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性论文,公民论文,思想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192X(2008)11-0021-05
在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史上,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公民德性教育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大致可以把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时期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
在古典政治哲学家看来,教育活动与政治活动是统一的,公民教育的实施和公民德性的培养是为了让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则是为了培养公民的德性。因此,在古典时期,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也就成为了公民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公民德性教育核心内容的认同和把握来源于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公民内涵的理解。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无疑是公民内涵的最伟大阐述者。他认为“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1]“真正的公民必定是参与行政统治的人”,[2]参与政治生活既是公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方式,也是公民成为一个好公民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古希腊时期培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德性也就构成了公民德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另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公民生活的公共领域远远比私人领域更为重要,一个理想的公民应当具有将公共利益置于私利之上的德性,[3]因此,把公共利益置于私人利益之上的德性也就构成了公民德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公民德性教育实施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应当“按照政体的精神实施公民德性教育”,但是“按照政体的精神实施公民德性教育,并不是说要公民们学习寡头党人或平民党人的本事”,[4]而是指公民德性教育应当按照城邦的目的和正义德性来培养与城邦德性相适应的公民德性,因为只有公民个人的德性和城邦的德性相一致的时候,“人们才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成为一个完善的公民的渴望”。[5]
到了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仍然是公民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时期关于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最著名的阐述者则是被称为古罗马智者的西塞罗。西塞罗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古希腊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继承,他坚持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并指出公民的德性对共和国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西塞罗明确指出:“自然赋予人类如此强烈的德性追求,如此强烈的维护公共利益的热情,其力量能够战胜一切欲望和闲适产生的诱惑……而公民对于德性的最好运用就在于管理国家,并且是在实际上,而不是口头上实现那些哲学家们在他们的学派内议论的东西。”[6]
然而,随着国家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古典时期的那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而按照政体的精神实施公民德性教育的做法也变得不再切合实际。到了古罗马帝国后期,公民开始指可以依据法律自由行动且受到法律保障的人,公民的概念也从一种政治身份变成了一种法律身份,[7]参与公共生活也不再是公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也不再成为公民教育的核心问题。
当人类蹒跚着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人们的身份认同也从独立的自由民转变为臣民,同时,古典时期的以公民德性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也在这个时期转变成了臣民教育。
二、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
在经过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以后,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得到了新生,而这个时期关于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最著名阐述者则是被称为“不道德的政治人”的马基雅维里。
马基雅维里曾经公开声称,基督徒的道德同公民的德性是不相容的,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应当拥有克己自律、爱国主义和为共同体服务的德性。[8]由此可见,马基雅维里关于公民德性的论述还是从国家和公共领域的角度去探讨的,这也就体现出了马基雅维里在公民德性教育问题上所具有的古典意蕴。然而在公民德性教育的实施问题上,马基雅维里却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在马基雅维里看来,大多数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德性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将心中的恶念付之于行动,就会把个人的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9]因此马基雅维里主张,要让自私的公民拥有德性并且献身于公共利益,只有借助于法律的强制力量方可奏效。从这个层面来看,马基雅维里在回归古典公民德性教育的同时,也对古典公民德性教育的方式进行了改造。
17世纪末期,随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兴起,公民身份逐渐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在公民的内涵中也就逐渐兴起了公民权利的观念。按照思想家关于公民权利观念的经典解释,公民身份的获得并不必然意味着公民对私人利益的放弃,公民也并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义务。因此,公民权利观念的兴起本身,就对于排斥个人权利的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
到了18世纪,随着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思想家关于公民德性的论述也就徘徊在了古典公民德性观和自由主义价值观之间,因此这个时期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既具有古典公民德性教育的特征,也具有了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特征。比如,孟德斯鸠就一方面“极为推崇献身于政治共同体生活的积极公民德性”,[10]另一方面又认为,一个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可以说,在18世纪的大部分思想家那里,公民德性教育已经失去了其特定的古典意义,公民德性教育已经发生了转变。
在自由主义价值观不断地冲击和改造着古典公民德性教育的同时,也有一些思想家重新把古典公民德性和古典公民德性教育作为武器,对于自由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进行着顽强的反抗,而卢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卢梭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古典公民德性教育在18世纪的一次最为彻底的回归,卢梭几乎在所有的政治著作中都表现了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敌意和对古典公民德性的缅怀。比如,在《社会契约论》中,他就明确指出,只有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国家的时候,国家就已经是濒临毁灭了”。[11]在关于如何对公民进行德性教育的问题上,卢梭保持了与大多数古典共和主义者一样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在政制上应当像斯巴达的莱喀古士一样塑造公民的德性,而一个国家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公共教育体系,通过公共教育来培养公民的德性。
如果说卢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只能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共同体的话,那么,卢梭关于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表达也就只能是他对于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一种浪漫排斥。到了18世纪后期,随着自由主义价值观对古典公民德性观的不断排斥,古典意义上的公民德性教育也就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古典公民德性教育向自由主义价值观妥协后的产物——现代公民德性教育。
三、托克维尔的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产生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但是真正意义上从现代国家的角度去探讨现代公民德性教育的思想家则是托克维尔,并且与此同时,托克维尔也最终完成了古典公民德性教育向现代公民德性教育的转变。
托克维尔关于公民德性的界定不再像古人那样把获得德性作为个人行动的目标,而是将之降低和改造为一种个人行动的手段。在公民德性来源的问题上,托克维尔认为,公共领域来源于私人领域,普遍利益来自于个人利益,“那么,公民德性只不过是有节制的私人德性效果的延伸”。[12]因此,托克维尔关于公民德性内涵的界定完全摆脱了古典公民德性观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德性观。
在关于如何进行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上,托克维尔认为既然公民德性源自于私人德性,那么公民德性的形成首先就需要公民能够对于自己的利益有正确的认识,[13]因为人们只有在正确理解自己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够认识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统一性。关于国家应当提供给公民什么样的公民德性教育问题上,托克维尔否定了国家通过说教和灌输来控制公民的道德生活的方式,进而指出真正的公民德性的形成只能是公民积极地参与公共生活和政治实践的结果,因为公民只有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和模仿过程中,才能够感受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紧密关联,[14]才能够为了公共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作为一位19世纪的新型自由主义者的托克维尔,他一方面接受了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公民的德性对于现代共和国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托克维尔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是一种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利益政治与道德政治的温和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是对古典公民德性教育困境的自由主义改造。但是托克维尔的这种对自由主义不断妥协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本身却是脆弱的,并且其实现条件也是苛刻的。因此,在自由主义道德观的不断冲击下,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并没有经过太多的发展时间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随着近代以来自由主义的兴起与泛滥,自由主义的道德观也随即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主流道德观。而与此同时,自由主义的道德观也让公民德性教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在自由主义道德观看来,道德只存在于私人领域,公民也并没有服务于公共事务的义务。因此,到了19世纪中期,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也就在整个西方公民教育中彻底消失了。
四、当代多元性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
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沉寂之后,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在这一时期,人们关于公民德性教育问题的探讨还仅仅是对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一种简单叙述。而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则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伴随着社群主义思潮对自由主义思潮的批判而发展起来的。当代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是多元性的,并且不同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种,即新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和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德性思想。下面我们就对这几种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做简单的叙述。
新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源于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共和主义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是古典共和主义德性教育在当代的复兴,但是新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又不完全等同于古典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在公民德性教育的内容上,新共和主义德性教育思想除了提倡积极的政治参与和关注公共生活等古典公民德性之外,他们也肯定宽容、公正、个人自主等典型的自由主义价值。比如,在具体公民德目的表述上,著名的共和主义者达格就认为重视自主、宽容、珍惜公民记忆、积极参与共同体的生活都是公民的德性。[5]在公民德性塑造的问题上,当代共和主义者在传承古典共和主义德性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古典公民德性教育的方式,他们认为公民德性的培养主要应通过三种方式来实施:第一,通过政治参与;第二,通过公民教育;第三,通过公民社会。
早期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几乎都专注于个人权利与政治制度的正当性的证明层面,一般都认为公民德性的问题应当是个人的问题。但是随着现代政治的不断发展,当代自由主义者也越来越认识到,对于民主政治的运作来说,除了恰当的程序与制度之外,公民的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如果民主社会的公民们想要保持他们的集体权利和自由,包括确保私生活自由的那些公民自由权,他们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美德。”[16]自由主义者关于公民德性的论述一般包括如下几个层面:一般公民德性、社会德性、经济德性、政治德性。[17]但是在关于如何对公民德性进行培养的问题上,自由主义者则显得尤为谨慎。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不能以强制教育的方式灌输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公民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在公共领域中扮演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不是传授具体的公民德性意见。
社群主义的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它才发展成为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思潮。社群主义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强调公民德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在于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爱国热情。在公民德性教育的具体实施问题上,社群主义者认为国家政府对于全社会的公民德性教育应当负有重要的责任,并且把公民社会作为“培养公民德性的苗圃”。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代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是多元的,并且也受到了各种社会思潮的重视。但是在对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各种公民德性教育思想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并且即使在同一种思潮内部不同的学者对于公民德性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混乱。并且,在自由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当代西方社会,公民德性教育还更多地表现为对政治制度的一种有效补充,公民德性教育在当代西方公民教育中仅仅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
五、对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评析
1.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也是西方公民德性教育衰落的历史
在古典时期,公民德性教育既是公民教育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但是到了中世纪,随着人们的身份由公民转向臣民,公民德性教育也就在宗教时代走向了消亡。虽然古典意义上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得到了复兴,但是这个时期的公民德性教育与古典时期的公民德性相比已经放弃了对至善道德和完美人性的追求,公民德性教育已经转变为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的一种方式,因此这个时期的公民德性教育也就失去了成为共同体生活核心的地位。而当托克维尔把私人德性作为公民德性教育的基础的时候,公民德性教育就彻底转变成一种个人行为。虽然公民德性教育在当代得到了复兴,但是在自由主义价值观占主导的当代西方社会中,公民德性教育在当代西方公民教育中还仅仅处于边缘的位置。由此可知,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衰落的过程。
2.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也是公民德性教育活动与政治活动分离的历史
在古典政治学家看来,公民德性教育活动与政治活动是统一的,城邦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公民德性的教育系统,而公民德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参与政治活动的有德性的公民。而到了中世纪,神的问题遮蔽了政治学的问题,宗教的道德代替了公民的德性,因此,在这个时期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学,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德性教育。到了近代,政治学越来越被看作是实现个人物质欲望最大化、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合法性的权利政治学,这样,政治与德性之间的内在链条也就彻底地被打断了,而当政治活动不再关注公民德性的时候,公民德性教育活动也就变成了一种与政治无关的私人活动。在当代社会中,虽然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呼吁应当让政治重新关注公民德性教育,政治活动应当与公民德性教育活动重新结合,但是在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中,公民德性教育还仅仅被当作政治制度的有效补充,政治活动和公民德性教育活动之间也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
3.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也是西方公民德性教育内容转变的历史
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史上并没有统一的公民德性教育内容,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演变史同时也是西方公民德性教育内容的演变史。在古希腊时期,公民德性教育主要关注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德性品质。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勤勉、守信和顺应人天性的品质也就成为了公民德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到了17和18世纪,随着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自由、平等和宽容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纳入到公民德性教育的内容中。而在19世纪,托克维尔则是彻底地把个人利益的问题融合到了公民德性教育的内容中。在当代,公民德性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态势,但是当我们对这些多元的公民德性教育内容进行认真思考的时候,我们却会发现,当代的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对于什么是应当的公民德性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公民德性教育的内容在当代社会中还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标签:政治论文; 自由主义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公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