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社会福利院标准化办公室 吉林 长春 130103)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失智老人住养期间护理安全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8年9月,选取入住我养老机构的失智老人共8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37)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n=40)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测评及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且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表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其必要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常规护理 护理满意度 不良事件发生率 失智老人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189-02
现如今,我国是老龄化国家,60周岁以上的人口总数达2409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3%,65周岁以上人口占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1],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护理在医疗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据调查失智老人也出现上升趋势,失智老人通常指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群数量逐年增加,老年痴呆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逐渐减退,行为异常、性格改变等。严重情况会出现记忆减退、语言能力受损、定向力障碍、精神症状等各方面智力能力全面减退,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对失智老人的护理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基础护理,还要针对失智老人现存的护理问题,拟定老人个案护理计划,实施整体优质护理服务,这就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这就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2]。在对失智老年人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该更加注意护理的安全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在护理失智老人住养期间的护理安全方面的作用,从而规避护理风险,确保老人护理安全,提高老人护理服务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入住养老机构的失智老人共87例。系统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实验组(n=37)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n=40)进行常规护理。其中实验组男性18名,女性19名,最小年龄62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年龄(75.3±7.3)岁。对照组男性21名,女性19名,最小年龄57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74.1±8.2)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失智老人入住后给予健康体检,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等级要求为老人实施护理服务,对于行为异常和性格改变的老人,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
1.2.2 个案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案护理。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按照《老年人能力评估》表对老人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进行逐项评估来判定老人能力级别,对于失智老人还应依据《简易智能状态速简表》评估其失智程度[3-4];同时护理人员应对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跌倒风险、压疮风险等进行评估。根据老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个案护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控措施,对老人实施动态整体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失智老人一般记忆力减退、遗忘、丢三落四;思维能力模糊、定向力差,容易迷路且行动能力丧失,容易发生跌倒、忘吃药、吃错药、坠床等危险事件。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住养期间对失智老人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护理过程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建海,李金宝.“老龄化社会”麻醉之思考[J].上海医学,2018,6(2)266-269.
[2]章芳芳,谷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海军医学杂志,2014,(1):7778.
[3]周东升,杨红英,陈中鸣,等.失智老人“四位一体”防治康复模式的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2):39-40.
[4]唐伟,张营丽,王威.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4,35(2):49-51.
论文作者:刘凤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老人论文; 实验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能力论文; 年龄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