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措施与方法论文_马建英

浅谈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措施与方法论文_马建英

甘肃生瓜州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36100

摘要: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使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回归家庭社区一样可以享受及时、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缓解医院病床紧张,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参考使用。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

1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1.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已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1.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1.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1.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1.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1.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1.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1.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1.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1.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1.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1.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1.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1.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1.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1.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1.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1.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1.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1.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1.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2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3(23).

[2]李英丽,任重贤,高井全.康复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影响的研究[J].社区护理,2012,22.

[3]梁劭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训练与心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3,10.

论文作者:马建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浅谈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措施与方法论文_马建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