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 350011
摘要:导学案是由由教案派生出来的一种教学形态。西方的“对话理论”为导学案的产生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的感受,从导学案与对话理论的联系,导学案的设计,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来谈。
关键词:对话 设计 注意事项 影响
“导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派生出的一种教学形态。“教案”重在体现教师如何“教”的思路与策略设计,它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调控、方法与能力发展的训练、情感价值取向的确定,集中反映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强势地位。而导学案则立足于学生,关注每一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人文情怀的关注,倡导学生在与教师,文本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中,展示自己独立的,富有个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蕴涵着课堂上交流双方(或多方)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
一.“导学案”与“对话”
“对话”这一概念来自于当代对话理论的研究,马丁.布伯把“对话”看作是“人与人的相遇”,或者说,一种关系”。米哈伊尔.巴赫金则把对话看作是人类真实的生活体现。他认为:“一个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意味着相互交往,进行对话和思想交流,人的一生都参与对话,人与人的这种关系,应当渗入生活的一切有价值的方面。”戴维.勃姆则指出,对话和人类文明本身一样古老。“对话触及到人类的经验,价值观、情感,思维的过程模式及记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为此,对话理论为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考空间,而“导学案”的出现,则为“对话”这一理论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平台。
二.“导学案”的设计及操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的导学案立足于对话理论,着眼于课前预习,课后辅助性练习,从五个大方面进行设计:
1.学习目标
2.自学提示
3.合作探究
4.拓展
5.达标练习
这五个方面其实立足于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解决了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几个角度:
1.读:应用朗读、默读、诵读、浏览、精读、略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读词语。如学习目标中要求“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提示中“我能标出自然段,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能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又如合作探究中“小组长合理分工,按序号朗读课文、词语。只为把读落到实处。
2.写:把生字写工整、写准确,追求汉字的形体美。如导学案中自主探究我能行中“正确书写生字”。
6.摘句:摘录课文中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优美词句。如自学提示中“我能用————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读一读。”
7.提问:针对课题、作者、文章的关键处进行质疑。如“文中哪些地方你还有疑问?请用红笔打上?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8.查阅:通过查阅课外书籍,上网等方法,查找相关资料解决生发的问题。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中“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孙中山”。针对以上的设计理念及方案,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如对话理论所追求的:“在以互相关联而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美和满足”。所以,在学案的操作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2.导学案应成为引导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的有效手段。从根本上讲,课程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者与课程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而在“导学案”得以实施之后,导学案便努力让学生明白:人与知识的“相遇”并非二者的“面对面”,而是精神的“对话”。知识并非是僵硬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充满灵性的,有生机的,能与之对话的生命体。
3.提倡交流,拓展“对话层面”。每一篇导学案都记录着学生思考的痕迹,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火花。如果能在小组甚至是班级中进行广泛而扎实的交流,“对话”就不仅局限在收效甚微的单一师生之间。而在生与多生之间的沟通,对话将使每一个参与者感受到一场“大脑风暴”所带来的乐趣与激动。
4.注重反馈,避免导学案流于形式。导学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与自由选择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必须为学生学习技巧、能力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指明方向,使导学案能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避免为导学案而完成导学案。
三.对话理论下的“导学案”对语文课堂的影响
首先,导学案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真诚和爱的合作过程。对话式语文教学认为,真诚和爱是有效教学展开的前提与基础,语文教学时师生共同的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如果不倾注爱,这个过程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这里所谓的爱包含了师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同时也意味着对他人的责任,师生都是责任承担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释疑解惑,让学生“我要学”的心灵得到满足。这样师生都能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面对教学关系以及教学内容,彼此的精神世界能够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在对话过程不断融合。
其次,导学案令语文课堂焕发信任与希望的气息。对话理论认为,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标准答案,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实际都是课程设计人员对教师或者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的表现,这也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剥夺。所以,导学案设计中的自学提示、合作探究、拓展这些栏目的设计目的在于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信任背后蕴藏的热切期盼与希望。
再次,导学案令语文课堂迸发创新与追求的火花。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这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未定论性与无限的可能性。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形成新的意义。参与对话的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存在,同时对话本身也拒绝陈腐与雷同,因此不断追求与力图创新是对话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诉求。所以,导学案中的拓展栏目,鼓励学生收集课文相关资料与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大胆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而一项是学生对自己富有创意性学习的展示以及对通过学习实现自身发展的追求。
最后,导学案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培养起批判意识。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由独立的、具有内在自由性的多种观念组成的大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在这个众声合唱中,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存在。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需要阐释大量文体,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和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为了避免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强势话语独霸课堂,就应倡导学生摆脱权威,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批判性的思维与教科书和教师对话。
参考文献:
⑴ 马丁.布伯《我与你》
⑵《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
⑶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
论文作者:曾臻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学案论文; 学生论文; 理论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课文论文; 巴赫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论文;