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_金融风暴论文

亚太地区的经济金融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金融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九十年代以来在新兴市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金融危机,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暴露了这一地区金融市场及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随着金融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危机的影响面将不仅仅局限于危机国,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发达国家。而且危机的影响程度也远远超出了一国所能承受之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国家及地区间的合作才能抵御金融危机,加强国家的经济安全。

本文将从东南亚危机谈起,说明亚太地区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根据该地区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合作的传统对合作的方式提出可行性建议,即充分发挥该地区的APEC经济论坛的作用开展经济金融合作。

二、合作的必要性

1.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潜在的危机隐患依旧存在

东南亚危机之后,对于危机爆发原因基本上可以从两方面来总结的。一方面是以MIT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为代表,认为危机的爆发是结构性原因。大量的投资投入了房地产和证券业形成了泡沫,例如,泰国全国1996年底就已积压房屋85万套。(注:王建芹,2001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龙去脉》,中国方正出版社,第124页。)同时,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关系以及不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更助长了金融机构大胆地把资金投入到风险高的产业。另一方面是以哈佛的萨克斯为首,认为危机实际上是短期流动性危机。在他看来,东南亚的经济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不是由于结构问题导致危机,而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的。换句话说,就是危机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从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中就不难看出其经济在当时确实已经发出了一些危险信号。95,96年世界电子产品的价格下降后,对于该地区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96年印尼的经常账户赤字为76.6亿美元,马来西亚为45.9亿美元,泰国为149.6亿美元。(注:IMF,2001,“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562-977。)经常账户上的损失不得不由资本账户来弥补,再加之这些国家又大都实行钉住汇率制,使得银行、金融机构感觉到以外币计价的贷款没有太大风险,从而大量的持有外币贷款,而且不做对冲交易。所以,1996年东南亚国家不仅债务数目庞大,而且呈现出“三高”,即银行债务高,外国债务高和短期债务高(见表一)。银行债务高和短期债务高就意味着一旦外国贷款方出现了恐慌,就会同时导致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

表一:外国债务及其构成(1996):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

诚然,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之后的几年里得到缓解。印尼、韩国等已经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其他国家也采用了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危机之后的经济萧条使得危机前过旺的国内需求冷却了下来,进口额大幅减少,从而使得一些国家在99,2000年间的经常账户上又开始出现了盈余,泰国在2000年取得了91.95亿美元的盈余,印尼也在99年的时候出现了57.85亿美元的盈余(注:IMF,2001,“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562-977。);另外,大多数国家也都开始了金融业的改革。这些似乎都说明金融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从去年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及其进而引发的全球性衰退对于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挑战,而且经济的危险信号再次在这些地区显现。

首先,东南亚国家经济普遍开始出现下滑。众所周知,该地区的国家大都为外向型经济,对外出口在经济中的角色十分重要。去年上半年电子产品的出口创纪录的下降之后,新加坡、台湾的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期。另外,美国消费者信心的减退也大大影响了美国对该地区产品的消费。该地区的印尼2000年出口量占GDP的38.5%,韩国为45%,泰国为66.3%,马来西亚为126%(注:IMF,2001,“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562-977。),足见出口减少会对其经济造成的冲击。事实上,新加坡的实际GDP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5.6%,工业产出十二个月内下降了21.4%,为其4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马来西亚今年名义GDP的增长率与上一年同期数字相比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台湾为十多个百分点(Economist 2001:75-76)。

其次,9.11事件之后全球性的股市更加不稳定。全球股市一度出现了大量的抛售行为,并感染到了该地区。这种情况下,投入新兴市场的直接投资也因为股价的下跌和风险的增高而减少(见图一)。缺乏了资金和技术的注入,东南亚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前景令人担忧。

图一:直接投资地区走向图,1991-2001

转引自:World Bank,2002,“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Analysis And Summary Tables”:42

再次,该地区至今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坏帐和数额庞大的未付账款。今年,东亚国家未付账款已占GDP的15%,高于1997年危机前11%的水平,其中,泰国银行1999年的未付账款占其全部贷款高达84%,2001年该国金融机构中坏账占总贷款的30%。另外,在泰国每个月有二百亿泰铢的重建贷款变为未付帐款,因此这些新的贷款转化成新的坏账的可能性很大。(注:shawn W.Crispin,2001,“The Risk of Directed Credit”,Far East Economic Review,Vol.164.No.49:50-52)截至到2001年五月底台湾官方公布的NPL的比率为7.31%,而据非官方分析师估计真实的数值可能是官方公布数字的二倍。(注:Maureen Pao,Tom Holland,2001,“Wishful Sinking”,Far East Economic Review,vol.164No.30:19-21.)日本政府承认的坏账就高达37万亿日元,占其GDP的7%,尽管如此仍有人认为真实的数字应该接近70万亿日元。另外,据美国投资银行的估计日本的未付账款额可能为170万亿日元。(注:Economist,2002,“What ails Japan?”Economist,Vol.363:53)

最后,该地区国家现在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见表二)。结合表一和表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经过了金融危机各国对于短期债务都进行了适当地控制,但是危机过后国家所面临的债务问题依然严峻。债务危机很有可能在一些国家爆发,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刚刚通过了一项就印尼国家债务的援助方案。

表二:外国债务及其构成(2000):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

可见,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使得刚刚从97年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的东南亚国家的形势不容乐观。一些经济指标已经达到或超出了97年以前的警戒水平,在此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需要整个区域的合作来避免和遏制危机的爆发与蔓延。

2.危机的传递机制使东亚国家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抵御风险

在94—95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危机本身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但这几次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人们认识到危机可以象多米诺骨牌那样影响到其他国家,有时甚至是看上去没什么关联的国家。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国家间贸易投资的关联性。东南亚国家间贸易相关性强可以从其区域间的贸易量中得出,该地区国家间彼此出口量占其总出口量的50%左右(见表三)。这种贸易的互补性加速了危机传染的速度。当一个国家对他国的进口需求减少时必然会影响到他国的出口收入,并进一步减少其对别的国家的进口需求,从而扩大了经济影响面。但由于实际贸易的供给需求的影响扩散的速度要慢一些,所以这种影响对于危机的扩散发挥的作用不及其他两个因素。

表三:东亚及东南亚主要国家在该地区内贸易比重(2000年)*

*此表格中每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量采用的是DOTS World Total.(DOTS: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此处东亚及东南亚的主要国家指日本、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中国大陆及其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二,国家之间的金融联系。金融市场上,离岸业务的迅速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把各国的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联系在一起。投资者不仅在资产的选择方式上多样化,还要在投资的对象上多样化,从而导致投资者在危机的一个受灾国受损后,不得不调整其证券投资组合,导致他国受感染。日本的银行由于对东南亚国家的大量投资与贷款使得其在97年受到重创,爆发了货币危机。

第三,羊群效应。大型金融机构对于投资组合的调整必然会对其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产生,进一步加速了危机的深度与广度。

东南亚国家间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得危机爆发时,其他国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不仅如此,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导渠道这次金融危机还在世界其他地方产生了余震。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国家间的联系,美国经济的衰退加剧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形势,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同样会影响到美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让人担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游资存量有7.2万亿美元,每天就有1.2万亿美元的游资在流动,成为金融市场的不安定因素。而防范这种潜在危机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才能有效的防范和抑制危机的产生与传导。

三、金融合作的方式

1.合作的现状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关于该地区国家如何通过合作来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已有了一些讨论,其中比较引人注意的就是日本提出的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赞同者认为这样既可以筹集一定的资金,还可以由亚洲人自己管理货币基金,会更好的对症下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还有可能为将来亚洲单一货币区做好准备。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一组织的有效性上来判断其存在的可能性。首先,从资金筹措的角度来考虑。如本文第一部分中所述,美国经济的放缓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国家影响颇大。这种时候要求亚洲国家拿出外汇来成立AMF,对抗数字庞大的国际游资,显得有些单薄。其次,从合作模式上来说,亚洲国家合作的传统就是强调非正式性和寻求共识(何帆2000:23-26),正如APEC所一直强调的,而反对向欧洲那样让渡出一部分主权的合作。另外,亚洲国家的发展程度的差异,文化背景地迥异和历史摩擦等都使其很难发展到象欧洲国家那样建立单一的货币区,至少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另外,AMF与IMF的共存有可能降低援助的效果,而并不会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在两个组织间形成竞争从而提高效率。

另一个合作的进展就是《清迈协议》,即东盟+3(中、日、韩)达成一个货币互购的网络。但这一协议尚未成熟,有关的条件有待协商,真正发挥作用尚待时日。

2.亚太地区金融合作的建议

金融合作完全可以考虑利用亚太地区的最重要的经济论坛APEC为媒介,发挥其在维护地区的金融稳定与发展方面作用。

谈到金融合作无外乎两个方面,金融危机的防范和危机爆发后的援助。在防范方面,APEC可以发挥宏观监督,微观培训以及信息中枢的作用。

首先,在APEC内部建立一个经济专家监督机构,监督的范围可以包括各国的经济结构与走向,银行业以及金融衍生市场。当然,监督是建立在不干涉国家的独立与主权的基础之上的,提出的方案也只是建议供决策参考。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管要求各国必须加强经济的透明度,向该机构提交真实准确的国家经济发展报告。建立了这样一个机构之后,可以组织各国央行行长和财长的定期会议交流,促进参加国采取各种手段来增加市场透明度。

对于银行业的监管是毋庸置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该地区银行危机的总爆发。危机爆发前,该地区政府的干涉扰乱了银行对于贷款风险的正常评估,而是一味地盲目贷款给国家扶持的行业与企业,从而形成了数目惊人的坏账、呆账。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至今该地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仍背负着大量的不良贷款。所以,这一监督机构应该致力于帮助成员国推行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资信评估系统。对于跨国银行的管理可以推行母国和东道国的协作双重管理,同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另外,金融衍生市场的交易和离岸市场的交易也应当受到监督。要求成员国对本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离岸金融市场借入的款项予以关注并登记备案。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也要制定出一定的标准以及相关信息的搜集手段,防止资金的大进大处,这是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教训之一。

其次,在APEC内部成立一个培训机构,用以提高成员国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在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就倡导了有关人员培训的项目,并得到了各国的响应。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动用一部分的APEC中央基金,但更多的需要鼓励私人企业的参与从而缓解资金的问题。后来作为对上海APEC提议的响应,北京市由政府、工商业界和高校学术界三方携手开始了一个人力资源促进项目。APEC国家共同协作人力资源建设的纲要以及相关的网站已由中国政府牵头,清华同方以及中国培训网支持正在酝酿之中。通过免费的电子培训和真实课堂相结合,旨在增强人员的素质,同时也体现了APEC的经济技术合作这一原则。现在培训的内容还主要集中在IT行业上,今后完全可以走IT与金融业等的联合培训。

最后,就是建立一个APEC国家信息管理系统。上海APEC会议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e-APEC战略。E-APEC战略是一个具有远见的长期的行动性计划,旨在加强市场结构,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家精神。实际上,为了迎接新经济的挑战,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地区建了类似的计划,例如欧洲的e-Europe和东南亚的e-ASEAN战略。这一战略与人员培训具有互补性,人员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了从业人员的防范风险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国从业人员的信息交流。E-APEC可以缩短成员国之间的数字化差距,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来监督彼此的宏观政策,市场走向。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建立一个预警系统,一旦出现不良信号,就可以向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出警告,从而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信息革命推动了金融业的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跨过流动,同时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进步来作用于金融市场,使其规范化,具有更好的可控制性。

在危机的缓解机制上,存在着一个最终贷款人的问题。IMF的贷款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这让许多亚洲国家难以接受。而且IMF自身的宗旨使其只有当危机可能危及该国货币的自由汇兑或债权债务的清偿时,才会予以援助,而那时损失可能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可以在那之前就采取援助措施来减轻危机。我比较赞同建立一个应急多边贷款协定的提议,APEC国家中的亚洲国家以及拉美国家都是国际游资袭击的重点对象,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危机爆发之时也无法脱了干系,所以完全可以在APEC内建立这样一个协定,在参与协定的国家遭到危机的袭击时,其他国家根据协议集体提供援助贷款,就可以形成一道防线。而另外一道防线,则是由经济专家进行监督以及各个国家自身来判断危机可能的传染渠道,从而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把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这样两个方面进行危机的缓解,就可以达到控制危机和缓解危机的目的。

四、总结

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如何防范和化解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本文旨在从危机的爆发因素,传染渠道等方面谈起,总结了在亚太地区通过金融合作来防范和抑制金融危机的途径。但无论是对宏观经济的监督,还是预警系统的建立,包括对危机传输渠道的判断,都牵涉到预言的准确性问题。各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识别能力。

标签:;  ;  ;  ;  ;  ;  ;  ;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