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综合实践的创新思考论文_李继林

有关小学综合实践的创新思考论文_李继林

山东省胶州市胶北敏求小学 266313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后代,就会决定什么样的未来。对教育要充分地重视,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教育也要不断地改革、更新和完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 创新 探究 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教师们走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学生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凭着热情,带着冲劲,我们听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名字就能感受它的活力和热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片繁华、一阵热闹后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学校、许多老师都是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留下高兴了半截的学生。

如何让综合实践课堂不走形式,实实在在地开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同时在平常的教学中方便教师操作呢?

一、课本的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常言道:理论指导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动手。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课本的理论学习。课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书本知识主要是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也有一个与实践联系的问题。这就要求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把握,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三、选好活动主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资源,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在进行实践课时一定要选好主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事好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最好能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跃跃欲试,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根据大主题设立若干小主题有利于深入研究,比如说学校文明示范的争取,要做到哪些呢?安全,文明,卫生,两操……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四、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他还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刘锋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合作能力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2]洪翠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J].考试周刊,2016,(08)。

论文作者:李继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  ;  ;  ;  ;  ;  ;  ;  

有关小学综合实践的创新思考论文_李继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