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多维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体系建设论文,内涵论文,核心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D6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4-002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合法性,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应有的功能。那么,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呢?扫描当前我国学术理论界有关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果,我们发现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建设、如何建设的问题,而对什么是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基本内涵的研究往往语焉不详,因而影响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研究的深化、拓展和创新,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推进。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包括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的问题,也包括宣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获得合法性,发挥应有的功能。质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合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使之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获得合法性,发挥应有功能的活动及其过程。它至少应包括三个维度的基本内涵,即建构维度、宣传教育维度、实践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价值体系属于精神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的范畴,也就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体系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价值定向、价值取向、价值导向的必要,也是精神的必然。而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1]。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是既成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是自发生成与自觉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自觉建构是关键。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就是建立起一个旨在为人们所认同与遵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呈现出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水泥”,那么建构就是制造出高质量的“社会水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所要宣传提倡和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否则,宣传教育以及实践势必陷入盲目,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根本精神和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2]50。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核心层和外围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价值体系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就是其核心层即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围层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共享的体现人类文明进步一般要求的价值观念群(当然,它一旦与某种核心价值体系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便获得了与核心价值体系相协调的新的规定)。所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达到这样一个要求,即我们所建构起来的核心价值体系堪称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亦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的标志或文化识别标志。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历史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的统一。一是要有一定的历史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示出与历史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历史相联系、相承接的特征。二是要有强烈的现实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体现出植根现实、反映现实、服务现实的特性,彰显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现实性品格。应该说,现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最根本的关切,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满足现实的需要。三是要有未来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一定的合乎历史发展趋势要求的超验性、理想性包括终极关怀,能够对现实及其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考虑社会发展进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的需要,使其能够具备社会发展进步所要求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有力的维护辩护功能、调节规范功能、凝聚整合功能、激励引导功能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应当蕴涵能够发挥这些基本功能的元素,避免价值缺失。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体现全面、科学、准确、凝练简洁的要求。全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涵盖与辐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涵盖与辐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三大基本关系,具有结构的完整性,超越单纯的伦理道德考量的局限。科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合乎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一个“真”字,使价值理性、人文关切具有科学之基础,杜绝严重脱离实际的“假大空”。准确,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概括和阐释要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精准得当无歧义。凝练简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提炼、概括和表述要精练、紧凑、简明,达到“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多而不可损,少而不可益”(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以便于记忆、便于传播、便于接受。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继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核心价值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继承包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对中国革命优良传统的继承、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创新成果的继承。不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失去了根本,就没有底蕴,就断了文化血脉,就无以确立。但创新,只有创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充满现实性、时代感,才能充满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陷入停滞与僵化,社会逐渐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创新方面,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将在一定阶段对社会主义事业兴衰不败、前途命运具有关键性影响的价值观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属于这样的价值观念。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这种建构应当且必须是合理建构。所谓合理建构就是体现上述一系列基本要求的建构。以合理建构的思维来审视与考量,我们认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提炼、概括和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主要内容是比较得当的。至少说,它为进一步合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基本架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究竟如何选择,才能更好地体现提炼、概括和表述的全面、科学、准确和凝练简洁的要求,仍然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二、宣传教育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又一维度的基本内涵。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机制、必要环节和基本路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过程。
有学者曾精辟地指出,观念改变不了世界,但观念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是的,只有人,才是自觉改变世界的主体;只有人,才有观念世界;观念只有作用于人,才能作用于世界。人是观念与世界之间联系的根本性纽带、桥梁亦即不可逾越的中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能够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特别是不断引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新境界,就必须首先能够改变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变人的过程,是一个感染人、引导人、塑造人的过程,也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即宣传教育过程。这是实实在在的又能见到又能感受到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关键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等都是影响力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而生成从本质上看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自为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增强,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传播媒介深刻变迁、不同文化深刻碰撞的新形势下,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实施必须确立在合理继承的同时努力开拓创新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实施战略、实施机制、实施原则、实施方式方法的适应性选择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生成与增强。
1.在实施战略上,积极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文化生态,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是一种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文化共生共长、兼容互补、和谐有序的文化生态,是一种“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3]522的文化生态。在当代中国,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相适应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它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支撑。这种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基本状况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并存”[4]2。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和谐文化的生成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否则势必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乃至倾轧,陷入纷争无序的文化状态,和谐社会建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失去了文化的维系、支持、引领。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意识形态终结”、“超越意识形态”、“淡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思潮的干扰,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和方式宣传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元价值导向作用,牢牢掌握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主导权[5]12。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性质的亚文化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文化的象征和标志,与之相对应的亚文化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与主文化相协调但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二是与主文化既有一致性又有一定冲突的亚文化;三是与主文化相反,背离、削弱主文化甚至否定主文化的亚文化即反文化[6]50。对不同性质的亚文化,党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第一种亚文化,要扬同尊异,包容多样,而且要鼓励、支撑、促进其繁荣与升华。对于第二种亚文化包括属于此类的多样化社会思潮,要在把握其运动进程、态势的基础上,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以正面引导为主,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之,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第三种亚文化即反文化,既要避免简单粗暴,又要旗帜鲜明、坚决抵制,并且给予有说服力和战斗力的剖析、批评,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氛围和舆论强势。在这方面,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有害的,企求社会文化的纯而又纯从而杜绝一切与主文化相悖的文化现象的存在是天真的,也是无益的。
2.在实施机制上,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化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化是一种与单位化、部门化、封闭性和受众的确定性相对应的教育机制。它具体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打破对部门、单位的依赖,突破在部门、单位内部实施的局限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面向社会特别是不确定的社会个体实施的状态、态势与格局。主要表现为运行机制的社会化、载体形式的社会化、实施主体的社会化等等[7]1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状况、趋势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与选择,是其增强社会、时代适应性,积极干预社会、影响社会,显示其价值的需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从“单位时代”逐渐向“后单位时代”过渡,单位对人的影响力在下降,社会对人的影响力在上升;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组织在竞争压力下的管理理性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等,淡化了组织对人的价值导向,降低了组织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影响力;改变了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开放性程度大大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载体日益多样化、社会化;改变了教育对象的存在状态、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活动空间与活动方式,人的闲暇生活时间越来越多,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等等。这在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打破对部门、单位的依赖,突破在部门、单位内部实施的局限,努力提高社会化程度和水平。
在这方面,首先要确立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化的观念和自觉意识,开阔视野;其次要统揽全局,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和网络,形成社会合力;再次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化的主体和载体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涉及面广、影响大的重点主体——新闻出版机构,重点载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建设包括管理的规范与创新。此外,要提升户外广告、宣传标语口号的文化内涵与品位,整饬社会风气,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环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3.在实施原则和方针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蕴涵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反映生活、服务群众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可接受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奥秘和基本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弘扬这一优良传统,赋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彰显出新的时代特色。
在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就是生动的社会生活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就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群众,就是存在着诸多关切、希冀的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来说,“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8]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全面准确反映实际的本质,把回答和解决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教育更好地体现现实感、时代性和实践的要求,显示出生机和活力。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生动活泼、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教育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和主流。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关切,把握群众的愿望,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理解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说群众想说想听的话,为群众释疑解惑,在满足群众中激励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在帮助群众中教育群众,使宣传教育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8]2。
但是,在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原则和方针的过程中,要切实避免对实际、对生活、对群众的肤浅的、庸俗的理解,切不可把现象当本质,把支流当主流,把媚俗当喜闻乐见,把低级趣味当生动活泼。否则,势必事与愿违。
4.在实施方式方法上,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艺术化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宣传教育艺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宣传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因此,宣传教育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宣传教育的艺术化水平。俗话说,教而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方面有诸多的选择,但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特别是要努力提高隐性教育的程度和水平。
显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必要的,必须坚持并努力提高艺术化水平。只有这样,旗帜、立场、方向方才鲜明,价值标准方才明晰,价值导向方才明确。应该说,显性的宣传教育是我们的传统特色、一大优势。但是,显性的方式方法也是有明显局限的,尤其是在后现代心态成为我国现实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努力提高隐性化程度和水平。即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在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形式、不同的文化产品之中,渗透在活动、生活之中,把意识形态意图转换成一种没有意识形态名称的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本质。正如有学者所说,“就像名称的出现并非一定就有对应物的出现一样,名称的消失也不一定意味着对应物的灭绝。‘意识形态’概念本身是否经常还出现在文本或话语之中,并不特别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还萦绕在我们的身边(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生活)。”[9]改变的是名称和形式,不变的是本质。如果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增强就有了较大程度的保证。
三、实践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基础是建构,关键是宣传教育,但实践维度是切不可忽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与实践,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范畴,但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是以传播的形式所展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就是以践行的方式展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这就是实践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即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式、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承诺在生活实践中尽可能地得到充分兑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获得合法性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
实践是思想、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价值的标准,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魅力与价值魅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与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确认,从而才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舍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终将陷入认同的危机亦即合法性危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呈现、佐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性、合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这种观念形态的文化,要获得人们的认可,赢得人们的相信和遵从,它必须被人们承认和确信是真实的、合理的。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不能自我证明。党和政府以及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话语虽然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实性、合理性辩护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也决非可以无所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性、合理性只有充分体现在诉诸实践的社会制度和具体制度、公共政策之中,其真实性和合理性才能得到人们更高程度的认可和相信,从而它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因此,在我们的政治实践中,无论是制度安排,还是政策选择,都要尽可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制度之魂,政策之魂。比如,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制度,要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可能更充分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核心政治价值观念的要求。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制度,要尽可能地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我们的收入分配等经济政策和一系列社会政策要尽可能地充分体现逐渐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等等,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们的制度、政策形成相依为命的关系。否则,如果诉诸实践的制度、政策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脱节甚至发生尖锐冲突,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性、合理性从而可信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荡然无存。正如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所说,一种理论,一种价值体系,无论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就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或者被要求修正。
2.坚持以执政政绩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魅力和价值魅力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倡者。倡导,是一种宣誓,是一种承诺,是一种导向,是一种诉求。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着真理的魅力和价值的魅力。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无法自动显现。言说,意识形态话语,创造性地灌输,是其魅力彰显的必要条件。但仅仅获得这个条件,而没有党的执政政绩或绩效的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就非但无法持久彰显反而会被逐渐消解。中外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魅力和价值魅力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法性的获得,需要执政党执政政绩的支撑。而且,执政党的执政政绩直接关系人民的福祉和“实际的生存”状态,直接牵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因此,执政政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魅力的最具有彰显力的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和根基。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政绩体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其突出表现就是体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的人民满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与发展成就,就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以及共享建设发展成就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提高,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威望的提高等等。这些政绩,一方面可以证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证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合理性。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突破只在意识形态领域运思谋划的局限性,应高度重视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执政绩效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社会建设而论,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阶段,党的执政绩效的目标定位已经明确,这就是尽最大的可能重点解决好民生问题,尽可能快地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古人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五)应该说,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必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其吸引力、凝聚力必将进一步增强。
3.坚持以重点和核心实践主体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赢得合法性
在当下中国社会,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其党员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点实践主体,其选拔、任用的干部则是核心实践主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改革创新的执着先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心底认同和自觉践行、获得合法性的关键。这既是全党的期待与共识,也是全社会的期待与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法性关键在于获得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支持。因此必须以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为目标,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并将制度建设蕴涵其中。通过思想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特别是干部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坚定其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组织建设,把好党员、干部入口关,并构建更为有效的淘汰机制,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通过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同时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培养和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正派的生活作风。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将制度建设蕴涵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建设之中。我们不完全赞同西方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治人也是“理性经济人”的思想,即认为政治人与经济人一样,也是利己的理性的,依据个人偏好并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的人,“当个人由市场中的买者或卖者转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者、纳税人、受益者、政治家或官员时,他们的品性不会发生改变”[10]341,所以,“对于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如果要适当设计出能制约赋予他们在这些权力范围内的行为的法律——制度规则,就必须把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看成是用他们的最大权力最大限度地追求他们自己利益的人”[11]38-39;但我们也不完全赞同把干部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和廉洁从政完全寄望于个人的道德自觉。我们认为,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启发其觉悟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外部约束机制,以促进人与人之间有利于社会、人民的战略互动,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建构维度的建设是基础,宣传教育维度的建设是关键,实践维度的建设是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宣传教育、实践或践行等三者都聚集于、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力、影响力的增强、合法性的获得、功能的充分发挥。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找准着力点,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领域,又超越意识形态领域,多层面全方位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一定能获得合法性,从而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