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盟:寻求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地区论文,中国论文,战略合作论文,欧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千年以前,一条古道西出长安,经过沙漠和丛山峻岭,逶迤到达地中海的东岸,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这就是连接东方与西方、中国与欧洲的最早的陆上桥梁——丝绸之路。今天,人们已用不着唱着“西出阳关”的悲壮歌曲,踏向生死两不知的大漠之路,通讯与交通的高度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与欧洲进行联系的方法。然而,当人类迈向新世纪时,我们却发现,中东地区依然是中国与欧洲交往中不得不跨越和不能丝毫忽视的地区,这不仅是因为这一地区在地缘上依然横亘在中国和欧洲之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和欧洲在中东都有着直接的利益。
一、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
传统上,中东地区并不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点。一方面,在贸易、安全等领域,中东地区对中国影响甚微;另一方面,中东实在是一个是非之地,中国无意也没有能力与其他大国一较长短。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和新世纪曙光的初现,中东已逐渐成为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1.地缘政治因素 一般认为,中东地区距中国十分遥远,在地缘上惟一与中国相连的阿富汗已在国际政治中“边缘化”,其仅有的一点影响也可能因高山阻隔变得无足轻重。这样的看法显然是短视的。首先,塔利班的崛起表明一场新的地缘竞争已经在阿富汗展开,在这场拉锯式的国内冲突背后,既有巴基斯坦和伊朗的战略竞争,也有美国和俄国的明争暗斗,一些中、西亚国家(如沙特)也直接或间接卷入了阿富汗的内战。同时,根据美国的指控,一些国际恐怖分子把阿富汗当成了大本营,策划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恐怖主义事件。第二,苏联的崩溃也引发了另外一种危机:经济地位十分软弱、政治前途尚不明朗的中亚各国,由于在种族和宗教方面与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未来发展必将对中国大西北的稳定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摆脱了前苏联统治的中亚国家热切地期望那些与它们在历史、文化、种族和宗教等方面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东国家提供无私的帮助,而中东的许多国家也怀着不同的目的在中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中亚地区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各种力量追逐的目标。中国对中亚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展开对外合作不持异议,但需对某些外部势力卷入中亚事务的意图保持警觉,特别是当一些国家利用宗教和种族问题破坏新疆稳定时,中国更不能置之不理。这样,经由中亚,中东对中国的利害关系变得十分清楚,加强中国与中、西亚的合作可谓刻不容缓,一个包括西亚和中亚在内的大中东的概念和形象已是呼之欲出,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都不能把中亚和西亚割裂开来。
2.伊斯兰因素 伊斯兰教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演变。一方面,全世界的穆斯林约有10亿,主要生活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这一长长的弧形地带,它覆盖着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这样,穆斯林国家就构成了能够影响国际局势中力量配置的重要势力;另一方面,许多穆斯林国家未来的发展极不确定,尤其是伊斯兰极端势力对地区的稳定形成巨大的冲击。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第三世界大国,她不可能无视穆斯林国家的存在与影响,也不能没有穆斯林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同情和支持。另外,中国有10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700万,主要居住在西北地区,来自中东和中亚的各种伊斯兰宗教与政治思潮经常对中国的穆斯林产生影响,如果宗教思潮与民族分裂主义相结合,必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伊斯兰教都对中国的决策层和学术界提出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制定与伊斯兰的核心地带——中东——打交道的策略和方针。
3.石油因素 中国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更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石油增产量不断递减,现有的主要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渐趋枯竭。东南沿海的海上油田以及西部新发现的沙漠油田从长远看充满希望,但或是由于起步晚、技术落后,或是由于耗资巨大、周期太长,它们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最乐观的估计,中国到2000年国内石油供需缺口将高达2000万吨以上。因此,在未来10年(或者更长),中国将不得不靠进口石油来缓解日趋严重的能源压力。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又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近年来,中国扩大了石油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图使石油的进口来源多样化。然而,来自中东的原油还是超过了中国原油进口的半数(1996年),达到53%。中东的石油已成为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重要来源。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必须考虑到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可替代能源大量使用之前,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国际市场上的廉价能源,保护国内资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考虑到我国石油资源将在2025年前后开始枯竭,一项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中东以及中亚油气资源的能源开发战略应该占据议事日程中最为优先的位置。
4.经济与政治安全因素 从根本上讲,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对西方的开放,来自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一方面指望中国发生自然而然的政治变化;另一方面又经常使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直接干预中国的发展进程。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事实上由于中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相对落后以及投资资金的短缺,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经常处于一种被动和不利的地位。西方国家还把持着大部分的国际机构尤其是经济、贸易和金融机构,它们制定游戏规则、确定议事日程,甚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的国家,并动辄以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相威胁。西方一些国家的这些行为对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有意鼓动对中国的敌视,遏制中国的发展。中美两国元首的互访就面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然而中美之间的重要分歧依然存在,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因此,中美关系的反复是可以预期的。面对这种局势,中国需要重新评估她所生存的国际环境,重新思考她的外交战略,这当然包括中东外交战略。考虑到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考虑到中东与中国在能源、贸易、金融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巨大潜力,一项更为积极、更富进取的中东政策必将扩大中美和中欧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有效改善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安全。
5.经济合作因素 阿以和平进程不断取得进展给中东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带来希望。中东国家正程度不同地进行经济变革,国有经济的重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逐步开放为中国企业的进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不仅给中国与中东在能源开发、沙漠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中东市场在地理上更接近欧洲,南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已经与欧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因此,它也为中国加强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提供了新的通道。
二、欧洲在中东的利益
中东地区对于欧洲显然比对中国更为重要。一方面,历史与文化遗产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关系。客观地讲,在欧洲与中、近东的历史交往中,正面的影响可能更具实质性。比如,没有阿拉伯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可能无法产生如此巨大的灵感。然而,不幸的是,长久停留在双方记忆中的更多的却是仇恨与猜忌。例如,欧洲对伊斯兰教的扩张不能释怀,而中东国家则对十字军东征记忆犹新,尤其是近代开始的欧洲殖民扩张,更是对欧洲与中、近东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永久的伤害,对于大部分中、近东国家及其民众来说,那是一段最为黑暗和难以忘怀的历史。
另一方面,欧洲在中东地区有着重要的利益。首先是经济与贸易利益。欧洲国家对中东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但大多数欧洲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仍然依赖中东石油以可接受的价格不间断地流向国际市场。传统上,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在欧洲内部实现的,对中东地区的贸易并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例如,欧盟对南地中海国家的出口仅占其总出口额的11 %, 而从这一地区的进口不超过9 %(注:Eberhard Kienle,"Destablization
through Partnership? Euro-Mediterranean Realations after the Barcelona Declaration",Mediterranean Politics,Vol.3,No.2(Autumn 1998),P.2.)。但这绝不意味着与中东的贸易对欧洲无足轻重,“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的20年中,欧洲对中东的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甚至在1985年石油价格开始下跌时增长仍在继续”(注:Simon Serfaty,"Bridging the GulfAcross the Atlantic: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Persian Gulf",Middle East Journal,Vol.52,No.3,(Summer 1998),P.342.)。最近几年,欧洲各国的失业率持续增高,拓展包括中东在内的海外市场对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欧洲在中东有着重要的社会与政治利益。传统上,欧洲国家把移民、尤其是有组织的外籍劳工输入看作是缓解劳动力短缺的有益的经济行为,然而,随着外国移民的增多和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减缓,“移民已成为一个社会福利、就业、工资、民族认同和文化多样化问题”(注:Myron Weiner& Rainer Munz,"Migrant,Refugees and Foreign Policy: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Third World Quarterly,Vol.18,No.1,1997,P.25.)。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关系, 来自中东和南地中海国家的穆斯林移民构成了不少欧洲国家外国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活在西方社会内部的穆斯林显然比他们在祖国的同胞更能感到文化的异化和认同危机,因此,他们倾向于更严格地强调自己的宗教和种族特征。一些观察家发现,“居住在德国的150万土耳其人中, 大部分比他们在土耳其的同胞更传统、更严格地遵守伊斯兰教的习惯” (注: GrahamE.Fuller & Ira O.Lesser,The Geopolitics of Islam and the West,Westview Press,US,1995,P.52.)。移民的增加还激活了西方社会早已存在的毒瘤——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其表现之一是,右翼势力利用移民问题大作文章,其影响在欧洲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伴随着民众中反移民倾向的增强,欧洲各国政府也开始以加强边境控制、减少移民限额等方法限制移民的进入。在许多人看来,移民不仅带来了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而且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内部整合。第三,战略与安全利益。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区,一些恐怖主义组织在袭击政府官员和官方设施的同时,还把普通民众、外国游客、开明知识分子和学校、医院等民用设施当作打击目标,它们甚至把恐怖活动引入到西方和其他地区,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恶性爆炸事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特别是生化武器的扩散使国际恐怖主义所带来的威胁更为巨大,也更加难以防范。西方社会深感不安的是,一旦这些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的武器落入对西方充满敌视的伊斯兰激进分子或恐怖主义者手中,后果可谓不堪设想。同时,欧洲各国担心,一些最为激进的中东国家从不隐瞒其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渴望,一旦这些在地理上靠近欧洲的国家拥有这些武器,欧洲就会生活在恐慌之中。
三、中国与欧洲:共同缔造中东地区的稳定
由于历史、地缘和内外政策优先次序的不同,中国与欧洲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然而,一个稳定与和平的中东显然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尽管对稳定与和平的界定以及为实现稳定与和平而采取的政策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中欧合作的障碍。
1.谨慎推动中东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变革
一般认为,中东地区的一些问题,如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移民(合法的与非法的)问题、社会与政治动荡等,主要是与经济和政治的不发达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一些国家的长期内战(如黎巴嫩)也与经济和政治权利分配的不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经济增长和政治变革正好是治愈这些社会创伤的良方。然而,这种认识并不总是靠得住的。一方面,上述问题出现不能全归于经济和政治的不发达,比如伊斯兰主义的流行还与伊斯兰教本身的特质和穆斯林社会从近代以来所遭受的挫折有极大的关系,而移民则和更大范围内的南北差距和地区战乱联系密切。另一方面,经济与政治变革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后果也并不全是积极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阿尔及利亚的政治变革引发了一场长期的动乱,而对于中东的大部分国家来说,政治民主化很可能使伊斯兰主义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有效的经济和政治变革将有助于消除该地区的一些动乱因素,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中国尤其应该关注欧盟与一些地中海国家实行的双边贸易安排。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中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合作,而且也为中国—欧洲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机会。不过,应该强调的是,这些多边或双边安排都不是免费的午餐,它们都附有相当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对于中东国家来说,经济上的条件相对容易接受,但一些政治要求却使它们难以全盘接受,比如尊重人权、保证少数民族的利益和建立民主政府等。在许多人看来,这些经济上的安排似乎不是为了经济合作,而是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注:Edited by B.A.Roberson,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the Power Deficit,Routledge,1998,P.51.)无论是历史的启示还是现实的教训都在告诫我们,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大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冒进和不适当的外界干预往往是未见其利、先受其害,一旦中东国家因不切实际的经济与政治变革陷入动乱(如阿尔及利亚),欧洲国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
2.积极推动地区范围内的和解与和平
海湾战争之后,中东地区实现了美国主导下的稳定。同时,美国还积极推动中东的经济合作,试图借此为中东和平酿造气氛,为一个“新中东”的到来构建基础。然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实现中东的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美国的中东政策有着天生的弱点:对以色列的迁就与偏袒屡屡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单方面行动正使安理会的合作趋于解体;对伊朗的制裁引起了不少盟国的反感;对土以军事合作的支持使中东国际关系出现新的变数……另一方面,除了像阿以和平这样牵动全局的重大问题,中东稳定的威胁还来自于一些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如宗教纷争、领土与边界冲突、水资源危机、政治继承等,显然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已远远超出了美国(或任何一个国家)的能力,没有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中东的稳定永远是个梦想。
中国和欧盟应该对美国政策的缺陷及其所造成的后果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方面,作为美国盟友的欧洲国家和作为美国“建设性战略伙伴”的中国,应该毫不犹豫地指出美国的一些政策可能对地区稳定造成伤害,劝说美国能够倾听不同意见,并对政策作出必要调整,尽管这对美国来说很不容易;另一方面,欧盟和中国应该发挥各自的影响,积极维护中东的稳定。
保持中东地区的稳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在经历了40余年的冷战之后,所有的大国应该明白,不要把中东当成角逐的场所,不要把排斥异己当作各自政策的目标,在本身就充满矛盾和潜在冲突的地区,大国之间的猜忌将使中东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到那个时候,各国的利益也会荡然无存。
3.倡导多边合作 海湾战争曾经使新型的国际关系露出一线曙光,也曾经给动荡的中东带来一线生机:由于伊拉克的胆大妄为,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一致,这个庞大的联盟不仅成功地击退了伊拉克的侵略,恢复了海湾的秩序,而且卓有成效地启动了实现阿以和解的中东和平进程。1994年,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第一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顺利召开。在这一系列事件当中,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起到了核心领导作用。然而,恰恰是这种巨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成功使美国陷入了某种狂躁与脆弱。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紧接着又打赢了一场热战,它还在大部分重要的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无人挑战的领导作用,因此,美国就把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当成了国际社会的意志与利益。在中东事务中,美国越来越崇尚单边主义:它坚持对阿以和谈的垄断,反对国际社会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它甚至反对联合国通过一项不具任何约束力的声明以谴责以色列的顽固立场;它坚持对伊朗和利比亚等国的制裁,不惜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以制裁那些敢于同伊朗、利比亚开展贸易的外国公司;在最近的一次对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打击中,美国的单方面行动已经使联合国成为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局外人。在中东地区的安全问题上,重新迷恋于战略威慑、军事同盟和遏制等传统方法。
美国的中东政策正使海湾战争之后建立的脆弱的中东和平与稳定变得难以把握。把像伊朗这样的国家长期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通过建立军事同盟来威慑那些不肯就范的国家,只会使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同时,美国的单方面行动正在破坏大国在中东事务中的合作气氛。如果我们不能在中东实施有效的多边合作,那么,对于中东来说,新世纪不会带来更多的希望。
标签:移民欧洲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欧盟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移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