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兼论社会核心价值与群众价值群体的互动关系_大众文化论文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兼论社会核心价值与群众价值群体的互动关系_大众文化论文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并论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关系论文,大众论文,价值观念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社会长期生活实践的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人们认识、对待和处理价值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它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一定社会的价值观是一个有层次、有体系的概念群。可以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是价值观的内核,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关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表现为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派生的对具体事物、具体行为的是非观点和评价标准。当前我国的价值观的深层结构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其表层结构是大众的价值观念群。

一、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它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条件下,价值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但贯穿其中的,必有它的核心价值,即任何一种价值观体系都有其特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也是比较恒定的价值。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价值单元,而是一个囊括了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及个人精神生活层面在内的价值体系。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或居于统治地位和主流地位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规范等问题所形成的价值共识。基本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特定利益性。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本质,总是一定阶级和集团的价值思想体系。二是普遍认同性。核心价值观作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尺度、价值原则的集中反映,并内化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向往。三是理想信念性。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立足现实,反映现实,同时又要超越现实,成为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为人们提供理想性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精神动力。

核心价值观既然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那就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核心价值观常常也就表现为国家意志。国家通过各种方式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明确。社会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要求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人们做了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所倡导的事,国家就会通过社会评价活动对个体予以肯定和赞赏,反之就会给予否定和批评。国家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有形的或无形的压力,迫使社会成员调整自己的价值选择,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念。除非核心价值观同社会生活发生了尖锐冲突,否则社会多数成员是不可能抵御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的实践中将这种价值观逐步内化为自觉的信念。国家政权的强大力量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导向作用,使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凝聚作用和价值观念导向作用得到不断地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也不断得到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支柱与核心,成为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在社会常规发展时期,它对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具体价值观同社会生活发生矛盾时,核心价值观能帮助社会成员调整价值选择或放弃某种具体价值观念,保持整个社会价值选择方向的基本一致,这时核心价值观对保证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社会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失去了社会合理性基础,不能为社会多数成员的价值选择提供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合理性解释,它就会失去在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社会就会出现普遍的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危机。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作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大众的价值观念群

大众的价值观念群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大众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态度和需求而演变成的价值观念组合,它是一组具有普遍性、世俗性、功利性、平凡性的价值观范畴,它既有宏观的、抽象的一面,更有多层次、多形式和具体化的一面。

大众的价值观念群与大众文化关系密切。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都必然伴随的现象,最早出现于率先完成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西方社会。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商业化的加剧,出现了人口向大都市集聚的城市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似乎每个人都自由自主但实际上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附于社会,或者说被社会所整合。这导致了大众的个性消失。大众的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具有强烈的趋同性。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批量生产,以广大社会大众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文化,它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生活方式的产物。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可以看到大众文化生产并再生产的产品之一是一种共同伦理、一种基本的人道理念和共同价值观,这是商业社会必须的、与有形的法律条文不能替换的内在心理契约。事实上,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文化大都是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承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和导致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原有价值观念的更新。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变迁必然会引起原有的价值观的变化,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及其求利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必然引起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嬗变,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利益主体的变化,又容易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失衡。“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首先。因为人们所生活的具体环境是有差异的,因而,作为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价值观也必然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来自于经济和政治的条件、文化氛围、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其次,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实践水平、理论修养等原因,使得人们在价值认识上的广度和深度也必然出现差异。再次,由于客观存在的不同利益群体,他们不同的利益要求必然制约着其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因此,面对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价值观的解说众说纷纭。价值观的探讨百家争鸣,价值观的实践五花八门。价值观的追求今非昔比,价值观的培育任重道远”的现状。“价值观的理顺要循序渐进,价值观的塑造靠滴水成渠”。现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且把它与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建设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的刺激与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自身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利益主体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不可能达成完全一致。尽管核心价值观从没有放弃过对思想文化进行规整的职责,但再也无法回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那样以“一体化”的姿态维护其至高无上的权威了。要求人们遵守刚性集中的、大一统的价值观的做法已经不现实。核心价值观在新的现实中表现了其开放和宽容的一面,使大众价值观赢得了合法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种局面的形成意味着核心价值观不能再用刚性手段畅通无阻地去推行其价值,而只能依靠自身的魅力去吸引社会成员,以获得教化大众的效果。另外,在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不少消极现象,产生了与价值观完全相悖的效应。影响了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感召力。

作为一种由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大众的价值观念群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大众价值观的普遍性、世俗性、功利性、平凡性倾向,既充分激发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参与性,又充分地肯定了人们的现世追求、民主自由、公平竞争、物质享受。表现出强调个体、现实、利益的价值取向,尊重个人的价值与个性,促进个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从而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参与等进行着社会心理上的准备。如“超女”现象,以“想唱就唱”为口号,充分强调个体的积极性、参与性。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众的广泛参与。充满平等的、多元的、个性的群体价值与以往高高在上的、共性的、单一的价值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由于大众文化具有满足人们好奇心的一面,它在传播着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会产生渲染脱离现实社会的、违背人类本性等方面的倾向,而适合人们消极意识的价值观念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大众价值观的世俗化和普遍性的扩张往往通过“媚俗”的方式加以表现,如无原则地迁就和满足大众的感性需求。极易诱发偏激的求利、利己、享乐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给低级趣味甚至是消极腐败留下容身之地等等。可以说,除听命于市场规律外。大众文化没有一贯坚守的价值立场。大众文化如畸形膨胀,会带来物质富裕掩盖精神贫乏,导致自由精神丧失的不良恶果。当世俗化变得偏激化,将会造成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冲击,更为甚者将会导致对于精神世界终极价值的严重削弱甚至消解。如果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人类的幸福等问题都丧失兴趣,不再追问,那就可能在市场和商品的大潮中沦为经济动物,可能在高新科技时代变成了技术仆人,可能在消费主义的喧嚣声中丧失自我反思的能力。作为商品社会的伴生物,大众文化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不可避免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迷茫和困惑。所以说,大众创造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造成了大众价值,大众价值也在模塑大众,造成人的异化。

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其与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互动关系

价值观体系既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又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根本,代表着整个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核心价值观犹如伞之伞柄,是轴心,居于主导地位,对大众的价值观念群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制约、约束着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发展,为大众的价值观念提供方向和根据,派生和规定大众价值观一系列具体评价标准和原则,从而确保价值体系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统一性。科学的、健康的、积极的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犹如伞之伞面,既处于受体地位,又是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化和表现,显化为人们评价事物的各种具体标准。大众的价值观念群对核心价值观具有反作用,一方面,科学的、健康的、积极的大众的价值观念群能够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改善、提高自身,从而较好地发挥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补充和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消极一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甚至在局部在某些领域消解核心价值观的存在。

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大众接受和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凝聚人心和整合社会的力量。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控、舆论导向、思想教育等特定的方式,以求在社会成员中达到广泛的认同,从而使人们的价值目标达到某种一致性。

在理论上,虽然价值观的层次可以分为核心价值观和大众的价值观念群,但这种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价值观各层次之间往往又不能够截然分开。人为地把它们隔离、对立起来。将不利于开展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利于正确处理核心价值观与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关系。在国家法制框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社会主体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应有的尊重,各类社会主体拥有自己认可的价值观的权利。所以,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应采取包容的姿态允许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并吸取其合理因素来丰富完善自己:另一方面正视大众价值观念群的复杂性、多变性与内在矛盾性,协调其关系,缓和其冲突,努力导向健康科学的方向。

社会价值观建设,要借助核心价值观的统摄、辐射作用与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集聚作用的双向互动来完成。所谓核心价值观的统摄、辐射,是指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政策导向、舆论传媒、人际传播等手段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容、形式等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形成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冲击,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法律观念、消费观念、择业观念、教育观念乃至日常生活观念。所谓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集聚,是指大众的价值观念群中的某些科学的、合理的内容逐渐地被核心价值观所吸纳、整合,并变成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既可赋予核心价值观以更丰富、更实在的内容,又可以防止大众的价值观念群中消极的部分对核心价值观的不利影响。一个社会,由于人们经济和利益关系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价值观,但同时又有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正是这种共同价值观,成为社会凝聚力的精神源泉。归根到底,人们总是从现实社会关系,特别是从现实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中形成或吸取一定的价值观念,包括经济价值观念、政治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观念、道德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念等等。大众的价值观念群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在这种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价值认同的因素,而这种价值认同因素的积累,又是核心价值观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需要。

核心价值观的统摄、辐射和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集聚并非两个互不相关的过程,而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着双向互动。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不断地改变并统摄、引领着大众的价值观念群;大众的价值观念群也通过其特有的渗透力给核心价值观以一定的影响。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日益丰富,兼容性更强。

标签:;  ;  ;  ;  ;  ;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兼论社会核心价值与群众价值群体的互动关系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