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慧眼解读小学英语对话文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慧眼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牛津小学英语》(江苏译林版)A版块对话话题丰富,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规范地道,情景真实生动、富有情趣,是教材的核心内容。A版块的教学强调整合优化,突出整体感悟,关注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但是,由于A版块集中呈现本单元的新授句型和部分单词,语言点多、信息量大,因而,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它都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不深入细致地研读文本,是很难教得得法、教得得体、教得生动、教得有效的。教师如果对教材钻研不深,光是琢磨教学方法,就方法论方法,那就如同隔靴搔痒,必然抓不到实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仅要深刻,而且要独具慧眼。只有这样,才能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才能把A版块教得生动、智慧、实在,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扎实。
一、借用文化纽带,串珠成链
拉多曾说过:“如果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只有广泛学习、潜心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时更加贴切、更加得体。
呈现环节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整节课的“节点”,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窗口”。成功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灵性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呈现。如果教师能独具慧眼地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并把它合理地运用到呈现之中,呈现环节会因此熠熠生辉,课堂也会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5“How are you?”的A版块时,很多教师都感到课文的四个场景和对话片段各自相对独立,很难整合到一起,只能分成四个或三个片段进行逐个呈现和教学。我在认真研读文本之后,借助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对呈现环节作了如下设计:
Step 1 Warm up
1.Greetings.
2.Listen to the song How are you?
让学生听音乐,初步感知新授问候语“How are you?”及其应答“I'm fine,thank you.”
Step 2 Presentation
1.Present the new items.
教师两手分别套上Mr Dog和Miss Cat的头饰,以手偶对话的方式进行互相问候,引出新知。
Mr Dog:Good morning,Miss Cat.How are you?
Miss Cat:Fine,thank you.And you?
Mr Dog:I'm fine,too.
2.Read the new sentences.
3.Look and learn.
教师出示一张幻灯片,对问候语“How are you?”及其应答的文化内涵作简要介绍:
4.Watch the video.
让学生带着探究欲望观看课文动画。教师提醒学生认真观看课文动画,并注意各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是如何应答的,整体感知对话场景及对话内容。
5.Learn the dialogue.
在学生观看课文动画、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先张贴四幅课文情景图,借助“你想知道吗?”文化知识介绍,轻松、自然地引出“How aye you?”的四种不同应答方式,然后再进行逐一学习、操练。
通过“你想知道吗?”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简单介绍,这既是一种西方文化的渗透,又是一条串珠成链的纽带,有一举三得的功效。第一,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探究;第二,它是一种简洁的西方文化的介绍和渗透,有助于学生吸收与积累;第三,它是一条纽带,把原本几个看似各不相关的场景连接在了一起,使语篇的整体性得以显现,使学生对几个场景的认知、理解不再孤立、破碎,呈现环节也因此简洁、流畅、完整。
二、抓住文本关键,变幻为真
《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是叙事性对话,没有主导句型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但是其内容丰富,信息点多,而且比较零散。面对这样的课文,学生往往会有置身于莽莽森林之中的感觉,没有目标,无所适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教师作为指导者、引领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对这类文本不做深入的解读,依然用常规的“套路”进行教学,则会是教师教得心浮气躁,学生学得晕头转向。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针对这类课文,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到一个能辐射全篇的“基点”,以此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思路清晰地走进原本“迷幻”的课文,化迷幻为真切。
1.抓住关键词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7“A busy day”的A版块对话时,教师可以抓住busy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按时段梳理David一天所做之事。
David is really busy today,and he is very tired,too.
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则目张。教师以busy这一关键词为基点,先粗后细,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理清课文思路,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到课文标题Abusyday的准确、精练之处。
2.抓住问句
对话的显著特点就是问句多,问句是对话展开和话轮延伸的“引子”,是对话内容丰富多彩、话题中心转换的关键所在。抓住“问句”是破解对话文本的重要方法,抓住问句就是抓住了对话的“经络”,这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并掌握阅读对话和理解对话的方法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在很多教师的眼里,小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能力较弱,英语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换个角度思考,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语篇的能力出发,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不是把对话中的问句看做是“拦路虎”,而是“桥梁”,那么,教学设计将会展现出另一番景致。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8“A camping trip”的A版块,由于对话中人物多(一共有10个人)、物品多,且多数为生词,很多教师都被文本中的人物、物品弄得眼花缭乱,对文本的理解、解读、处理只停留在这一层面,把文本中出现的新授句型“What do you/they have?”和“What does he/she/Mike/...have?”视作是学生理解对话的障碍,因而,在呈现环节就进行比较充分的教学和操练。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我以对话中的问句为抓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炼,再自主操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Read and find.(Task 1:Read and find out who are in the camping site.)
A.a tentB.two blankets
C.a pot D.a stove
E.some fruitF.a telescope
G.a chair
H.a tin-opener
I.a box of chocolates
J.a tin of chicken
K.a tin of fish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梳理出课文中所出现的人物。
2)学生运用找读(scanning)之法找出每个人所拥有的物品,理清人与物的对应关系。
2.Read and find.(Task 2:Read and find out the questions in the dialogue.)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可以提炼出以下三个主要问句:
1)What do you have?
2)What does Mike/Nancy/...have?
3)What do they have?
通过寻找和提炼问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对话展开延伸的“关键”进行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把握对话的“经络”(问句)来理解和学习对话的方法、策略。
3.Read and answer.(Task 3:Let the Ss read the dialogu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groups.)
1)What do you have,Liu Tao/David/Su Hai and Su Yang?(人物头像和物品图片)
I/We have...
2)What does Nancy/Yang Ling/Helen/Mike have?(人物头像和物品图片)
She/He has...
3)What do they have?(Mr Green and Miss Li,人物头像和物品图片)
They have...
让学生以合作互动的方式来操练新授句型和熟悉文本内容。
三、寻找信息源头。化繁为简
《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课文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仅靠自己的能力或同伴互助是不能解决这一难点的。教师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只是简单地“读读、讲讲”,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是难以透彻的,所谓“以己昏昏,何能使人昭昭”。教师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巧妙地化繁为简,才能给学生指点一条走出“迷宫”的路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文本中的众多信息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在繁杂的信息中寻找到“多点信息的源头”。
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2“More exercise”的A版块对话中关于比较的部分头绪多,内容庞杂,是课文理解的难点。因为比较项目和比较对象的不断变换,学生阅读对话文本时普遍感到晕晕乎乎,不知所云。然而,教师如果能细心、慧心地研读、体味、分析,就会发现文本中变换不定的比较其实是有一个“源头”的:不论是我与别人比,还是别人跟我比,抑或别人跟别人比,其实质都是“跟我比”。教师完全可以用“完成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
1)学生快速浏览(skimming)课文,找出“比较项目”。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找读(scanning)的方式找出每个比较项目中的比较对象及比较结果。教师只要稍作指导(表格中的Mike=Ben也就等于Mike>me),学生就可以从表格中清晰地看出:变换不定的比较对象中都有一个“我”。
3)学生根据表格的前面两栏写出典型句子,完成后再与课文中的句子对照、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自己所写的句子竟然与课文内容如此相像,从而激发起成就感,觉得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课文竟和自己“想”的一样。
四、编制信息图表,上承下引
一节课好似一出戏,设计得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会叫人在不知不觉中循着“情节”走下去,且欲罢不能。
在《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各个版块之中,A版块的对话是许多教师最感困惑,又思考最多的部分。在进行课文(对话)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认真思考、斟酌每个环节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各环节之间应怎样过渡、怎样衔接,而且要深度研读对话文本,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寻求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灵气,才能引人入胜。
在细细研读教材之后,我认为,《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以通过编制信息图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图表”不仅在课文呈现、信息梳理、课文巩固和交际运用等教学环节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和提示作用,而且“图表”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需要不断增减。一张编制科学的“图表”可以起到上承下引的作用,能把各个环节串连在一起,让整节课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At Christmas”A版块对话时,教师可以用一张“表格”来贯穿整节课。
1.Read and choose.(Task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各人所收到的礼物,选择正确的图片,将图片序号填入下表。)
2.Read and fill in the form.(Task 2:再读课文,找出礼物是谁送的。)
eg.The wallet/...is/are Grandpa's/...It's/They're his/...It's/They're from Grandma/...
这张不断增加栏目、内容的“表格”把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都有机地串连在了一起,使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步步跟进、环环相连。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的语言技能、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