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认知资源缺乏时对信息的灵活编码

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认知资源缺乏时对信息的灵活编码

李晓庆[1]2002年在《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Lippman早在1922年就指出,刻板印象具有简化社会认知活动的功效。此后,心理学工作者对刻板印象在认知加工活动中的功效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并提出了两个模型来解释其内在机制。首先“图式过滤器模型”认为:刻板印象通过充当一个过滤器来易化信息加工活动,它提供了一个具有过滤作用的心理图式,借助于这一心理图式来促进对“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的加工,同时过滤掉“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从而节省下大量认知资源。相对于不一致性信息而言,刻板印象对一致性信息存在编码优势。在认知资源缺乏时,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基本的过滤器模型有两种变式——“概念过滤器模型”和“注意力过滤器模型”。前者认为,刻板印象会促进对一致性信息的意义的理解,而不一致性信息则难以理解;后者认为,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把注意力全部指向于一致性信息的加工,不一致性信息则完全被忽略。刻板印象的另一个模型“联想网络模型”却认为:在高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会促使人们进行“不一致性解决过程”,不一致性信息会比一致性信息得到更充分的加工;但当认知资源缺乏时,人们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不一致性解决过程”,又因刻板印象为一致性信息提供了概念流畅性,对一致性信息的加工反而优于对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 低认知资源正好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认知状态相一致,依照前两个模型,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就是刻板印象变得更加难以改变。然而一个有效的认知系统不仅要加工环境中的不变信息来促进预期的形成,还要加工环境中的新异信息来保证行为的灵活性。Sherman等人(1998年)的实验就表明,虽然就概念编码而言,对一致性信息的加工优于对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但是就知觉编码而言,对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优于对一致性信息的加工。本文在理论分析及总结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Sherman的观点进行了加工、补充和深化从而形成了刻板印象功效的“灵活编码模型”。此模型认为,刻板印象会从不同的维度同时促进对一致性信息和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充当一个解释性的图式来促进对一致性信息的概念编码,相应地会对一致性信息进行较少的知觉编码,用较少的认知努力就会理解其意义,从而节省下大量认知资源。由于不一致性信息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节省下的认知资源可被转而用于加工不一致性信息,但主要是对其表面知觉特征进行编码。因不一致性信息与预期不一致,其概念编码会受到抑制。可见,当认知资源缺乏时,刻板印象同时促进了对一致性信息和不一致性信息的编码。即,注意力分配有利于不一致性信息,刻板印象会促进对不一致性信息和抑制对一致性信息的知觉编码;同时刻板印象会促进对一致性信息和 抑制对不一致性信息的概念编码。通过这种灵活编码活动,刻板印象在维持自身稳 定性的同时又能保持着警惕性,以在必要条件下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编 码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个模型的缺陷和不足。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刻板印象功效的“灵活编码模型”。与前人的有关研究相 比,本研究还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通过增加无关信息作为基线水平,分 清对一致性信息和不一致性信息的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通过设置“刻板印象事前 激活”和“刻板印象事后激活”两种实验条件,来分离出刻板印象在临场信息加工 中的作用。此外,采用“实验材料的被试生成法”收集实验材料,来保证实验的效 度和信度。 实验卫的目的在于检验“灵活编码模型”的注意力分配假设。在激活被试刻板 印象的前提下,用“自控速阅读技术”让被试完成印象形成任务,采用2(认知资 源:高;低)X 2(信息类型:一致性信息;不一致性信息)混合实验设计,“认 知资源”为被试间因素,“信息类型”为被试内因素。以被试阅读各类信息的时间 为因变量。实验2和实验3则分别检验有关“知觉编码”和“概念编码”的假设。 用“固定速度阅读”技术,让被试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完成印象形成任务,随后进 行内隐记忆测验。采用2(激活时机:事前激活;事后激活)X 3(词汇类型:一 致性词汇;不一致性词汇;无关词汇)混合实验设计,“激活时机”为被试间因素, “词汇类型”为被试内因素。以对各类词汇的正确辨认率为因变量。实验2与实 验3的唯一不同之处是,前者用内隐材料驱动测验,后者用内隐概念驱动测验。 实验结果表明: 1通过控制认知资源的可获得性发现,刻板印象会促使被试把更多的注意力分 配给不一致性信息,这一趋势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非常明显。 2通过控制刻板印象的激活时机发现,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会促进 对不一致性信息的

卜清[2]2010年在《刻板印象信息编码与心理表征方式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刻板印象被看作是可以影响群体与群体成员信息加工方式的一种认知结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特别是这种认知结构究竟是如何影响后继信息的编码、判断、推理以及行为决策等加工过程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就目前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者们围绕刻板印象认知加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刻板印象的信息编码和心理表征的认知加工方式(机制)方面:在刻板印象信息编码领域,逐渐形成了图式过滤器模型、联想网络模型和灵活编码模型叁种主要模型;在刻板印象心理表征领域则逐渐涌现了抽象原型模型、具体样例模型和混合模型这叁种核心理论。尽管研究成果丰富,但各种结论、观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议,对于核心理论问题的探讨并未达成一致与共识。本论文的问题提出和实验研究部分正是在比较、区分这些理论争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刻板印象信息编码方式的探讨,主要是围绕在不同的认知资源背景下,个体对一致信息与不一致信息的编码方式是否不同,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异而展开的。图式过滤器模型和联想网络模型均认为:在低认知资源情境时,个体会倾向于对一致信息进行概念编码,同时完全抑制对不一致信息的加工;而在高认知资源的情况下,二者则出现争议,分别支持刻板印象对一致信息和不一致信息进行概念编码,同时完全否定对另一方信息进行编码的可能性。灵活编码模型虽然并没有涉及高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信息编码方式的正面探讨和明确界定,但它指出,在低认知资源时,个体会同时促进对一致信息的概念编码及对不一致信息的知觉编码。在这一点上,灵活编码模型与前两种模型之间也产生了根本差异。针对刻板信息编码的理论分歧,本研究通过创设高认知资源的实验情境,考察被试对刻板一致信息与不一致信息进行概念编码的倾向性;通过操控低认知资源的实验条件,考察被试是否同时存在对刻板一致信息和不一致信息的编码加工过程,编码方式存在什么差异。通过这种研究逻辑思路,不仅能够有效地对刻板印象信息编码的叁类理论模型进行区分,而且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编码模型之间的理论争议。通过比较、区分刻板印象心理表征方式的主要模型分歧则发现,抽象原型模型和具体样例模型均各自支持抽象原型信息和具体样例信息是刻板印象表征的唯一方式,完全否认另一类信息的存在。混合模型综合了前两种模型的优势,假定抽象原型和具体样例同时存在,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获得表征,并通过引入“知识增加”的概念来阐述“优先原则”,认为描述个体特征的知识被作为抽象信息还是样例信息来表征,依赖于知觉者对该目标的经验丰富程度。在经验水平较低时,即刻板印象形成初期,个体被激活的是特定的样例行为;而当经验水平较高时,即刻板信息后续加工阶段,由于抽象概念已经形成,判定不再依赖样例的激活,这一提法更符合个体信息加工规律,有利于解释更多的数据。但该模型本身仍然存在疑虑和值得推敲之处:1、对信息形成不同阶段的表征方式提出质疑;2、知识增加以及知识增加类型对表征方式的影响。这些疑虑既没有在其模型中得到清晰的阐述和体现,也没有得到已有实证研究数据的直接支持和具体探讨,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澄清和深入探讨。为了解决争议和质疑,本研究将通过两个启动范式实验,探讨在刻板印象形成或激活初期以及后续刻板信息加工中,刻板印象在个体记忆中的表征方式;知识增加以及知识增加的类型是否会影响知觉者对后续刻板印象的判断。本研究在分析心理表征领域的理论争议之外,也有助于区分刻板印象的不同表征阶段及明确知识增加对表征的影响。在对刻板印象信息编码和心理表征领域存在的争论焦点进行区分、比较的基础上,本研究明确了相应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拟解决的研究任务,并设计了具体可行的实证研究来达到研究目的、检验研究假设,并据此对理论模型进行区分。本研究选取191名有效被试,以性别刻板印象为实验内容,通过施测刻板印象信息编码和心理表征的四个实验,初步分析刻板印象信息编码和表征单元理论中存在的主要分歧,并为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线索,为群体及其成员的后续信息加工、为个体知觉和行为的解释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实证研究阶段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预测验,是对正式实验中用到的性别刻板印象配对材料和职业性别刻板信息知识阅读材料进行筛选、预测,检验其适用性及科学合理性;第二部分通过创设高低认知资源的实验水平,探讨刻板印象在不同情境下的信息编码方式及认知资源对刻板信息编码的影响。这部分包括实验一和实验二;第叁部分刻板印象加工不同阶段下的表征方式,并考察知识增加以及知识增加类型对表征的影响。这部分包括实验叁和实验四。本研究的结论表明:(])在高认知资源时,个体倾向于对刻板不一致信息进行概念编码。认知资源越丰富,编码加工的程度就越深,正确性也就越高。(2)在低认知资源情境下,对刻板一致信息和不一致信息的编码都是存在的。个体会对刻板一致信息和不一致信息分别采用概念编码方式和知觉编码方式。(3)在刻板印象形成初期,个体对特定样例的激活更快,人们在长时记忆中对刻板信息的表征方式以具体样例信息为主。(4)在刻板印象的后续信息加工中,个体以抽象原型信息作为表征的主要依据。(5)知识的增加,不论增加的知识类型是具体知识还是抽象知识,均只对刻板印象抽象信息的表征产生影响。此外,与具体知识增加所达到的效果相比,抽象知识的增多更有助于个体生成抽象概括的刻板信息。

刘金秀[3]2008年在《不同启动条件下性别刻板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而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性别刻板印象是刻板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社会生活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性别属性的相对固定的看法与观念,而且更多的指对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学特征方面的差异的固定看法。刻板印象很容易被激活,很多刺激可以激活刻板印象,而激活刻板印象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最典型的是刻板印象激活会使人们产生与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行为,也会同时激活人们对这种社会群体的印象。而激活的刻板印象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性别刻板印象也是如此。有意遗忘是指在意识的参与下对要求忘记的材料进行有意识的遗忘,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对有意遗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产生有意遗忘效应的内部机制上。传统的对有意遗忘效应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理论,即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但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提取抑制理论。基于前人的研究,不同的启动条件会对刻板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产生影响。所以本研究根据性别刻板印象的独特特征,采用有意遗忘的字表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在不同启动条件下,性别刻板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并进一步探讨性别在不同启动条件下的性别刻板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中的差异。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无启动条件下,性别刻板信息中表现出了有意遗忘效应。2.启动女性刻板印象条件下,性别刻板一致性信息中表现出了有意遗忘效应。3.启动男性刻板印象条件下,性别刻板不一致性信息中没有出现有意遗忘效应。4.男女性别对叁种实验条件下的性别刻板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没有影响。5.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度相同。

房玉佩[4]2009年在《抑制和认知负荷对刻板与反刻板印象可及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Lippman早在提出刻板印象概念时,就指出刻板印象是间接获得的具有简单性和不正确性,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很难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它就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并且极易导致偏见的形成,给人们的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人们提出了反刻板印象——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在这一特征方面的表现与人们对他们的刻板印象正相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期望使用抑制来达到反刻板印象,以此来改善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并察看抑制起作用的范围。传统的研究发现抑制会使刻板印象具有超可及性,这是基于刻板印象与无关词汇的比较得出的。在最新的研究中练习以及备选项的确定,证实可以达到反刻板印象的可及性。我们认为由于刻板印象与反刻板印象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启动刻板印象时引起的刻板印象特点的范围与抑制刻板印象时引起的反刻板印象特点的范围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推测,抑制刻板印象时可能启动了反刻板印象,把反刻板印象作为一个备选选项来关注,因此抑制刻板印象应该能引起反刻板印象的可及性。抑制不仅会使刻板印象具有可及性而且也能达到反刻板印象的可及性。实验一的目的在于改进实验条件,考察抑制对于反刻板印象与刻板印象可及性的作用,该实验采用3(实验条件:刻板印象抑制组vs刻板印象表达组vs控制组)×3(词的类型:刻板印象词vs反刻板印象词vs刻板印象无关的词)的二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是实验条件和词汇类型,其中实验条件是组间变量,词汇类型是组内变量(单位为毫秒)。抑制的两个加工系统:一种是认知资源依赖操作系统,另一种是独立的自动监控系统,认知资源依赖操作系统受认知资源的影响,但是自动监控系统不受认知资源的影响。由于这两个加工系统对认知资源要求不同,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操作系统无法起作用,就无法达到备选选项的可及性;在这种条件下,在人的意识中就只剩下了监控系统中受抑制的想法,受抑制的想法就达到其可及性。依据此理论我们在实验二中加入了认知负荷这一变量来探讨在抑制条件下,认知负荷对刻板印象和反刻板印象可及性的影响。该实验采用2(认知负荷:有vs无)×2(词汇类型:刻板词汇vs反刻板词汇)的二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是认知负荷和词汇类型,其中词汇类型是组内变量,认知负荷是组间变量,认知负荷任务是对8个字母的字母串“wsdxglzq”记忆。实验采用的是词汇判断任务,判断是否是词,因变量是对刻板印象词和反刻板印象词的反应时。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发现,抑制不仅能够达到刻板印象的可及性,也能达到反刻板印象的可及性。2在抑制条件下,当存在认知负荷时,反刻板印象的可及性就消失了,刻板印象的可及性不受影响。本研究两个实验证实抑制能够达到反刻板印象的可及性,但是在认知负荷条件下,刻板印象的可及性占主导地位,反刻板印象可及性消失了。由于认知负荷正好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认知状态相一致,说明人们的刻板印象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灵活可变性,但却保持了巨大的稳定性,再次说明“刻板印象的改变”任重而道远。

顾瑛琦[5]2018年在《正念的去自动化心理机制及临床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正念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关于正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实践上,且大部分研究表明,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方法对减轻压力和提升幸福感都有很好的效果,然而正念发挥功效的内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很多研究者认为去自动化可能是正念的核心功能或机制之一。但是,正念的去自动化机制目前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和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正念研究历程的梳理,从觉察、注意、聚焦当下及接纳四个维度构建去自动化的心理机制模型,并且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各个维度独特的去自动化心理机制,同时在揭示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此机制的神经心理基础,以及正念去自动化效应的临床机制及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支持。本文的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研究内容。研究一旨在考察正念训练在觉察、注意、聚焦当下以及接纳层面产生去自动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共包括四个实验。实验一利用分类-确认范式,对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时间进程和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以考察正念在觉察层面的去自动化效应。结果显示正念具有促进被试完成匹配任务的作用,同时,这种促进在任务不匹配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揭示了正念在这一层面的去自动化心理机制是通过中断自动化的加工,停止对其当前活动的影响实现的。实验二使用经典的Stroop任务考察正念在注意层面上的去自动化效应,结果发现正念训练具有提高进行中Stroop任务完成的效应。这说明正念所发挥的心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使注意下的认知活动更加灵活,当出现某种自动化的干扰时,正念能够阻断这种干扰,转移注意到当前的任务中。实验叁考察正念在聚焦当下层面的去自动化效应。结果发现,正念训练后的大学生穷思竭虑水平有显着的降低。在这一层面上的机制体现在:正念能够通过促进元认知的洞察,使个体把注意力从过去习惯化的被动负性的思维模式转到想要注意的中心。实验四考察正念在接纳层面的去自动化效应,结果发现,正念训练后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和自动思维水平有明显改善。去自动化效应主要是通过阻止压抑来实现的,即当恐惧焦虑情绪出现时,不加评判地观察心理事件的自动化反应,调整由事件引发的思维及其感受,从而不受之前反射性思维模式的控制。基于研究一结论的基础上,研究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考察正念对刻板印象中出现的自动、无意识的认知过程的影响,探明其去自动化认知过程的大脑皮层脑电变化,从而揭示正念去自动化神经电生理机制。结果发现,在不匹配任务的条件下,正念组的N400波幅显着的小于控制组的N400波幅,而N400反映了知觉者通过认知努力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波幅减小说明正念组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特殊的语义联结减弱,体现正念的去自动化效应。此外,研究二还发现反映刻板化信念强度的P600也有明显改变,在不匹配的任务条件下正念训练后P600波幅显着降低,可见正念的去自动化效应在P600上有所体现。研究叁考察正念去自动化的临床干预效果。实验六采用正念认知疗法,对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大学生实施干预,研究正念认知疗法对ADHD症状、神经心理学表现(注意网络测试)、正念水平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正念认知治疗在多个维度上产生了显着的改变。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正念组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注意缺陷症状,更高的康复比例,显着的焦虑症状的改善,正念水平的提升以及注意能力的提高(ANT功能的提高)。研究表明在改善ADHD症状、正念水平、持续注意能力上,正念认知疗法对于ADHD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然后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全面地了解个体参与正念训练中的感受,特别是在觉察、注意的稳定性、聚焦当下、及接纳这四个层面的去自动化反应、收获和对负性事件的看法,确切地了解正念训练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变化,从而帮助更好的理解正念及其作用,与实证研究结果结合,更好地来探察正念去自动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正念在觉察、注意、聚焦当下,接纳层面的去自动化心理机制,以及正念的去自动化效应具有的神经心理基础,同时检验了正念认知疗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干预效果,即正念训练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感受,提高觉察水平,同时帮助个体处理生活中负性事件时更客观理智,较少受自动化效应的影响,从根本上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杨亚平[6]2008年在《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及机制——来自ERP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刻板印象长期以来都是社会认知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刻板化信息在记忆中是如何被表征的;二是刻板化信息的加工过程如何。针对目前行为研究因方法和技术瓶颈而无法从整体上揭示刻板印象的加工这一动态过程及其特点,以及近年来涉及刻板印象加工过程的ERP研究所存在信息源单一、研究范式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与任务分离的逻辑思想相结合的方法,以性别刻板印象为例,选取视觉通道所呈现的两类刻板化信息——以面孔为核心的具体图像信息和以刻板特质词为核心的抽象语义信息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刻板印象加工过程所引发的神经活动的时间历程出发,系统探讨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及其机制。以期能为丰富刻板印象的理论,以及采用认知神经方法解决社会认知领域相关问题提供依据。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对以面孔为核心的具体图像信息所驱动的刻板化信息的加工过程及其机制,第二部分考察对以刻板特质词为核心的抽象语义信息所驱动的刻板化信息的加工过程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刻板化信息加工的时间历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结构编码阶段和晚期决策阶段,两类刻板化信息都如此。(2)两类信息所驱动的刻板印象的形成都是在早期结构编码N170之后的晚期知觉阶段。(3)对于刻板化信息的加工是与任务相关的。(4)对于两类刻板化信息的加工机制不同:首先在加工的时程上,面孔信息所驱动的刻板印象形成的标志性成分是P300;特质词所驱动的刻板印象形成的标志性成分是P600;第二,在刻板化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刺激倒立对两类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不同:早期结构编码阶段,刺激倒立对标志面孔信息早期结构编码的N170/VPP有着显着的影响——对正立面孔的潜伏期更早,对特质词早期编码过程没有显着影响;晚期知觉形成阶段,倒立对面孔所驱动的刻板印象形成的LPP不存在显着影响,而对特质词所驱动的刻板印象形成的LPP有着显着影响——只有在正立特质词上出现了显着的P600;第叁,对于面孔信息的加工,存在右半球优势效应,而对于文字信息的加工,存在左半球优势效应。(5)对于不同类型的刻板化信息,LPP对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的敏感性不同:LPP对面孔信息的内隐任务敏感,对文字信息外显任务敏感。

付洁[7]2009年在《刻板印象的生成与变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先在图景,是人们对社会某一类群体概括性的知识结构,它在社会互动中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反应。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发源于西方的刻板印象研究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其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变化研究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关系、大众媒介以及个人心理结构是影响刻板印象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认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革命历史影片塑造的英雄刻板印象。它为中国人民“提供了认识中国近代史的观念、方法和结论,同时也营造了利于浮现的、表象化的历史图景”。本研究从刻板印象生成与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革命历史影片中英雄刻板印象的媒介内容,利用调查问卷测量观众的认知反应,检验电影与英雄刻板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丹尼尔(Daniel Bar-Tal)的整合模式提炼出刻板印象的生成与变化机制,最终以图式的方式展示出来。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中国革命历史影片呈现的英雄刻板印象存在于观众的头脑中;其次,当电影内容发生变化时,观众的英雄刻板印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只是对原有印象的补充与强化;再次,观众对电影的接触时间、接触动机和内容偏好都会对英雄刻板印象产生影响;最后,刻板印象的生成变化机制是一个宏观系统,它受到真实环境、拟态环境以及个体观念世界叁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拟态环境作为个体的信息源对刻板印象的生成变化影响显着,而真实环境则是刻板印象生成和变化的基础。

申婧[8]2010年在《中国内地报纸媒体同性恋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性恋人群一直以来就是不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亚文化群体,长期游离于社会的边缘。近年来,新闻媒体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利益驱动和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对于社会公众健康的干预,使得同性恋群体正逐渐透过报纸媒体的媒介再现,走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因此,研究同性恋报道成为一种必要。本文结合议程设置和刻板印象等理论,对中国内地报纸媒体2000年至2009十年间的同性恋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试图考察报纸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报道脉络,积极探讨报纸媒体对同性恋群体形象建构的特征和原因,分析媒体在建构同性恋议题方面的特点与不足,对媒体如何做好同性恋报道提出合理的建议。研究发现,报纸媒体的同性恋报道存在议题偏向、报道角度“内外有别”、报道细节失度、消息来源不平衡等问题;同性恋者形象也存在严重的污名化,主要再现为“同性恋者是病态的”、“同性恋者是违法犯罪者”与“同性恋者传播艾滋病”这叁种刻板印象。同时,笔者从主流意识形态、媒体追求经济效益和媒体工作者的主观偏见这叁个方面探讨了形成媒体报道刻板印象和污名化的原因。本文建议,为了完善报纸媒体的同性恋报道,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改进。微观层面着重于报道的议题、报道视角、报道力度和消息来源等方面,宏观层面则需要媒体、同性恋组织、政府和公众四方共同配合并努力。

参考文献:

[1]. 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D]. 李晓庆. 山东师范大学. 2002

[2]. 刻板印象信息编码与心理表征方式的实验研究[D]. 卜清. 西南大学. 2010

[3]. 不同启动条件下性别刻板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研究[D]. 刘金秀. 河北大学. 2008

[4]. 抑制和认知负荷对刻板与反刻板印象可及性的影响[D]. 房玉佩.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 正念的去自动化心理机制及临床干预效果研究[D]. 顾瑛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6]. 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及机制——来自ERP的证据[D]. 杨亚平. 宁波大学. 2008

[7]. 刻板印象的生成与变化机制研究[D]. 付洁. 厦门大学. 2009

[8]. 中国内地报纸媒体同性恋报道研究[D]. 申婧. 西北大学. 2010

标签:;  ;  ;  ;  ;  ;  

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认知资源缺乏时对信息的灵活编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