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弹性离校”制度的实践与思考探究论文_南枫

基于“弹性离校”制度的实践与思考探究论文_南枫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中心小学 224500

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是许多家庭面临的尴尬。对此,近年来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制度,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我校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弹性离校”的校本探索

我校自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结合实际,向全体家长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确保每个家长都了解课后服务的时间、内容、教师安排、学生安排和接送安排,让学生、家长自愿参加。我校按照“立足需求、家庭自愿、家长委托、学校服务”的原则,由家长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

学校下午放学后,不需要课后服务的学生可以选择离校,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则留在学校内。学生自愿留校时,教师辅导答疑,不讲新课,学校提供教室、场馆及活动课程。如果孩子少,就以写作业为主;如果孩子多,就开展社团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作业少,完成作业后主要开展阅读课和影视课。

二、“弹性离校”需要制度保障

“弹性离校”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全国不少学校搞过类似的改革,但大都无疾而终,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制度设计,而人性化的管理更需要制度保障。

为了让“弹性离校”得以顺利实施,我校校长室、教导处每天负责检查学生“弹性离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比如在一年级教师的支持下,学校将学生留校地点安排在一楼教室,便于家长接送,也更加安全。学校给每个孩子制作两张接送卡,每个家庭可以安排不止一位接送人员。目前,我校还在学校微信平台开发了“弹性离校模块”,方便家长报名、临时请假、联络教师等,使管理更细致,服务更优质。

为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满意度,学校应制订周密的“弹性离校”实施方案。

根据我校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该方案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学校应成立“弹性离校”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规范管理。

其次,明确实施对象。凡正常放学后按时离校有困难的一至三年级学生,由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可实行“弹性离校”。

第三,明确实施时间。学校可以每周一至周五在一至三年级实行“弹性离校”,每天学生的延迟离校时间为17:40。学生延迟离校时间为固定时间,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后,家长需按时接孩子离校。

第四,合理安排场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阅览室、运动场等场地作为“弹性离校”实施地点,积极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功能。

第五,精心协调组织。实施“弹性离校”时,学校可以提供课后管护服务,合理安排专人照管学生自行复习、预习,开展课外阅读、体育运动等。

“弹性离校”在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孩子留校时间拉长,申请弹性放学的家长来接孩子的时间也有早有晚,有的家长多次过点还没来接孩子,又无法硬性约束……这些都让学校必须始终绷紧校园安全这根弦。

三、“弹性离校”有利于拓展素质教育

为小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不仅有利于解决部分学生家长接孩子难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施行“弹性离校”,学校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让所有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在学校接受素质提升教育,这一惠民政策能够缓解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产生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学校可以利用学生自愿留校这段时间,开辟公益性的第二课堂,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素质拓展教育,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大有裨益。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逐步开发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特色课程,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开心成长的乐园。

四、“弹性离校”需要社会各方参与

目前,“弹性离校”工作主要由校内教师承担,但如果仅依靠校内教师,一方面人手有限,另一方面也会加重教师的负担。笔者建议可以将退休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志愿者、校外特色专业教师作为补充力量引入学校,让整个社会参与到这个第二课堂中。此外,由于延时照管服务是学校免费提供的,对许多工作繁忙的家长来说确实解渴,但对学校而言,这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和管理成本的提高,教育部门在财政上应提供专项经费补助,让教师更有劲头。

当前,许多学校在灵活实施“弹性离校”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了缓解人力压力,有的学校返聘退休教师,有的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吸引关工委、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的机构和团体提供公益性服务,还有的学校通过“自管他办”的模式减轻本校教师负担,与社会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由其派遣专门的教师,在小学图书馆内照看学生。“自管他办”的模式尤其赢得了家长的认可,有家长坦言,这种模式既不会影响学校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安排,又能保证孩子们有安全可靠的环境,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根据调查,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弹性离校”是一件便民实事,但也对学校在“弹性”的内涵和外延上提出了更多期待,学校未来应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源进校园,让“弹性离校”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学校还应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平台,对“弹性离校”的情况进行更为及时的反馈和高效的管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论文作者:南枫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  ;  ;  ;  ;  ;  ;  ;  

基于“弹性离校”制度的实践与思考探究论文_南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