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性文学作家张爱玲根据自身经历,在小说中呈现出了其特有的虚无、务实的审美特征。本文从张爱玲小说中审美特征的不同体现、不同角度入手,整理并探析其中虚无、苍凉,又务实、世俗的审美特征所在。
关键词:张爱玲 审美特征 苍凉 小说
言为心声,张爱玲小说创作受个人经历影响深刻且鲜明,而情感环境造就了她性格中永远的矛盾。她曾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则体现为一种虚无与务实的审美特征。
一、虚无:苍凉的情感 (一)爱情与婚姻 张爱玲自幼家庭破裂,亲情的缺乏对她伤害极大,“人间无爱”从亲情延伸到了爱情。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婚姻艰难又坎坷,体现了无爱的虚无。 《倾城之恋》中,从浩劫中死里逃生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终于走到一起。但在动荡的年代里,生命、文明、世界的存在都岌岌可危,一切都没有意义,能感受到的只有身边人,爱或不爱都无关紧要。二人的结局看似是患难见真情,但实际上只是一场无爱婚姻。 而在经历了与胡兰成的失败婚姻后,张爱玲创作出了为爱执着的角色,但她们对爱的期待得不到回应。《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是一个自由、火热的女人,但在爱上佟振保时却也失去了理性。为了爱情,她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但还是遭到抛弃。在被抛弃之后,王娇蕊没有选择回归原本的生活,她选择了离婚。多年之后再嫁的王娇蕊与佟振保重逢,但此时的她也已不再明艳,留下的只有悲凉。 (二)亲情与家庭 在父亲再婚、软禁虐待之后,投奔母亲的张爱玲又因钱与母亲疏远,这使张爱玲即使期待家庭和亲情上的期待,却不依赖亲情。在张爱玲笔下,亲情虚无、变异甚至畸形。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身为母亲,却与儿媳争夺儿子,打探儿子与儿媳的隐私,母子关系超越了常伦。曹七巧还对女儿长安进行加害:教唆抽鸦片、缠足、诋毁羞辱,就此毁了长安的一生。这种异化的母爱没有亲情,只有可怖和匪夷所思。 而在明显带有自传性质的《小团圆》中,张爱玲则展示了另一种复杂的母爱。蕊秋与盛九莉的母女关系,更多是介于冰冷与热情之间的疏离,从中也可以看出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蕊秋经常咒骂九莉说“我宁愿看你死”,张爱玲的母亲也对张爱玲说过原话;九莉一直怕问母亲要钱,张爱玲亦有相似经历;九莉认为母亲是爱自己的,张爱玲也相信母亲对自己有爱。但这种隔阂并不能轻易消除,因此,《小团圆》中的亲情充满了悲凉意味。
二、务实:世俗的生活 (一)爱情与物质 生活压力及亲情淡薄让张爱玲体会到了金钱的重要性,钱带来的困窘给了她深刻的生活体验。张爱玲在小说中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爱情与物质,她将这两者对立,而笔下的角色则在对立中不断挣扎,但对立永不可能调和,物质往往占据上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男人在选择伴侣时以貌取人,而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则“以财取人”,希望通过嫁人来改变命运。《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为了寻求经济保障,将青春当作筹码,与范柳原展开一场博弈,她期待的并非爱情,而是现实保障。白流苏两次到香港,从矜持、谨慎到屈服,最终做了范柳原的情妇。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更是发生了心理上的变态。曹七巧原本直率泼辣,但在嫁给患有“骨痨”的姜家二少之后,情欲、金钱的压抑令她的心理发生了质变。她一方面试探季泽的真心,希望获得爱情,一方面却又在得知季泽只是贪图自己的家产之后选择了后者,但这些家产未来也不会是她的,最终只是一无所有。 张爱玲笔下从来不缺乏“拜金女”,这些女性依附着在物质上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将身体当作一种可流通的商品,但当时间流逝、容颜不再,舍弃自我、处于被动的她们所面临的只有悲剧。 (二)个人与时代 张爱玲受幼年的家道中落、日后的坎坷经历影响,冷静观察人情冷暖,而生活在新旧交替、中西融汇的上海,则令她形成了一种务实的人生观,令她在小说中用一贯世俗的眼光看待事物,表现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需求,使小说极具市民化、世俗化。 对社会动荡时期中半洋半旧的小市民,张爱玲对他们的人性同时投以了嘲讽和同情。他们既有从旧中国和传统思想里带出的迂腐,又有在西方和现代文明影响下生出的自私,而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必定会产生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在张爱玲笔下,小人物的日常以及爱恨情仇,在乱世的上海这一舞台上演了一段段传奇。 结语 复杂的经历形成了张爱玲对于人生和价值的观点,并深刻影响了张爱玲小说中虚无与务实的审美特征。张爱玲这位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及女性观照,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女性的上海。
参考文献:
[1]蒋业华.非传统对立情节模式在话语层面构成的审美阻距——论张爱玲小说女性话语的言语[j].社会科学家,2006(1):199-201.
[2]苏娟.凄凉·悲凉·苍凉--张爱玲小说审美取向探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1):61-64.
[3]郭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苍凉美及其审美特征[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91-94,98.
[4]顾颖. 困境中的挣扎——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视角与后现代意蕴[D].华侨大学,2002.
[5]郑悦. 叩问女性命运:从鲁迅到张爱玲[D].河北大学,2005. [6]龙 琳.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01):23-26.
论文作者:蓝云珊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小说论文; 虚无论文; 亲情论文; 苍凉论文; 特征论文; 母亲论文; 女性论文; 《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