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博物馆的地域性文化发掘实践
——以平凉市安国镇文博民俗馆为例
陈航宇
(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人民政府文化站,甘肃 平凉 744000)
【摘要】 乡村博物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村史馆”发展而来。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修建热潮。乡村博物馆是一种从地域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地域性博物馆,其主要职能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当地人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感。本文结合安国镇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平凉市安国镇的乡村博物馆建设实践为例,探讨了乡村博物馆如何发掘地域性文化,以期为全国各地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乡村博物馆;地域性;安国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最早提出了“集体记忆”理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集体记忆的主体是一个群体,客体是以该群体形成的具有共性的对事务的记录。乡村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客体,是一个地域集体记忆的集中展示场所,主体是这个地域的人群。乡村博物馆不同于普通的基层博物馆,也不同于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红色专题博物馆,而是一种从地域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地域性博物馆,地域性文化和特色是乡村博物馆的关键所在,如何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发掘整理并且将其运用到当地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之中,是每个乡村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安国镇政府紧抓省、市、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根据镇情实际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油坊村“乡村记忆”博物馆。2018年,博物馆在原有馆舍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重新规划装修,并且扩充了馆藏,重新命名为安国文博民俗馆。现博物馆总占地200平方米,主要展区分为文物古迹展厅、农耕文化展厅两部分。下面笔者将通过介绍安国的历史文化和安国文博民俗馆的具体情况来总结乡村博物馆的地域性发掘经验。
一、安国历史文化脉络
安国镇坐落在平凉市崆峒区泾河支流颉河的南岸,距平凉市区18km,宝中铁路和312国道穿境而过,全镇辖20个行政村,3661户16104口人,总面积148平方公里。境内有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遗址七处,其中油坊村上下层共有两个遗址,地理坐标:N35°39′20.1″,E106°30′32.9″,安国文博民俗馆就修建在油坊村村部。
(一)东沟遗址——寺洼文化安国式
安国境内最早的文明痕迹是寺洼文化。在安国镇东沟村,有寺洼文化遗址。在这个遗址发现的陶器中,双耳罐器口对称的马鞍形陶器,其型制不同于寺洼文化的其它样式,因此,被考古界命名为“寺洼文化安国式”,是寺洼文化典型的代表器物。
(二)泾阳古城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2年),义渠国被秦一举消灭。秦灭义渠国之后,在原义渠国属地置北地郡,北地郡所辖的县在今平凉市境内的有四个,包括乌氏、阴密、鹑觚、泾阳等。其中,泾阳县治就在今安国镇油坊村。
《装病》电视小品中的父之“谎言”,让子女“慌神”,进而“恍然”的笑中含泪“三部曲”,耐人寻味;父母有病自己“扛”的公益广告发人深省。鉴此,希望能给儿女们更多有益的启迪。父母“装病”“装健康”的现实版,还是越少越好。
(三)平凉古城
北周建立以后,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在原泾阳县城故址——今安国镇油坊村,新置平凉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县级平凉县的建置。
军镇是十六国末年,在北方地区建立的以军事管制为主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到北魏时期,南北边界均设军镇,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随后,军镇演变为驻军的城堡的代称,再后来,军镇逐渐民间化,性质则与城相当,并称城镇。安国镇最迟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隶属泾州,其故址在今安国镇土桥村。
(四)胡谷堡(彰义堡)
安国文博民俗馆分为前言厅、文物古迹展厅、农耕文化展厅三部分。前言厅用液晶电视循环播放为安国镇制作的文化旅游专题片,文物古迹展厅和农耕文化展厅为展示主要内容的正厅。
(五)安国古镇
后来手机出现了,短信出现了,QQ微信出现了,所有情绪和感受的传递变得即时可达,随时手上嘀嘀作响的我们再也没有了当初那种全靠口头交换信息约定买炸串儿,然后老地方站着等候,带着期待等着对方出现,畅快分享彼此快乐忧伤的机会了,身边同样再也没有了每天和自己约定一起撸串儿的那个人了。
(六)安惠王墓
文物古迹展厅内的藏品数量约有50余件,陈列了安国境内出土的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至民国时期的历代文化器物,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马鞍口双耳罐、红陶豆、单耳褐陶罐、红陶罐、小口尖底瓶、单耳鼓腹红陶杯、汉代的灰陶罐、陶甑、灰陶釜、绿釉三足陶奁、红陶驼、陶灶、陶猪陶马、北朝的单耳灰陶壶、瓦当、元代的雕花莲纹方砖、白釉黑彩双耳罐、明代的墓砖、砖雕天官残件、青花菊花纹碗、清代的印花黑陶罐、酱色釉碗等。
微课的推广和使用,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新的变化,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多样、有趣,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需要,改变了低效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可以相信,微课会把教育更好的带入微时代。
安国境内的文化遗存按照其历史发展主要有东沟遗址、泾阳古城、平凉古城、胡谷堡、安国古镇和明安惠王墓。这些历史和遗迹的介绍制作成了文字展板,按照时间顺序在展厅内展示,展板张贴在玻璃展柜内墙上,与展柜内的文物相对应。
二、安国文博民俗馆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中,吐蕃趁势入侵,平凉市境陷入长期战乱。平凉城从安国镇油坊村迁移至古塞城,自此开始了作为陇东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历史。贞元五年(789年)刘昌被任命为泾原节度使。贞元七年(791年),刘昌奉命重新修筑平凉城,又在平凉城西35里修筑胡谷堡,位置在今安国镇政府以南的台地上,从而在西北构筑起一道坚固的边防线,使唐朝的边境向西向北拓展了近200里。
(一)文物古迹展厅
安惠王去世后,为其修建的陵园建筑十分雄伟,陵园南北长312米,东西宽80米,总面积224960平方米,约30亩。有享堂祭殿、东西廊房、陵园大门、围墙等,其墓为明代藩王的标准规制,也就是现在安国镇油坊村的安惠王墓,又被称作王子坟。
农耕农具展区主要陈列有铁犁、推耙、平耙、草耙、钉耙、耱、二指钩、套项、牛轭头、播种篓、粪斗、点玉米机、覆膜机、杈、草杈、梿枷、簸箕、筛子、箩、木棤、木铲子、木锨、铁锨、锄头、刃镰、镰刀、升斗、铡刀、碾架、囤子、匽子、柨篮等农耕农具,展示了从西北农耕文明播种到收割的过程中用到的绝大部分器具。
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各个富庶的军事战略要地就藩,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第22子朱楹为安王,开国于平凉。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楹去世,谥号安惠王,葬在安国镇泾河北岸油坊庄北山根台地上。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元璋又将封于辽东开原的第20子——汉王朱松改封于平凉,此后,韩王即在平凉就藩,共传11世,历220多年。
(二)农耕文化展厅
博物馆广泛征集和收购了全镇农村历代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及制品,农耕文化展厅共展示了各类农耕生产生活用具120余件,展厅又分为新中国展区、生活器具展区和农耕农具展区。
新中国展区主要展示有各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卷宗、任务分配表、会议材料、袖章、印章、胸章、结婚证、选民证、公路汽车客票、土地契、土改地契、房产证、邮政详情单、缴粮收据、购粮通知单、人口统计表、粮食决算表、字据、族谱等。
生活器具展区按照农家生活的原貌陈列着木门、桌椅、炕桌、纺线机、油灯等农家传统的生活用品,主要有厨房里的灶头、饸饹床子、风箱、蝇刷子、火盆、油壶、米面缸、水坛、木桶、各式罐子、饭壶、笼屉、木蒸笼、水瘪子、木锅盖、洋芋擦擦等,并且陈列着五谷杂粮等农作物;卧室和起居室里的炕床子、炕桌、砖枕、水烟枪、烟斗、马灯、清油灯、罩子灯、杆秤、瓷碗、木匣、剪刀、缝纫机、锥子、时钟、收音机、军挎包、手摇式电话、户口专用柜、纺车等。还模拟了早年农家连锅灶炕台等生活场景,观众可以进行实景体验。
(2)内创业是一种新企业的创建活动,也是创业导向,反映了企业从事和支持可能产生创新产品、服务或工艺流程的新思想、试验、创造等的倾向,这些内创业活动的成功实施,能对企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博物馆的展厅还延伸到了室外,紧邻着博物馆展厅的室外搭建了一座木棚,棚内陈列着石碾、石槽、辘轴、碓车、碓窝等户外的生产加工用具。
三、乡村博物馆的地域性发掘
通过对安国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和对安国文博民俗馆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几点乡村博物馆建设中对地域性发掘的启示。
电影从业者对电影作品保持初心;而观众对电影的尊重,为其版权付费观看影片;互联网播放平台完善收益分配制度。三者结合,对网络电影加强专业度,去低俗化,去恶俗化。在未来,我们一定能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
(一)历史脉络要清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每一地都有每一地的历史,每一地都有每一地的遗存。要想建设乡村博物馆,首先要研究清楚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一方面从当地的方志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查阅第一手的古籍历史文献资料,从公开发表的期刊著作和公开出版的书籍中了解学者对当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当地考古文博机构和当地政府的协助下,走访已知的文化遗迹。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完成之后,也就对当地的历史脉络基本把握清楚了,然后再以捐赠和收购相结合的方式由当地的村民、收藏家和大儒征集藏品,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器物收入馆藏,还可以请求基层博物馆(区县级)调拨一定数量当地出土的藏品,以丰富馆藏。
社会组织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分层带来的利益群体多元化,更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需求的不同。有人倾向从经济分层的角度讨论社会组织的多元性,笔者更倾向于从人自身的需求不同探寻社会组织的多元性。
(二)民俗味道要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明古国,地域广阔,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特点。近代以来,还有红色革命的鲜明历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革命特色都可供地方发掘。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近年来国内曹一鸣教授、史宁中教授领衔的团队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曹一鸣团队围绕不同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分布、理念目标、不同知识单元广度深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8-16];史宁中团队主要针对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主要内容、呈现方式、广度深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17-19].
改革开放以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乡村已经是“千村一面”,城乡一体化加剧,乡村的精神面貌堪忧,民俗文化正在加速流逝。乡村博物馆的建立也是为了能够留住乡愁,提醒人们消失的过往,增强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村博物馆的藏品中必然包含着大量的民俗物品,但是民俗物品不能盲目跟风,照搬其它乡村博物馆的藏品。民俗物品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深入的了解之上,要让本地本民族的群众看到就有亲切感,勾起乡愁,引起共同的回忆,同时又要让外来的群众看过之后就对当地的民俗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三)从陈列到体验
乡村博物馆虽然地处乡村,但是其藏品与当地人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进行展示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体验式的设计,用相应的藏品复原历史上农家生活的场景,模拟当年的农家生活,这样,参观者就不只是隔着玻璃柜观看藏品,而是可以亲自参与到农家的生活场景中来,比如说,在安国文博民俗馆中可以动手拉一拉风箱、压一压饸饹床子、在炕上坐一坐,将单纯的观看变为亲身的体验。体验感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理解。
四、结语
乡村博物馆是从地域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地域博物馆,地域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乡村博物馆的建立,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藏品是关键,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底蕴作支撑,那么乡村博物馆就是一具空壳子,很有可能是跟风修建、人云亦云的模仿品。只有对乡村博物馆所在地的地域性进行深度发掘,并运用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才能让乡村博物馆发挥出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当地人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感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莫超,薛忠,牛晓霞.崆峒区安国镇文化遗存与民俗事象图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
【中图分类号】 G268.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陈航宇(1991-),女,甘肃省平凉人,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现任平凉市安国镇人民政府文化站干部,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保护。
标签:乡村博物馆论文; 地域性论文; 安国论文; 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人民政府文化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