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排污费征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蒋佩耘[1](2021)在《政府干预对我国单位GDP能耗约束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马驰[2](2021)在《环境保护税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发展经济时更加注重兼顾解决环境问题,力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排污量较高的工业企业,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寻求绿色发展之路。工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工业企业的发展决定未来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导工业企业以创新为导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引导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达到新型工业企业要求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2018年《环境保护税》的实施给了我们启示:通过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税体系,激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业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进而建立新型绿色工业体系,从源头上解决工业企业的排污问题。但是环境保护税到现在实施的时间不长,能否充分发挥它的激励效果和创新导向需要政府及时跟踪和评估。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保护税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环境保护税对工业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和成本抵消效应,根据两种效应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其次,介绍近年来环境保护税体系的发展情况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再者,利用2012-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工业公司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环境保护税创新补偿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了二次分组,分别将企业性质和污染程度作为分类标准,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在未来的政府修正环境保护税的矫正意见和工业企业应该采取的对策。
陈祎然[3](2021)在《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从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增长,工业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污染企业,排放大量的有害废气,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形成雾霾污染带,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大气环境的约束下,高雾霾污染产业系统与经济协调系统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形成系统间良性循环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协调联动。而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是促进产业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因,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需匹配不平衡,部分政策存在供给过多或供给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产业升级转型效率低,政策供给质量有待提高。论文对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需匹配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政策的需求研究、政策的供给研究、政策供需匹配研究以及政策优化为研究路径。构建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体系,设计具有良好信校度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了解京津冀地区对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程度以及三地政策需求的差异性。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演进,进行了政策定量化的分析,掌握政策供给程度和结构。以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公共服务政策五个方面为基本维度,建立政策供给需求匹配模型,计算政策供需匹配度,并设计政策供需匹配度评价标准,把握京津冀地区政策供需匹配现状,从五个政策维度提出优化建议。论文主要成果如下:首先是对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需求情况考察。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京津冀地区的政策需求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对技术政策需求程度最高,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需求程度为中等,而对公共服务政策需求度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三省市在财政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服务政策方面需求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对1978年以来相关政策供给进行梳理分析,各类政策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完善阶段,政策数量逐渐增多,政策内容逐渐丰富,但仍存在政策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政策供给程度较高,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供给程度较低的问题。第三是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策供需匹配度分析。通过政策供需匹配分析,结果显示优秀匹配为财政政策,良好匹配为税收政策,勉强匹配为金融政策和技术政策,失调匹配为公共服务政策。最后根据京津冀地区政策供给、需求以及匹配情况的结果,提出了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公共服务政策的优化建议。
梁晨瑶[4](2021)在《环保投入能提高企业价值吗? ——基于环境规制和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追求高速增长阶段转为了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追求“金山银山”变成了更要有“绿水青山”。随着外界对环境问题的不断关注,很多企业都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来表达自身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相比之下,企业环保投入信息的披露能更好地显示企业对环境保护作出的努力。目前来看,我国环境绩效情况仍不乐观,作为污染物主要排放者的重污染企业理应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但目前能够积极进行环保投入的企业仍然较少,企业间环保投入规模差异较大且整体投入规模仍然较低。为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环保责任,我国环境规制进一步加强,那么企业的环保行为是否会有所改变?环保投入是否如人们所想一定会减损企业价值?环境规制对环保投入除了具有直接作用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影响?同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自我管控系统,与外界环境管控相比,对企业环保行为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其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是否也具备积极意义?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以合法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代理理论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5-2019年沪深两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规制、内部控制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且该U型关系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环境规制、内部控制对该U型关系都具有调节作用,更强的环境规制和更高的内部控制质量都能使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U型关系更陡峭,相比之下,企业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更强。除此之外,本文按照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还进行了分组回归,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更高时,环境规制对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U型关系调节效应更明显。本研究为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环境规制,企业科学决策环境保护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王翰林[5](2021)在《环境保护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司传煜[6](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指出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张晶杰[7](2020)在《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发展一直以煤炭为主,中国电力发展以煤电为主。几十年来煤炭和煤电承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的重任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任。一方面,以煤为主的能源电力结构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其中煤电污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典型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和以细颗粒物(包括在环境中转化的二次污染物)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另一方面,煤炭具有高碳化石能源的本质属性,在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煤炭和煤电发展如何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好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改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环保和节能法规、政策,在电力发展领域,不断出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环境经济新政策、新举措,以满足电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接近到10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如何在新时代,按“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要求,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是能源环境经济领域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发展对电力行业的要求,针对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和碳减排问题,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辅助以模型工具,分析适用的经济政策工具,构建新时期环境经济政策的框架,并重点分析碳交易和环保电价政策的机制和成本效益影响,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第一,研究了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燃煤发电行业是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点领域,政策内涵和实施效果对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能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分析对中国燃煤发电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包括能源经济理论、能源经济环境“3E”平衡理论、能源发展的约束性理论,以及科斯定理、庇古定理;分析了中国煤电发展中的环境经济理论依据,提出了新时代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要求。第二,研究了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国际经验。工业化完成国家面对工业化生产相伴而来的环境问题,都积极采取环境经济政策,根据主要污染物类型、影响程度、范围和特点、持续时间等方面因地因城因时施策,表现出了良好的政策弹性和灵活性。国外不同时期的环境经济政策重点和内容也不同。本文分析了环境税(费)、许可证、补贴政策,并对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了重点进行分析。第三,评析了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污染物控制的经济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价格政策(电价补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燃煤电厂相关经济政策,梳理了历史脉络和机理,初步提出了政策优化的思路。第四,提出了新时期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分析新时代对能源电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煤电在能源电力转型中的定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中需要取消、完善、增加的政策工具。第五,分析了碳交易与环保电价这两项重点政策对煤电企业的影响,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燃煤电厂在不同地区、不同容量机组、不同利用小时数等因素下污染物控制成本水平和电力转型背景下影响环保电价敏感性因素,为在新时代继续完善这一重要机制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可操作的建议。第六,在结论中指出新时代燃煤电厂环境经济政策应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重视燃煤发电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成效显着,高水平清洁化的燃煤发电环境政策需要改革,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建议一是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要与电力转型发展新形势和要求相结合,二是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四是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陈琛[8](2020)在《论环境保护税收法律体系中征管协同机制的优化》文中认为绿色税制,是以法治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2018年1月,《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费改税”使税收法定原则得到了进一步贯彻,也让我国迎来了环境保护的全新局面。但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税法》与排污费征收管理制度基于“税负平移”的承继关系,导致了该法在实现其立法目的时存在一定的不足。开征两年以来,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基于税收征管层面,特别是征管协同机制,《环境保护税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不尽完善,各地补充实施细则关于此方面规定的缺失,使得各地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征管机制没理想中那么协同。就立法现状而言,我国在税法体系中对征管协同只是做了原则性规定,缺乏详尽的理论支撑和法律约束,税种法与征管法的立法定位不清晰导致税收征收管理法与税种法制度衔接效度不强,更不用提及环境层面的法律困境。在具体操作中,强税务弱环保的现实造成的税收责任机关实力不均等,两个责任部门在征管中的话语权不相同,加之部门间责任使命的偏向性使得两部门在环保税征管上的理念上和行动中出现分歧;信息共享与传递平台的缺陷极易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征管协同机制效率低下;税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不高,使得征管协同中部门对接难度颇高;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孱弱,使得征管协同机制难以长期有效开展;征管协同机制不仅仅是权力的运行顺畅更是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是目前仍缺乏相关监督机制。在坚持《环境保护税法》立法初衷的前提下,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征收排污费代税的实际,本文从法律完善、配套保障、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监督问责五方面入手,提出在程序法中应确立征管协同条款,明确权责,让立法定位清晰,和税种法相衔接;地方也应该按照实际需求进行税收保障法的制定,确保征管协同各方的利益实现;持续完善、优化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征管协同的效率;深化税务机关对环境保护税的认识,以促进与环保部门的有效联动;建立税收征管中的监管机制,让税收征管协同在法治范畴内通畅运行。以期实现《环境保护税法》征管机制的制度性优化和法治性规范,促进环保部门与税务部门、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局面。也为接下来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尤其是水资源“费改税”的多部门征管协同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夏杨帆[9](2020)在《关于环保税开征前后的环保效应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李佳鹏[10](2020)在《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强了大众的物质幸福感。但除了物质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亦是民生之基础。然而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仍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产生的恶劣影响,毅然提醒着我们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下不可忽视的议题。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更好地发挥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中的调节作用,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该法的出台与实施为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征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相对我国已经设立的其他税种,环境保护税的应税污染物监测难度大、跨部门协作征管要求高、纳税人税收遵从成本高,因此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更为复杂。单纯依靠税务部门独立完成综合税收任务的征管方式,已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税的现代化税收管理需要。从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来看,征管制度本身仍存在部门协作机制规范不足、生态环境部门权责模糊,税收核定和复核程序不明确、协作征收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税务争议解决机制中纳税人知情权保障不到位、纳税人救济门槛高、生态环境部门诉讼主体地位不明等不足之处。对此,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征管制度,通过对域外国家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发现域外国家完善的部门协作机制、现代化的监管方式、丰富的税收优惠配套措施是我国可以借鉴的征管经验。对于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的具体完善建议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在征管制度上,为更好地发挥《税收征收管理法》与单行税种法的联动性,共同推动环境保护税征管,需要结合《税收征收管理法》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的部门协作征收机制、税收核定程序、税收协作征收监督机制、税务争议解决机制。其次,在征管制度配套措施方面,还需要推进大数据治税模式、规范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税收优惠配套措施。
二、当前排污费征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排污费征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2)环境保护税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环境保护税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环境保护税的概念 |
2.1.2 技术创新的内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庇古税”理论 |
2.2.2 双重红利假说 |
2.2.3 波特假说 |
2.3 环境保护税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
2.3.1 环境保护税对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 |
2.3.2 环境保护税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 |
小结 |
第3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发展状况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环境保护税发展状况 |
3.1.1 环境保护税的制度演进 |
3.1.2 我国环保税制度实施效果 |
3.2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
3.2.2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小结 |
第4章 环境保护税影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数据来源 |
4.2.3 变量选择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4.3.3 稳定性检验 |
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环境保护税税收政策差异化 |
5.2.2 合理运用环境保护税税收收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
5.2.3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 |
5.2.4 政策的跟踪与评估,契合政策创新导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创新点 |
2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理论基础 |
2.1 高雾霾污染产业识别及相关概念 |
2.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理论基础 |
3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实证调查 |
3.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体系构建 |
3.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问卷调查 |
3.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问卷统计 |
4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演进 |
4.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供给演进 |
4.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供给演进 |
4.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供给演进 |
4.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供给演进 |
4.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供给演进 |
5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
5.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分析 |
5.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分析 |
5.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
6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优化 |
6.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优化 |
6.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优化 |
6.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优化 |
6.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优化 |
6.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优化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环保投入能提高企业价值吗? ——基于环境规制和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环保投入 |
2.1.2 环境规制 |
2.1.3 内部控制 |
2.1.4 企业价值 |
2.2 文献综述 |
2.2.1 环保投入的影响因素 |
2.2.2 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 |
2.2.3 环保投入、环境规制与企业价值 |
2.2.4 环保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 |
2.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合法性理论 |
3.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3 竞争优势理论 |
3.1.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5 委托代理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 |
3.2.2 环保投入、环境规制与企业价值 |
3.2.3 环保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设计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第5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 描述性分析 |
5.1.1 环保投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环境规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环保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5.3.2 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
5.3.3 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进一步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政府方面 |
6.2.2 企业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排污费制度变迁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 |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
(一)南非 |
(二)美国 |
(三)日本 |
(四)欧盟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
主要参考文献 |
(7)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综述及评价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环境经济政策的本质及研究对象 |
1.2.3 电力相关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进展 |
1.2.4 对文献综述的评价 |
1.3 论文框架与内容 |
1.3.1 总体思路及内容框架 |
1.3.2 各章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能源-经济-环境政策理论分析 |
2.1 能源经济环境平衡理论 |
2.1.1 能源经济理论 |
2.1.2 “3E”平衡理论 |
2.1.3 约束性理论 |
2.2 环境经济政策理论 |
2.2.1 对庇古税基本内涵的理解 |
2.2.2 对科斯定理基本内涵的理解 |
2.3 中国煤电发展环境经济政策理论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经济政策在国际上的应用 |
3.1 美国 |
3.1.1 清洁空气市场计划 |
3.1.2 碳排放权交易 |
3.2 欧洲 |
3.2.1 大气污染物管理 |
3.2.2 碳减排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评析 |
4.1 政策框架的形成及特点 |
4.2 几项重点环境经济政策实践分析 |
4.2.1 排污费与环境税 |
4.2.2 环保电价 |
4.2.3 排污权交易 |
4.2.4 排污权有偿使用 |
4.2.5 排污许可 |
4.3 碳减排政策分析 |
4.3.1 电价调节政策 |
4.3.2 碳排放权交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时代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构建 |
5.1 新时代背景下的电力环境经济政策趋势 |
5.1.1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政府的作用 |
5.1.2 “3E”平衡点向低碳侧移动 |
5.2 新时代对能源电力转型的基本要求和难点 |
5.2.1 新能源体系对电力转型的要求 |
5.3 |
5.3.2 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存在的问题 |
5.3.3 新时代环境政策的框架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时代煤电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分析评估 |
6.1 碳交易对煤电发展的影响分析 |
6.1.1 碳交易对不同的发电主体影响机制分析 |
6.1.2 碳交易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效益影响分析 |
6.2 燃煤发电企业环保电价成本效益分析 |
6.2.1 燃煤发电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发展分析 |
6.2.2 不分地区脱硫、脱硝、除尘成本结构分析 |
6.2.3 各区域平均成本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煤电将继续为能源电力在中短期的低碳转型发挥支撑作用 |
7.1.2 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在燃煤发电领域成效显着 |
7.1.3 要针对新时代特点完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 |
7.1.4 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改革以适应环保技术进步和环保管理改革要求 |
7.1.5 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 |
7.2 主要政策建议 |
7.2.1 积极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改革 |
7.2.2 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 |
7.2.3 构建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 |
7.2.4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
7.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论环境保护税收法律体系中征管协同机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税收法律体系中征管协同的概述 |
2.1 征管协同制度的概念与立法现状 |
2.1.1 征管协同的概念引入 |
2.1.2 征管协同机制在税收法律体系中的立法现状 |
2.1.3 环境保护税法关于征管协同的具体规定 |
2.2 征管协同的必要性 |
2.3 征管协同的法律原则 |
2.3.1 征管协同与公平原则 |
2.3.2 征管协同与效率原则 |
2.3.3 征管协同与协同原则 |
第3章 环境保护税收法律体系中征管协同机制现状的实证分析 |
3.1 环境保护税征管协同机制理论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3.1.1 环境层面的法律困境 |
3.1.2 环境保护税法与税收征管法的立法定位不清晰 |
3.1.3 税收征收管理法与环境保护税法衔接不佳 |
3.2 征管协同机制实施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3.2.1 税收责任机关权责不均等 |
3.2.2 信息共享与传递平台不完善 |
3.2.3 部门间联动配合没有常态化 |
3.2.4 税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税征管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 |
3.2.5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
3.2.6 对两部门缺乏监督问责机制 |
第4章 环境保护税收法律体系中征管协同机制的优化 |
4.1 环境保护税法律体系的再完善 |
4.1.1 《税收征管法》对于征管协同机制需进一步确认 |
4.1.2 环境保护税征收中各部门的法律责任要明确界定 |
4.2 推动征管协同制度配套制度的优化 |
4.2.1 推动各省制定税收保障办法 |
4.2.2 地方政府主导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制度化和常态化 |
4.2.3 明确环境保护税的税额归属和相关的经费的落实 |
4.3 完善信息共享与传递平台的运行 |
4.3.1 内部问题收集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
4.3.2 数据交互平台的深入建设 |
4.4 加强税务部门对环境保护税收法律体系的认识 |
4.4.1 在税务机关内部设立环境保护税专门监管执法机构 |
4.4.2 环境保护法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招录 |
4.4.3 执法知识、技能培训 |
4.5 构建环、税、外部制衡监督和管理机制 |
4.5.1 引入争议解决机制 |
4.5.2 第三方监测机构的新探索 |
4.5.3 征管协同机制中公民权利的实现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概述 |
2.1 环境保护税征管的基本概念 |
2.1.1 环境保护税的概念 |
2.1.2 我国《环境保护税法》下的环境保护税 |
2.1.3 环境保护税征管的概念 |
2.2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的相关规定 |
2.2.1 征管模式 |
2.2.2 征管标准 |
2.2.3 征收核定 |
2.2.4 法律责任 |
第三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的现存问题 |
3.1.1 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
3.1.2 税收核定制度不完善 |
3.1.3 协作征收监督机制不健全 |
3.1.4 税务争议解决机制不完善 |
3.2 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应税污染物监测难度大 |
3.2.2 跨部门征管协作要求高 |
3.2.3 纳税人税收遵从成本高 |
第四章 环境保护税征管的域外经验与借鉴 |
4.1 域外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 |
4.1.1 美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 |
4.1.2 荷兰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 |
4.1.3 日本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 |
4.2 域外环境保护税征管经验借鉴 |
4.2.1 完善的部门协作机制 |
4.2.2 现代化的监管方式 |
4.2.3 丰富的税收优惠配套措施 |
第五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的完善途径 |
5.1 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的完善 |
5.1.1 完善环境保护税协作征管机制 |
5.1.2 健全环境保护税税收核定制度 |
5.1.3 完善环境保护税协作征收监督机制 |
5.1.4 优化环境保护税税务争议解决机制 |
5.2 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配套措施的优化 |
5.2.1 推进“大数据”治税模式 |
5.2.2 规范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5.2.3 完善税收优惠配套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当前排污费征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干预对我国单位GDP能耗约束的影响研究[D]. 蒋佩耘.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环境保护税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马驰.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D]. 陈祎然.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4]环保投入能提高企业价值吗? ——基于环境规制和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D]. 梁晨瑶. 扬州大学, 2021(09)
- [5]环境保护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王翰林. 安徽大学, 2021
- [6]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 张晶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论环境保护税收法律体系中征管协同机制的优化[D]. 陈琛. 南昌大学, 2020(01)
- [9]关于环保税开征前后的环保效应比较研究[D]. 夏杨帆.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10]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管制度研究[D]. 李佳鹏.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