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非洲工业发展战略_撒哈拉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非洲工业发展战略_撒哈拉论文

全球化中的非洲工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社会必经的过程。实施正确的工业化战略,历来是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遭遇,大多数非洲国家把实现工业化视为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并遵循一些经过演化的战略,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等,来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但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多数非洲国家并没有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长足进步,反而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非洲国家对过去实行的工业发展战略进行再认识,总结经验,探寻应采取何种战略才能推动工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工业化战略涉及的问题很多,诸如工业化政策、战略产业的选择、工业布局、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等。在重新思考过去工业发展战略的得失时,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这种再认识的过程中,有一点不应忽视,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工业化涉及的内容广泛,显然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的。本文着重论述全球化进程中非洲国家在确定和实施工业发展战略时应予关注的一些问题,以便取得工业发展较为满意的效果。

非洲工业发展的水平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根据工业业绩能力的可比数据,选出87个经济体进行排列。在排行榜上的58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6个国家的生产和出口结构充满活力,它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不断增长,而另外42个国家近20年间的技术结构变化不大。

由于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非洲经济长期落后。一些非洲国家虽然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便开始发展工业,但是,工业化在非洲大陆仍是一个有待努力方能实现的艰巨任务。

目前,非洲的工业发展水平究竟如何?按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统计,1965年,非洲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39%,工业占19%;到1995年,农业的比重降至30%,而工业升至34%。(注: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2002,Europa Publication Limited,2002,p.16.)199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较1990年(34%)略有下降;北非三国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32%和28%。(注:参见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301页。)这表明在过去30多年中,非洲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按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的说明,工业增加值是由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和天然气等行业的增加值构成的。因此,这里的工业比重值是一个表述工业发展的较广泛的概念,作为工业核心部分的制造业则是反映一国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若以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衡量,非洲国家工业落后的状况则十分明显。

20世纪60年代,非洲制造业发展较快,但后来增长速度放慢。到90年代初期,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1%,比1965年(9%)略有增长;199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7%,与1990年相同。(注: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2002,op.cit.p.16.)这一比重低于东亚和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世界上是最低的。1970年,东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分别为4.2%、1.2%和0.6%;1995年分别为11%、1.5%和0.3%。(注:参见江时学:《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载《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8月31日。)很显然,这3个地区中,东亚和南亚制造业的比重上升,撒哈拉以南非洲则下降。199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有所回升,达到0.74%(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进出口商品结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洲的工业发展水平。1998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出口商品总值中制成品占36%,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则分别为44%、49%和82%;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口商品总值中制成品占71%,埃、摩、突三国则分别为59%、58%和79%。(注: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316~317页。)

制造业的产出结构也反映出非洲工业目前的水平。非洲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不一,几个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肯尼亚、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大体上能反映出目前非洲制造业所达到的较好水平。

南非共和国是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制造业是南非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注:E.I.U,Country Profile:South Africa 2001,p.45.)。南非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资本密集型,大体上分为机械和金属产品、化工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和制衣等几大类。其中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经营10个铁矿,5个冶炼工厂,正在营建一家不锈钢厂。南非的钢铁工业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排名第25位。汽车工业是另一个重要部门,约66%的汽车部件是本地生产的。2000年,食品、饮料和烟草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20%,纺织、制衣和制袜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8%。(注: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2002,op cit,p.944)制衣业产品目前可满足南非国内市场90%的需求,纺织产品可满足60%的需求。

津巴布韦制造业种类较多,包括钢铁、重型机械、轮胎和管子、汽车装配、水泥、纸浆和造纸、塑料制品、啤酒和软饮料、纺织、制鞋等部门。津巴布韦钢铁公司年生产能力近100万吨,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除南非外)最完备的钢铁企业。许多重型机械工厂为矿山和铁路生产设备。但是,因受邻国及本国外汇短缺的影响,津巴布韦制造业生产下降,2000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注:E.I.U,Country Report:Zimbabwe,Sep.2002,p.5.),大大低于1992~1993年30%的比重。1999年经济不景气和2000年国内政治动荡,使津巴布韦的制造业进一步陷入困境。据津巴布韦工业联合会2001年的报告,2000年津巴布韦有400家企业倒闭,大大超过1999年的倒闭企业数量(85家)。

肯尼亚是东部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2000年,肯尼亚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注:Africa South of Sahara 2002,op.cit.,p.501)。制造业门类较广,包括石油提炼、农产品加工、汽车装配、化学产品、出版印刷、纺织和制衣、电子设备、皮革制品、水泥、轮胎、陶瓷、橡胶、木材及软木等。自独立以来,肯尼亚纺织工业发展较快,服装和皮革产品多样化,纺织产品40%供出口。汽车装配产品包括商用车、微型车和客车等,部分汽车出口到邻近的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以及马拉维、苏丹等国,约30%的汽车部件在当地生产。炼油业使用进口原油提炼石油制品。东非费尔斯通轮胎厂每年可生产70万只轮胎。钢铁加工产品供建筑业和出口。20世纪90年代末,肯尼亚水泥年产量为150万吨。

尼日利亚是非洲的经济大国之一,其工业基本上属于进口替代型。1999年,尼日利亚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主要部门有制糖、橡胶、化肥、食用油、纺织、制袜、造纸、烟草、汽车装配和一般食品加工等。尼日利亚制造业一直依赖进口原料及部件。据尼日利亚制造商协会的资料,1999年当地工业原料2/3以上依赖进口。一旦进口受限制,制造业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受资金短缺、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尼日利亚制造业境况艰难,2000年仅有1/3的生产能力得到利用。

埃及也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2001年,埃及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6%(注:E.I.U,Country Profile:Egypt2001,P.39.)。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是埃及制造业的主要部门,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占工业总产值的55%~60%(注: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2002,op.cit.,p.308.)。随着石油、钢铁、制药、陶瓷等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埃及制造业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近年来,埃及政府正在努力促进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埃及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棉国之一,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纺织工业产值一度占工业总产值的1/3,纺织品是埃及主要的出口商品。1997年,纺织、纤维、棉纱和服装出口占埃及出口总值的23.3%(注: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2002,op.cit.,p.308.)。20世纪60~90年代,埃及人均食糖消费量增加了一倍,制糖业的发展可以减少每年多达60万吨的进口量。埃及的重工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的骨干企业是前苏联援建的埃及钢铁联合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20万吨;此外还有日本援建的亚历山大钢铁联合企业,年生产能力为110万吨。(注: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2002,op.cit.,p.308.)埃及的水泥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1998年水泥年产量为1970万吨(注: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2002,op.cit.,p.308.)。据埃及工业部预计,随着新工厂投产,到2007年水泥产量将达到4000万吨。埃及的汽车工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1997年埃及的汽车装配能力为8.5万辆。在石油工业方面,1997年埃及的石油及石油产品在出口收入中占44.3%(注:Ibid.,p.130)。

突尼斯和摩洛哥也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纺织工业在这两个国家的制造业和出口中均占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纺织品约占摩洛哥制造业产值的40%和出口总额的39%(注:Ibid.,p.799);1999年突尼斯出口总额中纺织品占43%(注:Ibid.,p.103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两个国家也在不断调整制造业结构,利用国际产业调整的机会,发展一些新的制造工业。

摩洛哥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法国、意大利和韩国的公司不断扩大它们在摩洛哥电子、汽车工业领域的投资。1998年,美国微软公司宣布在卡萨布兰卡设立其地区总部。2001年1月,美国波音公司宣布与摩洛哥皇家空军就建立生产波音飞机电子配件的合资企业达成协议。法—意半导体公司ST微电子2002年4月在摩洛哥新建的一家半导体器件厂和一家产品测试厂投产。这些企业的建立和扩大生产,使摩洛哥可以借此调整本国制造业的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出口。

为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突尼斯政府设立了国际合作与外国投资部。到2000年,外国对突尼斯的投资增至11亿第纳尔,其中6.73亿第纳尔投入制造业。(注: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2002,op.cit.,p.1031.)这其中一部分外资投向高科技项目,特别是电子工业。突尼斯以马来西亚成功创办的技术园区为样板,在突尼斯市建立了高技术区,现已有数家计算机公司在此落户。突尼斯政府认为通过引进企业可以得到技术转让和资金流入,同时创造就业机会。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近代产业发展阶段论》一书中把工业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最终消费的消费品生产工业,另一类是作为生产手段的资本产品生产工业。(注:转引李长明:《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政策》,载《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8月9日。)从以上对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在非洲制造业中仍占重要地位,它们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属最终消费品,资本产品极少,只有少数非洲国家开始借助跨国公司来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这大体上就是非洲制造业的现状。

根据这一现状,如何评价非洲工业化的水平呢?区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有多种,其中一个可供选择的衡量标准是,看制造业的增值额在总商品生产增值额中所占的份额:工业国的制造业增值额应占总商品增值额的60%以上,占40%~60%的为半工业化国家,占20%~40%的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注:约翰·科迪等著:《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根据这一指标,非洲只有南非和埃及可以列入正在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其他几个国家,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已朝工业化迈出了初始的步伐,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其余的非洲国家则尚未开始工业化。因而,工业化作为一项历史任务,仍有待非洲国家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实现。

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工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以及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加深,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机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陆续放弃了对金融资本的管制,资本大量外流,形成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1950~199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近20倍。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加快。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投资达61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1917.37亿美元增长了近2.2倍。(注: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319页。)不断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影响各国国内投资的重要力量。1975~1996年,外国直接净投资占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8%增至约9%。(注:Kamal Saggi,“On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vol.17,No.2,Fall 2002,p.206.同期,撒哈拉以南非洲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由8.94亿美元增至42.98亿美元,增长了3.8倍;流入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的外国直接投资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对突尼斯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幅最大,1999年达6.5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了7.5倍。(注: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319页。)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电子和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信息革命和互连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条件和方式,使生产要素可以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发达国家正是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以及市场扩张的需要,已改变过去完整地从事一个产业的生产方式,而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从事一个产业中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的生产;在保持对核心技术控制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通过投资、贸易、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转移到那些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的国家,从而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某些产业或是其中某些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这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提升本国工业生产能力带来了新机遇。非洲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把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生产技术、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吸引到本国来,以提高本国工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取得很大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它们通过跨国公司进入了全球生产系统,启动了工业效率的提升过程。目前,非洲也有少数国家正遵循这样的方针来推进工业发展。

当然,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很不平衡,为发展经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并从政策上给外资以优惠。非洲国家也纷纷修改投资法,向外资提供新的优惠。各国都在力争获得稳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竞争十分激烈。结果使这些资金的流向很不平衡,只有一小部分国家从中受益。1993年,排列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吸收了约81%的外国投资(注:参见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最不发达国家获得的投资比例则极小。这种激烈竞争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如过于追求短期利益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政策扭曲等,从而不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使那些依靠自然资源为基础生产产品的国家正面临经济差距加大和收入下降的新挑战。相反,那些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国家,则从技术进步中受益,使本国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顺利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环节。但这同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加速实现本国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努力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有效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对非洲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来说,这样的双重压力显然是十分艰难但又不得不长期面对的现实,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

非洲工业发展应解决好的问题

2002年7月,非洲联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这是一个指导非洲面向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其中提出要加速非洲经济增长,争取达到7%的年增长率;在工业方面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提升具有竞争优势的现存工业部门等。如何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本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力,切实加强自身发展,这是非洲国家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的严峻挑战。

为应对新国际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挑战,非洲国家在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时,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尽管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使非洲国家面临新的压力,但是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甚至尚未真正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众多非洲国家来说,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仍是首要任务,切忌盲目赶超。它们应从本国现有条件出发,加快国内经济改革与政策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国际经济环境。由于农业、采矿业仍是多数非洲国家的主导经济部门,它们应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推动矿产品生产;在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更大努力发展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出口型的经济结构。

前已分析,目前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制造业仍很不发达,已经拥有制造业的国家,多数也是以生产最终消费品为主。非洲国家发展制造业的空间巨大,经过努力可以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就目前非洲的发展水平来看,应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这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的“现实选择”。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符合发展中国家具有的相对优势,依然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

在发展初期,从生产技术层面上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低水平的。但如果认为它必然就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则是片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已迅速应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同时在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环节。因而应从动态的视角来审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动本国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不断提升本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水平。

2.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年代,人力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加,人力资源开发被视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科技进步使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用工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生产岗位需要的体力劳动者正逐步被掌握科学知识、有新技能的工人所取代,企业大量减少雇佣无技能的劳工。

非洲国家拥有数量巨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这是一种优势。但是,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劳动力的价格,更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目前非洲国家的劳动力中,低知识水平、低技能者所占比重很大,如果不能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力必然出现结构性短缺,导致工资上扬,从而失去拥有丰富廉价劳动力供给的优势。努力发展各类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是提高“现实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全球化进程大大增强了高层次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落后地区受损。目前,一方面非洲国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缺乏,出巨资聘用了约10万名外国专业人员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万非洲的专业人才在发达国家工作。(注:参见丁一凡:前引书,第14页。)鉴于此,积极创造良好环境,采取措施留住本国技术人才,阻止人才外流,也是非洲国家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3.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就业问题。非洲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也快速增长。199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总劳动力为1.7亿人,1999年增至2.82亿人,年均增长率达2.6%。(注: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83页。)但这些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多是低技能的,也是难以跨国流动的,更多的只能依靠本地的就业机会,使非洲国家面临巨大均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这是普遍的规律。但服务业向发展有赖于社会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有稳定的发展基础。就目前非洲的情况看,制造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因而,非洲国家在发展制造业时还要充分考虑发挥它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

此外,落后的金融业也是制约非洲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非洲国家要努力发展并逐步完善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标签:;  ;  ;  ;  ;  ;  ;  ;  ;  

全球化背景下的非洲工业发展战略_撒哈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