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如何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性论文,语文老师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个题目产生的原因我以为还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语文教学传统与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规范与语文教师个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统一的语文评价与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诸多矛盾出现在语文教学中,这些要素如何平衡,如何协调,如何统一,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的共性、个性 何为语文教学的共性,本文所指的共性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规范、基本准则。 语文教学为什么会有共性,这就回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上,一门学科一定会有它的规定性。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科学而有序的,它体现在学科课程目标是标准的,学科教学内容是规范的,知识的分类是严谨的,语、修、逻、文、字、词、句、段、篇,课文选取的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语文教学有其序列性,纵向注意训练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向注意知识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的共性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总体上说,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无限;学生思维过程也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语文教学管理和语文教学评价也是有共性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复习,学期计划,每月部署,都可以统筹安排,量化管理;一直以来的语文中考、高考,精确的双向细目表,十分讲究的效度、信度,无疑都是语文考试科学化的体现。 何谓语文教学的个性,本文所指的个性显然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化的特性,个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语文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为什么会有个性,这就回到人的本质属性上,人是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是有个性的,学生是有个性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有个性的。 语文教学既是有序的,也是无序的,无序的地方就是语文教师发挥个性的地方。无序表现在教材上,现行语文课本都是“文章选集”,虽然总体看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也是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但它毕竟是由一篇篇并不连贯的文章组成的,和其他学科相比(比如数学),语文前后课文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科学序列。数学课前面一章没学懂,后面一章就无法听,后面的习题就做不出来。而语文课却并非如此,《雨中登泰山》没学,并不妨碍你学《荷塘月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所以说语文课缺乏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约束力,这就给语文教师的个性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个性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随机性上。语文课的主观性、审美性、多义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随机性。和其他学科比,语文教学的主观色彩特别浓,同一个问题往往可以有多种答案,对一篇课文的鉴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写作更是如此,在保证合乎基本规范、原则的前提下,反对千篇一律,主张各抒己见,主张创新。而学生虽然同在一个年级、班级,语文程度各不相同,而且他们的个人趣味、欣赏要求、审美习惯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因此,高明的语文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总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是绝对有序的,因为他们总是以学生为主体,总是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学生活了,偶然性、随机性的情况就会不断发生,甚至异峰突起,高潮迭出。一堂语文优质课的轨迹,就是一条波浪线,一条心电图的曲线。任何“一刀切”的教学设计,不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绝对平衡有序,只能把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约化”,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慢慢变成机器,思维在教师的指挥棒下钝化。 语文教学的个性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自由性上,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与随机性所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为了达到某种教学要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传授式、启发式、探究式、训练式、点拨法、发现法等等。我们并不只依靠某一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更没有必要不顾主观、客观条件去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比任何学科都更依赖教师的个体素质。朱绍禹先生对此有过非常精辟的分析:“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来进行。而要由实践者的知识、经验和个性来决定。它牵涉到许多变项,即使人们了解这些变项的性质,却不能给它定量定序。”[1]这番简明的分析说出了其中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学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何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本文所说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指的是语文教师教学中在遵循教学的基本规范、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体说来,共性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个性是语文教学的教法主导。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系统的语文知识,总体上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序列化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技能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语文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共性基础。和其他学科教学不一样,语文教学强烈的主观性、鲜明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诸多的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个性、以艺术化为主导的。 共性与个性,科学与艺术,二者不可偏废,华东师范大学谭惟翰教授曾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评论梅兰芳表演艺术的一句话,说出了语文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关系,这就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第一个“法”就是“有规律”,可以理解为教学的一般原则,也就是教学规律;第二个“法”是某种特殊的方法,“教无定法”就是“自由行动”。所谓“得法”,就是既要将符合教学规范、教学规律,又要一定的自由。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就应该“科学化”,就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这就是共性;它又是“人学”,应该“人文化”,同时必须遵循“活”的艺术的原则,这就是个性;科学化与人文化的统一,理智与感情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这门学科应该致力的目标。 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成功地进行语文教学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科学的方向,体现教学的共性。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拟制科学的教学计划,传授科学的知识体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教学节奏,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整体把握上。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语文不能无目的无计划,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蓝图,既认识学生的现有情况,更规划他们成长的前景,把握准教学的出发点,向着教育计划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有步骤地辛勤耕耘。”[2]于漪老师在她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了科学的方向,她说科学就在于她把教学与育人、眼前与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她做到了胸有学生、脑有大纲、腹有“经论”、心有“灵犀”。由此我们体会到要使语文教学不偏离科学的轨道,教师应该做到:对职业对学生怀有一腔深情的挚爱;对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目标要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对语文课程教材、相关知识要做一番深入的钻研;从而形成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灵活运用、得心应手。 第二,语文教师应该保持不羁的个性色彩。新时期的中语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创新说,模式林立,教法纷呈。任何一种模式,任何一种教派,只要它是成功的,就必然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而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巴班斯基既反对由于赶时髦而迷恋于某些教学方式,也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排斥某种教学方法和方式。面对色彩斑斓的语文教学世界,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品质。学习他人经验不是引来滔滔洪水,淹没自己的一切,然后另起炉灶;而是引来涓涓清泉,浇灌自己的园地。安徽省特级教师蔡澄清说:“事实证明,我的点拨法正是挣脱模式重压而悄然独立于原野的一株小草。为什么动不动就编拟一种具有呆板意味的模式呢?还是追求真实的艺术境界吧!”[3]我以为这最后一句当是我们语文教师奋斗的目标。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以共性为基点,但不能走向极端,不能机械;语文教学以个性为主导,但不能过分随便,不能散漫。语文教学有序但不是一潭死水,语文教学无序但不是一团乱麻,于无序之中见有序,于有序中显自由。语文教师个性与共性的统一_共性与个性论文
语文教师个性与共性的统一_共性与个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