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的过渡性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渡性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现实意义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有关国家的经验和对现实的分析都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并不是骤然而至的,而是一般都经历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其间,整个高等教育会出现量和质方面的多种变化及各种因素之间的运动。这一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变的过程,除了其他的特性之外,明显地带有一种过渡性,并集中地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一般说来,人们并不排斥上述看法。然而,由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在迅速变革与发展的时代,人们在选择与行动上往往较容易表现出前倾的取向,因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种过渡性的意义。因此,在这个时候探讨和揭示这种过渡性的现实意义,实属必要。
一、一些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
从整体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处在从精英型开始向大众型转变的大众化初始阶段。这几年,通过多个层次、多样形式、多条途径和多种办法的办学和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正在接近15%的边缘。在多种办学形式、途径或扩招办法中,有些称得上是改革或创新之举,有些则属权宜之计或应急措施;有些看起来是符合实际的需要和条件的,因而显得充满生机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有些则未如所愿、强差人意……今年扩招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就尤其值得我们思考。
据有关报道,今年我国高校招生中出现了大量第三、四批录取高校获档数量严重不足,招不到预定数额的学生,同时,大量上线考生因各种原因而落选或自愿选择复读。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使今年的扩招行动大失“预算”,完不成原定的计划。例如,有些省市总的招生缺额竟占到计划招生总量的20%以上。也就是说,假设原定今年扩招的比例是20%,则该目标是完全落空了。显然,人们为扩招所作的多种努力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某些高校来讲,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它们根本谈不上扩招,而是可能连去年的招生数量都达不到,还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有些学校所获抛档数只占计划招生指标的10%左右,甚至更低,其处境可想而知。对情况所作的分析表明,招生困难的绝大多数是层次较低的民办院校、私立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和原来主要属于从事成人教育和干部培训的院校。
对于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或可将之归因于民众和考生对高等教育扩招的理解“有偏差”,在院校选择上“观念没有转过来”,等等,进而劝说和“引导”民众和考生作出改变,以顺应或“配合”在高等教育扩展的方向、途径、形式和办法等方面所出现的调整或变化。从民众和考生作为有关一方来讲,把这作为问题解决的一个方面,未尝不可。然而,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根本关系上看,过分地把问题的原因归向社会和民众,则不免给人本末倒置之感,甚至有点“官商”的味道。从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着想,我们似乎应更多地从高等教育扩展的方向、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来反思有关问题。
实际上,上述现象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其一,它们反映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扩展的方向、途径和方法与社会的期待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人们以为,高校扩招和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政府、高校和考生“三赢”之举,政府和高校努力想办法扩大招生数量,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定能得到社会和考生的欢迎。殊不知,社会和考生的需求是有特定指向和具体对象的。因此,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三者利益的结合点,就成为关键问题之一。其二,较低层次和非普通教育性质的高校在高等教育扩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来有一个被逐步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尤其是在最初几年,主要依靠这些高校来实现扩招和推进大众化,效果实在难以得到保证。这些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它们自身的品质和特性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它们的生存发展机会不会因为需要扩招和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必须扩大,而要视它们能否有效的参与竞争和被市场所选择。其三,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体上仍处在精英型阶段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扩招带来的机会的期待,所指向的主要是精英型高等教育,而不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这样,便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即一方面人们欢迎通过扩招来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提供的入学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并不倾向于接纳大众性高等院校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同一种基本情况,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选择的方向、途径、形式和方法与社会期待和高等教育所处的阶段之间,存在着矛盾的情况。
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社会与高校、观念与现实、政策取向或实际操作等层面上加以分析。其中,我觉得,一个重要的也是较为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在大力扩招和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时,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初始阶段所带有的过渡性,更没有自觉地和实实在在地在政策和实际操作层面上体现这种过渡性。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的过渡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过渡的实际阶段形态依据,在于这一阶段的大部分处在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与典型的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的中介位置上,是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总的过程,我们可以大致将之划分为初始阶段、持续阶段(中间阶段)和后边阶段(走向普及化阶段)这样三个阶段。其中,初始阶段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始动段。它大体始于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的末期,而达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步实现,并带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阶段。由于其所处的特定位置,它注定具有相当明显的过渡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过渡性的实质,在于它所代表的是转变过程中的连续性或渐进性;它反映了阶段之间的连接和渐进的转变;它揭示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不是急速完成的,而是逐步实现的。虽然过渡性不是高等教育初始阶段的唯一特性,但无疑是主要的特性之一。它具象地折射出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性质、形式、要素及关系等的存续、连接、混合与转换等状态。
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过渡性的主要表现,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各个方面在这一阶段中的具体表现来进一步加以说明。首先,在这一阶段,由于精英型高等教育特征的实际存在和延续,以及出现了向大众型高等教育转变的趋势和运动,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既仍保留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开始离弃纯粹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形态;既开始出现大众型高等教育的某些特征,又尚未达到一种全面的稳定的大众化形态,因此,便出现了两种类型高等教育的特征或因素同时并存和混合的局面。例如,从毛入学率来看,这一阶段仍属精英阶段,但又离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已不远;在对象上,继续重视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同时又通过扩大机会,使更多具有一定资格的普通人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入学选拔标准仍以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为主,但也开始考虑某些非学术标准;在办学质量标准上,仍认同共同的高标准,但对不同层次、类型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要求也开始趋向多样化,等等。其次,在两种类型高等教育的特点或因素并存及混合的同时,这一过程的变化表现出明确的方向性,表现为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逐步转换。比如,在学校类型与规模上,尽管精英型高校仍占主导地位,但学校类型的单一性已不复存在,类型的多样性已成为基本的特征,与此同时,院校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化运动方兴未艾;在教学形式上,正在由学年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形式过渡到由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形式,班级讲授与讨论早已取代个别教学指导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等等。很明显,这一阶段所发生的逐步转换构成了过渡性的主导方面。再次,转变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使得在一定时间或区间里,各种特征、运作方式或要求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而出现多样合理性并存、冲突或调和等情况。如上面已经提及的,从阶段特征上说,在这一阶段人们要求入读精英型高校是自然的、合理的,可同时,发展大众型高校又是大势所趋,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合理性也毋庸置疑,因此,冲突和调和都是必然的,多样合理性的存在、冲突和调和正是这一阶段过渡性的主要体现。
三、过渡性的现实意义
既然过渡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的一个主要特性,如何在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尤其是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与实践层面上,体现这一特性,便自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过渡性的现实意义,概括地说,就在于它过程性地反映了精英型高等教育与大众型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特定区间中的表现与动态,并以此指引人们在初始阶段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既要明确高等教育类型转变的方向和目标,又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行动方向、方式、方法、策略或措施来处理好精英型高等教育与大众型高等教育的关系,逐步地渐进地促进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具体地讲,这种过渡性至少使我们在政策取向或行动策略等方面,有意识地作出相应的选择:
(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应主要依靠公立高校来实现高等教育的扩展,推动高等教育的初步大众化,同时,要积极为民办或私立高校的设立、扩展和提高创造条件。在这一阶段,国家和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态度,不仅要表现在政策层面上,还要落实到相应的财政安排上,要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通过相关的投资手段,使高等院校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设想把扩展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交给民办或私立高校来承担或基本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扩招所需的资源问题,在一个时期里,仍是不现实的。因为,民办和私立高校在社会支持和投入等方面比公立高校还要不确定,而“市场化”之路仍有待探索。由于多种原因,民办或私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至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将是辅助性的,其作用还比较有限。尽管这些年来,民办和私立高校在我国从无到有,发展较为迅速,但它们仍处在成长的初期,仍嫌势单力薄,并且还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其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压力,一时尚难担当重任。要扩展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得主要依靠公立高校。而这意识着政府必须继续推行积极发展公立高校的政策。这是由社会需求和实际可能决定的。当然,同时还要为民办或私立高校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换句话说,假定我们设想要实现主要由政府办学向主要由社会和民间办学转变,或向二者并进转变,我们也要为这种转变提供一种过渡。
(二)在高等教育扩展的层次上,不管从近几年的实际需求来看,还是从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走向看,本科的扩展都是重点,而且是长期性的,因此,要继续通过各种办法扩大本科的招生能力和教育能力。毫无疑问,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专科扩招能力和教育能力去扩展高等教育。但这不构成不努力扩展本科的理由。有些人或许认为,专科层次学校招生大多都“吃不饱”,而本科院校则普遍“撑得很”,为何不想办法让专科学校吃得饱些,从而减轻本科扩招的一些压力。是应该想办法让专科院校招足学生,因为专科教育在整个高教体系中是有其地位和作用的。也是客观需要的。但解决专科招生问题并不能减少人们对本科扩招的需求。事实是,专科的扩招能力在现实需求面前显得有些“过剩”,而有相当部分考试成绩达到本科录取线之上的考生因多种原因进不了本科院校或选择复读。这既说明本科扩招能力仍嫌不足,也预示着明年本科招生的压力将更大。而这种压力是不能用专科招生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在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并非招生管理部门或招生院校想在哪些方面扩招就一定能招到预定数量的考生的,这还要看考生的意愿和市场的需求。我们应该正视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通过增加投入和专业结构调整等途径来提高本科招生的能力和适应性。当然,与此同时,要通过专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来增加其吸引力,解决其招生困难问题。在高等教育扩展的层次上,我们所强调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通过本科的扩展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必要的,也是较能保证扩展的目标的。专科的扩展有其必要性,但显然不能代替本科的扩展,尤其在专科的扩展受制于市场选择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通过专科层次的扩招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难以保证效果的。在高等教育扩展问题上,我们既要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更要着力于改造现有条件或创造新的条件来达到扩展的目标;不能设想通过较低层次的供给来满足较高的需求,或设想主要依靠低层次的扩展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从条件要求上讲,在较低层次上扩展固然较为容易,却未必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初始阶段的整体发展的影响,也未必如人所愿。
(三)对较低层次的大众型高校的增设和发展,须有一套扶持的政策措施,助其逐步成长,使之最终能有效地参与竞争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由于目标的多样性和现实资源不足造成分配困难等原因,有些高教发展政策在目标上不时会出现冲突的情况。例如,我们提倡发展大众型高校以推进高教大众化,但同时却把绝大部分的公共资源投放到少数主要大学的办学上;我们从财政上重点保证高层次院校的办学,而把较低层次的院校推向市场,让它们主要通过市场途径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然而,若将二者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较高层次的院校往往具有知识、技术、人才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较有条件参与市场竞争,而较低层次高校在这些方面通常处于弱势。不少人注意到,较低层次的院校,如社区学院等,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主张大力发展这类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低成本”的高等教育,以此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遗憾的是,人们似乎缺少对美国低层次高校在高教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背景与条件的了解或分析。美国的社区学院在发展初期同样遇到招生困难等问题,许多社区学院规模很小,资源匮乏,日子艰难。只是到了二次大战之后,随着政府应退伍军人培训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资助这类院校,使之能提供免费的或低收费的高等教育及培训课程,加上打通其上行通道,加强其与就业市场的联系等,这类院校才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同,入学人数增加,资源增值,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可见,政府对新建的、职业技术等类的较低层次的大众型高校的扶持,以及加强这类高校的实用性、上行性和灵活性,对于这类高校的生存和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尤其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如果不这样做,而只是将之推向市场跟较高层次的学校竞争,则人们期待它们在竞争中象强者那样有上乘的表现,在推进高教大众化方面扮演主角,是不现实的。
(四)在同一层次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中,仍应继续维持一定的共同的质量标准。近来,高教界不少专家学者为了给高等教育大众化扫除观念和行动上的障碍,强调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办学标准的多样化。这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随着办学机构类型、层次类型、途径等的多样化,办学质量的多样化实属在所难免。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我们既要注意不要以单一的质量标准去限制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又必须在同一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中维持一定的共同的质量标准,在加强对新型的或较低层次高等教育扶持的同时,加强对其监管,促其规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关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才能增强社会和市场对这类院校的信心,才能真正有利于这类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注意到,国家已经正式推行新的本科教学标准。显然,有一定的共同标准,以及依据共同标准所进行的有效的评估与监管,对于有关层次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极其必要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始阶段,各种形式、类型、途径、层次的办学同时并举,加强分类质量标准评论和监管,尤其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