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假设”教学法的运用论文_王成喜

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假设”教学法的运用论文_王成喜

王成喜(西北工业大学咸阳启迪中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用“历史假设”分析历史人物或历史要素的作用,可以探究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采用“扮演历史角色”、“正反相互换位”、“变换历史发展路径”、“改变历史条件”等途径,提出假设等 多种历史假设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理性地思考历史,形成科学的思辨精神,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假设教学法;学科素养;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076-02

“历史假设”,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方式,依一定的历史根据提出设想,对有关史料进行证实或证伪,对有关论断进行诠释或验证,从而相对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诚然,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在认知方法却有着共同性,这就是:都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把这种方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作为历史课创新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一、“历史假设”教学法的应用环境

历史的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性时刻,就出现了多种可能性,不同的选择,可能带来不同的发展道路。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有时不得不用“假设”的思维方式,分析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把“历史假设”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科学的引入中学历史课堂,可以作为历史教学中创新的重要手段。

首先,来回顾一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过程。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文件,并且得到了教育部批示。该文件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中学 教育观念、大力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把培养广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目标。据此,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2003 年又颁布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法定性指导文件。至此,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均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要革新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理念、改革中学历史教学 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事中学历史课堂教 学,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

在教育部最新修定的2017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阐述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提出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中学历史教学要更加顺应初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而历史假设教学法就是其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

其次,来看一下假设教学方法是如何适应现代中学历史教育环境的。“历史假设”教学法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并提出不同选择的“假设”, 然后追踪和历史假设相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探究式分析、论证,从而激发学生历史思辨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这种假设可以是在一个已经完成了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能否形成相反的可能性,例如在八年级中国历史鸦片战争一课中,假设没有鸦片战争,中国是否能走向近代化、工业化,最终走向现代化。在重大历史转折性事件,如辛亥革命一课,假设辛亥革命的果实不被袁世凯窃取,那么孙中山任总统后,能否励精图治,遵守约法,制定中华民国宪法,推行宪政,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强国。

历史教学中的假设还可以在剔除一个或几个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要素的前提下,试分析历史发展的其他可能性。例如假设没有张学良,是否还会有“西安事变”?如果没有孙中山的坚持,第一次国共合作会成功实现吗? 通过这样的一些假设,不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历史思维 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对过去的、遥远的历史也会有新的体验和认识。

变样的历史教育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更加理解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因素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现实问题,从而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形成 积极的公民道德精神和责任意识,对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历史教育的必然 要求与结果。

二、“历史假设”的教学方法

假设教学法的应用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讲历史从“因为这样———所以那样”转变为在教学中借助假设,探讨历 史发展“如果怎样———就会怎样”的过程,可以采取以下假设教学的方法:

第一,扮演历史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扮演历史人物,对当时的历史局面,形成自己的历史判断,做出历史性的决策,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知历史。例如讲秦的统一,设问: 你是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建 立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以后,面对着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国内政局尚待稳定的局面,你会采取哪些政治经济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你这些措施的利弊是什么? 学生通过扮演秦始皇的角色,和大臣在朝堂上商议国事,情 境化地感受当时的国家刚刚完成统一,土地荒芜、百姓 生活艰困,又有外族军事威胁的历史氛围,进而感知历史。

第二,正反相互换位。用“换位思考”尝试变换重大历史事件中正反面的全部或部分特征,然后分析对比,得出结论。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分析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那么 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工商业资本主义经 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两种经济制度的矛 盾。通过分析辩论,无论什么国家和地区,只要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就必须有原材料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和足够的自由劳动力,南北双方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战争无法避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换位思考”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发展改变的 可能性,并得到结论,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

第三,变换历史发展路径。不能仅仅让学生认识 到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还要让学生理解历史发 展的特殊因素。在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 设置一些“变换路径”的历史假设。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假设如果林凤翔、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北伐 军,一路向北,一鼓作气打到北京,近代中国的历史会 发生怎样的翻转? 通过这种假设,使学生们认识到太 平天国农民战争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为指针,初期在战场上取得的一些胜利,改变不了最终失败的结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教师 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出来的,这比利 用课本上干瘪的文字,生搬硬套灌输给学生好得多。

第四,改变历史条件。毛泽东曾提出历史假设:“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强调内因是事物变化的 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历史八年级 北伐战争一课,提出假设:如果当时的中央没有坚持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并且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武 装斗争,那么中国革命是否会取得伟大胜利? 分析结 果为即使有在内因方面,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所执行 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但是外部客观条件方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力量远远强于革命力量,因此,中国革命依旧是艰苦曲折。假设性的“改变历史条件”运用到课堂教学设计中,适应学生思维活跃特性,便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第五,针对历史发展偶然性提出假设。历史进程有时候受偶然性的事件所左右,例如吴三桂引清兵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假设如果吴三桂的爱妾没有被夺,吴三桂是否会降清? 八旗军会不会入关? 分析 当时的历史情境,明末时期政治势力错综复杂,农民起义军、明朝残余势力和满清贵族三大政治军事集团相 互斗争。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与当 时中国的地主阶级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汉族地主士大夫阶层和东北的满清贵族一定会勾结起来镇 压起义。通过历史假设,学生自己能分析当时明朝灭亡的原因。

三、引入“历史假设”,开展创新教育的价值

首先,有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为什么我们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启而不发”!从心理角度看,主要是教师提供的思维诱因不够新异、强烈。按照思维的可变换性规律,引入“历史假设”,大胆创设标新立异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提 供强烈的思维诱因,唤醒学生的创 新意识,从而引导学生把对历史的 被动了解变为主动探索的思维活 动。“满堂灌”方式的历史教学仅仅 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而利用“假设”进 行的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了解历史发展的“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掌握并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其次,有助于教学要素的优化。引入“历史假设”,优化了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 依托教材、吃透教材、“走出教 材”,提出合理“假设”,多方面、多角度地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论证”时 ,又引导学生“走进 教 材”,借助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 构,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 的思维从发散到集中,从求异到求同,在动态生成中,认识得到深 化。在这个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以设疑、质疑、解疑为路径,体现出 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和师生的“互动性”,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再次,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求异是创新的起点,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成分。为了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数学课上常用“一题多解”的方法,理化课上可以改变实验的程序和条件,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由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因时因人而异的,这种认识的相异性,正是引发历史学科求异思维的契机。把“历史假设”引入课堂后,可以冲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因为是“假设”,学生没有压力,可以大胆地 “标新立异”;即使“假设”被否定了,“向真理投降了”,学 生大脑中思维的痕迹还是深深地刻印下来,得到了探究的心理体 验。

当然,教学中的“假设”不同于研究中的“假设”,中学历史教学也无法直接培养出历史学家来,但通过“假设”、“求证”的过程,可以养成学生历史思维的习惯,可以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在新时代下我们强调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学科教学中培养求异 思维能力,更要考虑适宜创新人才 成长的 “土壤”和环境。创新教育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 维活动,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宽松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多方面、多样化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进“历史假设”的方法,作为开展历史创新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其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假设”。因此,希望能获得专家、同行们更多的 “验证”,使之成为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创新”。采用“历史假设”的教学方法是希望能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参与历史、选择历 史、反思历史,让学生思考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中,多想几个历史发展的可能性,是为了理性地面对现实,更科学地设计未来。让我们在创新教育的改革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使“思维之树”常绿,使“创新之果”盈枝。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周筱誉.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2.

[2]赵世瑜,韦志榕.七年级历史与社会[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7.

[3]朱宗震.不要在“假设”上浪费时间[J].近代史研究,2006, ( 5) :61-64.

[4]庞卓恒.历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何成刚:《智慧课堂:历史假设中的方法与策略》,[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徐康康.历史假设:历史创新教育的切入点[J].安徽教育,2017, (1) :20-21.

论文作者:王成喜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  ;  ;  ;  ;  ;  ;  ;  

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假设”教学法的运用论文_王成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