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免疫组化技术作为研究当今生物医学的主要工具,其最大特点便是能够显示组织细胞中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以及临床病理诊断中。而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对于肿瘤疾病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肿瘤疾病与其他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检查预防措施的认识。本文从免疫组化技术原理角度出发,分析讨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病理诊断;应用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改良与完善,使得免疫组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病理诊断作为医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专业,主要研究人类不同疾病类型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发病过程中的机体形态,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为了提高医疗人员病因诊断的正确率,尽量减少错误诊断,特别是在诊断判定肿瘤疾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熟悉掌握的一种新型技术形式。因此,加强对免疫组化技术的研究,使之应用操作过程不断规范、完善,最大限度的发挥免疫组化技术在发病原因、病情机制中的诊断判定作用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一 免疫组化技术原理
免疫组化技术(又被成为免疫细胞化学),简而言之就是一种通过对抗体结合组织中一些特殊抗原进行特别的染色,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内抗原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的技术,其中与这些抗体相结合的酶元素能够显示特异性抗体和组织内抗原的相互结合,这些抗体抗原的相互结合往往是以与这些抗体相结合的酶元素来进行显示。主要是因为没有着色物质的特性,它跟抗体的结合使得一些有色物质在特性抗体与组织内抗原相结合的位置进行沉淀。此外,甲醛在进行组织固定的时候对蛋白组织产生影响,促使蛋白凝固交联,使得蛋白质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但是对特异性抗体的结构影响不大。在利用蛋白酶进行消化,将抗原决定镞中的一些杂蛋白进行清除,从而使其打开交联,在通过使用高压锅和微波等热抗原的修复工具,使抗原决定镞发生最大程度的暴露。从而提升免疫组化染色的敏感性。免疫组化技术目前多采用甲醛常规固定法,应用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病理诊断当中。
二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一)假阳性
将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中所产生的假阳性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免疫组化切片的开展实施阶段中,如果全部切片将产生弱阳性反应,也有可能在同一细胞组织内的细胞核中某一组抗体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弱阳性反应,并且判断假阳性问题产生的最大标志是积压区、细胞坏死部分、切片边缘部位以及伤口伤痕部位同样发生阳性染色现象。导致假阳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为抗体浓度普遍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假阳性问题形成。其次,抗原以及抗体两者之间产生了相互交联融合等现象。此外,进行一抗孵育的整个过程不仅所耗费时间较长且长时间处于高温度环境中。同时,切片在修复液中的长时间浸泡,部分情况下,其侵泡时间可长达二十四小时,时间过长,导致的假阳性问题。最后,缓冲液中的酸碱数值,与标准数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在洗涤过程中出现清晰不彻底、清晰效果差等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假阴性
与假阳性相对的,假阴性问题同样是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过程中一种常见问题。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呈现方式不同,假阴性只要是所有被标记过的抗体切片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阴性反应,但是通过观察病理诊断过程发现,实际病理诊断过程中并不是全部标记切片产生隐形反应,故此,在病理诊断医学学科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假阴性。假阴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一,在免疫组合染色切片中不存在需要进行检查的细胞以及相关组织,形成此种错误问题是因为所接触人员将抗体、切片或者蜡块等物品相互混淆。第二,在部分环节未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染色,进而增加问题的产生几率。第三,在进行标本处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处理标本的方式及方法,且存在抗原弱化甚至缺失的现象。而一般情况下,肿瘤细胞处于不同代谢和分化状态,其抗原表达一般也容易在统一性及系统性方面缺失全面性的情况。肿瘤细胞在一般情况下,分化越低,抗原的表达越低,阳性显示也就更加弱化,且阳性在细胞数量方面也相对较少。
(三)背景着色与边缘反应
背景着色主要是进行标记细胞之外的其他细胞组织成分,针对此部分进行着色,在进行背景着色时,容易形成间质着色,而导致间质着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抗体浓度过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对底物进行着色,另一方面,内源性酶阻断尚未完全形成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抗体不符合标准以及抗体受到外部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抗体被污染,进而产生间质着色。切片边缘表现出较强的阳性主要原因是由于实施之前未将切片清洗彻底,滴加液体实际受表面张力作用影响凝固且缩小到切片边缘,导致冲洗不完全。
(四)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化
将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中,主要容易产生假阳性、假阴性以及背景着色、边缘反应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免疫组染色切片过程中缺乏详细的操作标准、强硬的规范要求以及相关人员的工作疏忽等,因此,为降低免疫组化技术问题的发生率,必须对免疫组化技术进行科学合理、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设计。首先,从人员操作与技术标准上进行规范,一般规定采用中性福尔马林,其有效时间规定在7天之内,通过利用标准化的组织制备流程将其最佳状态良好维持下去,尽量避免温度过高的烤片、蜡块温度过高以及长时间侵泡所产生的影响。其次,阴性对应用照片特别重要,能够降低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干扰。此外,抗原修复一致性,采用微波等作为热抗原修复工具,可提高修复温度与修复时间的精确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技术与规范等问题随之而来,影响了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必须加强对病理医生及技术人员的操作技术进行规范,不断完善和发展免疫组化技术,使之充分发挥在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兵,步宏,RhodesA,等.英国国家免疫细胞化学外部质量评估方案及其乳腺病理应用模式.中华病理学杂志,2014,33(8):394-395.
[2]魏兵,步宏.英国国家免疫细胞化学外部质量评估方案及其乳腺病理应用模式[A].全国乳腺疾病病理学诊断及研究进展研讨会,2013,5(16):45-46.
[3]程乐,戴艳红,徐新运.内淋巴囊肿瘤临床、影像、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6(6):117-119.
论文作者:刘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1
标签:免疫论文; 病理论文; 抗体论文; 抗原论文; 技术论文; 阳性论文; 切片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