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杜家坪小学 华蓥 638600)
随着我市自学互帮导学深入推进,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有的课堂教学高效,有的课堂教学效率却一般。有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学互帮课堂上教师费力不讨好,使得事倍功半。其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机械地采用自学互帮导学法的做法;二是信息双向流动不通畅,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效地的实施信息反馈与控制,教学效率较低;三是预设活动形式单调,学生如何参与学生,以什么方式参与缺少手段。简单地认为自学就是看书,互帮就是讨论,没有处理好学生的学习需要与课程资源的关系,造成课程资源的较大浪费;四是课堂教学评价重教不重学,教师的往往注重自身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致使课堂上学生参与率较低等。这样,导致教师课堂上忙了半天,学生除了看和听之外,无事可做,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感到疲倦,听课人会越来越少。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摒弃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活性,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互动课堂教学,改善当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根据我多年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我认为应当从调动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因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尽量激发动力,学会自学,培养学习能力。群体互动,学会互帮,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导学有方,内练功夫,掌握教学技能。
一、精心设计预案,有序组织自学
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潜心解读学生,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现有的生活体验等,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做好教学设计,并对学生“学情预设”,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自学。师生共同拟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例如:在学习《荷花》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1.初读课文,荷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集体交流。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荷花的美?是如何描写的? 第二个问题可以说就引领了全文,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是很容易找出答案的。在找到这些答案的同时,学生也就明白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运用在文中的作用,因为缺少了这些手法,荷花的多样美就无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藉此老师恰当地做写作指导。又如:《望庐山瀑布》为例。三个问题贯穿全堂: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后师指导读出节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再读古诗,说一说,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条什么样的瀑布?3.联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庐山瀑布和它周围的景色。通过这些导向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自学,然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有会大幅度提高。
二、以学定教,生成“意料之外”
“学”指学生的“学情”,它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还包括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等基本情况。而“定教”,则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的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内容以及难易程度。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营造互动、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最优化的发展。抓住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切入点,进而生成美妙的“意料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例如:在学习《俗语》一课时,品读课文、识记生字等教师不教,而在理解俗语意思时,教师可以做一些实验(折断筷子)或者请学生听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三、在“做”中学,体验成长的意义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俗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十一根筷子,自己做做实验或者教师准备《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歌曲,让学生听听,感受团结的力量大。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总之,在实践“自学互帮导学法”的课堂改革中,我们应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教学理念,不断的探索修正,逐步总结,形成自己的导学风格,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让课堂在精彩中无限延伸。
论文作者:雷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7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课文论文; 古诗论文; 知识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7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