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记青年作家张宏森的创作心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者论文,心路论文,作家论文,青年论文,张宏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但采访张宏森却实属不易。张宏森始终给我有种“逮”不住的感觉。
记得前几年看电视剧《大交叉》时,就有一种震撼。尤其听说这部戏的编剧只有24岁,惊奇后就想采访他,但几次都失之交臂。这倒不是他拒绝记者采访,而是每次见到宏森,他总是一脸的疲惫,一身的匆忙,他没法坐下来,我不忍心打扰他。
可宏森还是一部接着一部的作品问世,而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也因卓有成效的劳动,两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飞天”奖和多次获其它国家级奖励;他本人成了山东省“劳模”,成了国家年轻的一级作家。
最近,我终于彻底地“逮”住了张宏森——在中国作家协会为其轰动的长篇小说《车间主任》举行研讨会期间的一个晚上,我采访他到深夜……
从《阳光与蛇》到《西部警察》,他从现代派的创作追求走
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1983年,张宏森毕业于淄博师专中文系,那年他才19岁。两年后,21岁的他便创作了28万字的长篇小说《阳光与蛇》。
《阳光与蛇》的创作,可以说是张宏森人生道路上的背水一战。当时,大学毕业后分到淄博文联做了两年编辑的他面临着事业的抉择。由于文联编辑的文学刊物停刊,摆在宏森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
一条是编辑部人员分流,等待工作的重新安排。重新选择职业?对张宏森并不难。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品学兼优,是同学中第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刊物发表文学作品的人,正是如此,大学毕业时,他才分配到令人羡慕的文联来做编辑的,当时已有一家省级大报驻淄博记者站指名要他。二是靠自己的实力留在文联,当专业作家。当专业作家?对一个21岁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一次挑战。你靠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立志献身于文学事业而又生性不服输的张宏森大胆地选择了后者。
他决心把上大学以来的感受和思考,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写一部反映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
那是一个酷夏。张宏森来到父母家中,昼伏夜出,挑灯夜战。当时家中还不富裕,没有电扇,没有台灯,张宏森在狭小而简陋的房间里,冒着蒸人的温度,光着膀子,只穿一条裤衩,任凭蚊叮虫咬,一写就是一个通宵,一写就是一个夏天。由于终日劳累,他“阑尾炎”急性发作。手术后,由于忙着修改作品,致使刀口感染。为了不耽误出版,他一手按着剧疼的右腹,一边奋笔“疾书”……
张宏森上大学时十分喜爱现代派的作品,《阳光与蛇》明显受到现代派创作的影响。这部作品出版后在校园也得到一定反响,于是他又继续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狂鸟》。《狂鸟》在《阳光与蛇》现代派的路子上走得更远。这两部作品在文学界引起争议。有的称赞为现代派创作的成功之作,有的指责为一种自我宣泄。对于这些批评,张宏森也有所心理准备,因为他创作时便有意要标新立异。但后来有一件事对他震动很大。
他后来把《阳光与蛇》改编成电视剧《无雪的冬天》,电视剧拍成后,他兴冲冲地请了很多人看,大家摇头说:看不懂!
这给了张宏森当头一棒!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他仍钟爱现代派文学,但如果作品与广大读者、与人民群众有隔膜,作家的创作又有什么意义。为此,他决定暂时放下文学创作,专门进行电视剧创作。他希望通过这一具有最广大观众群的艺术样式,让自己的创作能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起来。
——为写《大交叉》《车站》,张宏森到铁路部门体验生活。他和火车司机、铁路工人交朋友,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困惑,到最后铁路工人把张宏森当成了他们其中的一员。
——为写《西部警察》,张宏森告别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幼女,只身到甘肃公安厅体验生活达三个月之久。三个月里,他走遍了河西走廊、戈壁沙滩、荒郊野外,同公安干警出现场、搞侦察,一齐破案,他洞悉了大西北警察的精神世界,理解了他们的人生追求,学会了他们独特的语言,熟悉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观察了他们的一颦一笑,警察们生活中遇到高兴的事告诉宏森,遇到烦恼的事也向他倾诉,在那里,张宏森把自己也锻炼成了一个西部警察……
张宏森在生活中学习,他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他作品中的芸芸众生气质各异,面貌不同,人物呼之欲出。张宏森用艰苦卓绝的劳动,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呈现给广大电视观众一份份厚礼:《大交叉》《中国窑》《梁子》《车站》令人赏心悦目;《西部警察》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影视的扛鼎之作。
从迷恋现代派创作,到追求平实的现实主义,这是张宏森的一次重要抉择。
《车间主任》:一首激昂饱满讴歌工人阶级的热情赞歌
长篇小说《车间主任》是张宏森近来的又一力作。
小说描写的北方重型机械厂是50年代建厂、在全国同行业享有盛誉的大型国有企业。然而,在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它却面临着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冲击。车间主任段启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忘我精神,率领全车间几百名工人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繁重的生产任务,化解了一系列缠绕不清的矛盾和纠葛,成为一名企业改革的基层领导者和具体实践者。
作品通过肖岚、刘义山、李万全、小鼻涕等人不同的命运的展示,刻划出吃苦耐劳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传统精神;通过耿海、程全、韩春霞、陈美玲等不同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变革时代在人们心灵中形成的复杂变化;通过厂长张一平和党委书记郭力维的内心解剖,展示出改革的难度和希望;通过对工人家庭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描写,挥洒出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生态和心态;通过劳模、金钱、反腐等问题的深层次揭示,反映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面临的诸多环节。
记者读这部作品,是一气读完的。感受最深的是,书中激荡着一种刻苦劳动、艰苦奉献的昂扬情调,同时,也尖锐地提出了对劳动者和劳动者地位的深刻质询。这是与作者张宏森自身朴素的劳动者情感密不可分的。
宏森出身于工人家庭,他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甜酸苦辣,为写这部作品,他冒着严寒,自山东赴东北拉尔基大型国有企业深入生活。他长时间地在车间、工段、班组,与工人师傅摸、打、滚、爬,同呼吸,共命运,对生活在第一线的工人不屈的生活意志、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生命力量,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准确的表现。
此书自去年12月经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大量的工人读者认为这部40万字的作品是一部写给自己的书。读过此书的人无不为其中的人物命运牵肠挂肚,为生动的工人群像激动不已,为劳动的悲壮泪流满面。
张宏森是在完成了电视剧本《车间主任》后,又相继出版了同名长篇小说的。目前,他创作的这部20集电视连续剧将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刻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相信会同样引起热烈的反响。
感受张宏森
有人说,张宏森是神奇的,如此年轻就创作出400多万字风格各异的作品;有人说,张宏森是风光的,左手抱“飞天”,右手抱“五个一”,同时头上萦绕着“劳模”和“拔尖人才”的光环……
对此,我们不妨来感受一下张宏森的内心世界。
1.从偏执的个人体验到大情感的获得。当代中国作家的创作应如何定位?是追求一种个人狭小的生活理解和生命的体验,还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人民大众的大情感之中呢?我们从张宏森所走的创作道路上不难寻到答案。
无疑,《阳光与蛇》《狂鸟》是一种现代派创作的追求,其中不乏一种个人生活的体验和宣泄。对此,张宏森有过追求,更有思索和猛省。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创作路子,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坦途,从《大交叉》《中国窑》《梁子》《苦夏》到如今的《西部警察》和《车间主任》,无一不是宏森通过向现实生活学习,把情感融入到人民的大情感中去的结晶。
从张宏森的创作道路来看,他找准了中国作家的位置,始终尽着一个当代作家的职责。他写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他精干的外表里面,流淌着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的血。他说,他喜欢北方这片广袤的土地,他一看见大雪飘飘、冰冻三尺的北方天地,就激动得难以自制,这是张宏森的根,这是他的血脉,这是他的作品为什么总是写北方的人和事的缘故,这是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他为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和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而热情讴歌。他的作品不回避矛盾,深沉而不低沉,冷峻而不冷漠,他的作品不玩弄花哨,在谈笑中揭示出人物的个性,在生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思,给人以力量,让人在哭中笑,让人在笑中哭。
2.在辛勤的劳动中实现了与劳动者的血肉相联。前不久,在中国作家协会为《车间主任》举行的研讨会上,张宏森有一段发自肺腑的话:“当电视剧《西部警察》获得成功后,中央电视台拿出300万元让我任选题材再拍一部电视连续剧。300万元是人民的血汗钱,如果我要在稿纸上或屏幕上抒发一点个人的情绪,雕琢一点个人的体验,写一点偏狭的自我化的东西,无疑是在稿纸屏幕上又盖起了一座空洞的卖不出去的豪华别墅,我就会白白糟蹋了老百姓的血汗钱!”这是张宏森在辛勤的劳动中和劳动者实现了血肉相联的心中独白!他本身就是一个劳动者。他把劳动看成了自己的本份,他视创作为生命,在艰苦的劳动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升华。正因为如此,他体恤劳动者的辛苦,关注劳动者的命运,通过自己的作品为他们讴歌,为他们鸣不平,为“中国脊梁”精神呐喊!
为此他宁愿在艺术上作出某些牺牲。他说:中国工人弯腰驼背,流血流汗太不容易了。他们爱机器、爱家园,用劳动养活自己,把劳动看成自己的本份、自己的命。但时代把工业的位置推向了边缘,工人的境遇沙漠化了,他们成为不被关注的群体,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惑、痛苦、执著、倔强,我有责任写下来。工人们对影视作品不满,对文学陌生,认为不属于他们。我要对得起我采访的工人兄弟,这是一种抢险、抢修,哪怕放逐了艺术,放逐了语言,我也在所不惜。
但我相信,张宏森既然把自己与劳动者紧密连在一起,艺术就不会放逐他的。我们等待着张宏森更加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