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山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路灯管理所 山东省枣庄市 2772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村落是古老农耕文明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在长期的历史变革和发展中凝结了历史的记忆,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质和积淀着几千年来特有的民风、民俗。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村落正面临着被破坏或消亡的处境,在村落消失的同时随之而消失的是该地区特有的民俗、建筑结构、村落景观以及特定的历史意义。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从文化生态领域研究传统村落的文化特技及价值来唤醒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从而加强村落地区的规划和引导,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引言
传统村落因其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备受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浸润、城镇建设的扩张,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已经或濒临衰落和消亡,更加凸显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保护传统村落、解决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已经成为一件攸关民族文化命运,事关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明确确定了: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同年又确定了第一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这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目前已经从最初的单一学科发展到包括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介入,各学科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及关注点出发,对传统村落进行思考和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以及两者的耦合与协调,这正是风景园林的追求所在———保护物质环境资源与生态平衡,满足引导人类的身心健康行为,保护、组织、创造环境资源与感受活动的空间。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历程
古村落保护缘起上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保护形势的严峻,阮仪三等发起了对古村落的保护活动,开展对江南水乡古镇的调研并编制保护规划。自此,规划界保护古村落的呼声渐强。1986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对一些文物古迹较集中或传统风貌较完整的镇、村寨进行保护。这是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概念最早的雏形,标志着传统(古)村落官方保护工作正式开展,并由既往单体建筑保护向村落整体保护转变。历史文化村落的提出与制度保护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首次明确了历史文化村镇概念,确立了历史文化村镇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法律地位。自2003年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批次公布,标志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制度初步建立。2008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同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现法律专门化。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对非遗组成部分的场所保护,使得注重村落实体保护转向兼具文化传承保护。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提出规划编制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求。至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制度基本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阶段2012年4月《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下发,启动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同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成立,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出现传统村落保护内容,标志着传统村落保护得到国家最高层面重视。2014年《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将传统村落保护政策具体化,一些传统村落大省也相继出台保护办法。2016年在上位法尚缺的情况下,江西省通过《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成为全国首部传统村落保护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了全面部署,提出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基础上,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利用。
2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是风景园林本质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对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思考和行动。这个意义上决定了风景园林在传统村落建设中介入的重点在于环境的美化和营造———塑造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居环境。完整的风景园林概念是一个由“地景”、“风景”、“园林”3个方面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
2.1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
风景园林工作即主要由这3个方面展开。大地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载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根植于大地在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因此源于大地表层的地景是风景园林的重要基础。地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中属于宏观层面的因素。作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载体,地景既与园林营造息息相关又与生态保护脉脉相通。被视为中国园林四大要素的山水、植物大多来自于地景。古人造园强调“相地”,《园冶》中就有“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论断,深刻体现地景在风景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2.2生态性是风景园林的基本特征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观是中国造园文化的重要蕴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风景园林崇尚自然和本与自然的主旨。《园冶》中就有“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因此对地景的利用一定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最大限度保留基址原有地景的自然和生态构造,充分利用基址原有的地形、水体、植物,着力满足风景园林文化多样性、生境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生态性要求。经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注重择吉而居、顺应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传统村落,一般都选择在背山面水、山环水抱的地方,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这些地方大都风景优美、景观资源丰富,既有优越的自然景观,又有独特的聚落景观,更有丰富的农业景观。乡野村陌、草丘林阜、田园地圃、河塘渠溪、作物林木,都是传统村落环境美化建设可资利用的风景资源。
2.3绿化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材料一直在风景园林中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乡村优越的土地和空间条件为各种各样的植物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因此植物在乡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草森林茂、花繁树荫是乡村的优势。特别要提的是有年头的古树老藤,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亦是极具价值的观赏对象。此外将当下普遍关注的绿道引入传统村落,建设村落绿道也是村落绿化的重要内容。绿道本质是绿化,是一种以形式多样的空间为人们提供身临其境、活动其间的带状绿化环境,是道绿耦合的典型空间。
结语
传统村落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包罗万象的村落文化造就了丰富饱满的中华文化。其浓缩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几百年来历史留下来的珍贵财富。村落文化的保护意义非凡,但并非一日之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研究,显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勃.传统村落与乡愁的缓释——关于当前保护传统村落正当性和方法的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15(02).
[2]童成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4(02).
[3]徐虹,韩静.共享发展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原居民与游客价值的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7(03)
论文作者:孙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村落论文; 传统论文; 风景园林论文; 文化论文; 历史文化论文; 价值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