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氨基酸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土壤中氨基酸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张旭东[1]1989年在《土壤中氨基酸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0年)棕壤和草甸土中的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施低量猪粪、施高量猪粪、施NPK化肥、NPK与猪粪配施、NP与猪粪配施和N与猪粪配施,系统研究了各处理土壤中结合态和游离态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和分布;氨基酸的供N潜力;猪粪和玉米秸秆在不同肥力土壤中分解期间,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分布动态变化以及土壤对氨基酸的吸附与转化。并且分析了它们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结果表明土壤连续多年培肥以后,土壤氨基酸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作为土壤潜在N源的结合态氨基酸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都明显提高,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也随之提高。施用猪粪培肥的土壤对氨基酸的吸附能力降低,而转化能力提高。单施NPK化肥对氨基酸状况无显著影响,猪粪与化肥配施与等量猪粪单施的效果相近,但平衡施肥的效果略优于非平衡施肥。 土壤培肥以后氨基酸的供N潜力和供N能力都有提高。氨基酸供N潜力的提高表现在氨基酸可碱解量提高,供N能力提高表现在游离氨基酸态N占土壤碱解N的比例增大。 土壤加入有机物料培养时,在短时期内可极显著地促进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增长,其增长幅度与有机物料的加入量有关。 土壤各处理之间氨基酸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而且土壤与猪粪和玉米秸秆之间氨基酸的分布模式也基本一致。说明施肥对土壤蛋白质性质无影响,而且土壤蛋白质与有机物料中蛋白质的性质也很相似。 土壤中游离氨基酸和结合态氨基酸之间的分布规律相差很大,说明游离氨基酸的分布与结合态氨基酸的关系不大,主要受控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土壤自身的特性。

高婷[2]2013年在《商南茶区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叶产量和质量是由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的,而生态环境(气候、土壤)是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特点形成的基础条件。茶叶内含成分即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的质量分数影响着茶叶品质,而这些主要化学指标均与生育环境条件有直接的联系。目前,关于茶园气候、土壤状况分析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气象因子对茶树生长影响、土壤营养状况调查及茶树对土壤养分吸收等方面,而对茶区生态因素和茶叶质量结合,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很少。商南县是我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有着特殊的生态条件,而针对该特殊区域茶树方面的研究极少。因此,本文以商南茶区为基础,对该区的气象、土壤等生态条件以及茶叶品质进行综合分析,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与茶叶质量评估提供参考。首先对商南茶区1958-2007年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及有效硫、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锰等指标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商南县9个乡镇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然后对茶叶品质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研究了土壤不同肥力因子对茶叶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本文还以商南茶区主栽品种--紫阳群体种为试材,加工成绿茶、红茶和白茶三种茶类,探讨商南茶的适制性,为名优茶的研制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探讨了商南茶区的气候特点。本研究以商南茶区(1958-2007年)的气象历史资料为背景,依据茶树生长规律以及气候条件(适生、可生及有害)为标准,对商南茶区气象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商南茶区气候较适宜,茶树生长期有水热同季现象,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日照百分率均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而≥10℃活动积温和年降水量均较低,分别为2521.3℃、825.6mm,是限制茶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2.分析了商南茶区的土壤肥力条件。本研究对采集于商南县茶园的62个土壤样品进行综合分析,并选取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及有效硼、有效铜、有效有效锌、有效锰土壤养分指标作为确定商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的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商南茶园土壤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商南茶区土壤较为适宜植茶,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为0.57,变异系数为26.42%。该区土壤pH值呈中性微酸,土壤全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及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硫难以满足茶树的需求,且各养分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各养分含量在商南茶区空间分布不均匀。3.评价了商南茶区的茶叶品质特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商南县各乡镇茶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国家最低标准(34%)。水浸出物含量规律为试马>城关>白浪>金丝峡>清油河>湘河>青山>富水>过风楼。在茶多酚含量方面,30%的茶园茶多酚在20%~24%以内,氨基酸含量均大于2%,依次为清油河>富水、试马>金丝峡>白浪>城关>湘河>过风楼>青山。咖啡碱含量表现为清油河>试马>富水>金丝峡>城关>白浪、过风楼>湘河>青山,总体来说,商南茶区不同乡镇茶叶各品质指标均在适宜范围内,体现出香高、味醇和鲜爽的特点。4.揭示了商南茶区土壤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在研究茶叶品质以及土壤各种相关指标的基础上,本文还运用线性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揭示商南茶区土壤因子与茶叶品质直接的内在联系。本研究发现,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受到各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相当,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极显著的土壤因子有有效磷、有效铜、有效锌;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有交换性钾、有效硫。对氨基酸总量影响极显著的土壤因子有有效磷、交换性钾、有效铜;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有有效锌。对咖啡碱含量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有土壤全氮。土壤肥力因子中对商南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较为显著的有交换性钾、全氮、有效磷、有效铜和有效锌。5.探讨了商南茶叶的适制性。通过将商南县主栽茶树品种--紫阳群体种加工成三种茶类(绿茶,红茶和白茶),结果表明白茶,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更丰富,较红茶的品质更优。

刘淑云[3]2005年在《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于2003 年以“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大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特征常年不施肥的对照(CK)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均低于施肥处理,S 含量较高,Ca、Mg、Fe 含量居于中等水平,Mn、Cu、Zn 含量较低,土壤pH 值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及各形态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NPK 平衡施肥,土壤肥力普遍较高,土壤各营养组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非均衡施肥处理的NP、N、CK 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低,N、NK、CK 处理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NP、N、NK 和PK 处理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较低;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合施用(NPKM、NPKS),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2.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氮磷钾化肥均衡施肥(NPK)、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NPKM、NPKS)以及NP 和PK 处理的玉米生育期相近,N、NK 和CK 的玉米生育进程严重推迟,较其它处理晚2~3 周。处理间产量表现为NPKM>NPKS>NPK>NP>PK>NK>CK>N。产量高者亦具有较高的株高、干物质产量以及较好的果穗产量性状。(2)、长期均衡施肥处理和NP 处理茎叶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赖氨酸含量和产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常年偏施氮肥的N 和PK 处理营养品质方面的差异最为突出;籽粒中这些营养组分的含量变化则和叶片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均衡施肥、化肥有机肥配施及化肥秸秆还田处理收获器官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和产量显著高于连续非均衡施肥处理;不同处理的不同收获器官中各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3. 不同施肥制度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1)养分含量全氮含量,NK 处理最高,N 次之,PK 处理含量最低;无机磷百

牛艳[4]2005年在《宁夏枸杞有效成分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宁夏枸杞主栽品种“宁杞1号”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HPLC)对在宁夏不同枸杞产区(中宁、银川、同心、惠农)的宁夏枸杞中重要有效成分(β-胡萝卜素、甜菜碱、牛磺酸等)进行了测定比较。同时,对其土壤因子、气象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最后研究了生态因子对枸杞果实中的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1.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宁夏不同地区的宁夏枸杞中主要成分(β-胡萝卜素、甜菜碱、牛磺酸等)含量,方法简单,分析时间短,准确度高。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谱信息量较大,对有标准品的中药及制剂的质量提供较全面、可靠的科学评价,达到中药识别和半定量,定量及各成分相对比较定量,对中药及制剂的质量控制十分有效。 2.宁夏枸杞中各个有效成分的含量在各地区分别有所不同:表现为惠农枸杞中多糖含量最高达到了7.07%,中宁枸杞中β-胡萝卜素含量为最高,达到了127.12μg,中宁枸杞中甜菜碱含量为最高,达到了2.298mg,园林场宁夏枸杞中牛磺酸含量最高达到了4.069mg,不同地域宁夏枸杞中黄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宁夏枸杞栽种老产区中宁的枸杞中黄酮含量为最高,达到了5.575mg,相反,惠农的枸杞中黄酮含量最低,只有1.316mg,占中宁枸杞的23.61%。从总体水平上分析看,宁夏中宁县和惠农县产的枸杞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都较高,均达到了优质枸杞的水平。 3.宁夏四个主要产区土壤和枸杞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从微量元素的协同效应来看,中宁枸杞较高的Fe/Mn值,使的其质量优手其他三区。虽然四个产区土壤Fe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从四区土壤PH看,中宁土壤PH为7.4,而其它三区土壤PH在8.5以上,土壤偏碱性,使Fe元素活性钝化,降低植物对其有效吸收,因而使惠农、同心、园林场三产区的枸杞Fe/Mn值低于中宁的。 4.分别对宁夏四区枸杞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分析发现,惠农、同心两地土壤盐分较高,其果实内的多糖含量也较高,说明一定浓度的NaCl对多糖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全盐含量是影响枸杞多糖含量的第一因子。土壤全盐与枸杞甜菜碱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一定浓度的盐分对甜菜碱的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宁夏枸杞牛磺酸含量与盐分没有关系,与主要盐分组成离子也没有相关性,盐分对牛磺酸的合成积累没有影响。一定浓度的CaSO_4和CaCl_2对黄酮含量的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初步认为盐分制约黄酮含量的

梁晓芳[5]2004年在《冬小麦植株-土壤钾素循环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不同速效钾含量的土壤上,从植株-土壤钾素循环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和小麦钾素吸收、分配的影响,探讨了小麦氮钾代谢的关系及施钾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生理基础。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钾能力和施钾效应的差异对小麦品种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型小麦钾氮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小麦耐低钾能力和施钾效应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钾素循环的影响冬小麦钾素积累量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开花后钾素积累量下降。拔节至开花期的钾素积累量占全生育期最大积累量的 60%左右,是小麦对钾素需求量最大的生育阶段。分期施钾处理在拔节期追施钾肥,符合小麦对钾素的需求规律,比一次性施钾提高了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钾素积累量和全生育期钾素总积累量。施钾量增加时,小麦钾素积累量随之增加。高钾地上济麦 20 品种钾素积累速率高峰出现的时间早于中钾地,土壤钾素含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小麦较早较快地进入钾素快速积累期。冬前至起身期土壤对钾素的固定量显著高于起身至成熟期土壤对钾素的固定量。且钾肥基施量越大,冬前至起身期被土壤固定的量也越大。基施钾肥量增加时,冬前土壤速效钾含量随之提高。但由于越冬期土壤对钾素的固定,起身期不同施钾处理间速效钾含量的差异比冬前显著减小。在挑旗期,分期施钾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一次性施钾处理。分期施钾处理比一次性施钾处理降低了冬前至起身期土壤对钾素的固定,显著提高了挑旗期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了小麦快速生长期土壤速效钾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小麦对钾素的吸收。2 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小麦氮素积累和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一次性施钾处理小麦吸氮量与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分期施钾处理随施钾量增加,小麦吸氮量增加。小麦吸收的氮素有 70%以上来自土壤氮,分期施钾处理小麦吸收肥料氮和土壤氮的量均高于一次性施钾处理,但分期施钾吸收的肥料氮占总吸氮量的比例高 1<WP=10>冬小麦植株-土壤钾素循环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于一次性施钾,吸收土壤氮的比例低于一次性施钾,降低了小麦对土壤氮的依存率。分期施钾比一次性施钾,提高了肥料氮在 0-25cm 土壤中的存留率,提高了氮肥总回收率,降低了氮肥损失。不同施钾量处理间,施钾量 90kgK2O·hm-2的处理肥料氮在 0-25cm 土壤中的存留率和总回收率最高,损失率最低。分期施钾对追肥氮的影响大于对基肥氮的影响。在成熟期,施钾处理小麦茎秆中的氮素含量低于对照,籽粒中的氮素含量高于对照。施钾促进了小麦茎秆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运转。 分期施钾提高了 0-20cm 土层土壤的碱解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全氮含量,加强了小麦生育后期氮素的供应。施钾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对照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在60-80cm 土层出现峰值,而施钾处理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分布较均匀。分期施钾比一次性施钾提高了成熟期 0-40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 60-100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了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运移。3 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分期施钾对小麦旗叶光合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无显著影响,提高了小麦旗叶光合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合速率,从而提高了小麦的物质生产能力。高钾地分期施钾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对穗粒数和亩穗数无显著影响。中钾地施钾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对穗粒数略有提高,对亩穗数无显著影响。 高钾地上施钾对烟农 15 品种无增产作用;分期施钾对济麦 20 增产作用显著。中钾地一次性施钾对烟农 15 无增产作用,分期施钾增产作用显著。中钾地上济麦 20 各施钾处理均比对照增产,分期施钾比一次性施钾显著增产,当施钾量达到 90kgK2O·hm-2,继续增加施钾量小麦产量不再相应增加。 一次性施钾和分期施钾均提高了小麦旗叶和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了小麦蛋白质合成能力;在灌浆前期提高了旗叶和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加强了蛋白质合成底物的供应;在灌浆后期促进了旗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向籽粒中的转运。施钾降低了小麦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分期施钾处理低于一次性施钾处理;提高了小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分期施钾处理高于一次性施钾处理。施钾提高了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分期施钾处理的显著高于一次性施钾处理。 不同施钾量处理间,随施钾量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亦提高。但当施钾量达到 90kgK2O·hm-2时,再增加施钾量对小麦品质的进一步改善无益。 烟农 15 在中钾地上、济麦 20 在高钾地和中钾地上均以 K4 处理获得了最高产量和最优的品质。因此在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的条件下,推荐高钾地和中钾地适宜施钾量 2<WP=11>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为 90 kgK2O·hm-2,施钾方式采用 1/2 基施,1/2 追施。高钾地上施钾对烟农 15 无增产效应,因此高钾地上种植烟农 15 当季可以不施钾肥。4 施钾时期对小麦籽粒淀粉代谢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分期施钾比一次性施钾提高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

于铁峰[6]2018年在《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施肥模型构建及养分高效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北干旱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牧草产区之一,由于管理手段欠缺,施肥盲目性较大,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缺乏和不平衡,氮磷钾肥利用率低致使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品质远没有达到优质牧草标准。为此研究以西北干旱灌区高产年份苜蓿田(2016年建植2年苜蓿和2017年建植3年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肥料二次回归3414试验设计及单因素试验设计,系统深入地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碳氮代谢、根瘤固氮、土壤养分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肥料、作物、土壤和微生物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高产苜蓿田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机理,并建立西北干旱灌区甘农3号苜蓿生产的肥效模型,得出最佳施肥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钾>磷>氮,对建植3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磷>钾>氮,建植2年苜蓿交互效应表现为氮磷>氮钾>磷钾,建植3年苜蓿交互效应表现为氮钾>氮磷>磷钾。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钾>磷,对建植3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磷>钾。建植2年苜蓿氮磷肥互作效应明显优于氮钾互作、磷钾互作;建植3年苜蓿氮磷交互、氮钾交互对苜蓿蛋白总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磷钾交互。通过模拟寻优,分别得到建植2年和3年苜蓿产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采用频度分析法,得出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7522.1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56.27~67.51 kg·hm-2、磷77.69~90.48 kg·hm-2、钾76.43~87.18 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9234.1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46.75~57.66kg·hm-2、磷80.15~92.28 kg·hm-2、钾57.79~69.74 kg·hm-2;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115.7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6.35~77.48 kg·hm-2、磷79.34~92.87 kg·hm-2、钾73.68~85.38 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656.0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8.44~79.50kg·hm-2、磷72.74~85.96 kg·hm-2、钾50.68~61.61kg·hm-2。各施肥处理土壤p H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51.75 kg·hm-2有机质含量最高,较基础值提高了9.31%~14.93%;土壤全氮不受施肥与苜蓿种植年限的影响;施用氮、磷、钾肥分别有助于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在施磷105 kg·hm-2、钾90 kg·hm-2基础上,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在氮51.75 kg·hm-2水平最大;可达到以磷促氮、以钾促氮的目的;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处理、磷105kg·hm-2、钾90 kg·hm-2、氮103.5 kg·hm-2处理和磷105 kg·hm-2、钾45 kg·hm-2、氮103.5 kg·hm-2处理的肥料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磷105 kg·hm-2、钾90 kg·hm-2、氮52.5 kg·hm-2处理、磷52.5 kg·hm-2、钾90 kg·hm-2、氮51.75 kg·hm-2处理和磷105 kg·hm-2、钾45 kg·hm-2、氮51.75 kg·hm-2处理的经济效益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85.18%、87.65%和88.52%。在氮0~103.5 kg·hm-2、磷0~105 kg·hm-2、钾0~90 kg·hm-2范围内,增加施肥量有利于叶片含氮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提高,叶绿素及RUBP羧化酶含量增多,光合能力加强(Pn、Gs和Tr均显著升高,Ci则表现相反),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提高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强了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建植3年的苜蓿各种酶活均高于建植2年的苜蓿,且均在第2茬活性最高。产量、氮积累量与可溶性糖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NR、GS、叶绿素含量,Pn、Tr呈正相关关系,指标间促进作用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适宜的氮磷钾配比主要通过协调碳氮代谢,激发NR和GS酶活,将根系吸收的无机氮,特别是NO3--N快速同化,转化成各种游离氨基酸,增强光合能力,提高RUBP羧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从而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效率。本研究探索了苜蓿酰脲与固氮酶活性的关系,找寻到了一种可能在生产实践中评估紫花苜蓿固氮能力的简便、快速的方法,即酰脲评估法。并得出在西北干旱灌区施氮量在0~51.75 kg·hm-2范围内,紫花苜蓿的固氮能力不会受到抑制,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强。施氮量为51.75 kg·hm-2时,其固氮能力最强。适量的施氮(0~103.5 kg·hm-2)有利于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活性(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的提高,而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则无规律。各指标在土层中均呈现垂直递减规律,在0~10cm最为活跃。同时,微生物量和脲酶以及蔗糖酶均表现出季节性,即夏季>春季>秋季。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主要通过增加土壤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激发土壤酶活性,加快氮营养物质矿化速度,使土壤供氮能力提升,促进苜蓿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相对饲用价值。

李腾懿[7]2014年在《林下参土壤特性与红皮病发生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下参生长在森林生态环境下,土壤特性有别于农田栽参土壤。不同树种作为林下参生长环境中的主要植被,以其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等直接影响树下的土壤特性,进而影响林下参的生长,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树种下林下参红皮病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本文以林下参护育中常见树种(榆树、落叶松、杨树和胡桃楸)下的原位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林下参红皮病发病情况,全面分析了土壤酶活性、有效养分、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红皮病发生的关系,为林下参护育地选择及其红皮病发病机理探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对不同树种林下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下林下参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表现各不相同。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0.50和0.48,而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19和0.14;有机质含量以榆树下最高,为10.47%,落叶松和杨树下次之,胡桃楸下最低;碱解氮含量以榆树下最高,为255.42mg/kg,而杨树下和胡桃楸下最低;不同树种下林下参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一致,均表现为杨树下>落叶松>榆树下>胡桃楸下;胡桃楸和榆树下林下参红皮病发病情况较为严重,与生产实践相吻合;林下参红皮病的发病指数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关系密切,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2.对不同树种下林下参土壤中Al、Cd、Cr、Cu、Fe、Mn、Pb等无机元素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下林下参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其中全量的变异系数以Cu最大,为0.33,而有效态含量的变异系数以Fe最大,达到了0.57;土壤中Cd的总量为0.390mg/kg,大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位于安全范围以内;土壤中有效态Cd、Cu、Fe、Pb、V、Zn含量均以胡桃楸下为最高,有效态Al、Cr含量以落叶松下最高,杨树下有效态Cd、Cu、Fe的含量为最低;林下参重金属富集系数以Zn、Cu、Cr为最高,分别为0.445,0.473和0.279;林下参红皮病的发病指数与土壤中有效态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态锰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和0.76。3.通过酶促反应的底物减少量和产物生成量对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下林下参土壤中酶活性表现各不相同。其中脲酶活性以落叶松下最高,榆树下过氧化物酶和磷酸酶活性最高,胡桃楸下的蔗糖酶活性最高,杨树下土壤酶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林下参红皮病发病指数与土壤中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关系密切,呈显著正相关。4.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下林下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各不相同;细菌与真菌的比值介于3.55~10.95之间,且各树种之间差异显著,G+PLFAs与G-LFAs的比值介于2.43~3.14之间,差异较小;总PLFAs与真菌PLFAs与土壤中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关系密切,细菌PLFAs与各有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G+PLFAs与G-PLFAs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关系不同甚至相反;林下参红皮病的发生与各微生物群落的总量关系并不密切,而与磷脂脂肪酸中代表细菌的14:0、18:0以及代表放线菌的lOMe18:0含量关系密切。

刘星[8]2015年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和种薯繁殖基地,然而,因集约化生产和订单农业种植模式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阐明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进而寻求有效的连作障碍防控措施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连续多年的田间试验,从马铃薯植株对连作的生理生态响应和连作土壤障碍因子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就“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效果进行田间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与非连作相比,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马铃薯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现象,植株生长发育和块茎产量均不受影响,但自连作3年开始,块茎产量出现显著下降,降幅约21.7%~75.7%。单薯重量变化是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马铃薯整株和块茎干物质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出明显的“S”型积累特征。Logistic模型拟合表明,连作缩短植株干物质快速增长期的持续时间,并降低快速增长期内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连作影响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特别是明显增加根系干物质的分配比例,根冠比增加。马铃薯植株花后干物质分配同样受连作影响显著,在非连作和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块茎产量形成完全依赖于花后同化产物的直接输入,然而长期连作(3~5年)导致花后同化产物向块茎的输入量大幅降低,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在花后向块茎的转运比例显著增加。2、连作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评价及其与块茎产量的关系与非连作相比,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库容量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长期连作(3~5年)则显著下降约38.4%~53.0%,其直接原因是生育前期植株不能形成足够的单株结薯数量,生育中后期单薯干物质积累量不足。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植株库活性无显著差异。长期连作(3~5年)抑制马铃薯植株源活性,植株生长发育(冠层结构、叶绿素含量、叶片干重、根系形态参数)和生理功能(根系活力、Ru BP羧化酶活性、SPS活性)均显著下降,这降低了源端对花后同化产物生产能力,导致库(块茎)无法获得足够的同化物输入。长期连作推迟了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的建立,生育中后期库源关系失衡,这是产量下降的原因。源的限制可能是阻碍长期连作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3、连作马铃薯对土壤理化和生化性质的影响连作导致土壤有机碳总量降低,而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电导率则显著上升。连作还导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下降,土壤平均酶活性也表现出随着连作年限延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连作也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非连作相比,长期连作(3~5年)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基础呼吸量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活性分别显著下降约22.1%~28.6%、14.6%~43.1%、30.7%~40.7%。Biolog Eco测定表明,长期马铃薯连作显著抑制土壤总生物活性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且微生物群落结构较非连作和短期连作(1~2年)相比发生明显改变。连作土壤微生物性质与植株生产力之间均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与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有密切关系。4、连作马铃薯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PCR-DGGE结果表明,轮作(未连作)和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连作较轮作相比增加了土壤中Fusarium sp.和Fusarium solani以及Verticillium dahliae等土传病害致病菌的数量,而这些微生物是当地连作马铃薯土传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土壤中Fusarium sp.丰度与植株发病率和块茎产量有着极为一致的变化规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与土传病害有关的致病菌滋生是导致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5、“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田间效果评估在连作障碍重度地块(5~6年)的研究表明,土壤氨水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处理较对照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分别显著增加约71.1%~152.1%和39.2%~53.3%。联用处理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较对照显著增加,叶片和根系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通过PCR-DGGE分析发现,联用处理显著影响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表现为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对照显著下降。联用处理还能够有效抑制土传病害,植株发病率和收获后薯块的病薯率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约67.2%~82.2%和69.1%~7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联用处理下连作土壤中立枯丝核菌、茄病镰刀菌和接骨木镰刀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降低。在连作障碍轻度地块(3年)的研究表明,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处理较对照相比块茎产量显著增加约10.4%~21.2%,且石灰+碳铵作为熏蒸剂的效果优于氨水。联用处理的植株发病率和病薯率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约54.9%~72.8%和66.2%~64.8%。联用处理还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促进根系形态发育。较对照相比,联用处理显著影响了连作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增加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并在土壤中维持一个更高的细菌/真菌。与对照和单独的土壤熏蒸处理相比,联用处理大幅度降低了连作土壤中镰刀菌数量。总体来看,“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在防控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黄欠如[9]2008年在《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肥力分异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红壤性水稻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采集不同施肥处理(CK, N, NP、NPK、NPKM、OM)耕层土壤,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各有机形态碳、氮含量及其关系,探讨了各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生物活性等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恒温淹水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矿化作用对外源物的响应特点;同时,结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基础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水稻年产量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若干测试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土壤团聚体干筛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连续施肥23a后,施用有机肥(NPKM、OM)可显著提高粒径3-5mm土壤团聚体含量(25.4%-24.6%)、降低粒径0.05~0.25mm、<0.05mm的团聚体含量(70.6%-71.1%和113.6%-121.7%);而单施化肥处理(N, NP、NPK),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无明显差异。表明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影响主要受有机肥的控制,与化肥关系不大。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MWD、GMD和分形维数值与粒径1~2mm、0.5~1mm、0.25~0.5mm、0.05~0.25mm、<0.05mm团聚体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从而认为土壤团聚体的MWD、GMD和分形维数值可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的状态。红壤性水稻土在连续施肥23a后,化肥配施处理(NPK)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与CK处理相比无显明变化。有机肥处理(NPKM、OM)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31.5%-34.3%和26.5%-33.7%(P<0.01),比NPK处理分别增加19.3%-21.8%和14.3%-20.7%(P<0.05)。单施有机肥处理与有机肥化肥配施处理间无显明差异,表明有机肥是提高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和全氮的根本途径。NPK处理耕层土壤闭蓄态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构成(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较CK处理分别提高66.0%和47.8%(P<0.05)。施用有机肥(NPKM、OM)耕层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NPK处理均有显著的提高;有机肥处理(NPKM、OM)与CK相比,其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碳构成分别增加82.0%-270.0%和97.3%~97.7%(p<0.01),而耕层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构成却减少了18.9%~21.3%(p<0.05);与化配施肥(NPK)相比,有机肥处理(NPKM、OM)可显著地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碳的构成,但对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构成影响不明显。NPKM处理与OM处理相比,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外,均无明显差异。表明施用有机肥(NPKM、OM)可提高耕层土壤各形态碳素的含量,改变各形态碳素在有机碳中的构成,化肥配施对耕层土壤闭蓄态有机碳含量和构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连续施用有机肥(OM, NPKM)耕层土壤积累碳在各形态有机碳的分配率表现为闭蓄态颗粒有机碳(72.8%-76.8%)>矿物结合态有机碳(13.1%-16.7%)>游离态颗粒有机碳(2.6%-6.1%),且各形态有机碳间的分配率达显著性差异;积累氮在各形态氮中的分配受有机肥的影响,总体表现出氨基酸态氮(26.6%~38.0%)>非酸解氮(27.6%-32.0%)>未知态氮(17.1%-28.5%)>氨态氮(7.0%-9.9%)>氨基糖态氮(5.9%-7.4%)的趋势。NPKM处理与OM间积累碳、氮的分配无明显差异,表明红壤性水稻土积累碳、氮分别在各形态碳、氮中的分配基本保持稳定。耕层土壤N素养分主要受有机肥的控制,施有机肥(OM、NPKM)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酸解性总氮的含量。在酸解性总氮组分中,有机肥(0M)或有机无机肥配合(NPKM)施用可显著提高各形态酸解性氮的含量,化肥配施(NPK)则显著提高了氨基酸态氮含量,而氮肥单施(N)或偏施(NP)对土壤各酸解性氮影响不明显。与不施肥(CK)相比,长期施有机肥(OM、NPKM)显著增加耕层土壤各团聚体中酸解性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含量。同时,有机肥也显著提高粒径3-5mm、>5mmm团聚体对土壤全氮、酸解性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态氮的贡献率,这也说明长期施有机肥(OM、NPKM)可提高土壤大团聚体N素养分供应能力。长期施有机肥(OM、NPKM),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较纯化肥区(NPK、NP、N)和无肥区(C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提高。与CK相比,长期单施化肥(N、NP、NPK)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加幅度较小。同时,施有机肥(OM、 NPKM)有激活和提高土壤酶活性的作用,表现在耕层土壤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天(门)冬酰胺酶活性、谷氨酰胺酶活性、组氨酸脱氨酶活性等均明显高于纯化肥区(NPK, NP、N)和无肥区(CK)。除NPK处理明显增加耕层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组氨酸脱氨酶活性外,纯化肥区(NPK, NP、N)仅略高于无肥区(CK),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各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长期施有机肥(OM、NPKM)的土壤不管是否添加外源物(碳源或磷源),室内淹水恒温(30℃)培养32d后,其氮素净矿化量均明显(p<0.05)高于纯化肥区(N、 NP、NPK)和无肥区(CK);化肥区表现出NPK>NP>N>CK的趋势(p>0.05),说明红壤性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供氮能力。加入葡萄糖后,各施肥(CK, N、NP、NPK, NPKM、OM)土壤氮素的相对矿化量均为负值,其值大小表现出OM<NPKM<NPK<NP<N<CK的趋势(p>0.05),意味着其矿质氮的生物固持作用均大于有机氮的矿化作用。这种生物固持作用在低有机质的土壤(CK、N、 NP、NPK)上更强;而加入K2HPO4后,各供试土壤氮素相对矿化量均为正值,表明磷素可促进红壤性水稻土的有机氮矿化,特别在高有机质土壤(OM、NPKM)上尤为明显;当同时添加碳源、磷源时,各供试土壤氮素相对矿化量与单加葡萄糖时相似,表明即使是肥力较高的红壤性水稻土上,在添加磷的同时再添加碳源也会对土壤氮素的矿化有抑制作用。淹水培养32d后的土壤氮素净矿化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酸解性总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氨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氨基糖态氮、非酸解性氮无显著性相关(p>0.05)。这对于深入了解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状况及作物的氮需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红壤性水稻土基础地力贡献率为46.3%-72.0%。随着施肥结构完善,对基础地力的依赖性表现出NPKM<NPK<NK、NP<N的趋势。连续施用N肥,增产效果达持续显著水平的年限为17a;K肥的为9a,而P肥不明显。N肥单施或与P肥、K肥配施,随时间的延长,增产效率均呈线性下降,至18-21a后,产量水平相当或者低于无肥区(CK)。N肥与PK肥配施,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再配施有机肥,水稻产量及稻田生态系统生产稳定性明显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年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脲酶、天(门)冬酰胺酶、组氨酸脱氨酶、蔗糖酶、纤维素酶、精氨酸脱氨酶、酸解性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非酸解性氮、32天的氮净矿化量、以及粒径3-5mm团聚体、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团聚体GMD(几何平均直径)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径0.05-0.25mm团聚体、团聚体D(分形维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均是表征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

王凤[10]2013年在《遂宁产山银花(灰毡毛忍冬)的质量及其与土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灰毡毛忍冬药用部位为其干燥的花蕾或初开的花,是山银花药材的正品来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发散风热的功效。本研究以引种遂宁丘陵旱地4年的灰毡毛忍冬的干燥花蕾及其生长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灰毡毛忍冬花蕾各成分含量及其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对灰毡毛忍冬花蕾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价,并探讨了该地灰毡毛忍冬花蕾的各成分与其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丘陵旱地灰毡毛忍冬的推广种植和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遂宁产山银花主要药用质量指标含量遂宁产山银花的质量指标的含量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26个样品中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平均含量分别为6.51%和1.21%,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样品中绿原酸和灰毡毛忍冬皂苷乙与川续断皂苷乙总量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91%和6.92%,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遂宁产山银花可作为优质药材入药。遂宁产山银花中富含有机酸、可溶性糖和皂苷等有效成分。26个样品的总黄酮平均含量为2.72%,均较正品金银花总黄酮含量低。此外,遂宁产山银花中除的绿原酸含量较高外,还含有较丰富的异绿原酸、总皂苷和可溶性糖等有效成分。其中,样品的异绿原酸含量接近或高于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平均含量高达5.18%;可溶性糖和总皂苷含量丰富,平均含量分别为16.90%和16.66%。此外,样品中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为25.33%,醇溶性浸出物的平均含量为13.22%,各样品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高于醇溶性浸出物。2、遂宁产山银花6种无机元素含量特征遂宁产山银花中均含有人体必需的Ca, Mg, Fe、Zn、Mn和Cu6种微量和宏量元素。6种无机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为Ca (2.34mg/g)>Mg (96.00μg/g)>Fe (80.01μg/g)>Zn (58.31μg/g)>Mn (24.40μg/g)>Cu (6.04μg/g).样品中Fe/Mn的平均值为3.34,,Zn/Cu的平均值为9.59,锌高铜低,且Zn/Cu值稳定,对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有促进作用。3、遂宁产山银花营养成分含量遂宁产山银花中富含蛋白质,26个样品中均含有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在内的17种氨基酸,且含量较高。蛋白质、总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和药用氨基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26%、27.60mg/g、58.11mg/g和79.52mg/g。其中,各样品的蛋白质、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均较常见的蔬菜、水果和药食两用的植物含量高。样品中风味氨基酸含量高,体现甜味和鲜味的氨基酸含量高且刺激阀值低,可使样品表现出一定的甜味和鲜味。样品的E/N值和E/T值均接近FAO/WHO提出的理想蛋白标准;含硫+半胱氨酸RC值较分散,对氨基酸平衡生理提供的负贡献大,是遂宁产山银花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各样品的SRC平均值高,为81.05,说明遂宁产山银花营养价值高。4、遂宁产山银花生长土壤理化特征生长土壤的各理化指标含量均有所差异,但养分差异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速效养分整体缺乏,各养分的含量在四个坡中主要表现为交替上升或降低。遂宁山银花的生长土壤属于中性偏碱性土壤。土壤中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9.31%,含量丰富。土壤中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3g/kg、0.52g/kg和14.05g/kg,土壤中含量差异大;其中,全氮和全磷含量在极缺或丰富水平均有分布,全钾含量处于很缺或中等水平。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42mg、27.66mg/kg和29.15mg/kg。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有所差异,但均处于缺乏水平;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差异较大,从极缺到丰富水平均有分布。5、遂宁产山银花主要有效成分间关系遂宁产山银花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绿原酸与异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和0.615;与水溶性浸出物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56。异绿原酸与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和0.538,与水溶性浸出物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4。总皂苷与醇溶性浸出物、可溶性糖和总氨基酸的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564和0.508。遂宁产山银花中的无机元素与主要有效成分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锰与可溶性糖、总皂苷含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0.574和-0.533。铁与总皂苷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44;与总氨基酸和绿原酸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1和-0.417。锌与可溶性糖、总皂苷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5、-0.562和-0.532。铜与可溶性糖和总皂苷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和-0.686;与川续断皂苷乙和醇溶性浸出物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和-0.413。镁和可溶性糖、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0.621和0.618;与总皂苷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69。遂宁产山银花中无机元素与无机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锰和铁、锌、铜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4、1.000和0.748。铁与锌、铜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8和0.557。锌和铜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2。6、遂宁产山银花各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遂宁产山银花中仅浸出物、总皂苷和铁与土壤的部分理化指标相关性显著,其他各指标与各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其中,水溶性浸出物和与土壤全钾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3;与土壤酸碱性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2。总皂苷与土壤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9。铁与土壤中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

参考文献:

[1]. 土壤中氨基酸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D]. 张旭东. 沈阳农业大学. 1989

[2]. 商南茶区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综合评价研究[D]. 高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3]. 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刘淑云.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4]. 宁夏枸杞有效成分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D]. 牛艳. 宁夏大学. 2005

[5]. 冬小麦植株-土壤钾素循环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D]. 梁晓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6]. 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施肥模型构建及养分高效生理机制研究[D]. 于铁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7]. 林下参土壤特性与红皮病发生关系的研究[D]. 李腾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8].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D]. 刘星. 甘肃农业大学. 2015

[9].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肥力分异特征[D]. 黄欠如.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10]. 遂宁产山银花(灰毡毛忍冬)的质量及其与土壤的相关性研究[D]. 王凤.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土壤中氨基酸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