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

梁海艳1,2

(1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

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三个基本方面〔1〕。目前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2〕。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纵深发展,老年人口已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失能化并伴随着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的特点。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财政与税收、老年产业等,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进一步对社会稳定与家庭和睦带来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首先进入工业化国家,也是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化社会给发达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中期,在国外,居家养老服务被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英国的福利制度被誉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在养老服务方面也一样,英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以社区照顾的方式进行的,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定养老政策,链接社会资源,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社区活动,精神健康服务活动等,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专业服务,英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发展,成为美国和其他的国家借鉴的典范。在美国,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内容最早起源于“凯斯利养老社区”〔3〕,主要是退休支持社区服务。迈克尔教授针对这种存在社区提出了“自然形成退休社区”概念,认为有三个原因可以推进退休老龄社区的形成,分别为社区居民倾向居家养老、年轻人外迁和外社区老人迁入〔4〕。美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同时还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养老机构的运营和发展。美国民间的社会组织也大力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美国将医疗保险和居家养老结合在一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了完善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有访问指导、护理、功能训练等3大项,在组织形式上充分整合了各方的力量,依据老人的不同需要分别由不同部门进行资源供给——这将政府、民间组织、志愿者、企业都吸纳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之中〔5〕。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如日间照料,康复服务,医疗护理等。日本的居家养老专业性十分强,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并且十分注重老人的精神健康和心理慰藉。日本的居家养老比中国早了一个世纪,他们的发展经验对中国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实践中可以有选择的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来促进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早期康复护理较常规康复护理而言,更早的对患者患肢进行刺激,增加神经敏感型;早期被动运动避免了因偏瘫引起的费用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免了患者自行进行康复造成的损害;加快了患者康复进程,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恢复;在院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缩短了患者出院后在家康复时间,更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康复观察,及时纠正患者的不正确康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5]。

国内的居家养老是随着香港的人口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而最先发展起来。为了解决由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香港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养老政策。1973 年的《香港社会福利未来发展计划》白皮书建议以社区照顾为安老服务重点,并扩大家务助理服务和增加老人服务中心;1977 年发表《老年服务》绿皮书,提出 “家居照顾”为最终服务目的〔6〕。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7〕。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模式。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张民省〔8〕在研究我国的养老模式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到20世纪末才出现了新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我国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涉及实务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约为13.71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老龄化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剧〔9〕。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近一倍,已超过2 000万,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失能、半失能老人快速增多,已达3 200万,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10〕。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老龄化状况,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

3 .3 服务项目过于单一,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虽然目前很多社区都有娱乐健身器材,但忽略了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缺乏基本的防滑、防摔等功能,且在精神文化设施上投入较少,多数社区仅有老年活动中心,主要作为老年人进行棋牌游戏的场所,缺乏报刊阅览室,社区图书馆,茶室等文化性设施。其次,养老服务的内容单一,呆板,缺乏服务的层次性,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专业化服务的开展又对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当前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多为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只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照护,无法适应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人员又由于待遇低等原因不愿进入社区服务,这就加重了社区服务的难度。

3 .1 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有限,产业化水平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直以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是以国家拨款、社区筹集为主。随着老年需求的多样化,一方面对于社区内部的硬件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也急需改进,单纯地依靠政府投入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目前社会上对于养老服务的认识仍停留在“养老服务是一项低营利甚至是非营利的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观点上,社会资本很少进入社区居家养老领域。同时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定位不清晰,仍将养老服务视为福利性质的第三产业,这就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设置了障碍。

图1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TFR变化

作为社会支柱的劳动力群体,人口比例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按照中方案预测,2010年中国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高达9.71亿人,并将持续增长,在2015年左右中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约为10亿,随后,中国劳动力将会持续下降。如果按照低方案预测,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从2015年的峰值近10亿迅速降至2050年的6.69亿,2100年更降至2.58亿。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多数发达国家一致,多数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人口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而后持续下降,但下降速度不及中国。从人口总抚养比的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将在2010年左右达到人口总抚养比的最低点约38.21%,而在205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的预测结果为64.00%。换句话说,我国是10个劳动力赡养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到2050年,就剩下不足3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人,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样就造成两个主要结果。一方面,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将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伴随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可以说,庞大的老年群体在目前乃至未来将给我国带来沉重的养老负担。

2 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现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模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未来的养老挑战,对此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论述。穆光宗等〔15〕认为在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形势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将会在相当时期内依然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但目前家庭养老正逐步弱化。大力促进社会化养老,推动家庭养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或者说是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是我国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张民省〔8〕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居家养老和院舍集中照顾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两种养老模式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受到其自身运行机制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日渐增大的脆弱老年群和家庭养老功能的缩小,单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不可能,必须求助社会帮助,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16〕。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在经济、文化、需求领域分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力度会日渐加大,养老服务模式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出现更深、更广、更为完善的新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方式,将给老人更多的选择,重视老人对晚年生活的自我决定权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体系构建需要考虑的重点〔17〕。社区作为地域性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具有政府、市场无法代替的功能,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政府必须大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

总结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可以得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将取代家庭养老成为我国主流的养老模式;第二种观点是应该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结合其他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使其成为完善的养老模式,加速向家庭-社会双轨制养老模式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核心化趋势及高龄老人的增多,社区居家养老在未来养老模式中愈加重要。虽然学者们对于我国现有养老模式涉及的问题存在一些争论,但在很多方面已经达成共识:①现有的养老模式将不适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建立新型的养老保障模式日益紧迫;②二元经济结构之下的城乡经济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差距大,对于统筹城乡养老模式设置极大的阻碍,缩小城乡养老保障水平将成为未来的一大难题;③新型养老保障模式的建立涉及多方面,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日托护理为主要形式,组织专业服务人员,为居住在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具体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在现有养老体制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严重压力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因其特有的优势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的主要形式。

(2)社区居家养老更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区居家养老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不仅符合老年人在家居住的要求,又能利用社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这种养老方式不与传统的养老方式发生冲突,照顾到老年人的自尊,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社区工作人员在与老年人接触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便于满足社区老人不同程度的需求。

4 .2 责任主体明确化 根据福利多元理论,社会福利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代表人物罗斯认为社会福利的开展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因此社会福利应是家庭福利、市场福利、国家福利的综合,三者构成社会福利的整体,形成“福利三角”〔23〕。哈奇与莫克罗夫特将福利供给分成四部门,即政府部门、自愿部门、商业部门和非正式部门。政府在福利领域面临分权和参与的选择,分权意味着在福利领域中央政府将职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参与是将政府的福利责任分散到市场、邻里与小型组织中,使社会力量介入修补社会服务的制定与传输过程〔24〕。如果将这一理论推广到社区居家养老中,政府必须将权力下放到社区、非营利机构和家庭等部门。在整个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政府将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从“具体操作”变为“宏观监督”。不可否认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应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事业开展,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如在社区居家养老用地、住房建设、服务项目收费与服务设施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非营利机构甚至营利机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给予补贴。同时政府应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并监督社区居家养老资金的使用状况,在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可参照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并联系本国实际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1)社区居家养老效率高、成本低。 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将社区内的公共资源集中起来进行多次利用〔18〕;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依托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网络,不仅可以解决社区内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还能避免机构养老的体制化的运行状况,不需要新增大量的老年设施与资金投入〔19〕

航行中,当海面有阵风8级以上的大风时,船舶应根据气象形势及船舶状况及时检查设备,必要时对航线、航向等作出调整,做好防风、抗风工作。尤其是货物、甲板活动部件的检查,绑扎和加固,船舶的稳定性的检查和确认,甲板开口,落水口的顺畅检查。当船舶遭受大风浪损害时,指挥全体船员,对紧急事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改变航向航速以减少摇摆角度或避免谐摇;保证主、副机、舵机正常工作;关闭一切水密门窗、甲板开口,防止货舱、机舱及舱室进水;如稳性欠佳,横摇周期长,迎风后,如有条件应立即向空仓压进足够的压舱水,以改善稳性,但要注意尽可能减少自由液面的影响。

3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专业化管理 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仍是政府主导型,养老服务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传统的街道式管理体制下,政府过多干预社区居家养老的日常运行,致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偏低,从发达国家开展老年服务的经验来看,老年服务必须推向社会化才有出路。目前我国政府包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势必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社会行为,从而削弱社区特征〔20〕。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真正主体,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主动参与度很低,只是作为服务的享受者,未真正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通常依靠舆论宣传,通过由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来推进社区福利建设。王勇指出作为代表城市市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热闹有余、内涵不足的社区文化背后,社区福利建设却普遍遭遇了发展后劲乏力、社区居民认同度和参与度低的尴尬〔21〕

3 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总生育率(TFR)作为衡量生育水平的指标同样对人口年龄结构有重大影响。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当一国的TFR为2.1时,即可实现该国的生育更替(一般来讲如果TFR小于2.1,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的)。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TFR为1.99,之后我国TFR基本低于2.0(如图1所示)。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国TFR为1.18,其中“城市”为0.88,“镇”为1.15,“乡村”为1.4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12〕。2011年联合国发布《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版》,对我国未来人口进行了预测。按照未来人口预测中方案(TFR为1.5~1.6)估计,中国人口将在2026年达到峰值,约为13.96亿,然后转入负增长,到2025年将下降到12.95亿。到2060年,人口的增长率将达到-0.7%,2080年之后负增长状况有所缓解。但人口缩减将持续到21世纪末,届时中国人口约为9.41亿。按照低方案(TFR为1.1~1.2),中国的人口增长将持续到2017年,约为13.6亿,此后人口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按照高方案(TFR 1.9~2.1),在未来90年中,中国人口增长缓慢,平均增长速度为0.18%,在21世纪中叶会经历短暂的负增长,在2100年达到15.9亿〔13〕。但无论是按照哪一种方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未来几十年间都是不可阻挡的。按照中方案,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快速上升到30%以上,然后直至21世纪末一直维持在35%左右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会持续上升70年,在2075达到将近50%,这意味着整个社会将近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即使按照高方案,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也会在2050年左右到达30%。虽然此后的50年这个比例会有所下滑,但还是会保持在26%以上,是中国现在老龄化水平的近2倍〔14〕

由于国土部门多年来的数据较为零乱,大多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数学基础不统一等现象,所以转换前要对矢量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坐标系清理,记录文件个数、数据层个数,并对各数据层内容进行编码和查看数据属性是否存在个别特殊性,部分矢量数据要查验图形拓扑情况,做好数据备份,目的是为检查转换后的数据是否有漏转、错转、或是转丢、转乱等现象。

(3)有利于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老年工作的开展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这就对社区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要求社区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通过共同的目标,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长期战乱及医疗卫生条件恶劣,我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一直处于高位静止状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口总数约5.4亿。建国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改善及政策的影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同时引起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根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数约为6.02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4.41%。在1964年进行的第二次人口普查中,总人口为7.20亿,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下降到3.56%。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龄化方向发展。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分别达到4.91%,5.57%,6.96%和8.87%,中国2000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1〕

4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体系构想

4 .1 资金筹集多元化 日本和中国拥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国家,同样存在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但日本高速发展的老龄化势头,使家庭养老在日本难以为继,社区居家养老在日本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开展。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中,日本政府的拨款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慈善捐款,企业支持已逐渐进入日本的社区居家养老范畴,政府投资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具体运行上同样展现了优势。而在我国,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资金有限。在社区服务发展的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一般政府投入所占服务资金为50%以上,而我国政府投放最多为30%左右,从当前政策来看,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投入的在短期内不存在较大变化。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种类和要求的增多,这种仅依靠政府投资将越来越不适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势必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因此社区居家养老的成功开展,必须吸纳社会资本,将社区居家养老推向产业化。通过服务项目收费进行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化运作在国外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是较为普遍的,但考虑到中国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对于我国老年人而言,大多希望社区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至少是低收费的。因为在产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区居家养老的公益性的本质。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社区居家养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慈善捐赠是公益性事业开展不可忽视的力量,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慈善捐助的作用尤其重要。为促进慈善捐助的发展,民政部于2006年出台关于慈善捐助的相关政策。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对境外捐赠人无偿向受赠人捐赠的直接用于扶贫、慈善事业的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一规定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参与公益性活动,从而增加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积累〔22〕

(7)由于进入烟气管的烟气温度相对低,而烟气管道又比较长,约64 m,矿温又不高,外排锅炉气的温度也低,因此热能利用率较高;

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社区居家养老经验,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居家养老具体分为社区内养老和由社区居家养老两种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运用社区资源,由专业人员进行照顾;社区内养老就是由家人,好友,邻居及社会工作者提供养老服务。无论哪种方式社区都是养老服务的具体执行者,提供养老场所、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等。当前,社区内养老设施的短缺和陈旧是大部分社区面临的紧迫问题。社区要逐步改善现有的服务设施,发展形式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逐渐完善社区功能,加强日常照护、医疗保健,推动文化娱乐服务的开展。

4 .3 社区服务专业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能否满足老年人多样性的需求,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服务项目与服务人员。在服务项目上,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可以采取欧美国家的分级照料体系,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制定不同的照顾级别与服务项目,包括:生活自理型、生活协助型,特殊护理型等。同时,社区居家养老要在保证基本的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如棋牌、书法、戏曲,电脑等,并根据老年人的兴趣举办社区老年大学,使其与时代接轨。通过各种活动,老年人不仅可以减轻孤独感和衰老感,更能促使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在具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上,具有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专业化包括职业的专业化和知识的专业化两个层面。职业的专业化指从事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应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知识的专业化是指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拥有职业资格认证。因此,社区的人才配备中,大量的社会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

由表4可知,灭菌温度85℃时,酸奶凝乳不完全且质地较稀;灭菌温度90℃时,酸奶凝乳均匀且质地黏稠适当;灭菌温度95℃时,酸奶凝乳不均匀且有乳清析出。因此,产品的最佳灭菌温度为90℃。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专业助人服务活动〔25〕。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专业的知识与技术,将非正规养老服务与正规养老服务有机融合,建设性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6〕。根据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的经验,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中志愿者的力量极其重要。社区还可以借助老人的生日,在社区老年人活动室为老人举办生日会,邀请社区事务其他老人一起加入,不仅增进社区老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获得情感支持,而且还能增强老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他们服务社区的意识。

徐长福对于马克思宗教批判的观点有着同样的典型性。他认为,马克思有一个从宗教批判到现实批判的逐步下沉的走向,一开始强调的是政治批判,既而力主社会批判,最后落脚到经济批判。[9]

5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现有的养老体制产生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既具有家庭养老的个性化照料,又能实现机构养老的标准化管理,通过调动各方的力量,提供高效,多样性的养老服务,必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各项制度并不健全,相关体系建设亟待改进。通过总结现阶段社区居家养老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经验从资金来源、责任主体和专业服务开展三个角度来构建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以期对相关研究与中国养老制度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6 参考文献

1 王刚义,赵晶焉.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创新,2008;(3):86-9.

2 张韦伟.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3 邹海燕.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北京市B社区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4 Hunt ME,Ross LE.Naturally Occurring Retirement Communities:a multi-attribute examination of desirability factors〔J〕.J Hous Elderly,1985;(3):2-20.

5 仝利民.社区老年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38-9.

6 刘佳.香港、深圳社会养老服务比较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7 宏娟,高向华.城市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消费导刊,2008;(1):19.

8 张民省.老龄化趋势下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变与创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7-22.

9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一号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2011.

10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副委员长在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汇报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cncaprc.gov.cn/jianghua/11222.jhtml,2011.

11 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3-23.

1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50.

13 蔡泳.联合国预测:中国快速走向人口老龄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2;(1):73-81,85.

14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d6e3e0f6910ef12d2af-9e76f.html,2011.

15 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J〕.人口与经济,1999;(2):8-9.

16 王树新,亓昕.社区居家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29-33.

17 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人口学刊,2007;(5)40-3.

18 祁峰.城市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和作用〔J〕.城市问题,2011;(11):89-93.

19 金燕颖,刘英侠.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2013;(21):46-7.

20 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3-9.

21 王勇.对我国城市社区福利建设中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6;(4):82-7.

22 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45-9.

23 徐寒冰.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个案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24 刘晓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23-7.

25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5-91.

26 王思斌.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6-53.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2019)13-3320-06;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9.13.072

基金项目: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7XRK005)

第一作者: 梁海艳(1986-),男,地理学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口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流动研究。

〔2018-12-15修回〕

(编辑 杜娟)

标签:;  ;  ;  ;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