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书”复习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想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有一种独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分为几章几节来写。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册本来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
华罗庚熄灯后在黑暗中“想书”的习惯,实际上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1.积极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具有创造性的,是一种激烈的然而又是符合逻辑的思考。
2.不做书本的奴隶,而做书本的主人,能读进去,驾驭书的内容。
3.能经常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华罗庚“想书”是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善于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去创造性地再学习、再提高。应当说,这是学习上的一种基本功。我们有些同学,虽然读了不少书,但只是看“热闹”,没热闹不看,看了热闹也不想,结果,书没少读,文章没少写,可是长进不大。什么原因呢?就是懒得独立思考,懒得从书中站出来,做书本的主人。
做书本的主人,这种态度也可以用在复习上。多数同学是每天都把学过的内容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其实,这种方法不能把精力集中于复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上。就是说,在复习的过程中,没有像华罗庚那样积极思考。我们应学华罗庚去“想书”,就是在复习前首先掩卷静思,把复习的内容从头回忆一下。采用这种方法复习,容易循着知识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提出问题,又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由主干开始到分支、层层深入回忆下去。这种“想书”实际上是“学后思考”,使复习更能分清主次。若回忆到某一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回忆下去了,那么后面的内容就是我们没有掌握好的,复习时应该花点力气。这样去“想书”能帮助我们发现记忆中的漏洞,从而及时复习弥补。
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复习都可以首先“想书”。这样,同学们就可以把书上的公式、定理、概念,一个个印进自己的脑子里,并变成了自己可以运用自如的学习工具。这种“想书”法可以在清晨、睡觉前或空闲时间进行,总之在复习前进行。但为了效果好些,最好选择头脑最清醒的时间,切忌在“头昏脑胀”时进行。
标签:华罗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