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几次破坏力较强的地震灾害,地震灾区许多房屋损坏或倒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在保证房屋建筑正常使用功能同时,符合当前绿色环保和经济合理的政策趋势,增强其抗震性能,成为建筑行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供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实施要求也有所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方面。为了提高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加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尤为重要。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路分析
1.1以力承载,延性基点
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结构工程的设计一定要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案,择优选取规则形体,使建筑结构布置在平面和竖向的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均匀变化,避免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内部也要满足强柱弱梁等细部构造等,增加建筑延性,满足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规格的建筑材料,有效、合理、经济的设计其抗震性。地震中,这些有效措施的使用会分散地震能量,提升其建筑的抗震能力。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承载能力、结构等作为前提、基础,对其进行精准的计算、设计,可以有效地起到预防作用,将地震期间所发生的非弹性反射位置进行重点设计,在最后环节中,还要对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改善,精准的计算出建筑物的结构刚度,从而进一步改善抗震性能大小。
1.2强化薄弱和关键环节
抗震设计中还要重点考虑建筑物本身的弱点之处,应加以重视,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在设计中尽量避免竖向突变和平面大开洞等结构布置不规则情况,在施工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以免在发生地震后,建筑物薄弱环节出现裂缝、坍塌等现象,进而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的抗震效果。如果对于建筑物及结构自身来讲存在一定的变形能力,在受到地震影响后,建筑物会出现位移的现象,如果是建筑物最薄弱环节受到较大的位移,那么,将会影响建筑整体的抗震性和正常使用的舒适性。所以,设计前期,优先考虑了解建筑形体的特性,尽量在初步设计前期发现建筑布置中可能存在的对结构抗震设计不利的情形,在方案设计阶段做出最优调整,满足抗震概念设计。
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整体结构这一宏观体系作为出发点,借助于系统化的观点,强调结构在某种作用下的整体反应,以保证建筑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可以有效消减震害破坏,继而避免某些薄弱部位被破坏。在开展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建筑结构规整性
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必须通过对抗侧力的结构进行综合的平面规划,以使整体结构具有对称性、规整性、匀称型,保证抗侧力的构件强度从下到上逐步地减少。具体来讲,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宜选取规则及对称的建筑形体,使平面和竖向构件布置均匀,并利用合理构造措施,调整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实现对惯性力的聚集与传递,保证竖向的抗侧力构件可以将地震产生的破坏力均匀分散开,继而使整个建筑达到对于地震的有效应对。
2.2建筑的结构刚度
设计人员进行建筑设计,选取可能出现的的荷载,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取各自的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保证建筑安全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者必须要保证结构刚度的合理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为防止建筑结构过度变形,还应通过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比如适当加入柔性的结构、遵循墙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等,以避免建筑在瞬间的强大破坏力作用下产生整体结构变形,继而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在结构计算中控制位移比、位移角、周期比、刚度比、楼层抗剪承载力比、刚重比、剪重比等几大关键指标。
2.3布设抗震的防线
建筑的抗震结构体系包括诸多的结构分体,这些分体协同合作,继而保证该建筑消减地震的影响。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多次性,主震过后还会有多次余震,而且每次震级不一,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多的设计多道抗震防线,以保证建筑在多次余震的影响下依旧能够不受到大的破坏。具体来讲,这些抗震防线必须要以有效的布设方式,安置于建筑结构的内部与外部,同时尽可能地通过有效地处理结构刚与柔的关系。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结构还应满足抗连续倒塌的设计要求,采取必要的结构连接措施增加结构整体性,宜采用多块规则的超静定结构等,使建筑结构获得足够的延展性以及抗倒塌的能力。
三、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3.1合理选择抗震位置
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开展抗震设计,必须要选择具有优势条件的抗震场地,并避免在震害影响重大的地段进行建筑建设,以切实地借助自然地理条件,消减地震灾害的不良反应。比如,建筑中的软弱地质区域、地质分布不均匀区域,都不应为抗震场地。如果必须在类似的区域进行抗震设计,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开展地基处理设计,对场地类别和岩土的地震稳定性分析评价,按工程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基础方案和地基处理方案。保证地基结构达到足够强度以及规范状态之后,才允许设计人员展开具体的抗震设计。
3.2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的做到规则,从而保证可靠性和承载力分布的均匀性。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应该选择形状比较规则的图形,这样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能够确保建筑整体的承载力均匀分布。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不规则的结构平面,造成建筑结构质心和刚心出现交错,这样一旦出现地震,一些和刚心距离比较大、刚度不足的构件就会发生侧移,受到较大的地震力的影响,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住而发生损坏,最终导致建筑由于某个构件的损坏而发生倾斜和倒塌。为了防止抗侧力结构横向刚度突然出现变化,应该使垂直方向的抗侧力的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的递减。
3.3重视建筑结构设计
设计人员要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中,关注建筑结构能够承受与应该承受的具体作用力。有效分析,明确计算作用力的大小。更要从建筑结构的具体出发,计算地震冲击力产生时建筑结构本身应当承受的荷载。利用专业设备模拟地震发生过程中建筑结构,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模型,获取具体参数。重视建筑结构相关参数的设计工作,能够以最科学、最合理的方式获取建筑结构本身的受力。
3.4抗震构造措施
设计人员应当结合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为建筑选择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建筑整体结构可以和抗震的构造一同发挥作用,实现对于震害的有效消减。比如,采用砖混结构的建筑,其抗震设计要采用水平圈梁加内外连续墙的构造,其水平圈梁可以为各部分构件施加约束力,以表面构件在遭遇强大的外力时出现散乱的问题,而内外结构墙可以加强建筑的塑性变化与位移程度,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整体性,从而避免建筑结构墙体在地震影响下出现开裂等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应当做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工作,最大限度的确保建筑整体的安全与稳定,从而避免在地震灾害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邱雪莲.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思路及策略的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03):92;
[2]王友三.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价值工程,2018,37(36):183-184;
[3]杜倩.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18(11):120。
论文作者:谢智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9
标签: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刚度论文; 设计人员论文; 建筑物论文; 构件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