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菌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马尔尼菲青霉菌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王文娟[1]2008年在《广西马尔尼菲青霉菌微卫星多态性及基因分型》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和人感染株PM的基因型差异以及与致病相关性。方法采用氯化苄提取法或液氮研磨法提取基因组DNA。运用多位点微卫星标记分型法(MLMT)分别对40株临床分离PM和43株竹鼠分离PM菌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1)43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自然携带PM阳性率100%。(2)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从83个样本在8对微卫星位点上共发现有86个等位基因,其中PMMⅠ的多态性最为丰富,拥有的等位基因数最多,共42个,PMMⅧ所拥有的等位基因最少,为8个,表明这些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3)广西地区临床株PM和竹鼠体内寄生株PM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502,遗传距离为0.1623;广西各个地区人PM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516~0.8364;各个地区竹鼠PM遗传相似系数在0.4503~0.6384之间;各个地区人PM和竹鼠PM微卫星比较,遗传相似系数在0.2986~0.8364之间,遗传距离为0.1787~1.2086。(4)根据遗传聚类图将其基因分为5型。结论广西地区银星竹鼠体内寄生PM与广西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PSM)分离PM均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态性:引起人类PSM的病原菌与广西野生竹鼠自然携带PM在遗传分析上有着较高的遗传相似性。

吴易[2]2003年在《马尔尼菲青霉菌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PM)的基因多态性,进行PM的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氯化苄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12株临床分离的PM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①共选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4个具有稳定、清晰DNA扩增带型的引物。即引物P23:5'-AGTCAGCCAC -3',P103:5'-AGACGTCCAC -3',P105:5'-AGTCGTCCCC- 3',P120:5'-GGGAGACATC -3'。②12株菌株RAPD-PCR图谱主要带型相同,扩增片段呈多态性。相似率44.4%~97.3%。③12株PM菌可分5型。结论 12株来源于不同地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病人的PM(菌丝相),采用RAPD-PCR得到的DNA图谱呈多态性,并分为5型。对今后进一步研究PM的流行病学及防治均具有指导意义。

罗宏[3]2007年在《广西马尔尼菲青霉菌微卫星多态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广西马尔尼菲青霉菌(PM)的基因多态性,比较PM竹鼠分离株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多态性差异。方法采用氯化苄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用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法对40株竹鼠分离PM和31株临床分离PM菌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①40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自然携带PM阳性率100%。②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从71株PM中检测到53个微卫星类型,并具有较高区分度(D=0.990)。微卫星Ⅰ,Ⅱ,Ⅲ分别检测到21,10,和9个等位基因。③广西银星竹鼠体内寄生PM各地区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1217~0.4464之间。④广西竹鼠PM与广西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PSM)分离PM遗传相似系数为0.8689.⑤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与广西PSM患者分离PM各地区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0604~0.8418之间。结论广西马尔尼菲青霉菌存在的基因多态性;广西银星竹鼠自然携带之PM存在地域上的基因多态性;引起人类PSM的病原菌可能与广西野生竹鼠自然携带PM有密切的相关性。

秦雯[4]2007年在《ELISA快速检测艾滋病人血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艾滋病患者常易感染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为青霉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种。由其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国家艾滋病人的常见死因。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主要依靠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但前者常使时间延误,后者有时易和其它巨噬细胞内病原体混淆。而一些新兴的分子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基因芯片等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不能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因此建立简捷而敏感的检测方法成为防治马尔尼菲青霉病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利用前期已经制备好的P.m特异性抗体,通过建立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快速检测血清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抗原,以提高临床诊断效率。方法(1)本课题组前期与上海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合作已对P.m的功能基因组学进行了研究。通过cDNA文库的构建和分析,发现了P.m的两条可能编码细胞壁蛋白的特异性新基因PYA_024_60和PYA_012_92,用这两条基因经大肠杆菌表达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产生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其中PYA_012_92抗体特异性较高,用于本实验的研究。(2)从档案中选取23例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病例,以及23例杂菌(其中曲菌14例、白色念珠菌2例、新型隐球菌2例、毛霉菌2例、放线菌3例)感染病例的石蜡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vlin and eosin,HE)染色、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 Schiff,PAS)染色以及经淀粉酶消化后的PAS染色(D-PAS),并用前述兔抗马尔尼菲青霉抗体对上述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检验该抗体的特异性和粗步确定抗体效价;(3)采用过碘酸钠法,给该抗体标记上辣根过氧化物酶并进行纯化,用纯化后的酶标抗体与马尔尼菲青霉病人血清做免疫琼脂双向扩散实验,验证酶标抗体的活性。(4)用特异性马尔尼菲青霉抗体包被硝酸纤维膜,通过免疫斑点法对经真菌培养确诊的艾滋病继发马尔尼菲青霉病人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以摸索与之原理相同的ELISA法的实验条件。(5)用特异性马尔尼菲青霉抗体包被聚苯乙烯板,运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103例艾滋病血清标本中马尔尼菲青霉抗原并与免疫斑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2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例的基础疾病均为艾滋病,可见淋巴结内淋巴细胞衰减,巨噬细胞大量增生,特殊染色可见酵母型真菌大量聚集于巨噬细胞胞质内,也有部分真菌在巨噬细胞外;在油镜下观察可见P.m特征性的腊肠状菌体和细胞内横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本实验室前期制备的抗体能使其中22例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切片里的P.m显棕黄色,阳性部位主要在细胞壁,但胞浆也有轻度着色;而其它几种真菌和放线菌则呈阴性,这说明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2)酶标抗体的质量和活性:辣根过氧化物酶与抗体的克分子比值为1.594(大于1.5),酶与抗体的结合率为37.25%(大于30%),质量较好;免疫双扩散检测酶标抗体有较好的抗体活性和酶活性。(3)免疫斑点法实验条件的确立:经方阵法测得免疫斑点法中包被抗体的浓度为40μg/ml、待测血清的稀释度为1:1、酶标抗体的浓度为1:40。(4)ELISA实验条件的确立:经方阵法测得ELISA中包被抗体的浓度为20μg/ml、待测血清的稀释度为1:2、酶标抗体的浓度为1:20。(5)用免疫斑点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103例AIDS患者病人血清,两者马尔尼菲青霉抗原检测阳性率与金标准(真菌培养)的差别无显着意义;前者的灵敏度与符合率分别为75%和97.09%,后者的灵敏度与符合率分别87.5%和98.06%,ELISA优于免疫斑点法。结论:1、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马尔尼菲青霉抗原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更为快速、简便,适用于临床大量标本的检测,易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2、建立了双抗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马尔尼菲青霉抗原的定性方法,为后续的定量检测和双抗夹心ELISA检测马尔尼菲青霉病试剂盒的制作奠定基础。

郑金鼎[5]2015年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或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目的:研究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基因分型。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4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患者的病史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对患者随访,分析各种临床指标与病死率的关系;对收集的新生隐球菌提取DNA,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新生隐球菌的基因型与患者死亡的关系。结果:2006年—2014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共计收治1178例AIDS住院患者,其中58例通过临床表现以及脑脊液墨汁染色和/或脑脊液、血液、骨髓真菌培养确诊为隐球菌病,隐球菌病占住AIDS院患者4.9%(58/1178); AIDS合并隐球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是11个/ul (range:1-136个/ul); 89.7%(52/58)隐球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ul。仅3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因本次隐球菌病住院后新发现HIV感染的患者有34例(58.6%,34/58);43例(74.1%,43/58)AIDS合并隐球菌病患者在本次机会感染前,未进行抗HIV病毒治疗。58例隐球菌病患者中,21例12周内死亡(包括自动出院后死亡患者),病死率36.2%(21/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12周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未进行cART (OR 9.293,95% CI:1.162-74.311,P=0.036),意识障碍(OR 17.717,95% CI:2.834-110.765, P=0.002), Cr>100 μmnol/l (OR 26.791,95% CI:1.789-401.208,P).017)。分别从27例新生隐球菌病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到27株新生隐球菌,27株分子型均为均为VN Ⅰ型,序列型以ST-5型为主(23/27,85.2%), ST-31(2/27,7.4%), ST-53(1/27,3.7%), ST-175 (1/27,3.7%);经Log Rank (Mantel-Cox)检验,发现ST-5型患者1年内生存率高于ST-31型(P=0.027)。结论:本地区AIDS患者中,隐球菌病发病率较高,位于本院机会性感染第六位,多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u1的新发现HIV患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少见,说明CD4+T淋巴细胞低是AIDS患者感染隐球菌的主要宿主危险因素。隐球菌病患者病死率高,是导致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院内死亡的首要病因。多因素分析显示,与12周内病死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未进行抗HIV病毒治疗、意识障碍和血清Cr>100μmol/l;提示入院时伴随意识障碍及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预后较差。所有死亡的隐球菌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小于50个/ul,提示患者均处AIDS晚期,其预后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对HIV感染者及时进行cART,可能减少隐球菌病的发生机率和病死率。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是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方法,操作简便,可作早期快速诊断。本院收集的新生隐球菌菌株均为VN Ⅰ型,MLST分型以ST-5型为主,感染该型的患者病死率低于ST-31型。第二部分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霉菌病的诊断、治疗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离开流行区至患者发病的时间间距及是否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4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及病史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分析各种临床指标与患者的预后;统计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离开该病流行区至起病时间间距,推测其潜伏期;收集密切接触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家属、医务人员血清,并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Mplp抗原和抗体,判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否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结果:2006—2014年,本院感染科共收治AIDS患者1178例,其中57例确诊为PSM/AIDS合并感染,占AIDS住院人数4.8%。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33例(57.9%);胸部CT检测54例,46例(85.2%,46/54)有1项或多项异常,肺泡灌洗液和痰标本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90%(9/10)和70%(14/20):57例AIDS合并PM感染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8个/u1,CD4+T淋巴细胞计数≤50cells/ul占93.0%(53/57),仅29.8%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未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57例PSM/AIDS患者中,12周内病死率是21.1%(12/57),与PSM 12周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发病至PSM诊断时间长(OR 1.023,95% CI:1.006-1.041, P=0.009)和未做抗真菌治疗(OR 17.178,95%/CI:1.276-231.233, P=0.032);14例离开流行区后发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中,10例患者离开流行区12个月内发病(11—360天);本研究还发现1例无症状马尔尼菲青霉菌真菌血症患者,未接受任何抗真菌治疗,随访18个月后,仍然健在;本研究调查了参与诊治PSM/AIDS患者的24例医护人员、照顾PSM/AIDS患者的17例亲属和1例从事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这些密切接触者均未出现PSM相关症状,4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接触者Mp1p抗原及抗体阴性,均未发现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证据。另1例从事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从未到过PSM流行区,经过随访和检测,Mp1p抗原阴性,Mp1p抗体多次阳性,效价先升高,后下降,提示存在实验室感染,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在中国湖北这个非PSM流行区,PSM/AIDS并不罕见。本院住院AIDS患者中,合并PSM人数接近于合并隐球菌病人数。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但未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者,提示与血液病、器官移植和肿瘤患者感染侵袭性真菌病的主要高危因素不同,AIDS合并PSM主要宿主危险因素是CD4+T淋巴细胞减少导致的严重细胞免疫缺陷。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多出现呼吸道症状,BAL和痰培养阳性率高。当AIDS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需将PSM纳入鉴别诊断。提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潜伏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隐性感染,及时或早期诊断HIV感染,并进行cART,应能减少PSM/AIDS的发生或改善其预后。合并AIDS的PSM是全身播散性真菌病,大多数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诊断不及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提高非PSM流行区医务人员对上述疾病的诊断水平,开发快速特异的血清诊断方法,对早期诊断和治疗AIDS/PSM患者,对减少其发生和改善预后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未发现PSM由患者传播给其他人的案例或证据,但有个别从事PM培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PM(抗体多次阳性,但未发病)。第叁部分AIDS患者合并隐球菌病或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血清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原诊断方法评估目的:真菌培养需时较长,显微镜形态学检查敏感性低,不利于早期诊断。探索和评估血清隐球菌抗原、马尔尼菲青霉菌Mplp抗原和抗体检测、GM实验和G实验对AIDS合并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近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收治的AIDS合并隐球菌病患者血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AMB治疗前后血清,以及AIDS合并发热患者血清;分别用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法、Mplp抗原和抗体酶联免疫分析法、GM实验和G实验测定收集的血清样本,比较各种血清方法检测对AIDS合并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AIDS人群中,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测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达100.0%,特异性96.2%;隐球菌病患者血清马尔尼菲青霉菌Mplp抗原和抗体均阴性;仅4例隐球菌病患者血清GM抗原阳性;血清真菌(1-3)一β-D葡聚糖检测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是45.0%。ELISA法检测血清Mplp抗原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98.5%,ELISA法检测血清Mp1p抗体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5.0%和98.5%;36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的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仅2.8%;血清GM检测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5.8%和91.7%;血清真菌(1-3)-β-D葡聚糖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仅23.8%。结论:在AIDS患者中,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测诊断隐球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适合用于隐球菌病的临床诊断;血清GM抗原、真菌(1-3)-β-D葡聚糖、Mp1p抗原和抗体检测不适合用于隐球菌病的临床诊断。血清Mp1p抗原检测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望成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快速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方法;而血清Mp1p抗体检测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敏感性低,没有临床诊断价值。在目前缺乏商品化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特异性血清学诊断试剂时,血清GM抗原检测对PSM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血清真菌(1-3)-β-D葡聚糖和隐球菌抗原检测不适合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诊断。

孙贵朋[6]2010年在《臭豆腐卤液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传统微生物鉴定方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臭豆腐卤液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对分离到的微生物的产酶性质以及乳酸菌产乳酸能力进行了鉴定。从臭豆腐卤液中分离出6株不同形态的细菌,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2株)、地衣芽孢杆菌、海洋芽孢杆菌和鲁氏不动杆菌;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结合RFLP分析得到14种不同的基因型,代表基因型测序分别属于10个种属,有3种为有益菌(都为乳杆菌属),传统分离鉴定、16S rDNA鉴定和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叁种方法结合,很好地展示了臭豆腐卤液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信息。应用分离鉴定和DGGE对臭豆腐卤液中细菌的变化分析,显示夏秋季节细菌多样性比冬春季节更加丰富。经16S rDNA未能鉴定出的四株细菌,经API试剂条鉴定,叁株为新菌,一株为蜡状芽孢杆菌。从臭豆腐卤液中分离出17株真菌,1株不可继续培养,其余16株分别属于7个种:新生隐球酵母新型变种(10株)、近平滑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棒曲霉(2株)、黄曲霉、马尔尼菲青霉菌。分离出20株乳酸菌,经16S rDNA鉴定,16株菌分别属于7个种,发酵乳杆菌(5株),植物乳杆菌(3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3株),类干酪乳杆菌类干酪亚种(2株),短乳杆菌(1株),乳酸片球菌(1株),卷曲乳杆菌(1株),经API 50 CH试剂条进一步鉴定出1株短乳杆菌,有3株乳酸菌经16S rDNA和API 50 CH试剂条均未能鉴定出,可能为新型乳酸菌。对从臭豆腐卤液中分离出的细菌和真菌进行产酶性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产脂肪酶能力最强,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最强。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属B14905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较强。分离出的真菌中新型隐球酵母新型变种产脂肪酶能力较强,近平滑假丝酵母、棒曲霉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较强。对乳酸菌产乳酸能力进行鉴定,类干酪乳杆菌类干酪亚种、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S1L20,产乳酸能力较强,其中S1L20最强。

叶萍[7]2016年在《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为PSM患者共160例,其中免疫健全者33例,免疫缺损者127例。免疫缺损组发病年龄较免疫健全组大(尸<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92.1%)、贫血貌(89.3%)、消瘦(88.1%)、乏力(86.2%)、咳嗽(80.0%)、咳痰(76.3%)、皮肤损害(64.3%)、浅表淋巴结肿大(61.2% )、肝肿大(21.9%)、胸痛(16.2%)、骨关节痛(15.6%)、脾肿大(12.5%)、呼吸困难(11.2%),免疫健全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骨关节痛较免疫缺损组常见(尸<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示免疫缺损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免疫健全组(P<0.05),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着低于免疫健全组(P<0.05)。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组生存率高于氟康唑联合伊曲康唑组(P<0.05),免疫健全组预后较免疫缺损组好(P<0.05)。结论:①PM为深部条件致病菌,具有起病隐匿、致病力强等特点,除免疫缺损患者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外,免疫健全宿主也可患病。②PSM季节发病率以春、夏季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无业居多。③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确诊主要依赖病原学检查。两组比较,免疫正常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骨关节痛更常见,免疫缺损组全身炎症反应、CD4+T细胞计数减少更明显。④PSM胸部影像学病变类型常表现为结节/团块影、斑片渗出影,分布区域以中、下肺为主,病灶数目常多发出现。⑤PSM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经比较,免疫健全组较免疫缺损组预后好,提示该病临床转归与患者免疫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早进行营养支持及免疫功能的恢复等相关治疗。

席丽艳, 福岛和贵, 鲁长明, 龙泽香代子, 徐晓容[8]2006年在《广东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测定的结果,通过DDBJ国际GenBank进行菌株同源性搜索与泰国菌株具有100%的同源性。经2个随机引物扩增18株菌,引物ATGS将18株菌分为9个亚型(A1~A9);引物OPAO-15将18株菌分为7个亚型(P1~P7)。12株广东株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2个引物分别分了4~7个亚型。其中1株分离于广西边界的广东株与广西株具有相同的随机扩增DNA电泳图谱,但另1株远离于广西边界地区的菌株与广西的菌株也具有同样的DNA带型。部分广东株和广西株具有和泰国株同样的遗传相似性。结论12株广东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株与广西和泰国株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推测广东自然界中极有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菌株。

罗宏, 梁伶[9]2006年在《马尔尼菲青霉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AIDS患者及免疫低下患者的增加,PM的感染也不断增加。PM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第叁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人们对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流行病学研究。笔者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罗秋红[10]2008年在《马尔尼菲青霉菌广西竹鼠寄生株与临床人分离株超微形态学及氧化形态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双相型马尔尼菲青霉菌(PM)临床人分离株及广西银星竹鼠寄生株超微结构:以及体外用H_2O_2处理前后观察PM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不同来源的PM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以及抵御氧化杀伤后超微结构变化。方法临床人分离株及广西银星竹鼠寄生株PM25℃和37℃两种温度培养7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PM菌体特征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PM超微结构;以含过氧化氢的培养基对临床人分离株及竹鼠寄生株PM25℃和37℃两种温度培养7天,观察光学显微镜下PM菌体特征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PM超微结构,观察变化。结果①临床人分离株及竹鼠寄生株PM正常情况下25℃生长均为菌丝相,有玫瑰红色素产生,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均丰富;37℃均为酵母型白色菌落,膜样。加H_2O_2处理后,临床人分离株及竹鼠寄生株PM菌丝相及酵母相生长速度均较正常时生长缓慢,25℃菌丝相色素产生均较正常时增加,其中竹鼠寄生株PM营养菌丝较气生菌丝丰富,而临床人分离株营养气生菌丝无明显差别;37℃临床人分离株及竹鼠寄生株PM菌落外观差别不明显。②光镜下,临床人分离株及竹鼠寄生株PM正常生长时25℃均有分枝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顶端单轮或双轮帚状枝;37℃同样可见圆形、椭圆形、酵母样细胞及关节孢子。加H_2O_2处理后,临床人分离株在25℃培养时产孢减少,部份菌丝及帚状枝变形,而竹鼠寄生株PM加H_2O_2后光学显微镜下未见有何差别;37℃人、竹鼠PM加H_2O_2后光学显微镜下见菌体皱缩。③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正常情况下临床人分离株及竹鼠寄生株PM25℃均可见细胞壁光滑,细胞膜完整,胞质内可有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脂质体,大小不等的空泡等结构;37℃除可见25℃所见细胞器外还可见微体结构。H_2O_2处理后,两菌株两相温度下透射电镜均可见细胞壁不完整,局部有缺损,厚薄不均;细胞膜不连续,有皱缩及凸起;胞质不均匀,吞噬现象明显,线粒体(Mi)结构改变,其中37℃与25℃相比仍可见较多微体结构。其中临床人分离株25℃细胞器结构不清晰,37℃细胞核N无核膜,看到凋亡,变化均较竹鼠寄生株明显。结论①临床人分离株及竹鼠寄生菌株PM,两菌株间比较在双相温度下光镜和电镜观察形态学无明显差别。②两菌株任一株菌双相间有改变,电镜下37℃酵母相见微体结构而25℃菌丝相未观察到。③过氧化氢作用后,两菌株25℃生长均出现抑制,但玫瑰红色素产生增加,超微结构出现变化,细胞壁(CW)不完整,线粒体(Mi)变性;37℃见变性的线粒体,微体结构,吞噬现象明显。④PM在37℃有可能通过微体(Mb)溶解机体衰老细胞器形成吞噬泡以及调节线粒体氧化呼吸使内环境保持稳定,抵制氧化杀伤。当细胞内ROS的产生超过解毒(作用)和修复能力时,将导致细胞损伤或者死亡。在应对相同的氧化压力下,临床人分离株超微结构变化较竹鼠寄生株明显。本实验提示竹鼠寄生株抗氧化杀伤的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 广西马尔尼菲青霉菌微卫星多态性及基因分型[D]. 王文娟. 广西医科大学. 2008

[2]. 马尔尼菲青霉菌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D]. 吴易. 广西医科大学. 2003

[3]. 广西马尔尼菲青霉菌微卫星多态性[D]. 罗宏. 广西医科大学. 2007

[4]. ELISA快速检测艾滋病人血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D]. 秦雯. 广西医科大学. 2007

[5].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病或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D]. 郑金鼎. 武汉大学. 2015

[6]. 臭豆腐卤液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孙贵朋. 华东理工大学. 2010

[7]. 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D]. 叶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8]. 广东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席丽艳, 福岛和贵, 鲁长明, 龙泽香代子, 徐晓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6

[9]. 马尔尼菲青霉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罗宏, 梁伶.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

[10]. 马尔尼菲青霉菌广西竹鼠寄生株与临床人分离株超微形态学及氧化形态特性的研究[D]. 罗秋红. 广西医科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马尔尼菲青霉菌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