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世界民族关系热点综述_波黑论文

1997年世界民族关系热点综述_波黑论文

1997年世界民族关系热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民族论文,关系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997年,在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民族关系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热点得到消除或正在降温。许多历史上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的民族冲突经过各方调解已经平息,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局面:有的地区已经达成协议并正在实施,局势相对平静,和平、民主进程得到进一步巩固;有的问题虽未形成具体协议,但有关各方都表达了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分歧的愿望。当然,在缓和大潮中也存在着局部的曲折和紧张。一些地区的局势仍然不太明朗,某些地区还发生了新的冲突;难民作为民族、国家间冲突的产物,与非法移民问题一起对民族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种族主义在某些国家又有了新的表现。现就1997年世界民族关系热点作一简要评述。

一、某些热点逐渐趋于缓和

波黑:民族和解初现轮廓

1997年初,波黑地区形势出现一个良好开端。1月4日,由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方代表组成的统一议会和政府在萨拉热窝正式成立。这是波黑在建立共同权力机构、实现国家统一方面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虽然只是初具雏形,但毕竟为恢复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化解民族仇恨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场所。2月12日, 波黑穆克双方就解决莫斯塔尔危机问题达成协议。为结束目前波黑货币流通的混乱状况,波黑联盟将在全境发行统一货币。波黑穆克联邦同塞族共和国间的关系走向正常化,双方在某些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代顿协议,南斯拉夫和波黑塞族签署了《南斯拉夫联盟与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特别平行关系协议》,标志着两地塞族关系的改善及合作的开始。与此同时,波黑重建问题国际会议确定1997年重建资金为14亿美元,增加对波黑塞族的经济援助。波黑两实体均派代表参加,其中塞族是首次与会。8月, 波黑主席团就驻外使节分配等一些问题达成协议。9月,波黑举行地方选举,这使政权机构的框架完全建立起来。 11月底,前南冲突各方完成裁军。12月10日,第三届波黑和平执行理事会在波恩结束,会议决定扩大国际和平调解人权限,将国际援助与代顿协议的执行情况挂钩。

但是,许多妨碍波黑稳定的因素并未完全消除,代顿协议的许多方面依然没有得到执行。如:协议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的波黑统一国家,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两个实体;协议规定建立的民政机构,目前都不起任何作用;经济重建进展缓慢。协议还规定行动自由和难民安全返回家园,但也只是一纸空文。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势头并未减退。多国稳定部队至今无法撤出。在领土划分问题上,代顿协议规定塞族获得49%的土地,但实际只有48.5%;在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长达1000多公里的分界线上,还有600多个地段存有争议。 位于波黑北部的布尔奇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代顿协议规定布尔奇科的归属将在一年内由穆、塞和国际社会三方组成的仲裁委员会裁决,此后双方间的斗争从未停止,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国际仲裁委员会只好将布尔奇科归属问题再推迟至1998年3月解决。目前, 布尔奇科仍在国际监督下由塞族控制。今后该镇仍将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穆、塞间矛盾重重,作为波黑和平基石的穆克联邦内部争夺同样激烈,在美国的撮合下组成形式上的统一整体,实际上根本无法运转。克族建立的“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族共和国”继续我行我素。在莫斯塔尔穆、克两方发生波黑停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局势骤然紧张。波黑政府总理希拉伊季奇(穆斯林)指责克族受到克罗地亚的支持,企图“分裂波黑”。在塞族内部,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的政治内讧与国内外的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也对波黑和平进程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见,波黑和平进程不仅面临来自波黑两大实体之间的挑战,塞族内部的矛盾以及穆克联邦内两实体间的矛盾也同样不容忽视。

当然,尽管波黑和平进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有关各方都不愿看到波澜再起。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问题久拖不决只会影响其国家利益,加强斡旋、确保和平是他们的着力点。另外,随着和平进程的不断深入,波黑各方如果试图推翻已取得的成果,必然要冒巨大的风险。因此,如无太大意外,波黑将在碰撞与动荡中继续巩固和平的成果。

东斯拉沃尼亚结束过渡期

东斯拉沃尼亚是民族混居地区,克族占44%,塞族占35%,其余为匈牙利族和多民族混血的“南斯拉夫人”。1991年克罗地亚独立后,境内塞族担心沦为“二等公民”,宣布成立“塞族共和国”,并占据了克拉伊纳和东、西斯拉沃尼亚。1995年5~8月,克军收复了克拉伊纳和西斯拉沃尼亚。11月12日,克族与东斯拉沃尼亚的塞族签署了埃勒杜特协议,东斯拉沃尼亚地区归属克罗地亚,克罗地亚给予塞族充分的公民权,东斯拉沃尼亚在两年过渡期间由联合国管理。1997年4月, 东斯拉沃尼亚按照克罗地亚选举法举行地方选举。目前,东斯拉沃尼亚问题的解决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虽然各方存在一些分歧,但相信经过努力,问题会得到解决。

经过多年战争,前南地区的经济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人们渴望安定的生活。前南各国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纷纷出台一些经济政策,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还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积极加强合作。和平与合作已逐步成为各国的迫切需求。

前南地区的民族矛盾依然存在,民族间还存有对立情绪,如在领土、划界、难民以及对前南财产和债务的分配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但总的看来,前南地区近期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作为影响全球局势的热点地区,其态势的发展仍将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塔吉克斯坦将成立联合政府

1996年12月23日,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和反对派领导人努里在莫斯科签署无限期停火协议,成立民族和解委员会。该委员会主席由努里担任,这是双方交战以来首次就政治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最终实现全面和平打下基础。1997年1月双方签定了军事问题议定书, 讨论了实现和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本着互谅互让、相互信任的原则,政府与反对派在5月签署了政治问题备忘录。 双方商定反对派在新政府中占有30%的职位,这标志着和平进程进入具体落实阶段。双方均将致力于重建民主国家,恢复经济。目前,塔吉克斯坦国内局势明显好转。

车臣局势平稳

目前车臣境内局势较为平稳。年初,在车臣大选中马斯哈多夫当选总统,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示祝贺。随后俄、车签署了一系列和平协议,标志俄、车间近几年的武装冲突暂告一段落。但车臣问题并未根本解决。经济重建、交换战俘,特别是车臣的地位问题最为棘手。1996年底的俄、车分权条约已使车臣获得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事实上处于半独立状态。马斯哈多夫已表示将以政治手段为争取国际社会承认车臣独立而努力。根据哈萨维尤尔特协议,车臣的政治地位问题将在5年后解决, 说明俄罗斯解决车臣问题的时机和条件尚未成熟。但车臣现在就提出这个问题,要求与俄罗斯建立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将车臣语定为国语,俄语定为外语;而俄罗斯则坚决表示为维护领土完整不惜采取一切措施。车臣重建需俄罗斯提供大笔资金,因此俄罗斯会利用经济手段迫使车臣方面妥协。然而,车臣不会放弃独立企图,一定时期内因忙于经济建设,局势会保持相对平稳,但将会借助西方和伊斯兰势力向俄罗斯施压。

阿布哈兹和平有望

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西北部的自治共和国,居民以阿布哈兹人为主,1992年7月宣布独立。格鲁吉亚政府对阿布哈兹采取军事行动, 引起武装冲突。在欧安组织和俄罗斯的调解下,1994年双方停火,但在重大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1997年8月, 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布哈兹领导人阿尔津巴举行了首次会晤,双方表示已经就关键问题达成协议,决心结束冲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建和睦关系,所有分歧将通过谈判、协商等政治途径解决,而不是付诸武力。

北爱多党谈判启动

爱尔兰共和军自1996年2月宣布结束停火以来,已多次在伦敦、 曼彻斯特和贝尔法斯特等地制造爆炸、谋杀事件。英国前任梅杰政府停止了与爱尔兰共和军政治组织——新芬党的接触,将其排除在多党和谈以外,北爱和平进程陷入僵局。1997年5、6月份英国和爱尔兰先后举行大选。获胜的爱尔兰反对党联盟领导人埃亨表示,北爱和平进程将产生“重大的和实质性的变化”。布莱尔人主唐宁街后率先打破僵局,于5 月16日出访北爱,表示在爱尔兰共和军承诺停火的同时进行谈判,一改过去先停火后谈判的做法,从而为新芬党打开了多党会谈的大门。7 月28日,英国政府同新芬党举行了停火后的首轮会谈。10月7日,在英、 爱两国政府和有关各方的努力下,主张统一的联合党放弃要求共和军上缴武器的条件,北爱多党会谈终于启动并迈出重要一步。根据刚刚达成的协议,北爱8个政党和英、爱两国代表一起就北爱前途问题进行协商, 这是75年来北爱敌对政党的首次会晤,内容涉及北爱内部关系、北爱和爱尔兰的关系以及英、爱关系等。根据英国政府确定的谈判期限,会谈将于1998年5月结束,所达成的协议将由公民投票表决,并由英国、 爱尔兰两国议会通过后生效。12月11日,为推动北爱问题的早日解决,英国首相布莱尔与新芬党领导人亚当斯就北爱和平进程举行了76年来的首次伦敦会晤。目前北爱多党谈判正在紧张进行。北爱问题是由于教派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历史上遗留问题太多而形成的,这一问题的全面解决仍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一些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导致的或包含民族因素的内乱即将平息或基本平息。有关国家正在对苏丹内乱进行调解,政府与反政府力量已经开始坐下来谈判;索马里各派就和解达成了协议,并成立一个全国委员会负责筹建过渡中央集权政府或中央政府;安哥拉政府和安盟已就安盟议员进入议会、组建全国范围内的国家权力机构、建立民族团结与和解政府及确立安盟主席萨文比为反对党领袖等问题达成协议,安哥拉民族团结与和解政府于1997年3月11日成立,重建家园已是首要任务; 科摩罗各派也已达成了停火协议,同意在非统组织的主持下召开各岛屿会议,成立新的制宪机构。

由于冷战结束而陷入混战的许多国家已经走上和平之路,反映出各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趋势。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国际、国内的环境也不允许战火长期蔓延下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盛,必须进行经济建设,需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国内的和平环境。因此矛盾各方的冲突只能是暂时的,通过政治谈判解决问题是唯一选择。但是,导致分歧的因素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涉及到各方的切身利益,解决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有关各方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给予对方一个生存空间,需要妥协、克制,否则谁也无法在冲突的最后真正赢得胜利。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二、有些地区形势依然不太明朗,和谈进程受阻

阿富汗局势时有反复,斯里兰卡形势尚不稳定,热点地区有向非洲大陆转移的趋势。1997年全球的局部冲突有一半发生在非洲,但这些冲突多属内战性质,在国际社会的介入下,多数归于平静,对和平与稳定未构成威胁。

阿富汗战事起伏不定

阿富汗战事丝毫没有平息的迹象。由普什图人组成的塔利班步步进逼,反塔联盟(以塔吉克人和乌兹别克人为主)则节节败退。1997 年1月,在联合国阿富汗问题特使霍尔的斡旋下,阿富汗对立双方举行了会谈。但因分歧巨大,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目前,塔利班控制着全国2/3的土地,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因此它不会对反塔联盟做出任何让步,相反还积极组织新的进攻,并努力谋求国际社会的承认。而反塔联盟虽一时处于劣势,但仍具备一定实力,特别是双方背后均有外部力量支持,这场内战还会僵持下去。不论哪派最终取得胜利,都将面临如何处理多民族关系、重建经济和遣返难民等重大难题。如解决不好,战事还会重新爆发。

斯里兰卡“虎”患未绝

尽管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在政府军的打击下,丧失了在贾夫纳半岛北部的大本营,但他们不甘心失败,继续与政府军周旋。 1997 年10月15日斯里兰卡佛教“菩涯节”当天,猛虎组织制造了一场大爆炸,不少平民死于非命。显然,这是猛虎组织惧怕库马拉通加总统提出的给予泰米尔少数民族更大自治权的“分权方案”的成功实施,使其丧失活动空间而采取的破坏行动。这场持续了24年的战乱使斯里兰卡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5万多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 如果“分权方案”得以执行,将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从目前情况看,猛虎组织仍会继续扰乱斯里兰卡国家的稳定,实现和平还要很长的一段时期。

大湖地区江山易主

位于大湖地区的扎伊尔民族成分众多,民族矛盾重重,受近年大湖地区胡图和图西两族仇杀的影响,东部图西族与政府的矛盾日益加剧。自1996年底发生图西族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的战斗以来,局势一直十分严峻。扎伊尔反政府武装领导人卡比拉声称要总统蒙博托下台,成立过渡临时政府,举行大选。由图西族当政的邻国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对卡比拉大力支持。战争的蔓延严重影响非洲的稳定,特别是对扎伊尔周围9国的局势构成威胁,国际社会对此十分关注。 联合国安理会制订了5点和平计划,南非总统曼德拉积极为扎伊尔两派会谈创造机会, 非洲国家积极调解。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蒙博托放弃权力,卡比拉就任国家元首,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卡比拉的上台标志着历时7个月的内战结束,有利于非洲的稳定。 目前新政权正在致力于组建民族团结和解政府和发展经济。

扎伊尔战火刚灭,一河之隔的刚果共和国战事又起。如同非洲其他国家一样,刚果是多民族国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前总统萨苏所属的姆博希族占全国人口的14%,现总统利苏巴所属的刚果族占45%,各自都有武装。1997年7月双方为争夺总统职位爆发武装冲突, 造成大量平民死亡,数十万人沦为难民。经过4个多月的争夺, 前总统萨苏入主布拉柴维尔。预计该国局势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平静。

应当指出的是,刚果(布)内战的背后有邻国和美、法大国争夺的影子。安哥拉政府为打击要求独立的卡宾达解放组织、控制石油产区而出兵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卡比拉为缓解对金沙萨的威胁,同时扩大自身影响而插手;法国历来视非洲为传统领地,因此在非洲事务中力求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刚果丰富的石油资源更是法、美争夺的对象,法国支持萨苏,美国支持利苏巴。

塞内加尔围剿卡民运

塞内加尔位于西非,卡萨芒斯是该国的一个旅游胜地。自1982年以来,卡萨芒斯民族力量运动(卡民运)一直要求独立。尽管塞内加尔政府与卡民运在1993年签署了和平协议,但双方并未认真遵守,致使该地多次发生武装冲突。1997年塞内加尔政府决定加大对卡民运的打击力度,8月23日,由政府军、 警察和宪兵联合组成的武装力量对卡民运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力图歼灭卡民运。战火一起,数万平民纷纷逃离家园,形成一股巨大的难民潮。目前形势未见好转。

喀麦隆分裂分子加紧活动

在喀麦隆讲英语的西北省的6个城镇, 分裂主义分子不断挑起暴力事件。这些事件的参与者属于一个名为南部喀麦隆全国委员会的分离组织。该组织鼓吹喀麦隆南部讲英语的地区应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现在极端主义分子正在招募年轻人,其目标是以武力来实现独立。这一行径得到邻国尼日利亚的支持,分立主义分子在那里建有军事基地。1997年3月28日,分立主义分子宣布独立,与警察发生冲突, 形势令人十分担忧。

科索沃危机尚存

科索沃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人口200万, 其中阿尔巴尼亚族人占90%。阿族人一直谋求独立,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政府露骨地表示,如果科索沃发生武装冲突,阿尔巴尼亚将像一个整体一样全力作出反应。最近,米洛舍维奇在访问该自治省时表示,保证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少数民族权益,但绝不允许其独立与分裂,绝不让出科索沃的一寸土地。在整个前南地区局势纳入和平轨道的背景下,阿、塞双方虽然关系紧张,但是不大可能轻易以付诸武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波黑内战结束以后,科索沃问题仍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和升温。

苏格兰分权

1997年9月11日, 英国苏格兰地区就自治问题进行全民公决结果揭晓,今后苏格兰拥有自己的议会,并有部分征税权。新的苏格兰议会将在教育、卫生、环境、农业及艺术等方面享有自主权,而国防、外交、财经和就业与福利仍由英国负责。这是自1922年爱尔兰独立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宪政大变革。英国国会将于1998年中拟定地方分权组织法,并由女王颁布实施。据此,第一届苏格兰议会129 个席位的选举将于1999年5月进行,并将于2000年初开始正式运转。

苏格兰的面积占整个联合王国的30%以上,1707年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与英格兰合并,此前曾是一个独立王国。多年来苏格兰民族主义者要求独立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英国工党一贯主张给予苏格兰更大限度的自治权,在布莱尔的竞选纲领中即承诺就放权问题进行全民公决。工党政府意在通过放权达到解决困扰多年的苏格兰问题,保持该地的稳定,以巩固联合王国的地位。但反对派认为,放权计划只会造成民族仇视,使联合王国面临分裂。事实上苏格兰民族主义者也将放权看作走向独立的第一步,要求成立苏格兰共和国的呼声日渐增强。

苏格兰全民公决的结果确立了它与英国其他地区的一种新型关系,并将对威尔士实行分权的公决产生直接影响。北爱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爱尔兰,如今苏格兰分权,威尔士也面临同样问题,那么“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将不复存在。这一变革无疑将改变英国的历史和政治体制,并对英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影响。

塞浦路斯和谈受阻

二十多年来,塞浦路斯的希腊和土耳其两族各据一方,希腊族的后盾是希腊,土耳其族则以土耳其为依托。希腊和土耳其两国长期对立,严重影响塞浦路斯两族关系的正常化。1997年初,因希腊族控制的塞浦路斯政府向俄罗斯购买导弹引发危机,希、土两国纷纷介入。8月6日,土耳其与塞浦路斯的土族签定部分合并协议;希、土两国竞相在地中海举行军事演习,这些举动都阻碍着塞浦路斯的和平。尽管国际社会不断发出和平呼吁,塞浦路斯的希、土两族也举行过三次会谈,但鉴于双方在主权、难民及外国军队撤军问题上立场对立,特别是希、土两国势力的介入,致使和谈破裂。不过既然双方曾经坐到一起,并就寻找失踪人员达成协议,相信今后和平协商的大门也不会关死。

中东和平陷入僵局

以色列内塔尼亚胡上台以来态度极为强硬,执行“三不政策”,拒绝以“土地换和平”,而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使巴、以和平进程陷入低迷状态。1997年新年伊始,陷入僵局的巴、以和谈终于传来喜讯。双方领导人在元月先后多次会谈,6 日双方就以军从希伯伦大部分地区撤离和希伯伦安全等问题达成书面协议。随后分别获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和以色列内阁批准。17日以色列完成从希伯伦撤军,19日数万名巴勒斯坦人集会,欢庆希伯伦解放。此外,双方还草签了关于在以色列撤军后向希伯伦派驻国际观察员的协议。根据协议,来自丹麦、意大利、瑞典、瑞士和土耳其的180名观察员将同目前已在希伯伦的30 名挪威观察员一起,负责监督希伯伦协议的执行情况。2月12日,巴、 以就双边财务问题达成协议;开放了希伯伦市内部分交通要道;以色列释放了30名被其关押的巴勒斯坦妇女。

以色列最终签署希伯伦协议是巴、以相互妥协和国际斡旋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表明以色列右翼政府在内外压力下也走上了奥斯陆和平协议的轨道,中东和平可谓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这也为叙、以和黎、以谈判创造了良好氛围,使人们对中东和平看到一点亮色。

1997年中东和谈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是进展仍然不大。双方在耶路撒冷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分歧。鉴于解决耶路撒冷归属问题的艰巨性,巴、以谈判对其采取暂时搁置的态度,但内氏批准在东耶路撒冷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使中东和平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阿拉伯和以色列各方激进势力不断制造暴力事件。自3月18日以色列坚持动工兴建犹太人定居点以来, 愤怒的巴勒斯坦民众不断与以方发生冲突。而以方全面封锁了巴自治区,对巴实行“集体惩罚”。巴、以矛盾不断升级,对此国际社会纷纷加以谴责。3月23日, 伊斯兰会议组织特别首脑会议发表声明重申:“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盟外长理事会议决定冻结阿、以关系,维持一级经济抵制。4月25 日第十届特别联大通过了谴责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兴建定居点的决议。安理会要求以色列放弃在东耶路撒冷扩建定居点的议案则因美国的否决而未通过。几个月来,巴方坚持要求就停建定居点恢复和谈,而以色列拒绝让步。6 月底个别犹太定居者制造侮辱伊斯兰教的事件,巴、以之间爆发大规模冲突。

为摆脱困境,美国、埃及和欧盟等加强了斡旋,巴、以双方也多次进行接触。在巴、以就恢复9个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达成谅解, 美国特使罗斯即将赴中东访问之际,耶路撒冷发生的爆炸案使刚有起色的和平进程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在此情况下,美国调整策略,放弃渐进原则,直接促成谈判。罗斯穿梭调停,取得有限进展。巴、以举行安全合作会谈,以部分放松对巴封锁,并转交部分代收税款。不料,9月4日在耶路撒冷连续发生三起爆炸事件,以重新封锁巴自治区。为此,国际社会纷纷予以谴责,指出以色列的态度是造成形势恶化的根本原因,以方重新封锁巴自治区的行为只会造成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巴、以危机影响美国的利益,为此奥尔布赖特和罗斯相继出访中东,直接促成巴、以双方领导人于1998年初在华盛顿会谈。目前巴、以就以军重新部署达成协议。

中东和平的另外两方——黎、以和谈同叙、以和谈均无进展。黎巴嫩重申不和以方举行任何有悖马德里中东和会所定原则的会谈,强调以方必须从黎巴嫩南部撤军。近一个时期以来,黎、以边界战事不断升级。叙、以和谈自1996年2月中断,至今尚无恢复会谈的迹象, 症结在于以拒绝从戈兰高地撤军,而叙坚持以现政府必须遵守前政府与叙达成的全面撤军的承诺,和谈不能从零开始。双方立场相去甚远。在巴、以希伯伦协议签署后,有关方面为推动叙、以和谈展开攻势。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初分别邀请内塔尼亚胡、阿拉法特、穆巴拉克和侯赛因访美,谋求叙、以恢复和谈的途径。欧盟特使莫拉蒂诺斯、法国外长德沙雷特也分别造访叙、以、埃三国,试图打破僵局。

巴、以冲突只能依靠双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应当看到,巴、以能否真正和解,关键在于以方是否愿意全面履行奥斯陆协议。内塔尼亚胡政府迫于国际、国内的压力,其强硬立场已有所松动,以方不可能再从零的基础上与对方进行谈判。在和平的趋势下,双方应该找到一个能共同接受的会谈基调,使谈判取得进展。可以说,中东和平进程已走出内塔尼亚胡上台之后的最低点,正以缓慢的速度前进。究竟能否最终解决问题,还要取决于双方的诚意。

三、难民与移民是世界范围的难题, 对有关国家的民族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难民主要分布在战乱不断的非洲、前南斯拉夫、中东、亚洲和拉美部分地区。这一现象主要是近几年来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所造成的。据统计,自80年代初以来,计有500万逃离战火的人要求到西欧、北美、 澳大利亚避难,但大部分仍栖身于难民营中。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内被迫迁移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如波黑战争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规模的难民潮,约有200多万人(占波黑人口的一半)沦为难民。 在阿富汗,随着战事的升级,难民潮数度掀起。在非洲,卢旺达、布隆迪两国因民族冲突而逃亡的难民至今难归故里;扎伊尔、刚果爆发的战争产生了为数众多的新难民。

联合国难民事务署公布的1997—1998年度《世界难民年度报告》显示,当前全世界共有难民2200万。最近几年,已经接受了150 多万难民的工业化国家认为难民流入太多,正在采取措施减少流入。不发达国家收留了世界上绝大多数难民,情况更加困难。有的国家往往采取关闭边界或驱赶的办法阻止难民入境。身处难民营中的众多难民,其人身安全毫无保证,并时时遭受饥饿、疾病的袭扰,有些难民甚至受虐待、离奇失踪或被杀害。国际救援组织只能为他们提供人道援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停止战争,才能消灭产生难民的根源。

法国出台德勃雷法

在法国,因内政部长德勃雷提出的新移民法草案(简称德勃雷法),爆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争论和抗议浪潮。 目前在法国的外国人口约360万,占全国人口的6.2%。法国极右翼上台后, 将经济的持续不景气归罪于移民,主张在就业、住房、经商等方面实行“法国人优先”政策,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控制政策。德勃雷法旨在加大控制和打击非法移民,加强了押解出境程序、身份证检查、行政扣留和建立指纹档案等规定,还严格了80年代初建立的住房担保制度,要求为外国人提供住宿者向当地政府申请居住证明并在客人离去时进行申报。德勃雷法公布后,立即遭到谴责。1997年2月份议会进行第二次审议时, 电影界带头发起了抵制运动。但最近一次的民意调查显示,超过2/3的法国人支持政府采取严厉措施,以限制移民。

美国开始执行新移民法

在反移民浪潮不断高涨的情况下,美国移民和规划局决定自1997年4月1日开始实行新移民法。该法令规定,所有非法移民必须在半年内离开美国,逾期滞留者即使持有效签证,10年之内也不得再次入境。此外,针对大量墨西哥非法移民,美国要求在墨西哥的各主要移民过境口岸设立移民预审站。美国移民措施的严厉化,意在阻止各种途径的非法移民。5月8日,美国与中美洲各国签署了《圣何塞声明》。声明指出,在移民问题上中美洲国家愿意和美国保持公开和经常性的高级对话,寻求妥善解决移民问题的办法。声明强调必须尊重移民的人权和尊严。

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较高,成为移民流向的主要地区。近年来,大量的外来人口对移民国家的社会和经济不景气造成了一定压力,各国政府的移民政策也一再收紧。在加强对移民控制的同时,一些国家必然要加大打击非法移民的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各国在限制移民、打击非法移民的同时,对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均持欢迎态度。显然,后两种移民给移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因经济困境而移居发达国家的移民,限制和打击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建设,从而减少移民人数,减轻因移民涌入而带来的压力。

四、反对种族主义的任务仍然存在, 有关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在作不懈努力

目前,种族主义思想在许多国家中仍然阴魂未散,种族主义仍是一个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种族主义以多种面目出现,表现为极右势力的排外行径,剥夺土著人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权利,涉及面大到政治领域,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欧洲极右势力近来活动猖獗,仅德国1997年就发生300多起排外暴力事件,纳粹分子已达9000人, 并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在丹麦,新纳粹分子为纪念纳粹骨干分子赫斯去世一周年举行游行,并与警方发生冲突。正如欧盟主席所言:“在欧洲各种种族主义暴行大为增加,各种带有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的游行越发常见,不择手段地利用种族主义来达到政治目的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在亚洲,印尼不断发生排华事件,菲律宾的华裔也屡遭绑架。

在澳大利亚,继无党派议员汉森鼓吹反亚洲移民和取消给予土著人的优惠权利的言论之后,又因土著地权问题引发政治危机。澳洲土著地权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到达这一大陆时, 土著人已经在此生息繁衍了大约4万年,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化、 信仰和生活方式。但是,自英国殖民者到达时起,大量土著人惨遭杀害。土著人被剥夺了一切权利,甚至他们的子女也被从父母身边夺走,成为供白人剥削和驱使的劳动力。这种行径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停止。在连土著人的生命都被剥夺的年代,土著人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冠以“英国王室殖民地公有土地”,澳大利亚政府对土地拥有绝对的所有权,直到一个叫马堡的土著人为土著地权奋争,局面才有所改变。1992年澳大利亚最高法院裁定,承认土著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一裁决掀开了澳大利亚种族关系的新篇章。1993年颁布了《土著地权法案》即《马堡法案》。此后,土著人申请地权的案件逐渐增多。1996年底,针对威克社区对土著地权的申请案,最高法院裁定,土著人的传统地权和牧场主的租借权可同时并存,不因牧场主的租借权而令土著丧失地权,但当地权与租借权冲突时,牧场主的租借权得到保护。这就是“威克裁决”。尽管该裁决在很大程度上对牧场主的牧场租借权给予保护,但仍引起牧场主的强烈不满,要求取消土著地权。因此,总理霍华德提出旨在推翻“威克裁决”、有利于牧场主的十点修正案。此议一出,即遭到土著社团的抗议,工党等反对党也发表反对意见,认为损害了多年来的民族和解进程。最近的资料表明,澳大利亚的种族关系有所缓和,支持汉森观点的人已大大减少, 目前只有3%。澳大利亚政府一再重申多元文化主义不变,但社会上的种族主义思潮的确存在。

种族主义情绪和排外风潮的抬头,使各国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十分忧虑,他们为推动反种族主义做出了不懈努力。1997年初,欧盟在荷兰海牙召开了“欧盟反对种族主义年”大会。欧盟确定1997年为“欧洲反种族主义年”,签署了《欧洲反对种族主义声明》,誓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强对种族主义、排外倾向和反犹太主义的斗争而努力。新加坡将每年的7月21日定为种族和谐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自上任以来一直大力倡导种族和谐,1997年他在种族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举动。首先,克林顿发起了一个为期一年的“种族容忍运动”,鼓励族际交流,避免纷争。 作为这一运动的一部分, 1997年5月16日,克林顿首次代表官方正式向65 年前“塔斯克基梅毒实验”的黑人幸存者道歉,向消除种族歧视迈出了重要一步。接着,克林顿提出建立一个考察种族关系现状的顾问委员会,重点改进少数民族的教育和经济机会,并在一年后发表报告。9月, 在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举行的种族问题大会上,克林顿说,老老实实讨论种族问题是最有希望避免民族纷争的办法。在庆祝打破学校种族隔离的“小石九事件”40周年之际,克林顿在阿肯色州小石城中心中学迎来了当年勇敢走入白人校园就读的9名黑人,并呼吁各种族间要和睦相处。 作为克林顿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宣布任命华裔人士李亮畴为司法部部长助理。然而由于李亮畴对“反歧视积极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的积极态度,围绕对他的任命引发了支持该计划和支持反对该计划的《209 法案》的两派激烈较量,克林顿政府的任命遭到参议院的否决。目前支持“反歧视积极行动计划”的克林顿总统顶住参议院的压力,任命李亮畴为司法部部长代理助理。

应该说,克林顿政府为改善族际关系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仍然十分严重。在“反歧视积极行动计划”执行多年后的今天,加利福尼亚州全民公决通过了《209法案》, 即在大学入学和政府雇用人员方面取消给予少数民族的优待。此举一出,使法学院和其他研究生院的入学人数猛降。正如克林顿所说,这是在高等教育中恢复种族隔离的一个苗头。尽管民权团体向最高法院提出异议,但联邦最高法院维持了第九巡回法院认定加州《209 法案》不违宪的裁决,该裁决对全美法院有关“反歧视积极行动计划”的判决势必会产生影响。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否决了一项类似《209法案》的提议,成为继加州之后对“反歧视积极行动计划”进行公决的第一个大城市。事后,克林顿总统打电话给休斯顿市长表示祝贺,以表示对“反歧视积极行动计划”的支持。

1997年2月,辛普森一案的民事审理结果再次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 。由于1996年在陪审团人员构成中黑人占多数,刑事法庭宣判辛普森无罪,而1997年陪审团的12名成员中有11名是白人,1名是亚非混血人, 最后的裁定是对辛普森科以重罚。前后两次的判决完全相反,很显然,原因在于其陪审团人员构成上种族比例的变化,反映了种族因素的作用。

从前种歧视往往以暴力的形式出现,而今天它在手段上更现代化,在形式上比较隐蔽。现实生活中种族歧视现象比比皆是。互联网络中的种族主义言论,充斥于高等院校电子邮件中的反亚裔内容,等等,都是佐证。不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鸿沟存在,其他少数民族也依然处于不利地位。

五、结束语

从过去一年中的国际社会民族问题的走向可得出如下结论:

1.政治的多极化、 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出现对民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谈判等政治手段解决民族冲突已成共识。

国际政治多级化格局在1997年进一步凸现,超级大国实力的下降与一些国家力量的增强使事关全球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地依靠多边磋商才能解决,民族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纠缠在一起,表现更为明显。如在中东问题上,欧盟谋求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占主导地位,利用与中东国家的传统的近邻关系,在中东为巴、以牵线搭桥,要求以色列停止扩建定居点;而美国要建立一个在其主导下的相对稳定的中东,欧、美分歧日益明显;俄罗斯不甘落后,积极介入中东事务,表示支持欧盟的立场,力主调解多元化。此外,伊斯兰国家组织、非统组织、里约集团、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组织和东盟等各种力量加紧组合,力图成为多极中的一极。这种多极化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更有利于防范民族冲突,多边协商成为国际社会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与政治格局多级化相并行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相互依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开放中寻求发展的共识不断增强。在武装冲突中当事各方谁也不是赢家,那种动辄付诸武力来解决问题的做法已不轻易为人所用。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议会政治、全民公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解决国际问题还是国内民族问题,通过政治谈判等和平方式寻求有关各方的共同点符合各方的最大利益,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和接受。

2.由苏联、东欧解体引发的民族主义冲击波高潮已过, 余波尚存。

1997年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在数量上出现自冷战结束以来大幅度的递减态势;由苏联、东欧剧变引发的民族冲突震动带上的热点普遍降温或消除;非洲作为民族冲突的主要地区,也未产生新热点。所有这些表明,民族冲突的高潮已经过去。当代世界国家格局已趋于稳定,以建立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政治民族主义逐渐回落,多民族国家的结构是世界国家结构主流已成为共识。在此情况下,少数民族致力于在国家现代化和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中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以免在现代化和一体化潮流中失去自我。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而在国际范围内,以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为纽带的文化民族主义,如法国倡导的“法语国家共同体”、土耳其的“泛突厥联盟”、伊朗的“穆斯林共同市场”等等正在兴起,其真正目的在于维护有关各方的政治、经济利益。

3.第三世界国家对本地民族事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区域性和集团性的联合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地区争端中,虽然有大国介入,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联合图强,充当化解本地区、本民族矛盾的主力军,为平息战乱、维护世界和平、反霸、反强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东,阿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为谋求阿、以全面和平的实现,为拯救和平进程,展开了广泛的外交活动;为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协调立场,共同对付以色列的强硬政策,付出了积极的努力。非洲国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地区的争端,向事发地区派出自己的维和部队,迅速有效地控制了局势。特别是摆脱种族隔离制度的新南非在非洲内部冲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力地促成了问题的和平解决。非统组织一再重申“非洲的事情由非洲人自己解决”的原则,说明发展中国家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内部事务。

必须指出的是,某些大国在民族问题上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问题就是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大国直接挑拨、插手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要完全独立自主地解决民族问题,还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4.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是各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主要途径。

就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而言,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是大趋势,分立主义没有市场。一些国家的少数民族起事,大多旨在分享国家权力和争取民族集体政治权利(通常提出自治权),而不是分裂,如墨西哥及多数拉美国家的印第安人运动所提出的目标就是如此。一些国家不重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而引起少数民族不满。综观世界,凡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有保障的国家,民族关系就比较缓和,国家就比较稳定。因此,对于存在民族冲突的国家,主要应通过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权利来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往往与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要用全局的眼光看待民族问题。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社会问题的许多方面不一定都是民族问题,有的是政治、经济问题,派系间的权力斗争问题。如阿尔巴尼亚的集资问题是经济问题,但因它本身是多民族国家,有不少跨境民族或所处地区历来是民族关系复杂的地区,一旦社会动荡,民族因素可能就会发生作用。因此,在解决经济等问题时,注意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扎伊尔和刚果的内战起因是统治阶层的争权夺利,但因派系划分以民族为基础,所以导致了不同民族间的兵戎相见。这些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夸大或忽视民族因素都是有害的。

展望1998年,地区热点继续降温,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时代的要求。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各国在谋求和平的同时,致力于发展经济。国际间经贸往来的增多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对推动国际形势的进一步缓和无疑具有促进作用。民族主义浪潮对国家稳定和国际关系的冲击,普遍引起世界各国对民族、种族问题的重视,各国将采取一些措施,以缓解族际矛盾。当然,缓和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从此天下太平,影响稳定的许多潜在因素仍然存在。

标签:;  ;  ;  ;  ;  ;  ;  ;  

1997年世界民族关系热点综述_波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