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小学儿童同伴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伴论文,跨文化论文,儿童论文,心理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意义
儿童的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完成的。儿童的交往有两种形式,一是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一是儿童与同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即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经阶段,也是儿童社会化发生一次质的转变时期。儿童从家庭来到了一个新的归属集体,即学校、班级。在新的集体中产生了新的关系,与班级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等。这时,同学、伙伴、教师的影响作用便开始补充和修正父母的影响作用,并成为对儿童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同学既是小学儿童玩耍的伙伴,又是儿童模仿学习的伙伴,儿童易于受到伙伴榜样行为的影响,如挑衅的、利他的、竞争的以及合乎道德的行为等。同伴交往是小学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学习了很多社会化的内容。小学阶段,班集体成为小学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与班级其他同学交往而形成的同伴关系,成为小学儿童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班集体里,融洽的同学关系,正常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社会化。而消极的同学关系,缺少正常的同伴交往,则导致儿童畸形的心理反映,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本研究通过调查小学阶段儿童同伴交往的特征,具体分析增进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及阻碍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蒙汉、城乡小学生在同伴交往方面,是否存在民族差异、地区差异?小学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否有家庭等级观念?研究结果对于父母、教师、民族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儿童增进同伴交往,改变阻碍儿童同伴交往的不良行为方面,提供理论及实验根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伴以访谈法,观察法。调查对象是城市汉小,城市蒙小,乡村汉小,乡村蒙小。各小学随机抽取二、三、五年级各一个班进行测试,共调查被试378人,其中男生200人,女生178人; 汉生257人,蒙生121人。蒙生比汉生少的现象是因为,蒙族学校的班容量比汉族学校的班容量少。调查对象以小学班级为单位,共12个班, 汉班6个,蒙班6个。二、三、五年级分别代表小学低、中、高年级, 能够反映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
调查问卷主要是儿童同伴关系问卷。问卷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社会测量法为基础,并增加了必要的内容设计而成。在正式问卷设计之前,先采用开放式问卷,在几所小学班级里进行预试。对预试的结果进行整理,发现小学生喜欢同伴的原因彼此间有共性,不喜欢同伴的原因,彼此间也有共性。小学生表达的方式、词句虽有所不同,但反映的内容大致相同。经归类,总结出小学生喜欢同伴的十条原因,即:他长得很好看;学习成绩好;聪明能干;志趣相投;住得很近;常在一起玩;他对我很好;他总带我玩;能帮助我学习;诚实。这十条喜欢的原因符合人际吸引的一般规律。对不喜欢的原因也作了归类,总结出小学生不喜欢同伴的原因主要有十四条,即:学习成绩不好;脾气坏;打人;骂人;自私;说谎;霸道;多嘴多舌爱管闲事;无理打闹爱起哄;不遵守纪律;不爱参加班级劳动;不爱帮助同学;在同学中不讲礼貌;他很坏。在此基础上设计正式的儿童同伴交往问卷,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同伴姓名的选择;二是对喜欢与不喜欢原因的选择;三是对其它原因的表述。其它原因即除掉已列出的原因外,是否还有喜欢或不喜欢这位同学的其它原因,这保证了问卷的全面性。对正式问卷作效度、信度、区分度的检验。测试由笔者任主持。对测试结果进行等级相关检验,百分比检验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增进蒙汉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增进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即小学生喜欢同伴的十条原因,这些因素是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础。但是,这些因素对增进儿童同伴交往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哪些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如表1所示:
表1中四所学校的等级排列秩序说明,学习成绩好,常在一起玩, 诚实,他对我很好这四种喜欢的原因是小学儿童同伴交往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具备这些特点的儿童能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是全班同学喜欢的对象。
为什么这些因素是小学生被同学喜欢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儿童的活动重心已从游戏转向学习,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家长、学校对学习的重视,学习成绩好成为评定一个小学儿童是否优异的重要标准。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受到老师的赞扬,这就促成了小学生对学习好的同伴产生羡慕感、亲近感,乐于与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常在一起玩,能与他玩在一起的同伴,很自然会产生友谊,成为好朋友。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他们的人,儿童也是这样,善待同伴的儿童,会得到同伴的喜欢,每位儿童都喜欢那些对他很好的同伴,愿意与这些同伴交往。诚实是学校、社会、家庭所倡导的优良的个性品质,诚实的儿童会受到同伴喜欢的。
蒙汉、城乡儿童在同伴交往方面,既表现出共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如城市汉小的一部分被试填写的其它原因是“他很活泼”。城市蒙小的一部分被试填写的是“热情、开朗”。乡村汉小的一部分被试填写的是“勤劳、善良”,牧区蒙小的一部分被试填写的是“勤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地区的差异。
(二)增进蒙汉儿童同伴交往因素的民族差异
对这一问题采用等级相关法。首先对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进行同年级组比较,检验同一年级的蒙汉两个班其等级排列秩序之间的相关系数。其次,对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作总体上的等级相关检验,即对城市汉小的所有年级对这十种原因选择的总次数与城市蒙小的所有年级对这十种原因选择的总次数进行等级相关检验。乡村蒙汉亦是。统计结果如表2:
对表2中的г[R]作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汉N=10,г[R]=0.746即达0.01显著性水平。表2中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这说明,无论从总体上比较,还是各年级组作比较,增进蒙汉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大致相当,无民族差异。人类普遍存在的人际吸引规律在各个民族都会表现出来。
(三)增进蒙汉儿童同伴交往因素的地区差异
首先对同一民族的城乡儿童作分年级组等级相关检验,其次从总体上对同一民族的城乡儿童作等级相关检验。结果如表3:对表3中的г[R]作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这说明,无论从总体上比较,还是各年级组作比较,增进城乡儿童同伴交往因素大致相当,无地区差异。人类普遍存在的人际吸引规律在各个地区都会表现出来。
(四)阻碍蒙汉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用儿童同伴关系问卷,测试小学生不喜欢同伴的原因,这些原因也就是阻碍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如表4所示:
表4中,蒙汉、 城乡小学生对不喜欢原因的等级排列秩序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民族、地区差异不明显。阻碍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主要是:打人;骂人;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自私;多嘴多舌爱管闲事。蒙族儿童的明显表现是不喜欢“脾气坏”的儿童。而且,从问卷中反映出,男女同学在这方面的表现有所不同。打人、不遵守纪律是阻碍男同学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骂人、多嘴多舌爱管闲事是阻碍女同学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学习成绩不好、自私是阻碍儿童同伴交往的共同特征。具备这些特点的蒙汉儿童,在班级里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对象,受到大家的排斥,这些因素有碍于儿童进行正常的同伴交往。
(五)家庭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用家庭情况调查问卷,了解被试的家庭环境。依据此问卷,把被试划分为几种类型,即工人、干部、个体户、农民、牧民家庭的孩子。不同家庭的孩子,在班级里的同伴交往状况如何?蒙汉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否存在家庭等级观念?是否同一阶层家庭的孩子喜欢和同一阶层家庭的孩子交往?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是否容易相互排斥?
依据班级人际关系总表,把四所学校各个班级里最受欢迎的同学与最不爱欢迎的同学分别列表。如表5、表6:
表5说明,蒙汉、城乡小学生,对班级里最受欢迎的同学, 无论这位同学是否属于相同阶层家庭的孩子,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都对他表示选择,各阶层家庭的孩子对他的选择率大致相当。
表6说明,蒙汉、城乡小学生,对班级里最不受欢迎的同学, 无论这位同学是否属于相同阶层家庭的孩子,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都对他表示排斥,各阶层家庭的孩子对他的排斥率大致相当。
附:表1,增进蒙汉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表2,增进蒙汉儿童同伴交往因素的民族差异
表3,增进蒙汉儿童同伴交往因素的地区差异
表4,阻碍蒙汉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表5,蒙汉小学班级里最受欢迎的同学
学年 学生 性 家庭 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对他的选择率(%)
校级 代号 别 出身 工人 干部 个体户 农民 牧民
城市 二 23女 工人 559050
汉小 三 8 女 工人 3346100
五 7 男 干部 2741100
城市 二 9 女 干部47 33
蒙小 三 17男 干部 674050100
五 16男 干部 2533 40
乡村 二 49女 干部 183836 0
汉小 三 13女 干部 124444 29
五 29男 干部 451450 57
乡村 二 5 男 牧民 100
50 86
蒙小 三 17女 牧民 0 67 64
五 4 男 牧民33 50
注:表中空格表示该班无此家庭的孩子。0表示选择率为0。
表6,蒙汉小学班级里最不受欢迎的同学
学年 学生 性 家庭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对他的排斥率(%)
校级 代号 别 出身工人 干部 个体户 农民 牧民
城市 二 51男 干部52800
汉小 三 14男 工人72460
五 4 男 干部6463100
城市 二 17男 干部 77 67
蒙小 三 7 男 牧民100
80100
80
五 3 男 干部7527 60
乡村 二 4 男 个体户 50639
50
汉小 三 34男 工人533811 57
五 1 男 个体户 367150 86
乡村 二 7 男 牧民100
100 57
蒙小 三 2 女 干部100
67 93
五 2 男 干部 50 42
注:表中空格表示该班无此家庭的孩子。0表示选择率为0。
标签:民族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