代优化机制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3)针对流域水资源管理情景推演需求,综合考虑不规则边界和复杂地形的浅水流动数值计算问题,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单元求解二维浅水方程的高精度Godunov型有限体积模型;研发了一系列用于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转换的普适性GP服务,以模型的形式集成到系统开放式模型库,实现了流域水资源管理情景推演的数值仿真及可视化模拟;(4)以国家治水方针、水利部可持续利用治水新思路为指导,以辅助水行政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调度协调流域水资源为目的,以研究并实现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切入点,以持续优化LCMD方法的系统理论框架(决策行为优化环)与技术储备库(决策技术优化环)为技术路线,开展了LCMD-DSS在流域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示范推广工作。
佟金萍[6]2006年在《基于CAS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水短缺不仅是资源短缺,更是制度短缺,并且制度短缺加剧了资源的短缺。面对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经典配置的失灵效应,提出流域水资源配置应在复杂性范式的指导下,向“沟通与协调”的新配置理念过渡和发展。因此,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如何应用复杂性科学研究和构建适合我国水情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这是本文的核心所在,它关系到转型时期中国政府与市场如何有效配置水资源的协调性问题。 在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下,流域水资源配置系统可以被看作是一类CAS,运用CAS理论定量描述水资源配置的系统演进,为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的构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寻求合适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首先,以水权制度变迁为主线剖析我国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的演化过程;之后,根据路径依赖原理得出流域水资源适应性配置机制是机制演化的绩优路径,并结合CAS理论阐释了机制选择的理论依据;最后,从理论和工作角度界定了机制定义和内涵,构建这一机制,同时阐明机制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将流域水资源适应性配置机制的运行和实现视为系统行为,对机制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分别建立了水权初始分配模型和水权交易CAS模型。最后结合黄河流域实际,验证适应性配置机制构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给出流域水权分配的监管机制。
刘显德[7]2010年在《油气管道失效模式智能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道运输是石油、天然气最为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随着油气管道的大量铺设和管道服役时间的增长,管道失效事故屡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影响管道失效的因素众多,普遍具有随机性、模糊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传统诊断方法对管道失效模式的分析常常存在不适应性。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是近几年在各工程领域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的人工智能方法,其相关模型由于具有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和良好的自适应学习机制,很适合求解传统模式识别和预测方法难以建模解决的问题。因此,将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管道失效模式诊断问题的研究在机制上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论文主要针对管道失效模式诊断中的若干典型问题,进行管道失效模式智能诊断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将模式识别和动态预测领域中普遍采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诊断理论、模式识别、模糊逻辑和系统仿真等方法相结合,构建适合管道失效模式分析的智能诊断方法和模型,并进行求解算法和应用技术研究。在智能诊断方法和模型研究方面,论文在对油气管道已有失效模式分析和故障诊断建模技术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三类管道失效模式诊断问题:数值型模式诊断、含模糊信息模式诊断和动态模式诊断,并构造不同的智能模型以实现上述不同问题的求解。针对数值型模式诊断问题,构建了自适应确定BP网络结构的方法和实现机制,并应用于具有较为完整测试数据的含缺陷压力管道失效模式诊断;针对含有模糊信息的失效模式诊断问题,考虑已知条件和结果之间无明确因果关系及各环境因素对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不同,在传统模糊神经网络基础上建立了加权模糊推理网络,较好解决了腐蚀数据中的模糊性信息对管道腐蚀程度的影响;对于动态模式诊断问题,将过程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径向基过程神经元网络的概念和模型,模型融合了过程神经网络可表达动态过程效应累积和径向基网络非线性函数逼近能力强的优势,对预测管道腐蚀速率随时间非线性变化问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针对过程变量趋势预测,将传统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构造思路和方法推广到时变函数空间,建立了一种过程支持向量回归机,该模型可较好地解决动态系统时间预测问题。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给出了智能诊断模型在一些典型管道失效模式诊断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求解过程。主要包括管道泄漏诊断、管道腐蚀失效模式诊断、管道腐蚀速率预测、含缺陷压力管道失效模式诊断以及管道防腐保温层故障诊断分析等,并获得了较好的应用结果。论文针对管道失效模式诊断中的若干典型问题,建立了相关的智能诊断模型和方法,并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这对于油气管道失效事故分析和管道运行完整性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可为管网进行风险性评估与运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史长莹[8]2009年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目前,水资源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瓶颈”资源,严重地制约着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课题中,水已成为关键的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模式,也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唯一方法。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潮河流域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是目前首都北京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做好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无疑对解决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潮河流域为例,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利用AHM等方法探索了未确知系统理论在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中的应用问题,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估系统中指标权值计算模型。2、在研究水循环和水量转换规律的基础上,以潮河流域为研究范围,根据供水系统和需水系统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内涵,对常用的水资源利用措施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动力学的动态仿真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多个因素的综合评价,能够从定量的角度说明措施在系统中的长期影响。3、首次在潮河流域系统论证了实施虚拟水贸易及虚拟水战略的紧迫性和实施水银行制度的必要性。4、阐述了用于分类的支持向量机(SVC)和用于回归的支持向量机(SVR)的基本实现方法,并将SVC和SVR分别应用于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得到了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5、结合潮河流域实际情况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通过蚁群算法的鲁棒性反演各个部门的用水效益系数,同时确定模型中的其他参数,求解得到基本和平衡两种方案下潮河流域三个水平年不同频率下的优化配置结果。6、结合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尝试将人工鱼群算法应用于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多指标参数组合模型的优化,得出了适用于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参数化多指标评价公式,公式对实例的评价结果与实况基本符合。7、提出了潮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措施。
黄牧涛[9]2004年在《数字集水区集成化的水资源调配系统建模研究》文中提出数字集水区是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水区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论文第一部分针对目前集水区综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管理问题,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以数字地球及其相关技术体系为主要技术手段构建数字集水区系统,提出数字集水区的内涵、主要建设内容、总体架构和实施方案,为我国集水区实施信息化建设提供可行性较高的理论基础框架。由于水资源在集水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作用,对水资源进行优化调配是解决集水区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缓解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途经。论文的第二部分首先对集水区水循环过程和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现有的求解大型供水工程水资源优化调配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在充分考虑集水区水资源系统结构和运行调度规则的基础上,利用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建立了具有两层递阶结构的集水区水资源优化调配理论模型,并联合利用优化模拟技术和优化控制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论文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利用组件技术将水资源优化调配模型和基于GIS的多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进行有机融合和集成的理论方法。为解决模型和GIS集成过程中的数据匹配和统一管理问题,论文的第四部分建立了GIS环境下面向集水区管理的数据组织管理概念模型,并利用面向对向技术建立对象—关系模型和进行了数据表结构的设计。论文的第五部分是以数字集水区水资源优化调配模型为研究对象,以GIS环境下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型和数据集成分析技术为手段,提出了集成化的水资源调配系统数据库的详细设计方案。论文最后对全文研究成果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做了展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文提出的数字集水区总体架构和实施策略充分考虑了中国集水区综合管理的现状、需求,具有层次分明、经济实用、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信息资源高度集成等特点,有效克服了目前地区信息化过程中各个信息管理系统和应用平台重复建设,信息资源分散、共享能力差等潜在问题。(2)本文提出的集水区水资源优化调配理论模型采取与以前研究方法不同的研<WP=4>究思路:①根据集水区水土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和水利工程的布置特点,将集水区分为若干个子集水区,依据子区域的缺水状况和各用水部门的需水情况,将水库群优化调度和渠道输配水两者整合起来建立优化模型,以使集水区有限的水量优化分配给各个子集水区的各用水部门,以达到集水区水资源优化调配的目的。②通过权重系数来调节水资源在各用水部分的分配以及在各子区间的分配,使得配水决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充分考虑各用水部门的经济重要程度以及各行业的用水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提高供水的经济效益。③基于智能推理和专家知识,对系统约束条件进行简化和优化。(3)本文建立了面向应用的“工程-项目-专题图层-图层-地物类-空间实体(点、线、面、体)”多源数据组织管理概念模型,这种结构使数据组织流程清晰,层次分明、易于理解,很容易和现实的集水区工程布置网络对应起来,不仅充分考虑了集水区现有数据及其结构的复杂性、特殊性,而且强调空间数据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专业需要,有效地解决了模型和GIS集成过程中的数据统一管理和匹配问题。(4)本文提出的模型与GIS系统集成的方法不仅充分利用模型对水文物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和决策的功能,而且充分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具有可移植性强、重用性高的优点。
刘浩[10]2016年在《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电力系统安全工程能力免疫克隆选择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是一个大型、复杂的动态系统,而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出电力系统的安全工程能力级别以及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电力企业各环节的安全工程能力级别越高,则对应的各个环节项目越可靠、越安全、越稳定。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是一种衡量安全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引入该技术构建电力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依据多智能体系统(MAS)的协调机制以及学习和推理能力,来构建电力多智能体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模型;利用模糊建模和优化控制技术,来解决基于多智能体技术下的电力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模糊建模和优化问题。因此,提高一个电力行业的安全工程能力水平,对该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和效益收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在熟知电力系统安全特性以及结构情况下,利用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理论,映射、关联、裁剪的到电力系统安全工程关键过程域,并根据关键过程域的特点拟出相关基本实践项目。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通用实践进行分类,组成电力系统安全工程过程的公共特性和通用实践项目。根据能力级别的定义原则,将其匹配到电力系统中进行描述。由此构建电力系统安全工程过程能力模型。其次,依据多智能体技术(MAS)相关理论方法,构建电力多智能体安全工程能力体系结构,即发电站Agent,变电所Agent、输电线路Agent、配电网Agent以及协调Agent五个模块及其内部结构,并将各体系结构引入SSE-CMM技术,构建电力系统多智能体安全工程能力模型。然后,鉴于电力系统多智能体结构体系参数的不确定性,引入三角模糊参数,应用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自治及多智能体协商机制,构建多模糊目标和多模糊约束的电力多智能体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模型,获得不同可能性水平下的模糊目标和模糊约束的期望值区间及其隶属度函,根据模糊目标与模糊约束的相对重要程度实现多模糊目标和多模糊约束的隶属度函数集成模型,应用免疫克隆选择优化算法迭代求出最优安全工程能力。最后,根据某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将电力系统SSE-CMM模型和多智能体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及免疫克隆选择优化方法应用到该电力行业,先评估该电力行业的安全工程能力级别,得到不同可能性下水平下电力多智能体系统最优安全工程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后,给出相应提升该系统安全工程能力的改进措施,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优化后结果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管理系统模糊仿真与自然灾害模糊风险的研究[D]. 黄崇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5
[2]. 重大突发事件灾后应急救援车辆的路径选择与协调研究[D]. 黄园园. 燕山大学. 2013
[3]. 大型工程施工进度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D]. 李景茹. 天津大学. 2003
[4]. 基于现代智能技术的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研究[D]. 段春青.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5]. 松耦合模型驱动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应用[D]. 刘懿.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6]. 基于CAS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研究[D]. 佟金萍. 河海大学. 2006
[7]. 油气管道失效模式智能诊断技术研究[D]. 刘显德. 东北石油大学. 2010
[8]. 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史长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09
[9]. 数字集水区集成化的水资源调配系统建模研究[D]. 黄牧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0].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电力系统安全工程能力免疫克隆选择优化研究[D]. 刘浩. 南华大学. 2016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模糊算法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