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学生成长阶段中培养行为习惯及行为意识的重要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学生成长阶段中,奠定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受到家庭、学校、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的,同时学生在小学时期的行为习惯是可培养、可改变、可奠定基础的。与城镇式教育相比农村环境中的行为习惯教育相对较为薄弱,农村移民搬迁小学生行为意识更为浅薄。因此本文将针对农村环境中移民搬迁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探讨,并通过多方面渠道进行移民搬迁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移民搬迁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移民搬迁小学生行为习惯;移民搬迁小学生行为意识;移民搬迁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路径
一、移民搬迁小学生发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探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研究的移民搬迁小学生全来自于偏僻的农村,在农村这样的特殊教育环境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中,大部分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是相对存在有粗暴、笼统、家长主观意识较重或随之任之的情况发生,因此这为移民搬迁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经相关研究及调研工作,我们发现造成这些影响因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移民搬迁家长自身文化因素及思想观念原因。
在移民搬迁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有因移民搬迁家长自身文化素养及自身成长环境的因素,从而对移民搬迁小学生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造成不良行为影响的情况发生。在此次调查中,家长受教育程度是本科的占1.8%,专科或高中的占5.4%,初中或小学的占83.9%,未上过学的占8.9%。在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普遍认为,只要把孩子养大,让孩子不挨饿、不受冻就可以了,至于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未来的发展放之任之,更有甚者会以一种错误的自我安慰方式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所以完全不在意孩子的行为习惯及行为习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业也不认真检查,此次调查中,偶尔翻看孩子气作业的家长占了62.5%,从不翻看的占了10.7%,甚至学生犯错了,稍作批评的占了32.1%,不管不问的占了5.4%。家长在孩子模仿意识最为强烈的阶段,往往因为自身受教育程度及自身习惯的影响,往往会做出一些不适合移民搬迁小学生看到、听到及模仿的行为,从而对移民搬迁小学生在模仿意识最为强烈的时候,造成了行为意识的偏颇及错误建立,这样的错误观念是非常不利于移民搬迁小学生的成长及行为习惯意识培养的,这不仅仅会对移民搬迁小学生的行为意识造成错误的引导,更是会对他们在今后成长过程中的世界观、价值观等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2、留守儿童问题带来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日益渐增,因此在城乡道路的建设中也有着非常重大的突破,在大部分情况下,城市中的农村务工人员基本可以实现一周回一次农村老家的情况。同时我国现阶段对于农村的扶贫工作也是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这两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是有着巨大帮助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有农村小学生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况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由农村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承担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及家庭教育的工作了,在隔代人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行为习惯及行为意识的培养是相对偏激,或是对孩子过于的溺爱造成孩子行为意识出现偏差,或是对孩子管教不严从而造成孩子在行为意识培养阶段随心所欲。我们在移民搬迁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9%是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3%是由读初中的姐姐或哥哥照顾,没有爷爷奶奶及大人在家。这样的情况在现今的移民搬迁小学生行为意识教育过程、行为习惯养成带来很大的阻力,对移民搬迁小学生行为意识培养工作及最终目的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应当加强重视程度,从根本上进行根治。
(二)校园因素的影响
我国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对农村教师及教学成果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便实行着许多的考核及考察机制。严格的管理及考核制度是为了加强农村教育环境的建设,从而培养出优秀出众的人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许多的学校与教育却误解了这一制度的含义。在孩子成长中的小学阶段中,是为孩子的行为、意识、思维、逻辑、品行等方面进基础奠定的时期,而许多农村学校及农村小学教师却过度重视自身的教育成果,从而在针对农村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教育基本为零,这样的教育方式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发展教育方向是相悖的,是极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还有就是移民搬迁小学生都是从不同的农村来的,在农村中考试到80分左右班上就是数一数二的了,养成了他们骄傲、不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老师也没有耐心地去加以引导教育。而农村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是其成长阶段中占时较长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如不能对小学生起到良好的行为意识培养及教育,那么对小学生日后的行为习惯是有着严重影响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针对移民搬迁小学生良好行为意识培养的路径探析
(一)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工作
上文对移民搬迁小学生在行为意识建立阶段中的家庭不良影响进行了探析,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还是应当以家庭环境入手,提升家长对孩子行为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求家长在小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与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从家庭环境及校园环境双方面入手,对移民搬迁小学生的行为意识形成建立良好、健康的外部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宣传普及工作:
1、定期组织家长会
学校可通过家长会这一形式开展“移民搬迁小学生养成教育”及“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等宣传活动,在宣传过程中,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案例对家长进行日常行为宣传,使其认知到自身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并要求家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以此避免移民搬迁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良行为因素的影响,而对自身的行为意识建立形成错误引导。
2、组织留守学生课外活动
在关于目前小部分留守学生的行为意识培养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相关的课外活动,最大限度降低学生因与父母分居而受到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性影响。同时在课外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还可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情况、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进行良好的梳理、引导及建设,使小学生的心理处于阳光、健康的状态,使其强烈的模仿意识运用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同时将其年龄阶段好动、精力旺盛等特点运用在健康的手工活动、课外活动、体育活动中,从而填补其家庭中父母教育的欠缺。同时在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开展相应的家庭体谅式教育,使学生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有效引导孩子心理发展的同时,建立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学生之间的互助及带动
每当一下课,老师们都可以看到本班的学生三五成群地约伴玩耍,每个同学在班上都有他们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他们交流自己的心声,当然,他们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他们的行为习惯及爱好肯定相似,他们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对方的影响,因此,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互帮互助,从而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及学习习惯,效果显著。
1、培养学生榜样
老师在班上找几个典型的不良行为及学习困难的后进生耐心引导教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及学习习惯,每一次的进步都在班上进行表扬,让学生们感受他们的进步,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行为及学习习惯,同时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以此来激励和影响其他学生。
2、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把学生分成小组,找几个行为及学习习惯好的为组长,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组员的行为及学习,老师定期在班上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及鼓励,以此来激励其他组的学生进步,养成良好的行为及学习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三)校园环境的改善
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在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同时也是身处环境时间较长的环境之一,因此校园环境及校园教育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意识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当以一下几点作为基础依据,从而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适合移民搬迁小学生培养自身行为习惯及意识的环境。
1、教师榜样引导
如果说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校园环境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教师的校园及校外工作中,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自身行为素质并以身作则,以此从本质上为学生带来行为习惯的榜样效果。2、建立奖惩引导
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校方应当针对学生的行为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告知学生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的区别。以此办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的重视,从而到达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效果。
三、结论
本文以移民搬迁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家庭及校园的影响因素作为基础支撑,对移民搬迁小学生行为习惯意识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对结果进行了针对性的策略提供。望以此提升移民搬迁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环境建设,为孩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军辉.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8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8:309-310.
[2]廖佳锋.农村小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究[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8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8:351-351.
[3]孙喜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策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9,(20):42.
[4]李俊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办法探讨[J].中外交流,2018,(50):97.
论文作者:杨元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小学生论文; 移民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意识论文; 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孩子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